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的「電車悖論」,你會怎麼選擇

2020-12-06 滄海青史

瘋狂的罪犯把5名人質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電車急速駛來,眼見就要從人質的身上碾過。幸運的是,電車司機有一操縱杆可以將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在另一條軌道上此時正有一個人在紅綠燈的指引下橫穿軌道。

究竟要不要拉下操縱杆?不拉,這邊的5名人質必死無疑。拉,另一邊正在按照規則行事的人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是用來批判功利主義的。因為功利主義認為做決策時要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按照此原則明顯是應該拉操縱杆,拯救5個人殺死一個人。但是批判者認為,一旦拉了操縱杆,你就要為另一條軌道上這個人的死負部分責任。如果這樣做了有可能給社會傳導一種可怕的觀念:「如果遵守規則的後果是無辜犧牲,那我們為什麼還要遵守規則和秩序」。

但是,你身處這種狀況下你必須有所作為,你的不作為將會是同等的不道德。不存在完全正確、能兼顧所有人的決策和行為,現實中的兩難選擇無處不在。常常逼迫人們必須做出「二選一」的決定,因此某些時候在做決策時就不可能有完全的正確,或是完全的不正確。依照公平原則,各方面的利益應該適度均衡。

歡迎在評論區評論,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電車悖論—生活中的倫理選擇困境
    價值標準的多元化以及現實的人類生活本身的複雜性,常常導致在具體情境之下的道德判斷與抉擇的兩難困境,即「倫理困境」。是非難辨「電車悖論」即是倫理學上著名的「兩難」思想實驗,由菲利帕·福特在1967年發表的
  • 「電車悖論」:一場1:5的生死局,人性和道德的考驗,無人能倖免
    「凝望深淵的人,深淵也在凝視你。我不是凝望深遠的人,我就是深淵。」這是我從一本小說中看到的,小編是一個非常喜歡探索心理的人,偶然在罈子上看到了一篇名為《十個著名的思想實驗》的文章,所以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倫理學領域最知名的「電車難題」。
  • 當AI面對「電車難題」時會如何選擇?
    AI面對「電車難題」會如何選擇 「電車難題」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而此時你可以選擇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杆?
  • 電車難題:你會怎麼做?
    換言之,他選擇殺死一個人,他是在主動實施一個不道德的行為,然而此時,電車司機的職業責任,導致這位掌握方向盤的人必須對此做出選擇。作為電車司機,如果他在能夠選擇撞死一個人而拯救五個人的情況下,選擇不作為,放任電車撞死五個人,這同樣也是不道德的。身在其位,他要麼撞死五個人,要麼撞死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從外部效果來看,似乎撞死一個人是更好的。
  • 有軌電車難題:殺死五人還是殺死一人?
    你突然發現軌道的右側有一條岔路,你可以將電車駛入,以拯救前方五位工人,不幸的是,這條岔路也有一名路軌工人,而你的正確行駛路線並不是這條路,如果你不轉入右側岔路,你就會軋死五位工人,如果你駛入這條岔路,你就會軋死一位工人。這就是湯姆森於1985年在《有軌電車難題》中的描述,這個悖論作為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最早是由福特於1967年提出。
  • 悖論溯源:蘇格拉底將自以為是者推入兩難困境漩渦
    [摘要]《思維魔方》一書是國內第一本全面系統地介紹悖論問題的著作,作者將從古至今五花八門的悖論分成十二類,詳細介紹每一類悖論的歷史原型、各種變體、邏輯學家的解決方案、與日常生活的關係等。第二章擾人的二難困境(古希臘是一個洋溢著追求智慧空氣的地方,蘇格拉底等哲學家貢獻了最初的一批悖論,蘇格拉底將很多自以為是的人推進了兩難困境的漩渦,最後甚至他自己也被卷了進去)蘇格拉底的詰問法蘇格拉底堪稱哲學家的典範,他曾把自己比作將人們從精神的慵懶
  • 世界十大悖論之電車難題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 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
  • 陳根:人工智慧呈現「泛在智能」,「電車悖論」下的制度建設
    司曉在演講中指出:「未來,智能技術會是一個滲入到生活、無所不在的狀態。」但在全面進入泛在智能時代的同時,圍繞著人工智慧實用性和倫理問題的爭議也愈發激烈。人工智慧呈現「泛在智能」人工智慧的發展並不平靜。毋庸置疑,未來會有更多產業將與智能技術進行創新融合,催生出更多新業態、新模式。 從電車悖論到制度建設在全面進入泛在智能時代的同時,圍繞著人工智慧實用性和倫理問題的爭議也愈發激烈。
  • 目前無解的道德難題:電車難題及其延伸問題
