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電子醫學的前景:科技將改變我們發現和治療疾病的方式

2021-01-09 騰訊網

生物電子醫學利用人體的電信號來改善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鑑於電子傳感器、生物材料、物聯網和低延遲計算領域的進步,生物電子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潛力得到了巨大的擴展。

生物電子醫學旨在解釋、攔截和重定向體內的電信號,以改善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這種方法是從心臟起搏器的發明開始的,但是現在已經擴展到耳蝸植入物、視網膜植入物、脊髓刺激器,甚至生物電子繃帶等多種多樣的設備。

這些僅僅是開始。一些生物電子研究人員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可能改變醫學未來的發展時期。

圖 | 有關生物電子醫學的研究正在攀升(來源:CB Insights)

新型設備不僅帶來了可以治療普通藥物和醫療手段無法解決的疾病的希望,而且還可以提供具備快速、精準靶向和可逆特性的藥物替代品。

醫療技術和製藥業巨頭已經在認真地對待這項技術,隨著臨床支持逐漸增加,更多行業很可能繼續跟進。

(來源:推特)

9 月 15 日馬斯克發了一條推特,說:「智慧型手機、智能手錶都是昨日科技,Neuralinks 才是未來。」腦機接口技術是什麼?其背後的生物電子醫學又是什麼?我們分析了初創企業、研究人員和行業巨頭如何通過新技術和創新來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下面,我們將深入探討生物電子醫學的工作原理及行業機遇等等。

什麼是生物電子醫學?

生物電子醫學利用人體的電信號來診斷和治療疾病。

人體中的所有細胞都會產生電信號。它們創建的生物電路在發育、代謝、再生和生理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很多疾病與功能受損的生物電路有關,比如關節炎、腸易激綜合症和糖尿病;損傷也會擾亂生物電信號的流動,這反過來又會導致慢性的系統性功能障礙。

圖 | 生物電子醫學有望診斷和治療很多疾病(來源:CB Insights)

根據技術和應用,生物電子醫學領域可分為七個核心部分:

電生理(EP)信號監控和分析:該領域包括收集和分析患者 EP 信號的硬體和軟體,以幫助醫療保健提供者對疾病進行分類、診斷和監控,或者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人體電生理。EP 信號是包含有關生理活動和疾病信息的生物電信號,可測量出中樞神經系統(CNS)、副交感神經系統(PNS)、心臟、肌肉和眼睛的電活動。

心律管理(CRM):該領域指的是涉及治療心律不齊(例如心動過緩、心動過速和心房顫動)以及其他與錯誤電信號相關的心臟病的設備。常見設備包括起搏器,除顫器和電生理介入工具。該類別不包括用於治療與非心律失常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的設備。根據使用的方法,這些設備可能歸類於 PNS 神經調節或神經肌肉刺激範疇(見下文)。

神經假體:該領域包括耳蝸植入物,視網膜植入物和其他神經接口。這些接口可以使患者恢復完全喪失或退化的功能。該類別還包括腦機接口(BMI)。

CNS 神經調節:該領域包含特殊的生物電子設備,可以控制大腦和脊髓調節生物過程,緩解症狀和治療特定疾病。

PNS 神經調節:該領域包含特殊的生物電子設備,可操縱 PNS 的不同部分以緩解症狀和治療疾病。常見的目標包括迷走神經,舌下神經,膈神經,三叉神經和脛神經。

神經肌肉刺激:神經肌肉刺激指的是使用電刺激來調節肌肉組織收縮力的設備,包括骨盆底,胃和咽部刺激器,以及基於功能性電刺激(FES)的康復設備。

生物電子組件:該領域包括電極,電線和導線,導電生物材料和電池等物品,可應用在多種生物電子醫學產品中。

在哪尋找機會?

