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一位鍾愛科研的博士:疫情突發後,如何做出兩難選擇

2021-01-11 健康界

最近,編者發現Science期刊於2020年5月8日在線了一篇很特別的小文章,題目為「A Ph.D. on hold—indefinitely」,作者Kara Fikrig是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名三年級博士生。

那麼,為什麼是一篇很特別的小文章呢?在編者看來,首先,和大家一樣,Kara Fikrig有一定的學術情懷,也飽含家人情感和擔當;其次,深層次地,同作者家人一樣,也高具社會責任感;再次,同樣地,相信,和大家有類似的經歷或感受,那就是畢業壓力;最後,也是最特別的,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如何在摯愛科研、畢業壓力、以及健康、家庭、社會等方面做出思考、權衡與認知?以及如何面對糾結?如何轉變心態?

原本,作者計劃在秘魯某地研究引發登革熱疫情的「兇手」——蚊子,然而,面對突發疫情,作者不得不……

現在,「神經學術」和「邏輯神科科學」團隊將原文編譯如下,以饗讀者。

我(Kara Fikrig)在一家秘魯伊基託斯的公寓裡,正在思考如何在科研和個人健康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原本,我來到伊基託斯是想採集數據,完成我的博士學位論文。遺憾的是,因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秘魯政府在9天前宣布全境封鎖,所以我的工作被迫擱置了。起初,我的計劃是等到秘魯疫情結束後繼續我的研究。但後來我得知,秘魯的機場和邊境將無限期關閉。而第二天,有一架美國撤僑專機將離開秘魯,這可能是我回美國的最後機會了,因為伊基託斯是一個交通不便的偏遠城市。因此,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我必須決定是把對我意義非凡的研究放在首位,還是放棄我的野外考察,離開秘魯。

(圖片引自: Kara Fikrig, Science, 2020; 368)

「I have no idea when I might be able to return to Peru.」

一個月前,我向朋友、家人、以及我的狗狗告別,然後出發去秘魯。在過去的兩年裡,我為這次的野外調研做了充分的準備。這一興奮時刻即將到來。

當飛機降至雲層之下,進入伊基託斯時,我俯視著一望無際的森林、蜿蜒曲折的亞馬遜河,很難想像,我將在這裡用6個月的時間來研究引發登革熱疫情的關鍵——蚊子。

然而,兩周後秘魯全境封鎖。所以,我必須做出選擇:一方面,如果我留在秘魯,我的實地考察工作可能會被推遲,而一旦當地的限制被解除,我就可以馬上復工。而另一方面,如果我回到美國,鑑於嚴峻的疫情現狀,我可以獲得足夠的幫助和安全保證,如果需要,我還可以協助我的父母,他們都是傳染病醫生。

如果我做出第二種選擇,即回到美國,那麼,我的實地考察工作將很有可能會因疫情而被推遲數月,甚至數年,因為國際旅行限制時間很可能會比當地旅行限制時間要長。

此外,令我擔心的還有畢業時間的問題。今年是我博士在讀的第三年,我所在的系只提供為期5年的資助基金。

此時坐在公寓裡的我,心情十分沉重。

我的第一個念頭則是繼續留在秘魯,不惜一切代價完成野外調研。我願意做出一些犧牲來完成這個項目,這項研究對我的職業生涯和該地區的公共衛生都很重要。但隨著新疫情消息的不斷傳來,大家逐漸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我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最後,我決定,無論我的工作會受到多大的影響,我都要回家。

在秘魯全境封鎖的第10天,我收拾了行李,和其他撤離的人一起乘大巴去了機場,準備回家。

3月27日,我終於回到了紐約北部的家裡。但是,在此之後的幾周裡,我一直在糾結未來會是怎樣。我的野外調研甚至還沒正式開始,就被迫結束了,沒有數據,沒有可展示的東西,未來何去何從,我不可預知,我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到秘魯。

我正努力接受一個悲傷的事實,那就是,我博士順利要比我最初計劃時間還要長。

回到美國後,有時候,我還是忍不住在想當應不應該離開秘魯。但是,當我看著我的家人,我想我明白為什麼會做出這個決定了。我現在和我的父母住在一起,他們正忙於治療新冠肺炎患者,而我也可以分擔一些雜務。

