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學會追蹤神經元通路

2020-09-30 工程學習

冷泉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已經建立了一個虛擬的神經解剖學家,其準確性遠遠超過以前為追蹤神經元而構建的AI程序。新技術的關鍵一步是將可能的神經元映射到拓撲世界上。在此示例中,山丘之間的線表示可能的連接。圖片來源:Mitra Lab / CSHL,2020年

冷泉港實驗室(CSHL)的科學家已經教導計算機比以前的任何方法更有效地識別大腦顯微鏡圖像中的神經元。研究人員提高了追蹤神經元及其連接的自動化方法的效率,隨著研究人員努力繪製大腦密集互連的電路的圖,這項任務的需求越來越大。他們通過教計算機識別神經元的不同部分來做到這一點,每個部分都有不同的特徵。

這樣的連接圖對於學習大腦如何處理信息以產生思想和行為至關重要。近年來,新的成像技術和擴展的存儲數字圖像的能力已導致海量數據的產生,捕獲了神經元通過老鼠和其他模型生物的大腦時所經過的路徑。CSHL教授Partha Mitra說,但是沒有足夠的專家來分析所有這些圖像,他的團隊開發了新的人工智慧(AI)工具,並在《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上進行了報導。

Mitra說:「我認為這個項目是建立一個虛擬的神經解剖學家。我們之所以需要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所做的工作傳統上是由需要數十年培訓的專家完成的。他們已經看了數十萬張圖像,我不知道。他們了解上下文,並且可以提供專業的判斷和解釋。」

Mitra說,自動化方法必須接管這項工作,但是計算機在解釋視覺信息方面不如人類。專家解剖學家迅速識別為在擁擠的顯微鏡圖像上蜿蜒的單個神經元,對於算法而言並不那麼明顯-至少在沒有進行廣泛訓練的情況下(該訓練允許計算機一次又一次地從大型數據集中學習),這種情況並非並非如此。

「虛擬神經解剖學家」如何追蹤軸突連接。儘管人眼擅長填補線條上的小縫隙以追蹤軸突,但計算機在執行此任務時遇到了麻煩。拓撲方法通過將計算機看到的內容轉換為充滿山峰和山谷的3D地圖來幫助計算機填補空白。然後,計算機計算從山頂到山頂的可能路徑。圖片來源:Mitra Lab / CSHL,2020年

Mitra說:「現代的機器學習技術……還不夠好。所缺少的是,它們通常不具備我們作為人類做出判斷時所需要的某些先驗知識或信息。」 「因此,我們需要建立某種先驗信息。」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稱為拓撲數據分析的數學形式來完成此任務,這種方式將事物視為具有丘陵,山谷和曲線的3-D空間。Mitra說,拓撲有時被稱為「強調連通性的」橡膠板幾何形狀」,而幾何形狀則依賴於精確的長度和角度。研究人員使用了簡化的數學描述來描述神經元部位的形狀,包括成體的細胞體,細長的軸突和分支的樹突。神經元的整體形狀差異很大,但是通過向計算機展示神經元如何使用幾種基本形式進行連接,該團隊顯著提高了程序檢測軸突和樹突的能力。