生物電子醫學的最新發展,離不開分子醫學、工程學、神經科學和計算機技術的融合,它是數十年間重要的科學發現、醫學進步和技術發展的結晶。

但是,這個領域還有很多東西未被發現,許多投資者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

2014 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啟動了一項為期 7 年的研究計劃,耗資 2.48 億美元,以推進生物電子藥物的研發,重點關注心臟病,哮喘和胃腸道疾病。一年後,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啟動了 ElectRx 計劃,耗資 7890 萬美元,旨在利用 PNS 神經調節技術創造新的生物電子療法。

此外,該領域的同行評議科研論文數量持續增加。2019 年,共有 200 多篇生物電子醫學相關論文發表,這一數字有望在 2020 年超過 270 篇。

研究和媒體對神經調節的興趣在 2016 年激增,隨後便穩步增長。當時,製藥巨頭葛蘭素史克 GSK 與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 Verily 成立了 Galvani Bioelectronics 合資企業。這被視為是行業巨頭開始認真對待生物電子醫學(尤其是神經調節)的第一個有力跡象。

圖 | 生物電子醫學正受到大量關注(來源:CB Insights)

正在開發的生物電子設備,具備治療普通醫療手段無法解決的疾病的潛力。在某些情況下,它們還可以提供近乎瞬時精確針對和可逆的治療替代方案,而普通藥物往往需要時間才能見效且不可逆。

生物電子藥物的精確度及其易於調整的特點,可能會限制副作用的數量和程度。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能完全排除藥物需求。

研究人員正在探索這種技術在更廣泛領域的應用潛力,包括神經病學、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關節炎、高血壓、疼痛治療和癌症。

FDA 也愈發認識到它的突破性潛力。2015-2019 年間,FDA 每年在神經調節領域批准 1-2 個突破性設備。而 2020 年至今,已有 5 種不同的生物電子設備被授予了突破性設備稱號。

根據 CB Insights 的數據,隨著更多生物電路被發現,新設備的開發以及適用範圍的擴大,到 2029 年,生物電子醫學市場預計將達到 600 億美元,約為 2018 年規模的 10 倍

生物電子醫學市場的現狀

初創融資正在上升

在過去的幾年中,生物電子醫學初創公司已經籌集了可觀的資金。2015-2019 年間,這些創業公司在近 400 筆交易中籌集了近 40 億美元。

今年初至 7 月,該領域的初創企業籌集的資金創下新記錄,已經完成超過 60 筆交易,總金額超過 6 億美元。預計 2020 年的年交易數量有望超過 100 筆,融資總額可能高達 14 億美元。

圖 | 生物電子醫學初創企業融資趨勢(來源:CB Insights)

行業仍處於早期階段

雖然有一些企業的融資輪次比較靠後,但整個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在過去十年中,早期融資一直佔據年度交易量的 40-60%。

此外,由於技術相對較新,同時我們對生物電路的了解仍在發展,因此大多數初創公司仍處於臨床前研發階段。這一現象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從臨床前發展到臨床研發,從臨床試驗到商業化,後期融資的數量在未來幾年可能會增加

副交感神經系統調節吸引最多資金

副交感神經系統(PNS 神經)調節是生物電子醫學中的「下一個前沿」。心律管理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技術已經面世已久,但研究人員仍在探索 PNS 神經調節的潛在應用,包括通過舌下神經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或通過迷走神經治療類風溼關節炎和慢性病。

近年來,有數家初創公司開始涉足這一領域的研究,他們正在探索各種方法,例如針對各種醫療條件的不同神經或生物電路。

圖 | PNS 領域獲得了最多的投資(來源:CB Insights)

早期行動者的成功跡象已經引起了投資者的極大興趣。迄今為止,PNS 神經調節初創企業佔融資總額的 26%,超過所有其他生物電子醫學領域。

該領域獲得最多投資的是專注研發 PNS 神經調節設備的 CVRx,目前總共募集 3.94 億美元。其設備 BAROSTIM NEO 是世界上首個被批准用於治療心力衰竭的神經調節設備,直接放在頸骨下方即可,無需與心臟直接連接,可以作為微創門診手術進行。

