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追蹤神經通路

2021-02-13 BeatCrab
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科學家已經教會計算機在顯微鏡下大腦圖像中識別神經元,這比以前任何方法都更有效。研究人員提高了追蹤神經元及其連接自動化方法的效率,隨著研究人員繪製大腦緊密相連的神經通路圖,這項任務的需求越來越大。他們教計算機識別神經元具有不同特徵的部分。
這種連接圖對於了解大腦如何處理信息以產生想法和行為至關重要。近年來,新的成像技術和增強的數字圖像存儲能力產生了巨大的數據量,捕捉到了神經元在小鼠和其他模型生物大腦中穿行的路徑。但是,沒有足夠的專家來分析所有圖像。冷泉港實驗室教授帕薩·米特拉(Partha Mitra)說,他的團隊開發了新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工具,這個最新進展發表在《自然·機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雜誌上。

冷泉港實驗室研究人員建立一個虛擬神經解剖學家,它比以前用來追蹤神經元的人工智慧程序精確得多。新技術一個關鍵步驟是將可能的神經元映射到拓撲世界中。圖中山丘之間連線表示可能存在的神經連接。米特拉說:「這個項目要建立一個虛擬神經解剖學家(neuroanatomist),做的工作傳統上由歷經幾十年專業訓練的專家來完成。它搜尋幾十萬張照片,理解含義,提供專業判斷和解釋。」米特拉說,自動化方法必須接管這項工作,但計算機在解釋視覺信息方面不如人類。一個神經解剖學家很快就意識到,神經元在擁擠的顯微鏡圖像中遊蕩。在沒有經過大量訓練的情況下,計算機算法不容易辨析其中差別,但可以從大數據中反覆學習。米特拉說:「機器學習現在還不夠好,仍難掌握人類在做出這些判斷時擁有的先驗知識或信息。」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拓撲數據分析(topological data analysis)的數學方法來實現這個目標,這種分析方法將事物視為具有丘陵、山谷和曲線的三維空間。密特拉說,拓撲學也被稱為強調連通性的「橡皮幾何學」(rubber sheet geometry),與依賴精確長度和角度的幾何學不同。研究人員用簡化的數學描述了神經元部分的形狀——豐滿的細胞體(plump cell bodies)、細長的軸突(slender axons)和分枝的樹突(branched dendrites)。神經元的整體形狀變化很大,但通過向計算機展示神經元是如何用幾種基本形式連接起來的,研究小組顯著提高了該程序檢測軸突和樹突的能力。米特拉說:「在可預見的未來,自動圖像分析仍然需要人工校對器(human proofreader),以確保科學應用的質量,但通過提高計算機精確度,這種新方法大大減少了專家的工作量。」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資助下,米特拉研究小組將進一步開發人工智慧數據分析工具(AI data analysis tools),這些工具對「美國大腦倡議」計劃(The U.S. Brain Initiative)至關重要。他希望新的方法能解開大腦如何連接的謎團。

【參考文獻】

1. Jennifer Michalowski, "AI learns to trace neuronal pathways,"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September 28, 2020. https://www.cshl.edu/ai-learns-to-trace-neuronal-pathways/

