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科學家順藤摸瓜找到了那條神經通路……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眾所周知,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緩解,那麼隨之換來的就是午夜時分的輾轉反側,入睡困難。而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又會引發精神健康和生理健康問題。如今,睡眠障礙已是一個全社會普遍的問題,因此,開發出有效改善睡眠的療法已成為許多人的剛需。

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新的神經通路,它將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壓力和覺醒聯繫起來。當動物面臨壓力時,一種名為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的神經元會變得過度活躍,從而引發了失眠和一系列的睡眠障礙。這一發現為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調節提供了重要的見解,也為開發針對睡眠障礙的療法指明了方向。

生物的生命活動受內在生物鐘調控,它以24小時為周期波動,組織並安排生理和行為時間,如體溫變化、新陳代謝以及「睡眠-清醒」周期,這種稱為晝夜節律的現象已經人盡皆知。在哺乳動物中,位於下丘腦視交叉上核(SCN)神經元的中央生物鐘調節睡眠-清醒周期。然而,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晝夜節律信號會被關閉,從而使動物保持清醒,這樣,即使在原本應該睡覺的時候,它們也可以隨時逃離危險。雖然睡眠-清醒周期的暫時關閉對生存來說是必要的,但由這類危險引起的過度或長時間壓力會引發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礙。

研究第一作者、名古屋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的Daisuke Ono博士說:「眾所周知,生物鐘紊亂和壓力都會影響睡眠,但目前還不清楚哪條神經通路對於睡眠-清醒的晝夜調節至關重要。」

為了確定這條關鍵的神經通路,該研究團隊使用小鼠進行了研究。他們重點關注位於下丘腦室旁核的CRF神經元上,已知這些神經元在應激反應中發揮作用。他們研究了當CRF神經元被激活時小鼠的睡眠-清醒周期會受到什麼影響。

通過光遺傳學工具「光敏感通道蛋白2」在小鼠下丘腦室旁核中表達CRF神經元,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神經元是神經通路的一部分,對睡眠-清醒的晝夜節律調節至關重要。由壓力或晝夜節律紊亂引起的CRF神經元過度活躍可能導致了人類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礙。

研究顯示,活化的CRF神經元使小鼠保持清醒,並使它們活躍地四處走動,這意味著它們的清醒狀態得到了增強。研究人員還觀察到,小鼠在清醒時CRF神經元仍保持活躍;而當神經元的活動受到抑制時,小鼠的清醒和運動能力就會減少。

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SCN中的抑制性神經元(GABAergic神經元)在調節CRF神經元的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CRF神經元的激活刺激了外側下丘腦的食慾素神經元,從而促進了清醒狀態。

因此,是SCN中的GABAergic神經元控制CRF神經元的活動,而CRF神經元介導SCN的晝夜節律並調節睡眠-清醒周期。

Ono說:「我們已經在夜行動物身上發現了這條神經通路,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夜間和白天的差異是如何在大腦中調節的。」

Ono補充說:「在當今社會,睡眠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希望這些發現將有助於開發治療由壓力或晝夜節律紊亂引起的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礙的新療法。」

