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子刊:壓力大睡不著免疫差,原來機制一樣的!科學家找到壓力誘發失眠和免疫變化的神經通路 | 科學大發現

2020-10-20 奇點網

Deadline或者大考來臨前,睡意全無輾轉反側,相信是不少人有過的經歷。奇點糕一直都記得學醫那會兒,宿舍對面的KFC在期末前徹夜亮燈,睡覺?失眠?別想了,起來背書吧同學。

不過等到熬過壓力,不少人就會覺得各種不適,學生時代睡一覺吃頓好的,可能很快就滿血復活。但年紀稍微一大,說不定是輕則頭疼腦熱,重則大病一場,這樣的例子可不少見。壓力、失眠和健康,似乎被一條線串了起來。

近期一項最新研究,就找到了人體內的這條暗線: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下丘腦神經元分泌的「壓力激素」皮質醇,在導致失眠的同時,會影響外周血中免疫細胞數量和活性,導致外周免疫被抑制[1]。研究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神經元的圖總是這麼奇幻美

(頭圖來源:冷泉港實驗室Jeremy Boringer)

壓力和失眠的相關研究,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皮質醇這個「壓力激素」的作用也很明確。而奇點糕們曾經介紹過,壓力大會影響抗腫瘤免疫應答從而促癌,說明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

但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卻好奇一個問題:既然壓力、失眠和免疫狀態的改變往往同時出現,會不會共享的是一條調節通路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可以一箭雙鵰,讓針對性治療同時解決兩種問題了。

大膽假設之後,就是小心求證,研究團隊在小鼠模型上開始尋找分泌壓力激素,影響失眠的具體神經元和通路。而研究團隊採用的給小鼠施加壓力的方式……如下圖所述,有點兒狠啊[2]。

沒錯,就是把小鼠關在裡面了……

(圖片來源: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被關在管子中15分鐘後,小鼠的下丘腦室旁核(PVN)和外側下丘腦(LN)內,快反應基因cFos的表達就明顯升高,提示小鼠已經感受到了壓力,而且PVN區域絕大多數響應的神經元,還同時表達了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

神經元釋放的CRH,就會促使腎上腺釋放皮質醇這個壓力激素。而在LN腦區表達cFos基因的神經元,則以與睡眠-覺醒相關的食慾素能神經元為主,而且多數與PVN區域釋放CRH的神經元直接相連,意味著壓力可以直接調節睡眠-覺醒。

進一步實驗顯示,在沒有壓力的正常狀態下,壓力調節睡眠-覺醒通路並沒有明顯作用,但不同種類的壓力和外界刺激,例如高脂飲食、惡臭異味、雌性小鼠等等,都會對釋放CRH神經元的活躍度產生明顯影響,從而影響小鼠的睡眠狀態

各種不同的壓力和刺激,仔細看還挺有趣的

用研究者們的話說,這條通路實在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開關」,稍一受到壓力和刺激,就會顯著影響小鼠的睡眠-覺醒狀況,讓小鼠清醒到失眠。但如果採用光遺傳學手段,影響神經元的作用,就能讓小鼠在壓力之下仍然安穩睡個好覺。

而壓力影響的顯然不只有失眠,研究團隊對小鼠外周血免疫細胞進行的分析顯示,NK細胞、樹突細胞、單核細胞、B細胞、CD4+T細胞等一系列免疫細胞的數量,也都會受到壓力的影響,變化的模式類似免疫抑制狀態

不同免疫細胞的數量和通路變化

在數量改變的同時,壓力激活下丘腦釋放CRH的神經元,還會直接影響這些免疫細胞的NF-kB、MAPK、JAK等多個關鍵信號通路,起到類似糖皮質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

論文作者之一,史丹福大學的Jeremy Borniger表示,如果能藉助CRH神經元這條通路,在改善失眠的同時調節免疫應答,或許可以對許多自身免疫疾病起到治療效果,而且「自然通路總比藥物要好」。

不少自身免疫病的患者,本就因為疾病的折磨而焦慮難眠吧?如果能夠一箭雙鵰,那前景著實不賴。當然失眠也是大事兒,讓大家安然入眠也很重要,畢竟有短睡基因的天選之子,翻遍全世界也沒幾個哇。

編輯神叨叨

GIST領域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是癌症分子靶向治療發展的一個經典的縮影。在過去的三個月裡,奇點團隊也試圖從更高的視野俯瞰GIST領域發展的全景,為大家精心打造了一份GIST全景課程:《GIST學術前沿8講》。

8講課程涵蓋了GIST治療的最新進展,深度解析了不同靶向藥物的作用機制,系統梳理了GIST領域全球範圍內的重要研究,讓您在100分鐘內洞悉GIST前沿學術進展。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

即刻開啟GIST前沿學術之旅吧!

