陳根: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2020-08-08 陳根

文/陳根

眾所周知,學習一種語言的最佳時期是幼年,而成年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比童年時期習得母語要困難的多。大多數成年人都無法掌握一門外語,尤其是語音部分,正所謂鄉音難改。

根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結果,在第二語言的習得上,兒童大腦的處理方式與成年大腦不同——前者處理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區域完全重疊,而後者則是由兩個相鄰區域分別處理。

大腦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變化,例如在學齡初期,大腦的代謝率會逐漸下降,神經元的數量也開始減少;進入青春期後,神經突觸的數量和大腦的代謝率都會降低到最低點。這些變化可能都是影響語言學習的因素。雖然基於實驗室的訓練方法產生了學習效果,但在成年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語音學習能力的最佳訓練條件目前還不清楚。

近日,匹茲堡大學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神經科學家在《學習科學》(npj Science of Learning)發布的新研究表明,通過將外周神經系統的電刺激與行為相關的事件配對,有可能克服成人可塑性的局限性。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亞知覺閾下經皮迷走神經刺激(tVNS)與非母語語音相結合是否能提高成人的言語類別學習。

陳根: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稱為經皮迷走神經刺激(tVNS)的非侵入性技術,在外耳中放置了一個小型刺激器,並且可以通過微弱電脈衝刺激迷走神經。迷走神經屬混合性神經,是人的腦神經中最長和分布範圍最廣的一組神經,含有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

陳根: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研究者選擇了以普通話為測試對象,這是因為,對於英語為母語的人群而言,普通話是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普通話之所以難學,其中最大的障礙在於,普通話中同一個字的不同聲調代表了不同的語義。

他們招募了 36 位以英語為母語的成年人,來訓練其學習普通話中 4 種聲調。結果發現,這款設備讓受試者在區分 2 種簡單聲調的能力上提高了 13%,同時這款設備可以讓受試者能達到學習效果峰值的速度快了 2 倍

