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未來幾年,人工智慧+腦科學會有哪些突破?

2020-12-06 騰訊網

近年來,隨著歐盟「人腦工程」和美國「BRAIN 計劃」的開展,腦科學的新型方法和手段得到了快速發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還於 2012 年啟動了耗資 3000 萬美元的「人腦連接組計劃」(HCP)。

在中國,腦計劃則在蒲慕明等專家的推動下有望於今年啟動,這將是一個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新的機遇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與人工智慧的結合。

(來源:Pixabay)

那麼,腦科學在過去幾年有哪些令人難忘的發展,未來幾年又可能有怎樣的突破,我們又該如何理解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碰撞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以及科技巨頭在這些突破中扮演的角色和影響?這是業內和社會都很關心的話題,也是11 月 6-7 日即將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召開的「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人工智慧和腦科學」(Cell Press Beijing Conference – AI and The Brain)討論的焦點。

這場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全球領先學術出版機構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主辦的會議,將邀請 20 餘位國內外人工智慧和腦科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分享他們正在進行的前沿科學研究,並圍繞計算機和認知領域的最新科研進展,以及兩個領域交叉所碰撞出的火花進行深入討論。這是近年來該領域少有的國際化高端論壇,演講嘉賓包括麥戈文腦研究所神經科學教授 James DiCarlo,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外科學教授 Edward Chang,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 Samy 和 Ruth Cohn 計算機科學教授、魏茨曼 AI 中心主任 Shimon Ullma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彭博傑出教授 Daeyeol Lee 等。

DeepTech 在會前採訪到了蒲慕明教授Daeyeol Lee 及Shimon Ullman 三位講者,他們都是人工智慧與腦科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讓我們看看他們針對以上業界和大眾關注的問題將給出怎樣的答案。

圖 | 自左到右為蒲慕明、Daeyeol Lee 及 Shimon Ullman

腦科學突破何在?

蒲慕明曾經對腦科學的過去 100 年的進展作過總結: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諾貝爾獎涉及的神經科學中的重要發現都跟大腦的信息編碼、儲存相關。但是,我們只對神經細胞如何處理信息了解得很清楚,對整個大腦複雜的網絡結構了解不多。

腦科學研究的關鍵是要實現對神經元集群活動的實時觀察,進而在全腦尺度上解析神經環路的功能和結構,那麼高時空解析度、大範圍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的同時檢測就是一個目標。Shimon Ullman 認為,在腦科學研究手段上,這幾年來一個激動人心的突破是高時空解析度下大量腦神經元活動的可視化。

藉助包括共聚焦、雙光子成像等技術,「人腦連接組計劃」關注的是大量神經元如何相互連接形成神經環路。對於「人腦連接組計劃」的實施,Shimon Ullman 說,通過繪製大腦連接組,科學家得到了詳細的皮質環路接線圖,這可能促成人們對皮層計算理解的飛躍,進而開發出新一代的人工智慧網絡模型。這個研究還能夠幫助理解大腦對自上而下計算和自下而上計算的集成,而這類集成應用範圍較小,目前僅應用於部分現有的網絡模型中,例如用於計算機視覺方面的網絡模型。

(來源:Pixabay)

在 Shimon Ullman 眼中,對新生嬰兒的大腦連接與特定腦區的研究,可以讓我們了解人腦的先天能力並將之用於通用人工智慧。

Daeyeol Lee 則關注大腦的決策機制,他認為近期這個領域最主要的突破是原本在機器學習(如強化學習)或數學心理學(如漂移擴散模型)中假設的動態變化與大腦中單個神經元(通常位於皮層)活動之間的產生了強相關。其意義在於,我們已經在開始了解大腦中抽象認知過程了。Daeyeol Lee 說,「只有用數學語言來描述人類大腦時,我們才有可能理解這個複雜器官。」

對於近幾年的研究進展,蒲慕明關注激活和抑制大群神經細胞電活動技術的進展。他認為這些新技術可以讓科學家開始研究腦電活動與腦功能的因果關係:大腦是如何認知外界環境,並能對環境的變化作出適當的反應。這些技術也為腦疾病的治療帶來新契機。

強人工智慧可能嗎?