認證用戶購買只需9.9元!

參考資料:

1.Li S-B, Borniger J C, Yamaguchi H, et al. Hypothalamic circuitry underlying stress-induced insomnia and peripheral immunosuppression [J]. Science Advances, 2020, 6(37): eabc2590.

2.Zimprich A, Garrett L, Deussing J M, et al. A robust and reliable non-invasive test for stress responsivity in mice[J].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4, 8: 125.

頭圖來源:Pixabay

本文作者 | 譚碩

相關焦點

  • 新發現:大腦迴路中的神經元控制著壓力下的失眠狀態
    具體而言,慢性應激源會抑制細胞和體液的反應。儘管壓力和壓力誘導的興奮對免疫系統有明顯的影響,但對這一現象背後神經迴路的了解還遠遠不夠。近日,冷泉港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確定了大腦中導致壓力時期失眠的迴路。短暫接觸壓力源會在大腦上留下持久的印記。失眠是最常見的與壓力有關的反應之一,澄清壓力誘發失眠的機制對於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 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科學家順藤摸瓜找到了那條神經通路……
    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新的神經通路,它將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壓力和覺醒聯繫起來。當動物面臨壓力時,一種名為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的神經元會變得過度活躍,從而引發了失眠和一系列的睡眠障礙。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1,朱景寧課題組在強迫症和焦慮症共病的神經環路機制和潛在改善靶點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來源: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圖註:激活組胺H3受體改善由光遺傳學選擇性激活PrL-NAc穀氨酸能神經環路誘導的焦慮伴發強迫症樣行為
  • Science子刊: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的神經通路
    壓力會導致體內激素水平變化,繼而導致睡眠質量和效率下降,易醒以及難以入睡,從而使睡覺的主觀意願下降,如果白天仍需起床工作學習,就會導致睡眠不足,生物鐘混亂,睡眠不足會增加生理和心理壓力,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因此,開發出有效改善睡眠的療法已成為許多人的剛需。
  • 腦科學日報:人體蛋白質組定量圖譜發布;壓力大,容易骨丟失
    人們普遍認為II型細胞因子應答可促進寄生蟲免疫,並啟動組織修復。美國羅格斯大學Mark C. Siracusa博士領導的團隊最近研究了II型免疫應答如何參與神經調節肽B(NMB)的表達,這種蛋白可防止過度活躍的免疫應答和破壞性炎症。研究揭示了嗜鹼性粒細胞在抗蠕蟲免疫方面的調控作用,並明確了NMB可作為II型炎症反應的強效抑制劑。
  • Science子刊: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
    眾所周知,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緩解,那麼隨之換來的就是午夜時分的輾轉反側,入睡困難。而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又會引發精神健康和生理健康問題。如今,睡眠障礙已是一個全社會普遍的問題,因此,開發出有效改善睡眠的療法已成為許多人的剛需。
  • 免疫系統「倒戈」可引發焦慮!浙大學者找到誘發精神疾病的「新兇手...
    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內在平和與快樂的情緒卻沒有跟隨著增長,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感到壓力,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增加抑鬱和焦慮的患病風險。而嚴重的焦慮會把人拖入煩惱的惡性循環,從精神和肉體方面產生不斷的內耗,最終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傷。
  • 《科學》:腸菌助力免疫治療的機制找到了!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的...
    很多癌種對免疫治療原發性耐藥,即使在受益最明顯的肺癌、黑色素瘤等癌種中,實際響應率也不高。為什麼患者之間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呢?最近的一些研究把目光放到了腸道微生物上。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腸菌能夠影響抗腫瘤免疫,腸菌組成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免疫治療的效果。那麼腸菌到底是如何助力免疫治療的呢?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找到提升免疫治療效果的好辦法呢?
  •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免疫的腦—脾神經軸
    祁海課題組供圖  近日,《自然》報導了第一條神經信號調控適應性免疫應答的解剖學通路。該研究由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胡霽課題組和清華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鍾毅課題組合作完成。  應激(壓力)是動物或人因外界刺激處於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