令人欣慰的是,即使我們中的任何一人生病了,我們也不至於相隔半個地球。這讓我清楚地認識到,我和家人的幸福比我的研究更重要。

然而,和家人在一起,也不能消除我的畢業壓力。

幸運的是,我的導師保證資助我直到我完成博士論文,而其他那些面臨類似處境的研究生,估計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現在,一些機構也對終身教授開始實行一些保護政策。

我認為研究生也應該得到類似的保護政策,比如給予額外一年的資助。儘管,這樣的措施並不能完全消除疫情帶來的焦慮感,但是,至少可以減輕一些財務和後勤壓力。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1/674


相關焦點

  • 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文/陳根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文/陳根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Science報導:冠病疫情下,病毒學家卻轉行做了郵遞員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行各業都深受影響,股市遭遇百年不遇的大熔斷,數以萬計的人們失去了工作。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在如此堪憂的大環境下,科學家想必是最安全的崗位了,畢竟與新冠病毒相關的論文,自疫情爆發後一直處於井噴式增長,但實際情況可能並不像想像中的樂觀,近日Science雜誌就有報導,新冠疫情影響下,一位病毒學家卻轉行做了郵遞員。
  • 「兩難」情境下的理性選擇
    為了孩子們的前途,「狼爸」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棍棒教育與快樂教育中均選擇了前者。今有「文科傻妞」:父母不讓選北大,自己偏要進北大。以分數,報人大可以選個「好專業」,報北大只能選個「差專業」,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還是聽從家人朋友的勸說?最終她自己拿定主見——報北大歷史系。始料未及的是,其父輩一朋友、哈工大一教授為之痛惜不已,嘆息「自作孽,不可活」,把事情捅到網上,又引發一場「文理之爭」。
  • 不要在做出生活的選擇時,忽視了生存
    不要在做出生活的選擇時,忽視了生存 2021-01-1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總是陷入兩難?其實,你還有第3選擇
    或許你正在處於一場初時美好,現在卻難以忍受的婚姻中;或許你感到壓抑,工作壓力過大、缺乏滿足感,一門心思想要走一條捷徑;又或許你像許多人一樣,為犯罪和社會的沉淪而憂心忡忡……而通常,面對問題時,普通人往往只有兩種選擇思維,要麼繼續鬥爭,要麼達成脆弱的妥協。而不論選擇哪一方,都會有人覺得受傷或犧牲。正因如此,我們才會陷入眾多的兩難境地。
  • 才華橫溢的重大機械博士:做得了科研,寫得了歌曲!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博士研究生,他一直探索著自己的科研和音樂道路,並展現出獨一無二的風採......「沒有一蹴而就的成果,搞科研,使勁兒就好」剛過完27歲生日的向果,收到一個好消息,第7篇以他為第一作者的SCI論文發表了。
  • 研究型醫生如何做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上海2020年12月1日 /美通社/ -- 醫學領域很多問題都是未知的,需要科研工作者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發現去推動學科的發展,很多臨床治療的進步都源於科研成果,但國內研究型醫生背負著臨床和科研兩個重擔,如何做出高質量的科研工作,將自己所熟悉領域的醫學現狀和需求轉變為有意義的研究課題,往往是困擾他們的難題。
  • 「後疫情」時期,如何管好自己的健康? 健康管理博士-張立萬為你...
    與此同時,通過此次疫情的「洗禮」,大家對於自身健康又有了新的認識,健康管理這一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接受。那麼疫情之後如何做好健康管理呢?就此,記者專程採訪了福建省健康管理師協會會長張立萬博士。倡導「1+X」模式的個性化體檢,尤其可以做一下基因體檢,根據基因風險作為最主要的「1」選擇正確的體檢項目及後續生活方式指導。體檢後不能「檢而不管」體檢很重要,但體檢後我們不能「檢而不管」。
  • 科研3類型,年輕人選擇哪種最有前途?
    對於評審人來說,如何在不同科研類型的申請人之間比較水平和潛力自然是一件費眼力的事;對於青年才俊來說,在科學生涯之初,選擇哪一條道路則可能影響其進階的快慢。在我所說的三種科研類型裡,他本人的研究兼具第一和第二類,抓住一個重要物種研究兩個有趣問題,資源不斷,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作為管理者或者作為評審者,能不能理解其他資源不多但所選擇問題對於學科很重要的那些人,他們的團隊要活下去的現實需要呢?