如果你想馬上就擺脫失眠,倒是有一篇很應季的研究不妨做做參考:一年內治癒失眠!研究發現:改善睡眠,你或許只需要一條沉重的毯子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5/eabd0384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的神經通路
    也許只有人類這一物種,會妄圖凌駕於自己的生物鐘之上,而且,長期違背生物鐘,將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壓力會導致體內激素水平變化,繼而導致睡眠質量和效率下降,易醒以及難以入睡,從而使睡覺的主觀意願下降,如果白天仍需起床工作學習,就會導致睡眠不足,生物鐘混亂,睡眠不足會增加生理和心理壓力,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因此,開發出有效改善睡眠的療法已成為許多人的剛需。
  • Science子刊: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
    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新的神經通路,它將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壓力和覺醒聯繫起來。當動物面臨壓力時,一種名為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的神經元會變得過度活躍,從而引發了失眠和一系列的睡眠障礙。
  • 壓力和人體自身的晝夜生物鐘是如何影響睡眠的
    日本名古屋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條新的神經通路,它將哺乳動物的晝夜生物鐘、壓力和清醒聯繫在一起。該團隊發現了一種被稱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的神經元,當哺乳動物處於壓力之下時,這種神經元會變得過度活躍,從而可能引發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礙。他們的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2,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科學家順藤摸瓜找到了那條神經通路.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新的神經通路,它將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壓力和覺醒聯繫起來。
  • 《科學》子刊:壓力大睡不著免疫差,原來機制一樣的!科學家找到壓力誘發失眠和免疫變化的神經通路 | 科學大發現
    近期一項最新研究,就找到了人體內的這條暗線: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下丘腦神經元分泌的「壓力激素」皮質醇,在導致失眠的同時,會影響外周血中免疫細胞數量和活性,導致外周免疫被抑制[1]。而奇點糕們曾經介紹過,壓力大會影響抗腫瘤免疫應答從而促癌,說明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但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卻好奇一個問題:既然壓力、失眠和免疫狀態的改變往往同時出現,會不會共享的是一條調節通路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可以一箭雙鵰,讓針對性治療同時解決兩種問題了。大膽假設之後,就是小心求證,研究團隊在小鼠模型上開始尋找分泌壓力激素,影響失眠的具體神經元和通路。
  • 人老了會不會痴呆,也許和生物鐘有關-虎嗅網
    此外,老年人也易患阿爾茲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這些問題有什麼內在聯繫?地球通過自轉和公轉產生晝夜分明的二十四小時和四季變化的三百六十五天,地球上的生物也進化出穩定的「生物鐘」以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光照、溫度等變化。這種奇妙的生物節律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熱點。
  • 科學家找到光療抗抑鬱的神經通路新機制
    光線確實會影響情緒,甚至還可以作為抑鬱症的「解藥」。如今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發現,不僅是季節性抑鬱患者,光療對重度抑鬱、產前產後抑鬱等非季節性抑鬱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   光究竟是如何調節情緒的?近日,來自暨南大學的研究者在小鼠腦內找到了一條從視網膜到大腦外側韁核的神經通路,為人們進一步理解光療的抗抑鬱作用機制提供了線索。
  • 諾獎授予生物鐘研究者,專家:相關基因找到了,藥物尚在研發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嚴軍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生物鐘強大到幾乎影響了人類的每一個生理活動,包括認知功能和肥胖。美國科學家傑弗理•霍爾等人發現了這個時鐘上的第一個齒輪。現在已經有很多個齒輪被發現,但怎麼調這個鐘,藥物還在艱難研發中。
  • 科學家找到光療抗抑鬱的神經通路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光線確實會影響情緒,甚至還可以作為抑鬱症的「解藥」。如今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發現,不僅是季節性抑鬱患者,光療對重度抑鬱、產前產後抑鬱等非季節性抑鬱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   光究竟是如何調節情緒的?近日,來自暨南大學的研究者在小鼠腦內找到了一條從視網膜到大腦外側韁核的神經通路,為人們進一步理解光療的抗抑鬱作用機制提供了線索。
