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發現人體新的神經通路 有望解除嗎啡成癮性危害

2020-11-24 求是新聞網

嗎啡,是一種阿片類物質,在鴉片中的平均含量約為10%。吸食嗎啡後會產生和鴉片相似的欣快感,但嗎啡比鴉片更容易成癮。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最新發布的2018年《世界毒品報告》顯示,阿片類藥物在毒品中造成的傷害最大,致死人數佔吸毒死亡人數的76%,阿片類藥物等處方藥物的非醫療使用正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和執法的主要威脅。

另一方面,嗎啡也是臨床上最有效的鎮痛劑之一,但長期服用會產生耐受性,降低嗎啡的鎮痛效果,並且會使機體對嗎啡產生心理以及軀體的依賴性,這些副作用的存在,大大限制了嗎啡的臨床應用。

為了更好發揮嗎啡的鎮痛作用,減少和阻斷嗎啡成癮的危害,就必須對嗎啡的作用機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實驗室的一項研究發現,大腦中的腹側被蓋區到中縫背核存在兩條平行的抑制性神經通路。一條是從腹側被蓋區的頭端到中縫背核的抑制性神經元,另一條是從腹側被蓋區的尾端到中縫背核的五羥色胺能神經元。在大腦中,神經通路指腦某個區域的一群神經元到另一區域的神經元的連接通路,這些通路的激活和抑制是大腦發揮功能的一種方式。他們進一步發現,前一條通路特異地參與嗎啡成癮,激活它可以顯著降低對嗎啡的耐受和成癮性,但不影響嗎啡的鎮痛效果。這些研究不僅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大腦中這兩個腦區的解剖結構和功能,而且為治療阿片類物質依賴提供了新的靶點,進一步為臨床上嗎啡鎮痛的長期應用提供了可能。

這項研究於當地時間2019110日,被國際著名期刊《神經元》報導。浙江大學醫學院2018屆博士生李玥、2016級碩士生李春悅為共同第一作者,李曉明教授為通訊作者。並得到了浙江大學周煜東教授、段樹民院士和武漢中科院物理數學所徐富強研究員的大力幫助。

神經通路的探索

腹側被蓋區和中縫背核是腦中兩個重要的核團,參與調節情感、認知、記憶以及運動等功能,特別是在獎賞和成癮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如何在獎賞和成癮中發揮協調作用是神經科學研究的熱點。但是還有許多問題懸而未決,例如:腹側被蓋區含有大量的抑制性GABA能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是否能投射到中縫背核?是否能協調兩個核團的功能?

為了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本文的第一作者李玥博士說:「我們首先利用逆向追蹤病毒示蹤方法在全腦範圍內進行追蹤,結果表明有兩群抑制性神經元分別投射到中縫背核的兩類不同的神經元中,激活其中一條通路引起動物的獎賞行為,而激活另一條則使動物產生厭惡。」

腹側被蓋區-中縫背核通路與嗎啡成癮密切相關

進一步他們發現,在介導厭惡的通路上,特異性地表達嗎啡受體,嗎啡通過嗎啡受體抑制了這條通路,增強了嗎啡的獎賞記憶。

接著,科研人員通過藥理學實驗發現,反覆注射嗎啡的同時,激活這條通路,就可以降低因嗎啡注射而產生的欣快感,但不影響嗎啡產生的運動敏化和鎮痛,並且也緩解了嗎啡反覆注射引起的耐受。該文的另一第一作者研究生李春悅說:「這就提示我們,頭端腹側被蓋區到中縫背核通路特異的參與調節嗎啡的獎賞記憶,而不影響嗎啡的鎮痛效果。」這些研究結果提示,激活這條神經通路或將成為治療阿片類物質成癮的有效手段。

據悉,《Neuron》雜誌評審人對這一研究給了很高評價,「這是一項重要和及時的解剖和功能研究,解決了這個領域長期以來的一個關鍵問題。」;「這是一項有趣並且有開拓性的研究,技術先進,設計巧妙。」;「他們用多種手段很好地提供了確切證據,發現了從腹側被蓋區到中縫背核這條環路在成癮中的重要作用。」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情感和記憶的神經環路基礎」重大計劃集成項目等的資助。


