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萬,福建省健康管理師協會會長、「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專業博士、中國第一個有醫學背景的健康管理博士,從醫十載,原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PET/CT中心主治醫師;中國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學士,福建醫科大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碩士,杭州師範大學「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博士。
覽潮網 5月8日訊(記者 陳曉晟)2020年的立夏已至,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距今也已經超過4個月。根據世衛組織最新數據,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350萬,疫情防控形勢仍十分嚴峻。在國內,除了嚴防輸入性病例,關注的重點已轉移到「後疫情」時期的話題上,包括病毒是否會變異、疫苗何時能問世?治癒者是否會復發等。與此同時,通過此次疫情的「洗禮」,大家對於自身健康又有了新的認識,健康管理這一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接受。那麼疫情之後如何做好健康管理呢?就此,記者專程採訪了福建省健康管理師協會會長張立萬博士。
什麼是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很多人也都聽說過,特別是這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大量使用「健康管理」四個字,但真要你說出個所以然,大多數人還是要「抓瞎」。
張博士首先給我們「掃了盲」:健康管理是以現代健康概念和中醫「治未病」思想為指導,運用醫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對個體或群體健康狀況及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連續的檢測、評估和幹預,實現以促進人人健康為目標的新型醫學服務過程。其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健康方面、二是管理方面,通過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協調、控制健康行為,改善個人、群體健康狀況,實現健康效益。
當然定義是枯燥的,我們還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健康管理進行解讀:從公共衛生角度看,健康管理就是找出健康的危險因素,然後進行連續監測和有效控制;從預防保健角度看,健康管理就是通過體檢早期發現疾病,做到早診斷及早治療;從體檢角度看,健康管理是體檢的延伸與擴展,健康體檢加檢後服務就等於健康管理;從疾病管理角度看,健康管理就是更加積極主動地篩查與及時診治疾病。
從科學體檢入手
每年的體檢是十分重要的,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通過普查、篩查、定期體檢,發現早期健康問題,以控制疾病的發展及惡化。但體檢一定要科學,倡導體檢項目必須根據受檢者量身定製,進行個性化體檢。個性化健康體檢,一般應根據年齡、性別、職業、家族史、個人史、遺傳病史、生活方式(吸菸、過量飲酒、不合理膳食、缺少運動)等綜合因素考慮。倡導「1+X」模式的個性化體檢,尤其可以做一下基因體檢,根據基因風險作為最主要的「1」選擇正確的體檢項目及後續生活方式指導。
體檢後不能「檢而不管」
體檢很重要,但體檢後我們不能「檢而不管」。張博士打了一個比方,比如一個單位頭一年體檢,有30個人尿酸高,但是第二年體檢,往往還是這30個人尿酸高,甚至更多人高。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檢而不管」,體檢也就是失去了意義。現在很多人都是可以及時發現健康問題,但是在管理上做得不夠。發現了問題,但是不能處理好問題,這就是我們現在倡導健康管理的原因。
健康管理的經濟效益
不過也有一些人表達了自己對健康管理費用的擔憂,因為現在去醫院看個感冒,掛號都要50元,再加上檢查費用,藥品費用,沒個幾百元根本下不來。對此擔憂,張博士也舉了個例子,歐美國家有一個著名的成本核算「在健康管理投入1元,即可節約8-9元的醫療費用、100元的搶救費用」,從這一點來看,健康管理的經濟效益是非常高的。健康管理的目的也是以最小投入獲取最大的健康效益的。
健康管理,重在生活方式
健康管理的理念,掰開了、揉碎了和大家講,大家也都明白,畢竟身體健康是大家共同的追求。但是如何做好自身的健康管理,大家往往又是一知半解,或者就是顧頭不顧尾。
對此,張博士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重在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在健康的影響因素中佔據了60%的權重,而大家所依賴的醫療才佔8%!老百姓可以從生活方式管理入手,生活方式管理以個體為中心強調個體的健康責任和作用,可以通過學習相關健康保健知識,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和健康信念,進而改變健康相關行為。我們可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來學習和了解相關的健康內容,並期付出實踐,做好健康管理工作。
「後疫情」時期應該這麼做
今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說是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面臨的最重大的一個公共衛生事件。疫情之下,大家對防疫有兩種看法,一種是極為重視,每到一處就是洗手、消毒、口罩不離身,甚至主動要求做核酸檢測;另一種是認為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嚴重,但是本地不是重災區,沒必要那麼重視,做好個人衛生就可以了,不需要那麼大張旗鼓。
對此,張博士指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還未完全結束,國內已基本緩解,但福建省是聞名的僑鄉,海外人員流動較大,因此內防復發、外防輸入是非常必要的。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每到一處洗手、消毒、口罩不離身,甚至主動要求做核酸檢測,體現了居民對健康的重視,表明大家的健康觀有所提高,這是好事情,也體現了健康管理的「防患於未然」的思想,但不用過於緊張,可適當放寬洗手、消毒的頻次,在寬闊、熟悉的環境也可以放心「脫罩」了,讓我們呼吸自然的生活氣息。
對於認為的「做好個人衛生就可以了,不需要那麼大張旗鼓」的觀點,張博士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做好個人衛生不僅是在疫情期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該積極的做好個人衛生,預防疾病,管理好個人健康。」另外,因疫情影響,很多人已「宅在家裡胖三斤」,身體機能下降、出現疲勞、乏力等症狀,如今疫情緩解,在保證通風良好,人員不那麼擁擠、複雜的的情況下也適當選擇時機走出去活動活動身體,對於因疫情「宅生活」引起的身體「生鏽」是十分有幫助的。
從更宏觀的方面來看,企業陸續復工復產,學校開始復學,健康管理需要做的事情其實很多,也包括很多方面。首先要開展健康教育宣傳,通過網際網路、新媒體等多種方式宣傳新冠肺炎最新知識,復工復產注意事項、預防小貼士,讓大家了解面對復工、復產、復學應該如何做好相關的健康管理措施。
其次,逐漸恢復正常的生活,為避免出現疫情期間的不規律生活產生的影響,建議個人進行一次全面、個性化體檢來進一步了解目前的身體狀況。
再次,面對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通過鍛鍊身體、補充增強免疫的健康食品等多種方式來增強身體免疫力,自身免疫力是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防線。
最後,對於康復出院的個人,則可通過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來幫助恢復生活方式,促進身體的康復,防止病後感染、復發。
讓我們一起遵循健康管理之道,享受健康、天然、快樂的美好生活!
更多科技生活相關信息,請關注公眾號「曉說通信」(ID:txxx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