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2020-12-05 陳根

文/陳根

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就借鑑果蠅腦自主決策的神經機制,提出了類果蠅決策的脈衝神經網絡模型,模型能夠實現趨利避害的行為,並在兩難抉擇下快速做出清晰的選擇。在無人機強化學習、反轉學習和多難決策的任務上均得到了有效地驗證。

具體來說,果蠅進行抉擇存在基於經驗的線性抉擇和非經驗的非線性抉擇兩大通路。在面臨抉擇任務時,果蠅會自適應地選擇合適的通路進行不同複雜度的抉擇。

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曾令果蠅學會喜歡綠色正T的圖案,而藍色倒T的圖案伴隨熱刺激懲罰。選擇階段,轉換了懲罰與視覺線索的搭配,讓果蠅在綠色倒T和藍色正T之間進行選擇,以此測試果蠅在衝突視覺線索下的兩難抉擇行為

實驗發現,在不同的顏色強度下,通過統計果蠅在飛行過程中停靠在每個圖案面前的時間分布,來了解果蠅連續的抉擇行為,最終會得到一條呈「S」型的抉擇曲線。

通過單細胞測序發現支持兩難抉擇下非線性曲線的神經機制是由多巴胺能神經元- GABA能神經元-蘑菇體環路負責的「增益-門控」抉擇機制,這是一條基於價值的非線性抉擇通路。而蘑菇體受損的果蠅只能執行簡單的感知抉擇,得到線性的抉擇曲線。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基於果蠅簡單感知抉擇(線性通路)和價值抉擇(非線性通路)的神經機制,使用脈衝神經網絡來構建多腦區協同的抉擇模型。其中,線性通路建模了中央複合體的記憶功能來做出快速的抉擇。非線性通路模擬了DA-GABA-MB環路實現增益-門控機制。

隨後,將類果蠅抉擇的脈衝神經網絡模型應用到無人機抉擇任務上,使用小拳頭打擊無人機來模擬懲罰信號,無人機可以學會飛向安全的視覺圖形,並對視覺圖形所包含的線索具有趨利避害的行為。此外,無人機能夠靈活地適應任務的反轉,僅經過4次錯誤選擇就可以學會反轉後的規則。

人工智慧趨近人類智能是其未來所趨,不僅僅是在對確定目標的問題(有限遊戲)上,更是在自我進化能力和對生物直覺的模仿上,在享受著人工智慧帶來的便捷時,也有更多的關涉投向人與智能的關係。為機器立心,將成為人工智慧時代下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相關焦點