2. Banerjee S., et al., "Semantic segmentation of microscopic neuroanatomical data by combining topological priors with encoder–decoder deep networks,"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September 28,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0-0227-9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學會追蹤神經元通路
    冷泉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已經建立了一個虛擬的神經解剖學家,其準確性遠遠超過以前為追蹤神經元而構建的AI程序。CSHL教授Partha Mitra說,但是沒有足夠的專家來分析所有這些圖像,他的團隊開發了新的人工智慧(AI)工具,並在《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上進行了報導。Mitra說:「我認為這個項目是建立一個虛擬的神經解剖學家。我們之所以需要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所做的工作傳統上是由需要數十年培訓的專家完成的。他們已經看了數十萬張圖像,我不知道。
  • 科學家找到光療抗抑鬱的神經通路新機制
    在這裡,一種可釋放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的神經細胞被激活,進而穩住異常活躍的外側韁核。」黃魯介紹道。   追蹤神經網絡   大腦中的神經網絡密密麻麻,神經通路眾多,經過視網膜投射到外側韁核的神經元也是數不勝數。研究者又是如何確定光信號流轉的路徑的?這就要用到神經通路示蹤技術。
  • 科學家找到光療抗抑鬱的神經通路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這裡,一種可釋放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的神經細胞被激活,進而穩住異常活躍的外側韁核。」黃魯介紹道。   追蹤神經網絡   大腦中的神經網絡密密麻麻,神經通路眾多,經過視網膜投射到外側韁核的神經元也是數不勝數。研究者又是如何確定光信號流轉的路徑的?這就要用到神經通路示蹤技術。
  • 神經傳導通路
    腦和脊髓的傳導通路感覺傳導通路的共同特點:1.從感受器至感覺中樞一般都經三級神經元傳入。→動眼神經→睫狀神經節→節後纖維→瞳孔括約肌收縮→兩側瞳孔縮小說明:瞳孔對光反射為雙側反應,即光線照射一側瞳孔,會引起雙眼瞳孔同時縮小。
  • 浙大教授發現人體新的神經通路 有望解除嗎啡成癮性危害
    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實驗室的一項研究發現,大腦中的腹側被蓋區到中縫背核存在兩條平行的抑制性神經通路。一條是從腹側被蓋區的頭端到中縫背核的抑制性神經元,另一條是從腹側被蓋區的尾端到中縫背核的五羥色胺能神經元。在大腦中,神經通路指腦某個區域的一群神經元到另一區域的神經元的連接通路,這些通路的激活和抑制是大腦發揮功能的一種方式。
  • Neuron | 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但目前光影響記憶功能的神經機制尚不明確。為了明確vLGN/IGL和SC能否介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作者在光療過程中分別特異性抑制投射至Re的vLGN/IGL神經元和投射至Re的SC神經元,並發現抑制投射至Re的vLGN/IGL的神經元可顯著降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而抑制SC神經元沒有顯著改變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這說明是vLGN/IGL,而非SC在介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
  • 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找到了,自閉症患者有救了
    eurekalert.org 網站7月14日報導,研究人員在《細胞報告》雜誌發文揭示了「愛社交」和「社交迴避」的兩個關鍵神經通路。研究自閉症的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造成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通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進而制訂出有效的幹預治療方案。大腦繪圖工作涉及多個腦區,如大腦的情感中心和負責協調思想和行動的區域。然而,將這些區域的變化與自閉症的症狀對應起來,一直是一個挑戰。
  • 《疑犯追蹤》:人工智慧是誰的未來?
    《疑犯追蹤》 海報繼《唐頓莊園》、《傲骨賢妻》和《靈書妙探》之後,今年我又告別了一部追看多年的電視劇——《疑犯追蹤》 (Person of Interest)。同其他幾部相比,《疑犯追蹤》播出五年來叫好大於叫座,以至於許多人至今仍分不清楚它和那些有著相似中文譯名的劇集到底哪個是哪個。
  • 新型神經網絡晶片:由憶阻器構成,為人工智慧提速!
    導讀人工智慧發展迅猛,而時間和能量的大量損耗仍然是制約其性能的一個瓶頸。最近,法國科學家利用憶阻器開發出一種神經網絡晶片,對於人工智慧來說,不僅降低它的能耗,而且還提升了速度。(圖片來源於:Sren Boyn/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圖解:這是一幅藝術家對於電子神經突觸的印象圖,其中的粒子代表流過氧化物的電子,類似生物神經突觸中的神經傳導物質。電子的流動取決於氧化物的鐵電疇結構,受到電壓脈衝控制。關鍵技術提示: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憶阻器。