  • 華中科技大學一92年博士在《Science》上以一作發表論文!
    其次是在科研工作中,能夠結交志同道合的好友。當然,科學研究工作也能給我們帶來較好的收入和體面的社會地位,也是社會必須的千萬種工作種類之一,既然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又能交到真心的朋友,為什麼不選擇這種工作呢?
  • 兩難的「電車悖論」,你會怎麼選擇
    不存在完全正確、能兼顧所有人的決策和行為,現實中的兩難選擇無處不在。常常逼迫人們必須做出「二選一」的決定,因此某些時候在做決策時就不可能有完全的正確,或是完全的不正確。依照公平原則,各方面的利益應該適度均衡。歡迎在評論區評論,圖片來自網絡。
  • 疫情是場大型社會實驗,但我們是能做出選擇的豚鼠
    各國人民和政府在未來幾周內做出的決定很可能會在未來數年內改變世界,這些決定不僅將影響我們的醫療體系,還將影響我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我們必須迅速並且果斷地採取行動,同時考慮行動的長期後果。在選擇替代方案時,我們不僅要問自己如何克服眼前的威脅,而且還要問自己,疫情過後我們將居住在怎樣的世界上。
  • 一位新冠肺炎疫苗科研攻關幕後英雄辭世,妻子評價其為科研而生!
    一位新冠肺炎疫苗科研攻關幕後英雄辭世,妻子評價其為科研而生!他叫趙振東,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也是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支持組組長。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趙振東堅守在科研攻關一線,連續作戰200多天。9月16日晚,在結束學術會議返京途中突發疾病,最終搶救無效,於2020年9月17日因公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3歲。
  • 預印本如何幫助科研人員在肺炎疫情中找出研究發表的生路
    在這一片迷霧中如何確保科研成果不會被平常耗時的同行評審延誤,或是被各期刊出版社的保守行為限縮了研究成果的傳播範圍?一種從1990年代開始在物理學界使用且接受度越來越高的發表模式開始在生物學界廣為流傳,2017年也獲得FaceBook創辦人和妻子的基金會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贊助,在這次的疫情風暴中預印本展現了至關重要的功能。
  • 華中科技大學80後副教授三個月內發表兩篇頂刊PRL,一篇science
    90後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祝雪豐副教授2014年入職華中科技大學,短短幾年就在華中科技大學快速的成長,2019年連續三個月在國際物理頂刊發表論文三篇,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3月8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4月12日一篇科研雜誌頂刊《science》,這名出生於1983年的副教授顯示出強大的科研潛力,將會很快成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團的一員!
  • 面對兩難困境該怎麼做?《第3選擇》來為你解惑!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面對兩難困境,要麼聽你的,要麼聽我的,要不然好像就沒辦法合作。那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對雙方都有利呢?解決方法就是做出第三選擇。第三選擇是通過雙方協同,在二元對立的A和B選項之外,創造出一個全新選項,以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
  • 碩博士們是如何在疫情下做實驗,寫論文的
    想到自己被疫情擱置的實驗、論文,陳子旭垂下頭,再一次陷入焦灼。之前,看到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向好,陳子旭原以為,離回校不遠了。然而,3月13日,教育部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談及高校開學問題時,明確表示,由於高校開學涉及大量跨省流動,因此開學時間要繼續後延。
  • 陳根:人工智慧回應兩難困境,可正確趨利避害
    文/陳根 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巧口英語高培生博士:「戰疫情」,全面檢視教培機構免疫力
    但突發的疫情,線上、線下教培機構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卻是不爭的事實。一場疫情,把在線上課短暫地變成了剛需,線下與線上的優勢與缺陷顯露無遺就如何理解教培機構自身的免疫力,以及疫情對教培行業未來走向的影響等問題,知更鳥記者跨洋連線資深教育人,巧口英語聯合創始人高培生博士,做深度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