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人工智慧診斷疾病出新招,打字方式可追蹤神經病變

2020-11-19 陳根

文/陳根

人工智慧在診斷上的應用前景被醫療行業看好,一種被稱為數據表型的疾病診斷法就顛覆了傳統定義的精神疾病診斷法。

數據表型從人們的語言選擇、人們的睡眠模式到給朋友打電話的頻率,對數據進行。通過數字表型,個體與數字科學的結合影響著從診斷、治療到慢性病管理的疾病整個譜系。

在精神病學領域引進數字表型,能夠更密切和持續地測量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生物特徵信息,如情緒、活動、心率和睡眠,並將這些信息與臨床症狀聯繫起來,從而改善臨床實踐。

而近日,發表在《Chao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跟蹤多發性硬化症(MS)患者在智慧型手機觸控螢幕上打字方式的變化,可能是監測神經系統退化的一種有用方法

在鍵盤上打字是一項相對複雜的活動,涉及許多不同的大腦區域,它們有效地協同工作。從一種類型的整體速度到單個按鍵之間的微停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動態的微小變化可以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進展的早期預警信號。

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現在開發了一款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可以被動地跟蹤用戶擊鍵動態隨時間的變化。

這項新的研究招募了少量的MS患者和健康對照者。這個隊列被跟蹤了12個月,以觀察擊鍵動力學的變化是否與疾病的退行性進展相關。目前,這項初步研究的結果已證實了擊鍵動力學的可量化變化與MS疾病活動的臨床相關變化相一致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醫生能夠使用類似擊鍵的方法對病人進行更持續的監測,他們可以更好地預測何時需要新的治療。

事實上,對慢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MS)的疾病活動進行監測是幫助臨床醫生跟蹤疾病進展和任何治療或幹預措施不可或缺的。而這項研究無疑從數據表型的角度給出了全新的無入侵的方式。