行業巨頭正在關注

自 2015 年以來,葛蘭素史克(GSK)一直是該領域中最活躍的公司投資者,旗下擁有專注於生物電子醫學的戰略風投機構 Action Potential Venture Capital,以及開發生物電子產品的 Galvani Bioelectronics。

GSK 生物電子研發策略架構師 Moncef Slaoui 表示,「我們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全新的行業。有點像 1800 年代,當時從事塗料生產的化學公司意識到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開發藥物。」

除 Galvani 之外,GSK 在過去 5 年中還投資了 7 家不同的生物電子醫學初創公司,包括 PNS 神經調節公司 CVRx、SetPoint Medical 和 Cala Health。

但是 GSK 並非只專注於 PNS 神經調節。它還投資了 Presidio Medical 和 Saluda Medical,兩家初創公司均專注於開發針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調節設備。

強生、默克、諾和諾德、輝瑞和諾華等其他製藥巨頭也在該領域進行了投資。

圖 | 行業巨頭正在積極關注突破性技術(來源:CB Insights)

醫療設備巨頭也十分活躍,其投資理念涵蓋戰略性和探索性。

例如,美敦力(Medtronic)對 Saluda Medical 的投資具有很高的戰略意義。該公司長期以來一直是脊髓刺激(SCS)技術的全球領導者,最新的研發方向是治療慢性疼痛的閉環脊髓刺激(SCS)系統。

閉環系統是一種既能感應,又能干預的系統,可以不斷監視人體的生物電子信號,並根據需要實時調整治療策略。

目前為止,美國 FDA 尚未批准過任何 SCS 設備,但 Saluda Medical 研發的設備 Evoke 有望成為第一個。目前,該設備已獲得歐洲合格認證,在 2019 年 12 月發表了關鍵研究的積極成果後,正在等待 FDA 的決定。

這家初創公司因此獲得了美敦力的青睞,未來不排除被收購的可能。

隨著新競爭對手進入市場,美敦力等醫療設備巨頭正在尋找創新和突破性技術,以確保其市場份額。

生物電子醫學的前景

下面我們將仔細研究生物電子醫學的新興應用場景。儘管早期案例看起來很有發展前景,但在生物電子學能夠產生廣泛的臨床影響之前,生物研究、生物工程和計算科學方面首先要取得重大進展。

無創,精確的神經調節

直到最近,生物電子醫學的應用還依賴於植入設備來直接刺激神經。但是,由於植入手術比較昂貴,複雜且具有風險,因此許多公司和團隊正在探索非侵入式方法。

GE Research 的生物電子醫學團隊正在探索一種新穎的超聲技術,可以非常精確地刺激目標器官內的神經。

圖 | GE 宣傳圖(來源:GE)

其研究團隊在 2019 年發表了臨床前研究,結果顯示「對脾臟中的特定目標施加超聲波,改變了可能導致關節炎和其他疾病的炎症標記。當靶向肝臟的特定部位時,還能調節血糖水平」。

GE 還在與 DARPA 進行另一項 290 萬美元的科研項目,探索用於治療糖尿病的技術。

為植入物供電

納米技術的進步為具有複雜傳感、驅動和信號處理功能的超小型生物電子設備鋪平了道路,但電源尺寸仍然是一個挑戰。

如果將大功率電源整合到植入物中,會限制其實用性,還可能導致併發症。即使使用小型節能電池也可能會出現問題,因為必須通過手術進行更換。

為了攻克這些挑戰,工程師們正在探索將電源從外部轉移到生物電子植入物上的方法。無線供電可以通過磁、輻射、光和聲的方式實現,但很大程度上僅限於淺層植入物。例如 SetPoint Medical 的迷走神經刺激器(vagus nerve stimulator ),如下圖。

圖 | SetPoint Medical 可以無線充電的植入設備(來源:SetPoint)

對於植入體內更深層的設備,進行無線充電十分困難。換句話說,為了在身體的更多部位完成設備供電,這項技術仍需進一步完善。此外,超聲波能量傳遞、從人體直接收集機械能,熱能和生物電能也都是正在探索的方法。