  • 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文/陳根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陳根:人工智慧回應兩難困境,可正確趨利避害
    文/陳根 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面對兩難困境該怎麼做?《第3選擇》來為你解惑!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面對兩難困境,要麼聽你的,要麼聽我的,要不然好像就沒辦法合作。那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對雙方都有利呢?解決方法就是做出第三選擇。第三選擇是通過雙方協同,在二元對立的A和B選項之外,創造出一個全新選項,以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
  • 陳根:怎麼擺脫人工智慧下的人工智障?
    文/陳根人工神經網絡是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算法的基礎結構,大致模仿人類大腦的物理結構。快遞櫃,取出父母的包裹,就是典型的人工智障操作,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現階段人工智慧的技術局限,經常出現人工智障的行為,這也引起了學界的研究和開發。
  • Science|一位鍾愛科研的博士:疫情突發後,如何做出兩難選擇
    在編者看來,首先,和大家一樣,Kara Fikrig有一定的學術情懷,也飽含家人情感和擔當;其次,深層次地,同作者家人一樣,也高具社會責任感;再次,同樣地,相信,和大家有類似的經歷或感受,那就是畢業壓力;最後,也是最特別的,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如何在摯愛科研、畢業壓力、以及健康、家庭、社會等方面做出思考、權衡與認知?以及如何面對糾結?如何轉變心態?
  • 「兩難」情境下的理性選擇
    為了孩子們的前途,「狼爸」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棍棒教育與快樂教育中均選擇了前者。今有「文科傻妞」:父母不讓選北大,自己偏要進北大。以分數,報人大可以選個「好專業」,報北大只能選個「差專業」,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還是聽從家人朋友的勸說?最終她自己拿定主見——報北大歷史系。始料未及的是,其父輩一朋友、哈工大一教授為之痛惜不已,嘆息「自作孽,不可活」,把事情捅到網上,又引發一場「文理之爭」。
  • 陳根:從人工智慧到群體智慧,人機協作之未來
    文/陳根人類很早就已認識到,群體合作集思廣益,其解決問題的成效可以大過個體各自智慧的總和。關於群體智慧的力量,在科學上有個經典的實驗:在玻璃罐中放滿糖果,然後請試驗者來猜測糖果的數量,記錄每個人的答案、答案的平均數及其與正確答案之間的關係。
  • 陳根:人工智慧的人工突觸,可像人一樣處理問題?
    文/陳根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龐大的神經元網絡組成了人腦的基本結構:負責處理大部分思維活動的大腦、負責協調運動的小腦以及連接其中的腦幹。人工智慧模擬人腦而誕生,比如,早期淺層神經網絡的結構一般表現為:多個輸入層「神經元」負責接收並加工輸入信息,之後它們將信息上傳至數量較少的輸出層「神經元」,經過綜合加工後作出決策。於是,通過算法的演進,人工智慧讓機器在非標準環境中,綜合記憶與環境信息,做出自主決策,解決問題。但另一方面,人腦也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
  • 陳根:腦機接口安全兩難,血管支架另闢蹊徑
    文/陳根 2020年8月末,馬斯克以及其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有關腦機接口最新進展的發布會直播吸引了全球15萬人的關注,一時間,關於腦機接口的討論紛至沓來。
  • 總是陷入兩難?其實,你還有第3選擇
    或許你正在處於一場初時美好,現在卻難以忍受的婚姻中;或許你感到壓抑,工作壓力過大、缺乏滿足感,一門心思想要走一條捷徑;又或許你像許多人一樣,為犯罪和社會的沉淪而憂心忡忡……而通常,面對問題時,普通人往往只有兩種選擇思維,要麼繼續鬥爭,要麼達成脆弱的妥協。而不論選擇哪一方,都會有人覺得受傷或犧牲。正因如此,我們才會陷入眾多的兩難境地。
  • 陳根:人工智慧呈現「泛在智能」,「電車悖論」下的制度建設
    文/陳根2020年的過去半年,在全球抗疫的背景下,人工智慧在醫療、城市治理、工業、非接觸服務等領域快速響應,從「雲端」落地,在疫情之中出演關鍵角色,提高了抗疫的整體效率。時下,儘管真正擁有知覺和自我意識的「強人工智慧」仍屬幻想,但專注於特定功能的「弱人工智慧」早已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從純粹的技術角度,以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為主題的浪潮,被認為是當前人類所面對的最為重要的技術社會變革之一,訓練機器,成為網際網路誕生以來的第二次技術社會形態的全球萌芽。
  • 暢想2030:人工智慧時代的「人文復興」
    如何在兩難境地下,兼顧道德與文化規範差異?這是AI發展歷程中最棘手的問題。因此,目前較為冷門的哲學和語言學或將迎來就業熱,而未來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也將在AI領域大顯身手。人工智慧常被認為是當今時代的科技亮點,因此理工科備受學生青睞——過去十年,英國高校選擇數學專業的人數增加25%以上,而工程與技術類學生亦增加了20%。
  • 陳根:人工智慧相逢世紀醫學難題,終迎突破
    文/陳根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石,幾乎支持著人體的所有功能。同時,蛋白質又是大型複雜分子,由胺基酸鏈組成,蛋白質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獨特的三維結構。而現在,這一困擾科學家們的世紀難題,卻在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下得到了重大突破。去年年底,谷歌DeepMind推出了一種名為AlphaFold(一個用人工智慧加速科學發現的系統,它基於蛋白質的基因序列,就能預測蛋白質的3D結構)的算法。
  • 陳根:人工智慧相逢世紀醫學難題,終迎突破
    文/陳根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石,幾乎支持著人體的所有功能。同時,蛋白質又是大型複雜分子,由胺基酸鏈組成,蛋白質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獨特的三維結構。準確預測蛋白質三位結構對生命科學和醫學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這意味著大大加快人們對細胞組成部分的理解,並使人們能夠更快、更先進地發現藥物。
  • 陳根:在與機器人比鄰而居前,我們需要知道什麼?
    文/陳根不論接受與否,人工智慧都已經與我們的生活深度融合。一方面,人工智慧給人們生活生產帶來了效率和便捷,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人工智慧本質上作為一種技術,在給產業帶來顛覆和革命的同時,也給人們既有的倫理認知等帶來了挑戰。
  • 撞一個人還是撞五個人,自動駕駛汽車如何選擇?
    原標題:撞一個人還是撞五個人,自動駕駛汽車如何選擇? 電車難題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倫理難題,它設置了一個這樣的場景: 你駕駛著一輛電車行駛在軌道上。在它的前方,有五個人被綁在軌道上不能逃脫。如果電車繼續行駛,就會碾壓到他們。
  • 當AI面對「電車難題」時會如何選擇?
    同時它也帶來的各種話題也從未停息,3月6日,電影周邊人工智慧MOSS的雕像開啟了眾籌,這臺一直催促劉培強中校快點進入休眠艙的人工智慧,深受影迷的喜愛。 這類具有高智能度的AI已經在包括《終結者》、《鋼鐵俠》及《流浪地球》等許多影視作品中出現過了,《終結者》中的天網是個大反派,在《鋼鐵俠》中賈維斯又是個忠僕,那麼在《流浪地球》中的MOSS到底是什麼屬性呢?
  • 兩難的「電車悖論」,你會怎麼選擇
    不存在完全正確、能兼顧所有人的決策和行為,現實中的兩難選擇無處不在。常常逼迫人們必須做出「二選一」的決定,因此某些時候在做決策時就不可能有完全的正確,或是完全的不正確。依照公平原則,各方面的利益應該適度均衡。歡迎在評論區評論,圖片來自網絡。
  • 陳根:阿里斬獲AI領域「奧斯卡」四項冠軍,人工智慧發展潛力或將大於人類
    文/陳根近日,全球計算機視覺頂會 CVPR 2020(CVPR,即 IEEE 同時,人工智慧具有強大的經濟輻射效益,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引擎。基礎層是人工智慧產業的基礎,主要提 供硬體(晶片和傳感器)及軟體(算法模型)等基礎能力;技術層是人工智慧產業的核心, 以模擬人的智能相關特徵為出發點,將基礎能力轉化成人工智慧技術,如計算機視覺、智 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應用算法研發。
  • 陳根:人工智慧融合金融服務,金融生活走向完全自動化
    文/陳根隨著科技創新力量的不斷迸發,以科技推動產業發展、加快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升級成為全球共識。其中,金融科技化成為社會的新近關切。金融與科技相互融合,創造出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和產品,催生出新的客戶關係,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服務產生了深刻影響。金融科技更因為網際網路巨頭的入局與布局,在過去的2020年被持續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