 杭州新聞2019年1月11日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一個新的痛覺調製通路
    以往,研究比較清楚的痛覺調控通路主要有四大系 ①腦幹下行抑制系統:中央導水管周圍灰質(PAG)---延髓頭端腹內側核群(RVM)---脊髓背角/三叉神經脊束核通路;② 中腦邊緣鎮痛迴路:PAG-伏核---杏仁核---韁核---PAG;③大腦皮層下行抑制通路:皮層體感Ⅱ區---伏核/韁核---中縫大核(NRM)---脊髓背角通路;皮層體感Ⅱ區---運動皮層---丘腦髓板內核群通路
  • 浙大教授腦研究 浙大胡海嵐教授腦研究獲獎將有望治癒抑鬱症?
    【浙大教授腦研究】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未來有望能自由製造人體「零件」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這一方法將為體外重建類器官,為開發更為高效的器官晶片、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等提供有效路徑。
  • 【匈牙利科學家發現新的神經元功能】將有望對抗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神經疾病
    據匈牙利科學院消息稱,近日在匈牙利國家腦研究項目中,通過匈牙利森梅威思大學(Semmelweis University)和維也納醫科大學腦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共同努力,發現了新的神經元功能
  • 毒品基礎知識(三):傳統毒品—嗎啡
    常見品種:嗎啡鹼,從鴉片中直接提取的生物鹼,在毒品交易中常被稱作「黃皮」、「黃砒」等,其中嗎啡含量約為60% ~ 70%,呈淺咖啡色,有鴉片氣味,呈細粒狀;粗製嗎啡,在毒品交易中常被稱作「1號海洛因」,其中鹽酸嗎啡的含量為70% ~ 90%,顏色有深褐色、米色和白色等,呈粉末狀或塊狀;嗎啡片,合法生產的麻醉藥品,有鹽酸嗎啡、硫酸嗎啡之分;顏色有米色或黃色
  • 脊髓腫瘤:人體「電纜通路」的破壞者
    人體的脊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人體各個部件得以運動和內臟器官發揮正常功能的傳導結構,因此常被喻為人體內的「電纜」。而脊髓腫瘤,則像電纜通路的破壞者,信號傳不過去,人體就會出現感覺和運動的異常。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賈文清提醒,脊髓腫瘤危害大,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是關鍵。
  • 科學家找到光療抗抑鬱的神經通路新機制
    「我們在小鼠中發現的這條神經通路,很可能在包括猴子和人在內的多個物種中具有高度一致性,未來我們準備通過改變光的強度、亮度和顏色等參數,設計出效果更好的光療方式。」論文通訊作者、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副研究員任超然表示。
  • 無法感知痛覺:超級止痛藥將讓人體告別疼痛
    由於缺乏相關的神經通路,有些人感覺不到肢體的痛覺,科學家利用小鼠重現了這一生理機制。該研究結合了阻斷痛覺受體的藥物和低劑量的阿片類止痛藥,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人體告別疼痛的「秘密配方」。  當人體受到損傷時,痛覺的電信號會沿著神經元細胞膜上的通道傳遞到大腦。
  • 比嗎啡更安全的止痛藥上市,國內恩華藥業授權開發
    Oliceridine結構式 Oliceridine注射劑是選擇性阿片μ受體激動劑,只激活G通路而不影響β-arrestin通路。β-arrestin通路的作用被認為與阿片相關的不良反應如便秘,呼吸衰竭和耐受性等有關。 阿片類藥物是治療中、重度疼痛的主要藥物,也是術後鎮痛的金標準。
  • Neuron | 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比如動物研究發現光照亮度不足或光照模式紊亂可導致學習與記憶能力受損、明亮工作環境可顯著提升人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光療對於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症狀也有著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目前光影響記憶功能的神經機制尚不明確。