Shimon Ullman 專注於人類視覺系統對視覺信息的處理以及計算機視覺。他說,深度網絡模型目前在兩個方面還不具備模仿人類視覺的基本能力。其一,人類具備利用視覺從零開始學習的能力,無需管理即可理解和認識世界。其二是將視覺與認知結合起來的能力。這些能力上的欠缺部分反映了真實的大腦網絡和當前模型中使用的網絡結構之間的差異。

Shimon Ullman 預測說,未來可能是兩個方向的結合。那麼原則上有兩條途徑可以將兩者整合:一是利用對人腦和認知的研究結果,將相似的結構和功能整合到人工智慧中;二是以計算方法替代進化過程,通過計算機模擬來發現獨立於人腦的有用結構和連接模式。

蒲慕明對強人工智慧持保守看法。他說,要發展出完全像人一樣的智慧機器人,即能像人一樣可以很快學會做各種任務、能自我成長、能具有人一樣的共情心和社會行為、能像最好的朋友一樣理解你的機器人,這還是極其遙遠的事。「我認為這個世紀還做不到,有些神經科學家則認為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腦科學與 AI 結合的影響

如今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相結合的應用已經遍及醫療保健、工程、科學、運輸、製造業等領域,經濟發展將越來越依賴智能機器,一些國家將此類技術視作核心競爭力。Shimon Ullman 說,在社會上,這些領域會引發隱私、安全、教育和收入差距等問題。在心理學層面,涉及到生活所有層面的高階智能人工系統的存在可能會改變人們的決策方式,甚至會改變人們對「人何以為人」的認識。

(來源:Pixabay)

Daeyeol Lee 看好人工智慧行為交互的發展空間,尤其是能夠與人類群體進行有效交互的人工智慧。他認為這需要我們對人類決策和認知的社會本質有更深入認識。

蒲慕明主要從事神經元發育、突觸可塑性和認知功能的神經環路機制研究,他表示,未來 10 年內,腦機接口和腦信號解碼技術的發展將可以利用腦顱外(無創性)或顱內皮層上(微創性)電極晶片檢測到的腦電信號來控制(甚至遙控)體外器件,也可以有器件能調控大腦的電活動,改變人的行為。但他也表示擔心這些新技術肯定會帶來倫理問題,比如誰可以用這些技術?用它們做什麼事?如何管控它們的使用?

巨頭參與的憂慮

在人工智慧和腦科學結合的新聞中,馬斯克的 Neuralink 公司、 Facebook 等巨頭屢次登上頭條。事實上,如今不少領域的技術發展是由科技巨頭們引領的。

Shimon Ullman 肯定說,商業巨頭過去一直在參與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比如貝爾實驗室和 IBM 貢獻了不少於 14 個諾獎成就。如今的時代特點是,商業巨頭和科技巨頭創建、採用和控制了主要的新技術,並使用了大數據來為私人服務,過去並沒有這樣的角色。

Shimon Ullman 分析說,從積極方面看,大公司和學術界在相互成就。大公司有更多資源和工程實力,可以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學術界則擅長以好奇心驅動來研究基本問題,這也是過去諸多最重要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推動力。正確將兩者結合則可能加速解決人類面對的一系列根本問題。

人們必須看到巨頭參與的消極方面。蒲慕明說,商業是利益驅動的,只有在社會強制管控下他們才會考慮倫理問題。

Shimon Ullman 則表示,公司是自身利益驅動的,其利益不一定總與人類整體利益相一致。對於那些巨頭,其技術和數據總有被公司濫用或他人獲得其資源訪問權限的風險。潛在風險正在日益嚴峻,如何對這些商業和科技巨頭進行監管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

三位科學家都將在11 月 6-7 日北京懷柔科學城召開的「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人工智慧和腦科學」(Cell Press Beijing Conference – AI and The Brain)上做學術報告。James DiCarlo 將分享「通過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協作,逆轉工程人類視覺智能」的研究,蒲慕明教授將做題為《從自然到人工神經網絡的突觸可塑性》的學術報告,Daeyeol Lee 則將介紹「人工智慧的革命「。另外,還有 17 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將圍繞認知加工及分層計算、運動與實體、神經迴路構建、圖像處理與生物視覺、健康和疾病中的腦連接網絡及神經網絡中的學習、發展的自我組織等話題展開討論。

圖 | 演講嘉賓名單(來源:Cell Press)

大會學術主辦方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及旗下神經學旗艦期刊《神經元》(Neuron)、綜述性期刊《神經學趨勢》(Trends in Neurosciences)的編輯們也將到會與科學家們同場交流。