這樣的結果也表明,通過無創性外周神經刺激誘導一種時間精確的神經調節信號,將能以高度特異的方式增強成人語音類別學習。

相關焦點

  • 陳根: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文/陳根眾所周知,學習一種語言的最佳時期是幼年,而成年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比童年時期習得母語要困難的多。大多數成年人都無法掌握一門外語,尤其是語音部分,正所謂鄉音難改。根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結果,在第二語言的習得上,兒童大腦的處理方式與成年大腦不同——前者處理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區域完全重疊,而後者則是由兩個相鄰區域分別處理。
  • 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文/陳根眾所周知,學習一種語言的最佳時期是幼年,而成年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比童年時期習得母語要困難的多。大多數成年人都無法掌握一門外語,尤其是語音部分,正所謂鄉音難改。根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結果,在第二語言的習得上,兒童大腦的處理方式與成年大腦不同——前者處理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區域完全重疊,而後者則是由兩個相鄰區域分別處理。大腦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變化,例如在學齡初期,大腦的代謝率會逐漸下降,神經元的數量也開始減少;進入青春期後,神經突觸的數量和大腦的代謝率都會降低到最低點。
  • 戴上這種神經刺激耳塞,學習第二語言 so easy
    入耳式神經刺激設備對經顱的迷走神經的刺激可以顯著提高人類學習新語言語音的能力。而在這項最新研究中,Leonard 和他的團隊使用了一種稱為經皮迷走神經刺激(tVNS)的無創技術,即在外耳中放置一個小型刺激器,使用不易察覺的電脈衝刺激迷走神經周圍的其中一個分支,從而激活迷走神經。
  • 科幻要成真 神經刺激裝置能提高語言學習能力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智能綜合報導】據外媒8月6日報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以刺激通向大腦的主要神經的入耳裝置,其可以幫助人們更快學習新的語言。據報導,「迷走神經」刺激療法用於治療癲癇等疾病已有20多年的歷史,但它通常需要通過手術植入電極,使電極直接與頸部的神經接觸。
  • 四個簡單的步驟,教你激活迷走神經、回歸平靜
    本文介紹了一種四步激活腹側迷走神經的方法,可以幫助你在面對長期壓力時,讓身心回到平靜的狀態。本文譯自Medium,作者Ashley Abramson,原標題為" If There Was Ever a Time to Activate Your Vagus Nerve, It Is Now ",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 非侵入性神經刺激促進對外語聲音的學習
    普通話被認為是母語為英語的人學習最困難的語言之一,部分原因是該語言與世界上許多其他語言一樣,使用獨特的音高變化(稱為「音調」)來改變單詞的含義,否則聽起來一樣。發表在《自然科學》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精確定時,無創地刺激迷走神經,顯著提高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區分普通話音調的能力,連接大腦和身體其他部位的12條顱神經,更重要的是,迷走神經刺激使研究參與者能夠更快地拾取一些普通話音調。證明無創性周圍神經刺激可以使語言學習更容易,這有可能為改善廣泛領域的認知表現打開大門。
  • 神奇「耳機」能刺激大腦神經,改善記憶力,外語學習能力提升13%
    這款小型刺激裝置可當作簡單的耳機佩戴,可以幫助成年人更好地學習新語言。為了測試語言學習,該團隊設計了一種小型外耳裝置,可通過無痛電脈衝無創地刺激參與者的經皮迷走神經(tVNS)。為了測試經皮迷走神經tVNS如何影響語言習得,研究人員招募了36個以英語為母語的成年人,讓他們聽並試圖識別四種不同的普通話音調-對於不習慣聲調語言的英語使用者來說,這項任務尤其困難。
  • 神奇「耳機」能刺激大腦神經,改善記憶力,外語學習能力提升13%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39-020-0070-0「人類是優秀的知覺學習者,」研究小組寫道,「但是,一個眾所周知值得注意的的例外是在成年期非母語的語言習得」。這款小型刺激裝置可當作簡單的耳機佩戴,可以幫助成年人更好地學習新語言。
  • 美國科學家挑戰學習普通話:一款耳塞設備讓語言學習效率提高13%
    眾所周知,學習一種語言的最佳時期是幼年,成年人學習新的語言會有更大挑戰,然而科學家發現,對周圍神經系統的電刺激可以克服成人語言可塑性的生理局限。匹茲堡大學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神經科學家進行的新研究表明,UCSF 開發了一款簡單的類似耳塞的設備,可以通過刺激通關鍵神經,從而顯著提高佩戴者學習新語言的能力。
  • Cell Discovery:揭示迷走神經調控急性肺部感染免疫的新機理
    神經系統如何調控感染、炎症和免疫是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研究熱點,許多重大科學問題需要回答。經典的迷走神經對炎症反應的調控通過膽鹼能抗炎症通路實現。該通路認為迷走神經釋放遞質乙醯膽鹼(ACh)可以激活α7 nAChR(ACh受體一種亞型),抑制炎症細胞尤其是單核/巨噬細胞的核因子kB(NF-kB)激活,減少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高遷移率族蛋白1(HMGB1)等促炎症因子的生成。