  • 時差難倒、熬夜有害:生物鐘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原標題:時差難倒、熬夜有害:生物鐘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據外媒報導,歐盟議會3月26日投票決定,從2021年起廢除冬令時和夏令時制度。這意味著,歐盟國家將告別冬夏一個小時的時間轉換。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再不用每年兩次調整睡眠了,但另一些人則表示從未體會到這一小時差異的影響。
  • 老吳艾國潮|讓同頻共振美夢成真 通過艾灸影響生物鐘恢復睡眠
    生物鐘的研究也許能夠提供最接近客觀規律的答案。2017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科學家,旨在表彰他們的研究工作發現了調節生物日節律行為的生物鐘基因,並闡明這一普遍存在的基本生命現象的分子機理。
  • 破解生物鐘密碼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生物鐘涉及我們複雜的生理學的許多方面,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生物體都使用類似的機制來控制晝夜節律,包括激素水平、睡眠需求、體溫和新陳代謝等。若外部環境與生物鐘節律不匹配,比如長途旅行需要倒時差的時候,人就會有不適感。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內在生物鐘節律長期不匹配,就會增加患病風險。但是生物鐘的工作原理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家探索的難題。
  • PEGASI智能睡眠眼鏡:通過大數據調節睡眠的黑科技
    美國布朗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人眼視網膜存在「第三類」感光細胞(ipRGC),這類細胞可以接收光信號,並投射到大腦的生物鐘調節器-視交叉上核(SCN),通過SCN控制松果體調節人體激素分泌的水平,可以幫助人類調節晝夜生物節律和其他生物效應。
  • 生物鐘如何校準時間?
    我們都曾問過自己, 「我們的覺醒/睡眠怎樣和白天/夜晚保持一致?」 2005年Science提出125個科學前沿問題, 其中之一便是「有機體的生物鐘如何同步?」。  《科學通報》特邀安徽大學秦曦明教授等撰寫「哺乳動物生物鐘同步化的研究進展」一文,從生物鐘同步化研究的歷史開始, 對哺乳動物生物鐘的同步化做了系統論述。
  • ...神經元,麥可·羅斯巴什,噬,睡眠,神經,疾病,諾貝爾,蒲慕明...
    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科學問題,也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昨天下午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腦科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峰會」圓桌論壇上,頂尖專家對上述問題展開激烈討論。  晝夜節律為何是24小時  「晝夜是拉丁文,它並不是標準的24小時。講到人類,我們的生物鐘每天都放緩了15分鐘。」
  • 除了控制人類的生物鐘,AI還可以為生物鐘做些什麼?
    如果生物鐘的作用十分重大,那我們能不能找到自己最弱的鐘,進而對其進行修復或令其倒轉呢?影響生物鐘就具有可操作性了。那AI可不可以在睡眠周期上做文章呢?這一睡眠基因的功能研究為科學家們探索睡眠機制、解析人類為何如此需要充足睡眠提供了新的線索。
  • 專家:別讓睡眠打亂了生物鐘
    專家:別讓睡眠打亂了生物鐘 2018-03-15 17:37:35  江帆說,青少年就寢時間普遍延後;就寢時間延後與中小學生過早的上學時間有直接衝突;平時睡不夠,周末暴睡補,都影響青少年健康睡眠,並導致生物節律紊亂。  當下, 科學家揭示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生物鐘讓人們的身體適應了每一天的各種變化。但如果生活方式與生物鐘要求的節律產生慢性不協調,則會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疾病。
  • 深度解讀機體如何維持生物鐘的靈活性?或有望揭示癌症和機體衰老...
    2020年7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兩篇分別發表在國際雜誌PNAS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單一細胞如何通過遺傳和隨機手段來有效維持其內部時鐘(生物鐘)的,文章中,研究人員還解釋了有機體的生物鐘如何維持其靈活性,以及其對於治療機體衰老和癌症為何如此重要
  • 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我們知道晝夜節律是由"生物鐘基因"控制,它影響大多數器官和細胞,包括免疫系統的器官和細胞,免疫系統的功能會隨著一天的時間而變化。因此,生理節律存在於生理的各個方面,包括睡眠、營養、激素活動和體溫。這些日常節律幫助身體適應環境的周期性變化,比如季節和晝夜循環。
  • 盤點:探索生物鐘與人類健康的方方面面
    對此,一種解釋認為,夜間過度暴露於燈光之下會導致褪黑素分泌減少(褪黑素參與調控睡眠、免疫、衰老等多方面生理活動,其分泌具日節律,夜間達到最高濃度水平),從而增加了癌症易感性。但褪黑素的減少究竟是如何增加癌症易感性的,科學家們尚未找到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