優化神經接口

沒有感應、記錄和調製生物電信號的神經接口,生物電子醫學是無法實現的,而電極是神經接口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的電極技術可能適用於一部分應用場景,但它們缺乏繪製複雜生物電路以及開發用於複雜條件下生物電子藥物所需的可擴展性、耐用性和精度。薄膜電極開發商 NeuroOne 指出,現在的電極技術還是上世紀 60 年代以來的技術,不僅需要進行多次手術,還伴隨著較高的製造成本。

研究人員正在探索通過設備和人體組織之間的機械、電子和生物交互作用來優化神經接口。

從機械的角度來看,目標是限制創傷和長期組織瘢痕的形成(這會降低信號質量),推動侵入性較小和植入更靈活的新技術。電子方面的考量包括優化電極的空間密度和波形來穩定電接口,而生物方面更多考慮的是減少炎症以及組織癒合的改善。

另外,材料科學的進步讓柔軟的電極的生產成為了可能。它們可以精確地瞄準細小的神經束,使用起來更容易,也更安全。

同時,微細加工技術正在加速多電極陣列(MEA)的發展。MEA 能夠以單細胞解析度記錄、監測和刺激數百個神經元,同時減小電極尺寸和串擾的可能性。這使它們非常適合研究複雜的神經網絡。

圖 | Neuralink 展示植入了腦機接口晶片的豬(來源:Neuralink)

以今年 8 月底剛剛發布最新成果的 Neuralink 為例。這家由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公司專注於腦機接口研究,最新設備 The Link 已經植入到豬的體內,可以收集大腦神經元的活動數據。未來有望用於癱瘓和失明等疾病的治療。

另一家初創公司 Iota Bioscience 也開發了出名為「神經塵」(neural dust)的毫米級無線生物電子設備,由超聲波供電,可以植入到體內的幾乎任何地方,用於收集精確數據或直接刺激神經。

系統級神經解碼

以目前的技術水平,我們還談不上已經理解了系統級神經電路。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先了解神經代碼,即神經系統的「語言」。

如果我們能夠解釋這些代碼,就可以更早地診斷疾病,設計可實時監測和響應信號的治療方法,甚至讓癱瘓病人在控制假肢時降低延遲。

利用信號處理和機器學習領域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可以一次解密成百上千個神經元的神經活動,但是,要完全理解 CNS 和 PNS 中複雜的路徑如何作為一個系統運作以及它們如何與器官和免疫系統交互,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果我們能集合下一代神經接口、先進的光學成像、計算神經科學和機器學習之大成,就有望加速系統級神經工程研究,並且有助於設計出更有效的生物電子設備。

圖 | 神經模擬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來源:Semiconductor Research Corp.)

展望未來

儘管未解之謎還有很多,挑戰也無處不在,但生物電子醫學領域的最新發展使人們認識到未來幾年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

隨著下一代神經接口變得更易於獲得和應用,我們對人類神經系統的理解會進一步加深,機器學習模型也將變得更具操作性。而由此產生的精確靶向生物電子藥物可能會徹底改變藥物的使用方式,為傳統治療手段無能為力的患者提供新的診斷和治療選擇。

