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醫學》:通過高頻微電流神經調節協助治療成癮性

2021-02-08 量子認知

全世界有成億成億的人患有各種這樣的成癮性,但是我們對這些行為的機制及其治療方法卻還很有限。

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醫學》上的一篇重要研究論文,題為:「高頻神經調節改善強迫性行為」,開發出了一種通過高頻電流刺激調節協助大腦神經治療成癮性的途徑。

根據這一新的研究,有癮性的賭徒、購物狂、毒癮者等,可以通過給他們大腦「通電」來「調整大腦」的癮症。

科學家使用稱為高清經顱交流電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縮寫HD-tACS),它涉及將電極放置在患者頭皮上。這種非侵入性技術涉及向眼眶額皮層發送少量電擊。眼眶額皮層屬於大腦神經灰質區域,其中紋狀體迴路的β-γ神經生理與影響成癮性的大腦神經生理相關。

電流電極以特定頻率傳送,提供微電流以「重新調節」腦電波。在測試過程中,該技術表明最多可減少3個月的成癮性強迫行為。研究表明,在成癮性症狀最嚴重的患者中所得到的改善最為明顯。

由波士頓大學心理與腦科學系、神經系統科學中心、認知神經影像中心、感覺交流與新興神經技術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了這一新型技術。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新型的個性化大腦調節新形式可能會有效地為因強迫飲食、賭博和購物等行為而苦惱的人們帶來長久的利益。」 這項新療法為戰勝影響地球上約八分之一人口的病症打開了大門。「藉助這種非侵入性神經調節,可以根據個體的神經生理動態對幹預進行個性化治療。」

研究人員說:「目前,我們的研究結果為涉及眶額皮質皮質強迫性行為的原因提供了證據。」神經調節的頻率特異性作用為神經生理學提供了見識,可將其作為症狀改善的目標。

參考:High-frequency neuromodulation improves obsessive–compulsive behavior. Nature Medicine,Published: 18 January 202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1173-w