  • 科學家找到光療抗抑鬱的神經通路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我們在小鼠中發現的這條神經通路,很可能在包括猴子和人在內的多個物種中具有高度一致性,未來我們準備通過改變光的強度、亮度和顏色等參數,設計出效果更好的光療方式。」論文通訊作者、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副研究員任超然表示。
  • 《自然-醫學》:通過高頻微電流神經調節協助治療成癮性
    全世界有成億成億的人患有各種這樣的成癮性,但是我們對這些行為的機制及其治療方法卻還很有限。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醫學》上的一篇重要研究論文,題為:「高頻神經調節改善強迫性行為」,開發出了一種通過高頻電流刺激調節協助大腦神經治療成癮性的途徑。
  • 【科普】盤點毒品的常見種類及危害!
    嗎啡是從鴉片中提取出來的一種生物鹼,在非法毒品交易中常遇到的是粗製嗎啡、嗎啡鹼、嗎啡的硫酸鹽或鹽酸鹽,還發現有壓縮成塊狀、粉末狀及片狀的嗎啡,無色、味苦、結晶狀、微溶於水,易溶於(9:1)的氯仿:乙醇溶液中,其鹽能溶於水和乙醇,不溶於或難溶於乙醚、氯仿,嗎啡的分子中因含有酚基,故可溶於強鹼。
  • 浙大二院專家發明銀銅結合的納米凝膠 有望殺滅眼內「超級細菌」
    誰知第三天,不但疼痛加劇,畏光流淚,視力還急劇下降,幾乎看不到光亮了,小李急忙到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求診。檢查發現,感染已經導致了角膜穿孔,是典型的外傷引起的細菌感染。加上沒有及時進行抗細菌治療,角膜已經嚴重感染,只能進行角膜移植保住眼球。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毒品會帶來哪些危害?_中國網
    毒品會帶來哪些危害?3、海洛因(Heroin)化學名稱「二乙醯嗎啡」,俗稱白粉,它是由嗎啡和醋酸酐反應而製成的,鎮痛作用是嗎啡的4—8倍,醫學上曾廣泛用於麻醉鎮痛,但成癮快,極難戒斷。長期使用會破壞人的免疫功能,並導致心、肝、腎等主要臟器的損害。注射吸食還能傳播愛滋病等疾病。歷史上它曾被用做精神藥品戒斷嗎啡,但由於其副作用過大,最終被定為毒品。
  • 毒品會帶來哪些危害?
    3、海洛因(Heroin)化學名稱「二乙醯嗎啡」,俗稱白粉,它是由嗎啡和醋酸酐反應而製成的,鎮痛作用是嗎啡的4—8倍,醫學上曾廣泛用於麻醉鎮痛,但成癮快,極難戒斷。長期使用會破壞人的免疫功能,並導致心、肝、腎等主要臟器的損害。注射吸食還能傳播愛滋病等疾病。歷史上它曾被用做精神藥品戒斷嗎啡,但由於其副作用過大,最終被定為毒品。
  • 研究發現褪黑素通過抑制NLRP3炎症小體激活拮抗嗎啡鎮痛耐受
    該研究發現褪黑素可抑制嗎啡誘導的NLRP3炎症小體激活,進而拮抗嗎啡鎮痛耐受,闡明了褪黑素-嗎啡聯合使用能提高嗎啡鎮痛效果,減輕長期嗎啡使用引起鎮痛耐受的分子機制。疼痛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是臨床最普遍的病症之一,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嗎啡是臨床上廣泛使用的鎮痛劑,但長期使用會引起鎮痛耐受和成癮等副作用,尋找能夠緩解嗎啡鎮痛耐受等副作用的藥物,是迫切的需求。
  • 浙大一院腎臟病中心血管通路團隊入駐之江 配備60多臺透析機一天能...
    浙大一院之江院區的腎臟病中心血管通路手術專業醫療組發現,陳阿姨的情況非常「棘手」,不單單是做手術能夠解決的。早在六年前查出尿毒症之時,陳阿姨就檢查出血小板、血色素低,至今沒有好轉,也沒查出原因,這意味著手術會有生命危險,嚴重時會危及生命。聽到這個情況,小張非常揪心,一心想救母親的她再三懇求醫生想想辦法。
  • 腦科學日報|浙大陳忠教授新研究為精準治療癲癇提供了新思路
    1,哈佛新文章揭示腸道痛覺神經參與主動免疫 刷新對神經系統認知來源:生物通通過直接幹擾沙門氏菌感染腸道的能力,神經系統既可以檢測到危險,也可以主動防禦危險。新的發現表明神經系統的功能範圍遠不止於往返大腦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