  • 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就借鑑果蠅腦自主決策的神經機制,提出了類果蠅決策的脈衝神經網絡模型,模型能夠實現趨利避害的行為,並在兩難抉擇下快速做出清晰的選擇。
  • 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就借鑑果蠅腦自主決策的神經機制,提出了類果蠅決策的脈衝神經網絡模型,模型能夠實現趨利避害的行為,並在兩難抉擇下快速做出清晰的選擇。
  • JBC:AMPK信號通路參與調控神經幹細胞增殖
    無論是在胚胎發育階段還是成體階段,神經幹細胞的自我增殖都受到內因基因表達水平及外因微環境的精細調控,這種調控作用與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腦功能的維持和修復都有密切關係。近日,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佳研究員、南發俊研究員和馮林音研究員課題組等協作進行的對小分子化合物調控神經幹細胞命運及其作用機制研究中,首次發現了小分子化合物AICAR對永生化神經幹細胞C17.2及來源於不同發展時期,及不同部位來源的神經幹細胞均有明顯誘導分化為神經膠質細胞的作用,該作用可能並不依賴於其傳統胞內靶點AMPK信號通路。
  • 陳根:人工智慧回應兩難困境,可正確趨利避害
    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就借鑑果蠅腦自主決策的神經機制,提出了類果蠅決策的脈衝神經網絡模型,模型能夠實現趨利避害的行為,並在兩難抉擇下快速做出清晰的選擇。在無人機強化學習、反轉學習和多難決策的任務上均得到了有效地驗證。
  • 人工智慧黑盒揭秘:深度神經網絡可視化技術
    但深度神經網絡又被稱為「黑盒」模型,多層隱藏結構,數據 / 特徵矢量化,海量決策關鍵元等因素讓模型使用者犯難:模型決策的依據是什麼?應該相信模型麼?特別是對於金融,醫藥,生物等關鍵型任務,深度學習模型的弱解釋性成為人工智慧項目落地的最大障礙。
  • 研究發現STING信號通路對神經幹細胞的調控作用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過程都被基因與外部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精確地調節,任何異常的刺激均可能改變神經幹細胞的命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已有研究證明,DNA損傷會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增值與分化。STING信號通路已被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固有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在DNA損傷的情況下可被激活。STING信號在多種細胞類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心肌細胞、腸上皮細胞、癌細胞。
  • 原來是神經通路在起作用
    原來是神經通路在起作用  Winnie Lee • 2020-09-08 13:56:06 來源:前瞻網 E2140
  • ...任超然/李浩洪/蘇國輝合作揭示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但目前光影響記憶功能的神經機制尚不明確。為了明確vLGN/IGL和SC能否介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作者在光療過程中分別特異性抑制投射至Re的vLGN/IGL神經元和投射至Re的SC神經元,並發現抑制投射至Re的vLGN/IGL的神經元可顯著降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而抑制SC神經元沒有顯著改變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這說明是vLGN/IGL,而非SC在介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
  • 科學家順藤摸瓜找到了那條神經通路……
    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新的神經通路,它將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壓力和覺醒聯繫起來。當動物面臨壓力時,一種名為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的神經元會變得過度活躍,從而引發了失眠和一系列的睡眠障礙。
  •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你知道是什麼嗎
    打開APP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你知道是什麼嗎 企業新聞 發表於 2020-04-09 11:28:47 朋友們, 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www.captainbed.net 什麼是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瓶頸之神經網絡的可解釋探討
    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人工智慧系統主要面臨結果不可驗證和過程不可審查兩大安全問題。結果不可驗證指的是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人工智慧系統輸出結果無法被判斷、預測,智能系統行為邊界難以掌握,導致系統不可控,本質上是深度神經網絡結果不可判讀。過程不可審查指的是系統決策背後的邏輯不明,代碼實現缺乏可信度,本質上是深度神經網絡的實現機理與決策邏輯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