- END -

相關焦點

  •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就業方向與就業前景怎麼樣?
    本專業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醫學和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要結合醫學學科的特點深入紮實地學習電子、信息類的專業知識,如醫學電子學、醫學信號的檢測和處理、醫學成像與醫學圖像處理、醫學模式識別、醫療儀器原理及設計等。
  • 生物科學、生物醫學、動物科學、動物醫學有什麼區別,就業如何?
    一、 生物科學專業1、簡介:生物科學,有的高校也稱生命科學專業,非常有前景的專業,屬於基礎學科,主要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學生將受到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進而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教學
  • 鍾南山:實現疾病的早發現早幹預,將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流感高發季節為診斷帶來挑戰「我喜歡講四早: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實際上早診斷、早隔離非常關鍵。早隔離要嚴格,嚴格了以後,我們復工復產才有保證。中國能夠在抗疫上取得勝利,關鍵在於控制了上遊,不讓它廣泛傳播。」
  • 用巨大疾病知識網絡構建精準醫學模式,電子病歷為其核心
    [導讀]在精準醫學知識網絡的構建中,電子病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包括支持分子生物數據的整合,支持數據的共享開放,支持數據的標準化和結構化,支持臨床決策。要最終要實現「精確診斷和個體化治療」,疾病的分類是精準治療的先決條件。
  • 張令強:泛素化研究將為藥物研發和疾病治療提供更多靶標
    本次生物谷有幸邀請了國內泛素化研究領域的專家張令強教授接受我們的專訪,張教授的主要方向為泛素化、類泛素化與腫瘤、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機理與治療研究,並將出席6月4日的"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以下為本次採訪的文稿。
  • 汪超:探索生物材料,創新疾病治療
    在濃厚科研熱忱的驅使下,他在生物材料、生物醫學工程、免疫治療等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斷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腫瘤等疾病的治療提供著更多創新途徑。不斷深入的生物材料研究對生物學的濃厚興趣,引領著汪超走進了生物材料領域。
  • 蛋白質結構新見解或改變生物醫學未來
    蛋白質結構新見解或改變生物醫學未來 2015-12-08 科技日報 馮衛東 【字體:  滑鐵盧大學生物工程和技術中心教授伊莉莎白·梅爾英聯合印度、美國研究人員,創建出一個可承受一系列生理及環境條件的蛋白質。而此前,生理及環境條件對科學家尋求創造超穩定、高功能蛋白質造成極大的挑戰。  蛋白類藥物可被設計成扮演抗體的角色及搜尋特定的細胞。這種個性化藥物只在需要的地方發揮作用,從而大大減少了癌症、關節炎等疾病治療中的副作用。
  • 生物醫學工程最有前景的11大發展領域(四)
    提供結構和生理信息的宏觀成像系統如X射線斷層成像、核磁共振成像、超聲、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單光子發射斷層成像,已經在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見一文了解常見醫學影像設備)。藉助成像儀器,人類不斷延伸和擴展在時空間分辨和識別判讀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說,成像技術為推動醫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作為人類健康殺手,是導致人類死亡率最高的兩類疾病。
  • 胡以平:肝幹細胞醫學利用前景光明
    胡以平:這項工作最大的亮點是找到一個簡便的方法,直接將成纖維細胞轉分化為肝幹細胞,而且證明了這種轉分化的肝幹細胞,具有活體內肝幹細胞的基本生物學特徵,可分化為成熟的肝細胞和膽管上皮細胞,直接參與肝臟的損傷修復。應該說這個技術體系的產生,為臨床包括終末期肝病在內和缺乏有效治療方法的許多肝臟疾病的治療方法奠定了一個新的基礎。
  • 生活方式醫學院01:生活方式醫學,正在向我們走來!
    01 1999年,裡普(Rippe)指出:「生活方式醫學,包括將生活方式實踐,融入現代醫學實踐中,以降低慢性病的風險因素,和/或在疾病已經存在的情況下,作為其治療的輔助手段。生活方式醫學,匯集了各種健康相關領域的合理的、科學證據,以幫助臨床醫生,不僅治療疾病,而且促進健康。」
  • [文字類]網友作品:高速發展中的生物醫學工程學