Mitra說:「在可預見的將來,自動圖像分析仍將需要人工校對,以確保科學應用的質量-但是通過提高計算機的準確性,這種新方法大大減少了專家必須完成的工作。」

在新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下,Mitra的團隊將進一步開發其AI數據分析工具。這些工具對美國腦計劃至關重要,他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希望這種方法將解開大腦如何連接的奧秘,以便人類可以思考大腦實際上是如何工作的。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追蹤神經通路
    研究人員提高了追蹤神經元及其連接自動化方法的效率,隨著研究人員繪製大腦緊密相連的神經通路圖,這項任務的需求越來越大。他們教計算機識別神經元具有不同特徵的部分。這種連接圖對於了解大腦如何處理信息以產生想法和行為至關重要。近年來,新的成像技術和增強的數字圖像存儲能力產生了巨大的數據量,捕捉到了神經元在小鼠和其他模型生物大腦中穿行的路徑。但是,沒有足夠的專家來分析所有圖像。
  • 人工智慧黑盒揭秘:深度神經網絡可視化技術
    但深度神經網絡又被稱為「黑盒」模型,多層隱藏結構,數據 / 特徵矢量化,海量決策關鍵元等因素讓模型使用者犯難:模型決策的依據是什麼?應該相信模型麼?特別是對於金融,醫藥,生物等關鍵型任務,深度學習模型的弱解釋性成為人工智慧項目落地的最大障礙。
  • 《疑犯追蹤》:人工智慧是誰的未來?
    《疑犯追蹤》 海報繼《唐頓莊園》、《傲骨賢妻》和《靈書妙探》之後,今年我又告別了一部追看多年的電視劇——《疑犯追蹤》 (Person of Interest)。同其他幾部相比,《疑犯追蹤》播出五年來叫好大於叫座,以至於許多人至今仍分不清楚它和那些有著相似中文譯名的劇集到底哪個是哪個。
  • 新型神經網絡晶片:由憶阻器構成,為人工智慧提速!
    導讀人工智慧發展迅猛,而時間和能量的大量損耗仍然是制約其性能的一個瓶頸。最近,法國科學家利用憶阻器開發出一種神經網絡晶片,對於人工智慧來說,不僅降低它的能耗,而且還提升了速度。(圖片來源於:Sren Boyn/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圖解:這是一幅藝術家對於電子神經突觸的印象圖,其中的粒子代表流過氧化物的電子,類似生物神經突觸中的神經傳導物質。電子的流動取決於氧化物的鐵電疇結構,受到電壓脈衝控制。關鍵技術提示: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憶阻器。
  •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和生物大腦有什麼區別 神經網絡將如何發展
    人工與自然學習在人工智慧的整個歷史中,科學家一直將自然作為開發能夠表現出智能行為的技術的指南。自從該領域的歷史開始以來,符號人工智慧和人工神經網絡就構成了開發AI系統的兩種主要方法。在AI歷史的前幾十年中,由程式設計師明確定義系統規則的符號系統佔據了主導地位,而如今,神經網絡已成為人工智慧大多數發展的主要亮點。人工神經網絡受到其生物學對應物的啟發,並試圖模仿有機大腦的學習行為。但是正如Zador解釋的那樣,人工神經網絡中的學習與大腦中發生的事情有很大不同。
  • C#與人工智慧(第3講)創建神經網絡
    通過前面兩講,大家已經學會安裝Visual Studio 2019編碼工具、創建WinForm應用程式。C#與人工智慧(第1講)安裝C#編程環境C#與人工智慧(第2講)創建WinForm程序神經網絡從本講開始,正式講述人工智慧編程。#人工智慧#筆者不想講述太多理論,而是側重於實際應用開發。對理論感興趣的讀者,建議去參考書籍《神經網絡與機器學習》,這本書非常經典。
  •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你知道是什麼嗎
    打開APP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你知道是什麼嗎 企業新聞 發表於 2020-04-09 11:28:47 朋友們, 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www.captainbed.net 什麼是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瓶頸之神經網絡的可解釋探討
    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人工智慧系統主要面臨結果不可驗證和過程不可審查兩大安全問題。結果不可驗證指的是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人工智慧系統輸出結果無法被判斷、預測,智能系統行為邊界難以掌握,導致系統不可控,本質上是深度神經網絡結果不可判讀。過程不可審查指的是系統決策背後的邏輯不明,代碼實現缺乏可信度,本質上是深度神經網絡的實現機理與決策邏輯難以理解。
  • 陳根:人工智慧診斷疾病出新招,打字方式可追蹤神經病變
    文/陳根人工智慧在診斷上的應用前景被醫療行業看好,一種被稱為數據表型的疾病診斷法就顛覆了傳統定義的精神疾病診斷法。數據表型從人們的語言選擇、人們的睡眠模式到給朋友打電話的頻率,對數據進行。從一種類型的整體速度到單個按鍵之間的微停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動態的微小變化可以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進展的早期預警信號。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現在開發了一款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可以被動地跟蹤用戶擊鍵動態隨時間的變化。