相關焦點

  • 研究:追蹤手機打字模式或是監測神經退化疾病的好方法
    據外媒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追蹤多發性硬化症(MS)患者在智慧型手機觸控螢幕上打字模式隨時間的變化可能是監測神經退化的一種有用方法。在鍵盤上打字是一項相對複雜的活動,它涉及到許多不同的大腦區域的有效協同工作。從一種類型的總體速度到單個按鍵之間的微停頓,這些動態變化在一段時間內的微小變化都有可能有助於發出神經退行性疾病進展的早期預警信號。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診斷和治療
    在此次盛會中,蘭州大學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任建功教授就「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篩查、診斷和治療」進行了精彩授課,現對其演講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其中,神經傳導功能檢查是確診的必備條件,也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的金標準。
  • 實戰病例:手把手教你「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
    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你掌握了嗎?近期(6月16日)Neurology雜誌報導了一例53歲女性患者出現下肢感覺異常,一起看看其臨床推理過程吧。患者述其母親和姐姐的足弓都很高,但否認有任何神經肌肉疾病的家族史。 問題思考: 1.定位診斷? 2.如何鑑別診斷?
  • 陳根:怎麼擺脫人工智慧下的人工智障?
    文/陳根人工神經網絡是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算法的基礎結構,大致模仿人類大腦的物理結構。但由於神經網絡過分依賴數據,引導了神經網絡的犯錯,一些錯誤對人類來說似乎是完全不合邏輯甚至是愚蠢的,可以說人工智慧離如何才能讓人工智慧神經網絡預測或響應系統中的混沌狀態,脫離人工智障的經常性行為,對於從改善從醫療診斷、到無人自動駕駛等的人工智慧的應用都具有重要意義
  • 王維敏教授:早期診斷糖尿病小纖維神經病變 | CDS2019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三次全國學術會議(CDS2019)於廈門隆重舉行,在本次大會上,來自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的王維敏教授以「早期診斷糖尿病小纖維神經病變」為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小編整理如下。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這麼總結,更清楚!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手段2017年美國國糖尿病協會關於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聲明建議,早期識別神經病變並採取恰當的措施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的關鍵。CCM是以雷射為光源,在眼部局麻狀態下,通過連續共焦斷層掃描技術於活體角膜中央獲取角膜各層組織和細胞圖像的一種新型檢查方式,該技術能夠對角膜小神經纖維的損傷程度進行評估。CCM 的局限性在於診斷設備昂貴,使用範圍較窄,而且眼部疾病是否對診斷數據有所影響還需要進一步大數據的實驗研究來證實。
  • 人工智慧追蹤神經通路
    研究人員提高了追蹤神經元及其連接自動化方法的效率,隨著研究人員繪製大腦緊密相連的神經通路圖,這項任務的需求越來越大。他們教計算機識別神經元具有不同特徵的部分。這種連接圖對於了解大腦如何處理信息以產生想法和行為至關重要。近年來,新的成像技術和增強的數字圖像存儲能力產生了巨大的數據量,捕捉到了神經元在小鼠和其他模型生物大腦中穿行的路徑。但是,沒有足夠的專家來分析所有圖像。
  • 海綿竇病變和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
    海綿竇內有垂體、蝶鞍兩側由硬腦膜及骨膜組成的充滿血管、神經及軟組織的血竇結構。該部位病變常引起支配眼球運動的多條顱神經麻痺、眼眶血液回流障礙及明顯疼痛的症狀。常見病因有非特異炎症、感染、血管源性疾病、腫瘤轉移及醫源性損傷等等。本文中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田國紅教授將對海綿竇的解剖結構及海綿竇病變的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進行詳細的闡述,有助於提高神經內外科和眼科醫師對該部位疾病的認識。
  • 糖尿病下肢麻、痛,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治
    其診斷三要素包括: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DPNP)的輔助檢查包括:神經傳導檢查、針極肌電圖、定量感覺測定、皮膚活體組織檢查,其鑑別診斷非常重要。其中,神經傳導功能檢查是確診的必備條件,也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的金標準。
  • 人工智慧學會追蹤神經元通路
    ,其準確性遠遠超過以前為追蹤神經元而構建的AI程序。CSHL教授Partha Mitra說,但是沒有足夠的專家來分析所有這些圖像,他的團隊開發了新的人工智慧(AI)工具,並在《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上進行了報導。Mitra說:「我認為這個項目是建立一個虛擬的神經解剖學家。我們之所以需要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所做的工作傳統上是由需要數十年培訓的專家完成的。他們已經看了數十萬張圖像,我不知道。
  • 陳根:腦機接口的微創神經介入,助力癱瘓患者操作計算機
    文/陳根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重大突破和出圈,不論是馬斯克的Neuralink還是其他全球範圍內的腦機接口公司,腦機接口的潛力和應用已越來越被人們知悉。比如其具有恢復自主運動衝動以控制數字設備的潛力,並改善因大腦、脊髓、周圍神經或肌肉功能障礙而嚴重癱瘓的患者的功能獨立性。當前,通過讀取大腦信號來操作外部設備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此前已有帶有金屬傳感器的腦電圖(EEG)頭帽已經被用來檢測大腦活動。
  • 陳根:人工智慧回應兩難困境,可正確趨利避害
    文/陳根 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陳根:數位技術和人工智慧,讓心理健康現代化?
    文/陳根受益於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已廣泛地滲透和應用於諸多垂直領域,切入不同場景和應用。人工智慧除了在我們所熟悉的社會生活發揮著高效便捷的作用,更在一些小眾卻必要的領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潛力,比如精神疾病的診斷。
  • 陳根:人工智慧的人工突觸,可像人一樣處理問題?
    文/陳根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龐大的神經元網絡組成了人腦的基本結構:負責處理大部分思維活動的大腦、負責協調運動的小腦以及連接其中的腦幹。人工智慧模擬人腦而誕生,比如,早期淺層神經網絡的結構一般表現為:多個輸入層「神經元」負責接收並加工輸入信息,之後它們將信息上傳至數量較少的輸出層「神經元」,經過綜合加工後作出決策。於是,通過算法的演進,人工智慧讓機器在非標準環境中,綜合記憶與環境信息,做出自主決策,解決問題。但另一方面,人腦也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
  • 如何用人工智慧算法檢測皮膚病變的方式訓練醫生?
    ILLUSTRATION: ARIEL DAVIS十幾年來,維也納醫科大學教授的皮膚科醫生哈拉爾德·基特勒一直用醫學經驗教授學生如何診斷皮膚病變,今年下學期開始,他將加入利用人工智慧算法診斷皮膚病變的課程。這一算法系統來源於基特勒幫助組織過的一場比賽,在比賽中,圖像分析算法在診斷某些皮膚瑕疵方面的表現可以超過人類專家。
  •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人工智慧|肺結節|特異度|分類器|...
    甘肅省人民醫院 胸外一科(蘭州  730000)通信作者:苟雲久,Email:gouyunjiu@163.com關鍵詞:  肺癌;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引用本文:楊寧,金大成,陳猛,王兵,賀曉陽,張斯淵,苟雲久.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
  • 多發性骨髓瘤周圍神經病變診療中國專家共識(2015年)
    由骨髓瘤疾病本身所致的PN,除腫瘤直接壓迫神經根外,還涉及澱粉樣蛋白沉積、M蛋白(主要是原發IgM)作用於髓鞘相關糖蛋白導致免疫介導的神經病變、施萬細胞(Schwann cell)和軸突相互作用形成糖綴合物、細胞因子介導的損傷、神經病學併發症等多個方面。
  • 【特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聯合門診開張啦!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多以手腳麻痛為首發症狀、雙側對稱,疼痛可呈刺痛、灼痛、鑽鑿痛,嚴重時劇痛難忍。除了麻痛以外,還可有蟻走、蟲爬、發熱、觸電樣等異常感覺,痛苦不堪,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手段包括內科代謝治療、中醫針灸治療、紅外線治療、神經調控治療等,各種治療手段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單一治療效果不佳。
  • 人工智慧診斷皮膚癌準確率達91%,未來手機當醫生不是夢
    史丹福大學一個聯合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個皮膚癌診斷準確率媲美人類醫生的人工智慧,相關成果刊發為了1月底《自然》雜誌的封面論文,題為《達到皮膚科醫生水平的皮膚癌篩查深度神經網絡》(Dermatologist-level classification of skin cancer with deep neural networks)。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5大陷阱,你能識別幾個?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可累及中樞和周圍神經,前者涉及大腦、小腦、腦幹、脊髓1級運動神經元及其神經纖維等部位的損傷,後者包含脊神經、顱神經及植物神經病變。在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病率可達8%,在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中,這一患病率超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