  • Nature子刊:青光眼是可治癒的免疫疾病
    青光眼是一種困擾全球近7000萬人的普遍性疾病,可損害視網膜和視神經並導致失明。目前對這種疾病的起源知之甚少。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發現,青光眼實際上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或可通過阻斷自身免疫活動來開發治療方法。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0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美國科學家:對超過47000位外國人研究發現,失眠與5個因素有關
    有人天生睡眠就好,哪怕環境再吵鬧也能倒頭就睡;甚至坐在椅子上,也能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哪怕環境再好,也不容易入眠,哪怕是老遠的蟈蟈聲,在他那就跟高音喇叭似的;睡眠質量質量非常差,經常性失眠,失眠使得他們在學業進步上的機會更小,而且失眠也是導致過早死亡的因素之一,是什麼在控制著我們的睡眠
  • 近期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2】Science子刊:高度選擇性化合物BMS-986165有望治療一系列自身免疫疾病和慢性炎症性疾病doi:10.1126/scitranslmed.aaw1736酪氨酸激酶2(TYK2)是一種非受體酪氨酸激酶,它調節著白細胞介素-23(IL-23),IL-12和I型幹擾素(IFN)受體下遊的信號轉導通路。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1,任超然/李浩洪/蘇國輝合作揭示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來源:小柯生命 研究發現了一條新的記憶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作者證明了光療信息可經由retina-vLGN/IGL-Re通路的介導來增強空間記憶能力。任超然課題組2019年的工作發現retina-vLGN/IGL-外側韁核(LHb)通路可介導光療的抗抑鬱作用。
  • 《自然》公布2020年10大科學發現:壓力會使頭髮變白?
    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壓力如何導致白髮、HIV治療等醫學方面的研究,也有銀河系快速射電暴等天文學發現,甚至有一項研究在古代陵墓中發現了亂倫的證據。
  • ...和流感患者的免疫應答,發現新冠的獨特免疫通路,或增加T細胞凋亡
    為了更深一層揭開這種奇特反應背後的謎團,來自國家傳染病臨床研究中心、國家疾控中心和華大基因的科學家團隊對比了新冠患者、甲型流感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特徵,發現新冠患者具有與流感完全不同的免疫應答通路,其間活躍表達的基因更是可能會促進T細胞的凋亡。
  • 通路 NF-κB pathway參與炎症、免疫和腫瘤之間的紛爭
    所以,今天小編打算緊接著上次JAK/STAT信號通路的介紹,再和大夥聊一聊同樣與免疫、炎症反應有千絲萬縷關係的NF-κB信號通路。科學家在哺乳動物中迄今發現了5種核因子-κB (NF-κB)蛋白家族:NF-κB2 (p52)、NF-Κb1 (p50)、c-Rel,RelA (p65)和RelB。
  • 受夠了失眠的痛苦!好睡眠就靠它了,聞一聞睡滿8小時無壓力
    前段時間有個熱搜不知道大家看沒看,「超3億中國人有睡眠障礙」,看到這個熱搜的我立馬就點進去了,晚上睡不著白天睡不醒,睡太淺容易被吵醒,多夢,天啊,這不就是我本人的真實寫照嗎?黑眼圈、毒痘痘、四肢無力、精神渙散,甚至頭暈噁心。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圍繞CSC(「種子」)與免疫微環境(「土壤」)的相互作用和治療學意義這一科學問題,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全軍臨床病理學研究所卞修武教授帶領「腫瘤幹細胞研究」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從1997年開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和863計劃等項目資助下,開展了系列而深入的研究。
  • 抑鬱症,恐懼,壓力和腸道微生物群脫不開的關係
    壓力通路會通過交感神經系統(SNS)和/或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從大腦傳遞信號。SNS的激活導致腎上腺素(從腎上腺髓質)和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從各個器官的神經末梢)釋放激素。HPA軸激活最終導致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通常具有免疫抑制功能。
  • Nature子刊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指導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
    因此,根據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潛在反應對患者進行分層可以使癌症的治療個性化。而且,伴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腸道微生物組在「抗腫瘤免疫調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背後具體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UPR大顯神通,連結腸道菌群和抗腫瘤免疫在Sanford Burnham Prebys研究所的科學家的帶領下,研究人員共同發現了11種細菌菌株的混合物,這些菌株激活了免疫系統並減緩了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