相關焦點

  • 高頻神經治療術後疤痕和生骨節組織
    第二,如果在一個已經損傷但是繼發性損傷(例如,膝)的區域內存在一個疤痕,疤痕本身可以通過上述段落中所述的機制來減弱癒合,但也可以通過關節源性軟弱和神經肌肉抑制周圍組織等機制,這些機制是由於有害性刺激以及周圍組織的力學障礙/損害所致。第三,觀察到的生理變化見於電阻異常區域(疤痕區)。
  • 安妮斯頓推薦「微電流美容」,專家稱最多改善肌肉張力
    然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面部整形和重建外科主任丹尼爾·諾特(Daniel Knott)博士稱,這種無創物理美容方法並非廣告上說的那麼有效,「事實上,微電流美容背後的原理就是肌肉神經電刺激技術,該技術用於治療面癱或貝爾氏麻症(即面神經麻痺)已經有大約70年歷史,該物理治療方法還可用於身體的其他部位,比如背部拉傷、背部酸痛等。而如今,這一技術被放到美容領域大做文章。
  • 福建醫學基礎知識材料:神經調節
    福建醫學基礎知識材料:神經調節 【導讀】福建衛生人才網:提供2021福建醫療衛生閱讀資料,2021福建醫療衛生招聘醫學基礎知識複習資料,包括福建醫學類公共基礎知識考什麼,醫學基礎知識重點、答題技巧等。神經調節是人體生理功能調節中最主要的形式,它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浙大教授發現人體新的神經通路 有望解除嗎啡成癮性危害
    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實驗室的一項研究發現,大腦中的腹側被蓋區到中縫背核存在兩條平行的抑制性神經通路。一條是從腹側被蓋區的頭端到中縫背核的抑制性神經元,另一條是從腹側被蓋區的尾端到中縫背核的五羥色胺能神經元。在大腦中,神經通路指腦某個區域的一群神經元到另一區域的神經元的連接通路,這些通路的激活和抑制是大腦發揮功能的一種方式。
  • 脈衝射頻技術治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研究進展
    、高電壓電波作用於局部組織,起到熱凝固、切割或神經調節作用,從而治療多種疼痛疾病。 RFA是通過在治療區域產生恆定的高頻電流使局部溫度持續升高,產生永久性神經損害,從而又稱之為熱凝固術(thermocoagulation)。PRF則是利用脈衝式發射的高頻率、高電壓電流在治療區域產生電壓波動,在此過程中局部組織溫度低幅度升高。
  • 光有微電流推拿儀,就可以解決筋膜炎引起的痛症了嗎?
    微電流顧名思義,就是微小的電流,我們人體的一切新陳代謝活動都會產生生物電,像大家熟知的心電圖就是微電流的一種直觀的表現形式。微電流最初是用在醫療上的,人體生物電療法基於外加電場(磁場),對人體電場(磁場)的影響和人體電場與疾病的關係來預防和治療疾病。
  • 《自然》雜誌:睡眠決定健康!安思利普治療儀科學改善睡眠,助力全民...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醫學研究論文,美國科學家描述了睡眠影響小鼠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內斑塊積聚)風險的機制。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在患者的動脈裡,白細胞會侵入動脈壁,與膽固醇等物質接觸後,引發炎症反應。這就會導致動脈出現斑塊狀結構,使動脈變得狹窄。嚴重時,它甚至會造成冠狀動脈疾病,或是中風。
  • 長時間使用微電流的美容儀有什麼好處?
    市面上更多的是微電流的美容儀,其實人體是自帶電流的,只不過因為時間的增長,這種電流變得越來越弱,於是就出現了一種微電流的美容儀。微電流美容儀是一種可以將人體電流激發出來的美容設備,不出意外的話可以天天用,因為人體本身就自帶電流,美容儀只不過是激發出來而已。微電流的美容儀維持的時間不久,所以要天天使用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 浙江大學李曉明教授團隊在《自然醫學》發文揭示大麻治療抑鬱症新...
    當地時間1月14日,國際醫學頂級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五年平均影響因子33.409)刊發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臨床上對於抑鬱症的診斷主要通過患者自述,並且,臨床針對抑鬱症的治療藥物主要是通過提高腦內化學遞質的水平來達到抗抑鬱的效果,起效很慢,而且只在20~30%左右的病人中起效。因此,研究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對於其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研發實驗性新植入物 用微電流電脈衝來治療心肌病
    目前的治療涉及藥物治療方案或植入起搏器,但當這些方法不能發揮功效時,通常需要進行完整的心臟移植手術。這就是新設備的用武之地。新設備被稱為C-MIC(心臟微電流)單元,通過兩個小切口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腹腔鏡植入。它包括兩個電極,其中一個以貼片的形式施加到心臟的外部,並且其中一個插入一個心室中。一旦被激活,完全植入的主裝置發射微電流電脈衝,其穿過兩個電極之間的心肌。
  • 世界上首款血管內神經調節裝置被成功植入人體
    Enopace Biomedical 推出 Harmony™,後者是全球首款微創無導線血管內神經調節系統為心力衰竭病人開發微創可植入血管內神經調節療法的公司 Enopace Biomedical 今天宣布,該公司的 Harmony™ 系統首次被成功植入人體,該系統是一種基於導管的神經刺激器裝置,能夠幫助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