  • 沉睡15年後植物人醒了 電擊迷走神經讓病人恢復意識
    迷走神經連接著人腦與身體的許多部位,對保持清醒、警覺性及其他基本功能有重要作用。在胸腔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刺激迷走神經會使從腦幹到身體多部位的關鍵神經產生微弱電流。  圖片來自網絡  今日視點  因20歲時一次意外車禍,一位法國小夥變成植物人後,已「沉睡」15年之久。他從沒有出現過意識反應,眼睛大部分時候也是緊閉著,偶爾睜開,也是「目中無人」的狀態。  但15年來,他的母親從來沒有放棄治癒的希望。
  • 迷走神經刺激術(VNS)在癲癇治療領域的應用
    神經調控技術,主要包括腦深部核團電刺激(DBS)、迷走神經刺激(VNS)、經顱磁刺激(rTMS)等,在難治性癲癇治療中主要應用的是迷走神經刺激術。迷走神經刺激術(VNS)是近幾十年逐漸完善和臨床應用的新技術,屬非藥物性神經控制輔助治療系統。該系統主要由脈衝發生器、迷走神經螺旋狀電極和可控性程序調節器等所組成。
  • 治療免疫系統疾病新療法:電擊迷走神經,20多年來神經和免疫系統...
    她的脖子下方有個植入的裝置,該裝置受到外在磁鐵作用時可以發射電脈衝,通過刺激迷走神經而改善她的風溼性關節炎(一種自身免疫疾病)症狀。這項臨床試驗暗示著二十多年來關於神經和免疫系統的關聯研究進入了新時代。
  • 迷走神經刺激喚醒昏迷15年的植物人 這是腦損傷患者的福音or困惑
    迷走神經的功能很多,心臟、腎臟、肺功能、消化道、說話、眼神接觸等等都與它相關。除此之外,迷走神經還可以增強藍斑神經元釋放的生物電,而這种放電可以促使大腦通過跟警覺性和戰逃反應有關的神經通路分泌大量去甲腎上腺素。
  • 陳根:糖和甜味劑的區別之大,什麼才是真正的甜味?
    文/陳根甜味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基本的感官感受之一。>最新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上的一項研究卻表示:人工甜味劑可以欺騙舌頭,卻無法滿足大腦,因為只有真的糖分子才能開啟一條通過大腦的神經迴路在進一步的研究裡,研究人員研究了糖偏好的神經基礎,並證明迷走神經神經節和腦幹中的一群神經元通過腸-腦軸被激活,從而產生對糖的偏好。
  • 美國癲癇醫生攻克學習漢語難關,人類可能擁有快速學習的機器大腦
    華聞之聲全媒體聯播網(記者 彭高峰)據近期發表在《科學學習》雜誌(Science of Learning,《自然》的夥伴雜誌)上的最新研究,美國匹茲堡大學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們最近開發出一種類似耳塞的簡易裝置,能夠顯著提高佩戴者學習新語言聽讀的能力。由已經完成的研究項目來看,他們可能攻克了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難關。
  • 陳根:人工神經網絡成就AI小白鼠,試毒不再愁
    文/陳根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試圖解釋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用和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目前最為先進的人工智慧可以說就是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仿生學的一個概念,是一類由多層神經元互聯組件構成的機器學習算法,而「神經元」最早就是來自大腦結構的啟發。儘管人工神經網絡中的神經元的工作方式肯定不同於實際人腦的工作方式,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將二者放在一起研究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神經科學,還有助於打造出更加智能的AI。
  • 陳根:一個大腦,兩種語言,轉換並不費力
    文/陳根目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學習和運用多種語言的人數不斷增加,他們能夠精準地來回切換不同語言。這也促進了關於語言轉換的大腦機制研究。然而尚不清楚驅動這種活動的是從之前的語言脫離出來的過程,還是進入到新語言的過程,。
  • 陳根:人工智慧診斷疾病出新招,打字方式可追蹤神經病變
    文/陳根人工智慧在診斷上的應用前景被醫療行業看好,一種被稱為數據表型的疾病診斷法就顛覆了傳統定義的精神疾病診斷法。數據表型從人們的語言選擇、人們的睡眠模式到給朋友打電話的頻率,對數據進行。從一種類型的整體速度到單個按鍵之間的微停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動態的微小變化可以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進展的早期預警信號。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現在開發了一款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可以被動地跟蹤用戶擊鍵動態隨時間的變化。
  • 陳根:腦機接口的微創神經介入,助力癱瘓患者操作計算機
    文/陳根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重大突破和出圈,不論是馬斯克的Neuralink還是其他全球範圍內的腦機接口公司,腦機接口的潛力和應用已越來越被人們知悉。比如其具有恢復自主運動衝動以控制數字設備的潛力,並改善因大腦、脊髓、周圍神經或肌肉功能障礙而嚴重癱瘓的患者的功能獨立性。當前,通過讀取大腦信號來操作外部設備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此前已有帶有金屬傳感器的腦電圖(EEG)頭帽已經被用來檢測大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