    近年來,電子成像技術、光譜技術、計算機技術、高度集成薄膜技術等發展很快,它幾乎無孔不入,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每個部門。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人們稱謂生物醫學電子技術成為生物醫學工程的先驅技術。它和系統工程將在壽命科學、生物學、醫學之間起一種聯接邊緣學科的作用。生物醫學比較全面地應用工程技術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
  • Kymera Therapeutics:C輪融資1.02億美元,推動治療疾病新方式
    2017年10月30日,Kymera Therapeutics宣布獲得3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以推進一種變革性的新治療方式,並為以前患有無法治癒的疾病的患者發現突破性的藥物。2018年11月13日,Kymera Therapeutics又宣布獲得6500萬美元B輪融資,以推進腫瘤和免疫學中靶向蛋白降解劑的開發。
  • 信念醫藥董事長肖嘯:基因治療的風險、前景和挑戰
    "基因編輯臨床上的應用前景是無限的。"本文為IPO早知道原創作者|C叔11月20日,在啟明創投第二十屆CEO雲端峰會醫療健康論壇《對話科學家:基因編輯拿下諾獎,生命醫學迎來「終極武器」?》討論環節,信念醫藥董事長兼CSO肖嘯博士圍繞基因治療載體的應用場景,基因治療新藥的發展空間、前景和存在的挑戰等行業熱門話題進行了深度分享與探討,啟明創投投資合伙人唐豔旻擔任該場討論的主持人。
  • 悉達多·穆克吉對談尹燁:基因科技與疾病治療
    上月底的深圳,在中信出版集團主辦的"我所看到的未來"主題系列活動期間,《基因傳》《癌症傳》作者、普立茲獎得主悉達多·穆克吉同《生命密碼》作者、華大基因CEO尹燁展開了跨國連線,就基因、生物科技及基因診斷和治療的前景、基因編輯技術和倫理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討論。本文由中信出版集團授權提供的現場速記稿整理髮布。
  • UNSW科學家摘得生物醫學科研大獎
    UNSW科學家摘生物醫學科研大獎,來看看這位厲害的人物吧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研人員最近捷報連連。我們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劉國珍副教授,憑藉新一代癌症免疫療法——「炎症晶片」技術,摘得2020年度喬治娜·斯威特定量生物醫學女科學家獎!為我們酷颯的科研女神點讚。
  • 我在液態金屬生物醫學材料學實現全面突破
    過去,科學家們大多關注液態金屬在半導體、機器人製造等方面的應用,但我國科學家的研究卻開闢了液態金屬的新領域——日前,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和清華大學醫學院組成的聯合小組,首次系統地提出並構建了液態金屬生物醫學材料學新領域,並應學術期刊《國際材料學評論》之邀,撰寫了專題評述論文。
  • UNSW科學家獲得生物醫學科研大獎
    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研人員最近捷報連連,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劉國珍副教授,憑藉新一代癌症免疫療法——「炎症晶片」技術,摘得2020年度喬治娜·斯威特定量生物醫學女科學家獎!  今年共有6人獲獎,每位獲獎者都將獲得2.5萬澳元的獎金,以支持她們的科學研究。  劉國珍副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精準治療方面的科研。
  • 精準醫學:徹底改變大腦和心理健康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說法,精準醫學是一種新型的疾病治療和預防方法,會將每個人在基因、環境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納入考量。這使得醫生和研究人員能夠更準確地預測,針對一種特定的疾病,哪種治療和預防策略會在哪些人群中起作用。
  • 幹細胞存儲將為器官修復和免疫性疾病治療提供更多可能
    近日,國家組織工程種子細胞庫管委會副主任肖揚在廣州杜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表示,幹細胞治療在醫學美容、器官移植、疾病治療、生物修復等醫學的多個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據介紹,由於人體免疫細胞會隨著老化而改變,通過存儲細胞維持免疫力對抗疾病,在年輕群體中正逐步流行。
  • 為治療腦部疾病而開發的納米粒子給藥系統
    然而,將這些發現轉化為臨床批准的治療方法的進展速度要慢得多,部分原因是科學家在將治療方法穿過血腦屏障(BBB)並進入大腦方面面臨的挑戰。通訊作者Nitin Joshi博士說:「通過BBB傳遞小分子和大分子治療藥物是非常困難的。」他是布萊根婦女醫院麻醉、圍手術期和疼痛醫學科納米醫學中心的助理生物工程師,「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將治療藥物封裝到生物兼容的納米顆粒中,這些納米顆粒具有經過精確設計的表面特性,能夠使它們在治療上有效地轉運到大腦中,而與BBB的狀態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