  • 心理所揭示節律基因通過控制趨化因子調節神經炎症引起的抑鬱症
    既往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普遍具有睡眠障礙,且應激激素皮質酮分泌的節律發生異常,提示節律在抑鬱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大量研究證據表明,神經炎症是抑鬱症發生的重要因素。有趣的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免疫功能主要執行者——小膠質細胞節律性地表達炎性因子和節律基因,提示研究者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節律和炎症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 高頻超聲在細小神經診療中的臨床應用
    目前CT、MRI等影像技術難以實時動態地對細小周圍神經進行觀測,而隨著高頻超聲技術與設備的快速發展,超聲已成為周圍神經顯像的重要手段,甚至對一些十分細小的神經也能夠成像。臂叢神經阻滯術後往往並發膈神經受阻,高頻超聲可於沿著頸部的不同水平定位膈神經,獲得清晰的膈神經圖像。其主要方法可從鎖骨上區域進行掃查,以識別鎖骨下動脈外側的臂叢神經,然後將探頭跟隨臂叢神經找到C5前支,接著沿前斜角肌外側邊緣進行掃描找到膈神經。儘管目前超聲已經可以識別膈神經,但在超聲引導下能否避免肌間溝臂叢阻滯中的膈神經受阻仍然需要更多研究確定。
  • 較真| 醫生直言:微電流美容儀效果有限,小姐姐們可以省錢了
    微電流對人體皮膚的作用,不同研究結論不同,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微電流技術可以嫩膚。市面上宣傳的微電流美容儀,有的搭配了其他功能和護膚品使用,有的電流量實在太微,都無法直接證明是微電流帶來的效果。查證者:孫雯佳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醫師對美容護膚感興趣的小夥伴一定都聽說過微電流,目前好幾款家用網紅美容儀都宣稱採用了微電流技術。微電流真的能美容嗎?什麼是微電流?
  • 生物電子醫學的前景:科技將改變我們發現和治療疾病的方式
    CNS 神經調節:該領域包含特殊的生物電子設備,可以控制大腦和脊髓調節生物過程,緩解症狀和治療特定疾病。 PNS 神經調節:該領域包含特殊的生物電子設備,可操縱 PNS 的不同部分以緩解症狀和治療疾病。
  • ...治療 神經幹細胞 caspase-3 科學家 元兇 幹細胞 神經功能障礙...
    東方網9月13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為什麼腦卒中會引起神經功能障礙,並且醫學科學家至今沒有有效治療手段?昨天,復旦大學宣布,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教授團隊,經3年多艱苦攻關,首次發現了阻礙腦卒中後神經幹細胞再生的「元兇」。目前該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著名學術期刊《幹細胞》雜誌上,引起世界醫學界關注。
  • 神經調控技術——探索大腦的奧秘
    神經調控技術已經成為神經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相結合發展得最快的交叉學科,也成為科學研究、臨床治療和醫療器械投資的重點關注對象。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辦法通過物理刺激來增強這些能力呢?答案是可能的。實際上,臨床上的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幾乎沒有很好的藥物治療方式,但是通過物理刺激的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效,這些治療方法不僅可以改善運動能力,而且對認知和情感這樣的高級認知功能也有很好的效果。另外,精神控制或者意念操控這樣的概念在科幻電影中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題材,被不斷地演繹。那麼,在現實中,我們是否有辦法真的操控人的精神呢?
  • 對話王慶偉:神經源性膀胱的診斷及治療
    問題八:神經源性膀胱的診療確實很複雜,但我們發現骶神經調節即可以治療膀胱儲尿障礙,也可以治療膀胱排空障礙,其原因是什麼?骶神經調節術(sacral neuromodulation, SNM)是利用先進微創技術(介入技術)將低頻電脈衝連續施加於支配膀胱尿道的特定骶神經(骶三神經),通過調節膀胱感覺的傳入神經,改善膀胱興奮性異常和彈性問題,從而改善尿頻尿急尿失禁,保證上尿路安全,達到治療膀胱儲存尿液的障礙;通過通過調節尿道傳出神經,降低尿道阻力,改善排尿困難症狀,治療膀胱排空尿液障礙。。
  • 《自然》:小膠質細胞或能有效調節大腦中神經元的功能和行為!
    近日,來自西奈山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大腦中扮演清道夫角色幫助清理死亡細胞的免疫細胞,或在小鼠和人類機體行為的調節上也扮演著關鍵角色,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
  • 針對ADHD的神經反饋治療
    通過神經反饋,他的衝動症狀明顯減弱,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高中成績也很好。 儘管在ADHD的治療中,會經常使用到精神興奮藥物以及行為療法,但是最近大量研究表明藥物和行為療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