  • 什麼是人工智慧神經網絡? 神經網絡是怎麼應用到各領域的?|什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什麼是人工智慧神經網絡? 神經網絡是怎麼應用到各領域的?前不久,據華爾街日報報導, Uber在一宗無人車的測試過程中,造成了一名行人死亡的嚴重交通事故,除此之外,環顧我們身邊,蘋果手機的虛擬個人助理Siri有時會無法識別我們在說什麼;某些人臉識別支付   原標題:什麼是人工智慧神經網絡? 神經網絡是怎麼應用到各領域的?
  • 人工智慧利用神經網絡來控制機器
    人工智慧利用神經網絡來控制機器,或者是人工智慧根據預定的規則來控制機器.人工智慧可以用於搜索,診斷,預測,監控和機器人等諸多方面.人工智慧為人類提供了創造性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不僅能創造出改變,同時還能控制它們.世界對於人工智慧抱有非常樂觀的態度,因為它們讓人類工作變得更加高效.然而,智能的出現時間還很短暫,遠沒有到大眾普遍接受的階段.那麼,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方向到底是什麼
  • AlphaGo是如何學會下圍棋的
    翻譯:芒芒 原文有刪減 譯註:該文章刊載於人工智慧AlphaGo與李世石對戰前夕,當時大眾對比賽的預測還有很大分歧。圍棋界的風雨欲來時,亦是AI界的重要突破日,本文將為你重現人工智慧來臨時代的重要進步時刻。
  • 神經網絡與人工智慧應用
    算法的改進也是 ML 進展的關鍵,包括深度神經網絡(DNN)和更快的計算機硬體。全部神經網絡皆遵循同一獨特格式現代開發領域(不僅僅是在人工智慧行業)的一大難題在於,我們往往面對數十種作用基本相同的框架方案。目前,每家投身於機器學習領域的大型企業都擁有自己的框架:谷歌、Facebook、Amazon、微軟、英特爾、甚至包括索尼與優步都是如此,這還不算其它眾多開源解決方案。
  • 飢餓如何使食物更美味:下丘腦中的神經迴路!
    根據日本國立生理科學研究所的新發現,不僅當我們的胃部隆隆起來時食物的味道更甜,而且苦食也變得不那麼難吃了,這兩種作用都由下丘腦的神經迴路減輕。通常,我們更喜歡甜味,因為它們暗示著卡路裡含量高的食物,而避免苦味和酸味,因為它們暗示著腐敗的食物。但是,這些偏好會被諸如飢餓之類的內部狀態所修改。
  • 用人工智慧預測有機化學反應——來自翻譯神經網絡的啟發
    通過將原子當作字母,分子當作單詞,IBM的人工智慧軟體正在借用機器原先翻譯語言的方法,來預測有機化學反應的產物,這可能會加快新藥開發的速度。「不再是把英語翻譯成德語或漢語,我們讓這個人工智慧觀察數十萬、數百萬的化學反應,讓它學習有機化學『語言』的結構,再讓它試著預測可能的化學反應產物。
  • 無處不在的人工神經網絡:機器人擁有意識的關鍵
    不過,不管按照那個指標進行劃分,從當前人工智慧的發展情況來看,深度學習當屬「龍頭老大」,畢竟現在只要做個人工智慧產品,動不動的就要運用深度學習算法對系統進行訓練。而作為人工神經網絡的佼佼者,按照神經網絡的架構,深度學習有三大類,分別是:循環神經網絡(RNN):是一種節點定向連接成環的人工神經網絡。
  •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但是大家在關注或研究人工智慧領域的時候,總是會遇到這樣的幾個關鍵詞: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神經網絡。那他們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6/381185.htm  先說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是在1956年一個叫達特茅斯會議上提出的。
  • 獨家專訪:未來幾年,人工智慧+腦科學會有哪些突破?
    藉助包括共聚焦、雙光子成像等技術,「人腦連接組計劃」關注的是大量神經元如何相互連接形成神經環路。對於「人腦連接組計劃」的實施,Shimon Ullman 說,通過繪製大腦連接組,科學家得到了詳細的皮質環路接線圖,這可能促成人們對皮層計算理解的飛躍,進而開發出新一代的人工智慧網絡模型。
  • 除了下圍棋,人工智慧也能無師自通學會雙語翻譯了
    研究人員在新論文中表示,不需要平行文本,也可以學會翻譯。人類一直渴望溝通,早在 20 世紀 30 年代初,法國科學家 G.B. 阿爾楚尼提出了用機器來進行翻譯的想法。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人類終於逐漸學會用機器翻譯。用機器學習翻譯經歷了很多階段:起初是基於規則的翻譯。最簡單的翻譯方法是逐字翻譯。如「我愛你」翻譯成「I love you」。
  • 利用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助醫生診斷病情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莫斯科市政府網站日前發布消息稱,一種基於人工智慧的神經網絡模塊正在應用於莫斯科的醫療系統。神經網絡可以在三周的時間內分析10萬份的莫斯科醫療數據。消息說,在三周的時間內,神經網絡分析了10萬份醫療數據。莫斯科副市長阿納斯塔西婭·拉科娃表示,數位技術極大地節省了醫生的時間。目前,超過3000名專家正在使用醫療診斷支持系統,所有市立的非兒童診所都已經推廣人工智慧技術。 消息指出:首先,這套系統可以幫助醫生做出初步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