    兩種情況下的電車道德難題01想像一下:你駕駛著一輛電車在一條鐵軌上飛馳。有5個修理工在鐵軌上施工,顯然,他們並沒有注意到有一輛電車朝他們撞過來。你本能地踩下剎車,沒想到關鍵時候,電車的制動系統失靈了。千鈞一髮之際,你發現有一條側軌,側軌上只有1個修理工,且電車的方向盤沒有壞,那麼問題來了:你會為了救5個人而轉動方向盤,讓電車駛向側軌嗎?這就是經典的電車難題,也稱電車撞人悖論。大多數人表示,如果自己是那位電車司機,會選擇變軌。
  • 地球上沒有人能解決的經典悖論 你會如何抉擇
    那麼如果這個父親猜「鱷魚不會將兒子還給他」,那會怎樣?祖父悖論   一個人回到了過去,在他祖母能遇到祖父之前就殺了他的祖父。這就意味著這個人的父母之中有一個不會出生;依次這個人自己也不會出生;這就意味著他沒有機會進行時光旅遊揮刀過去;這就意味著他的祖父依然還活著;這就意味著這個人能構思回到過去,並殺了自己的祖父電車難題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
  • 「電車難題」中,如果你是那個扳道工,你會扳道嗎?
    電車難題最早是由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於1967年提出,它是一個關乎人類倫理道德問題的思想實驗,大概內容是這樣的:假設你是電車站的扳道工,一輛電車突然剎車失靈正極速駛來,主道上有5個工人正在專心工作,難以躲避電車,如果電車繼續在主道上行駛,這5人很大可能被撞死
  • 抖音(Tik Tok)事件的「理髮師悖論」
    但對這個看似合理的問題,回答卻會陷入兩難境地。如果s屬於S,根據S的定義,s就不屬於S;反之,如果s不屬於S,同樣根據定義,s就屬於S。無論如何都是矛盾的。—— 資料來自百度百科相對來說,這個理論的另一個表述更加通俗易懂,即「理髮師悖論」。理髮師悖論是這樣表述的:在某個城市中有一位理髮師,他的廣告詞是這樣寫的:「本人的理髮技藝十分高超,譽滿全城。
  • 顛覆你思維認識的悖論,忒修斯之船
    這就是著名的忒修斯之船的悖論,悖論通常是在數學和哲學的交叉點上形成的,忒修斯之船就是最為著名的悖論之一,它質疑,一個所有組成部分都被替換的物體是否仍然是同一物體,你知道嗎?悖論是人類認知的奇蹟之一,它難以用數學和統計學來求解。
  • 總是陷入兩難?其實,你還有第3選擇
    或許你正在處於一場初時美好,現在卻難以忍受的婚姻中;或許你感到壓抑,工作壓力過大、缺乏滿足感,一門心思想要走一條捷徑;又或許你像許多人一樣,為犯罪和社會的沉淪而憂心忡忡……而通常,面對問題時,普通人往往只有兩種選擇思維,要麼繼續鬥爭,要麼達成脆弱的妥協。而不論選擇哪一方,都會有人覺得受傷或犧牲。正因如此,我們才會陷入眾多的兩難境地。
  • 一直困擾我的「電車難題」看完《奇葩說》李誕講的故事後突然釋然
    黃執中站在救貓的立場,說:「如果你選擇救貓,那就是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限;只有當你選擇了救畫,你才是聽到了遙遠的哭聲,你的層次才足夠高。」這一高見,幾乎徵服了所有觀眾。李誕上場,用三段論反駁:「近處的哭聲,你都不管,你管得了遠處的哭聲嗎?」他用一個記者朋友的故事循循善誘,隨後他引導觀眾進行深度思考:「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維繫,靠的是我這樣『自私』的人。
  • 詞語悖論:選擇比努力重要
    很顯然,努力和選擇都重要。沒有努力,哪有選擇。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有很多人會認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呢?他們往往舉出許多成功人生的例子說明選擇決定命運;他們還會舉出許多人,尤其是自己多年努力,但都沒成功,於是說選擇比成功重要。 這是典型的詞語悖論。
  • 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文/陳根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文/陳根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電車難題探析:到底撞死一個人還是撞五個人
    假設你是一位電車駕駛員,軌道前有5人,電車正向他們碾去;你可以選擇變道,這樣會碾死另一道的1人。請問你的選擇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了我們,到底是選擇撞死一個人還是撞死五個人呢?我想很多人都看到過這個問題,這也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 「兩難」情境下的理性選擇
    為了孩子們的前途,「狼爸」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棍棒教育與快樂教育中均選擇了前者。今有「文科傻妞」:父母不讓選北大,自己偏要進北大。以分數,報人大可以選個「好專業」,報北大只能選個「差專業」,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還是聽從家人朋友的勸說?最終她自己拿定主見——報北大歷史系。始料未及的是,其父輩一朋友、哈工大一教授為之痛惜不已,嘆息「自作孽,不可活」,把事情捅到網上,又引發一場「文理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