關於此次大會的精彩內容,請期待 DeepTech 的後續報導。

-End-

相關焦點

  • 未來幾年,科技領域會有哪些重大突破?
    1、人類二次登陸月球探索火星開始美國將於4年後登陸月球南極和北極建立基地,並且開發月球資源,並為探索火星做準備,月球有核原料資源這是地球系能源紀元。2、航天技術成本大幅降低,月球旅行將逐漸商業化馬斯克作為美國探索月球的物資供應公司太空火箭運輸成本大幅降低,人類入住月球成為一大可能。
  • 獨家專訪|珠三角無人機如何「飛」向世界,歐洲專家這樣說
    2019年,全國有7000多家無人機企業獲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經營許可證,交易規模突破500億元。其中,尤以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走在行業前列。那麼,中國的無人機產業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外國專家對珠三角城市有哪些建議?圍繞這些話題,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繼2019年專訪世界無人機聯合會副主席、芬蘭專家Jani Hirvinen之後(詳見《獨家專訪!
  • 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沈向洋王海峰等大咖最關心哪些前沿技術
    程立表示關注人工智慧的下一步發展,王海峰思考深度學習的局限和可突破之處,王小川期待醫療診斷和人工智慧的結合,沈向洋則希望探索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領域。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秘書長王超:大家當下最關注的技術前沿和變化是哪些?可以是自己覺得需要特別花時間關注的,可能與公司核心業務相關,也可能是三年或十年以後的事。
  • 國際計算機學會訪談芮勇:多媒體計算、AR和智慧型手機的未來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文 | 國際計算機學會日前,國際計算機學會(ACM)對聯想集團首席技術官、高級副總裁、ACM Fellow芮勇博士進行了專訪。
  • 獨家專訪亞洲和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創始主席葉永烜教授
    葉永烜教授是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亞洲和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 Axford 獎章獲得者、中研院院士與國家講座教授。 以下為 Springer 與葉教授的獨家專訪內容。Q1 為什麼空間科學很重要?同樣的,國際空間站的 AMS 實驗,DAMPE 任務及其後續項目對暗物質的搜索將成為未來幾年關注的焦點。最近發現的火星地下湖強調了將行星探測與地外環境中生命的起源和存在相結合的科學重點。大多數已經批准或正在規劃的太空任務都有這樣的天體生物學成分。
  • 十問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AI領域有望突破,哪些還需火候
    潘綱在採訪中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未來,類腦計算機有望在人工智慧等領域做出突破,也可能加速神經系統模擬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潘綱教授分別於1998年、2004年獲得浙江大學學士與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慧、腦機接口、類腦計算、計算機視覺和普適計算等。
  • 專訪人工智慧奠基人:如何看待 AI 不得不面對的這些問題
    他希望藉助《深度學習》一書,幫助讀者更深層次地理解人工智慧的本質,最終讓深度學習為每一個體賦能。以下為極客公園與特倫斯的專訪內容:GEEKPARK:這本書以「深度學習」命名,在你看來,深度學習是未來走向「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核心驅動力嗎?
  • 編程小少年有個人工智慧大夢想
    8月5日,山西省青少年人工智慧教育論壇暨中國電子學會青少年機器人技術和軟體編程等級考試山西服務中心成立儀式在山西省實驗中學舉辦。眾多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出席並作了專題報告,共同探討青少年人工智慧教育的現狀與發展。
  • 專訪「多智能體」先驅麥可:當AI學會人類社交,「機器人總動員...
    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Michael Wooldridge麥可·伍爾德裡奇「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趨勢會是多智能體,AI之間能實現智能互聯。就像人生活在充滿豐富社交的社會當中,AI也可以學會人類的社交方式,並與其他智能體達成協同。」
  • 什麼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概念股有哪些
    甚至連全球健在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霍金也曾公開表示,人工智慧雖然能夠促進人類科技發展,但終有一天將毀滅世界,人類也將滅亡於人工智慧之手。人工智慧真有這麼可怕嗎?當前人工智慧的發展,主要推出的是服務或幫助人類的產品。
  • 獨家專訪 | 從亞馬遜到阿里,任小楓想用計算機視覺推動生活智能化
    會後,他接受了機器之心的獨家專訪,從這篇訪談中可以看到這位務實的科學家,如何看待即將展開的新事業、過往學習與工作對自己的影響以及計算機視覺技術的變遷。「最讓我動心的,還是阿里是有豐富的業務場景和巨大的用戶基數可以幫助技術更快落地,同時阿里人給我的感覺非常棒。」任小楓接受機器之心採訪時說。
  • 人工智慧破解生物學50年大難題,一切早已被頂尖科學家預言
    原創 Kai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收錄於話題#獨家專訪56#科學家傳奇42#星辰大海99 AlphaFold的大壯舉!與AlphaGo師出同門的AlphaFold昨天以一則消息刷屏小編的朋友圈。它也贏了!
  • 馬化騰的提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
    馬化騰的提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 至於接下來還會有哪些人被邀請來參加就不知道了,不知道會不會有馬雲。有一點可以肯定,接下來一段時間,知乎上又要熱鬧一陣兒了,此處暫且不表。 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是,馬化騰的問題為什麼聚焦的是基礎科學。近一年來,他本身應該是有很多困惑的。
  • 核反應堆誕生75周年,MIT重啟石墨堆致敬丨獨家專訪胡玲文
    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我們獨家專訪了 MIT 核能實驗室負責人、核反應堆專家胡玲文教授,她也和我們分享了目前全球核能面臨的挑戰和新機遇。圖 | 高級研究員胡玲文將燃料棒裝載到 MIT 石墨指數堆的燃料通道內。問:如今最火的行業莫過於 AI,很多人都義無反顧的投身 ComputerScience,核能是一個相對冷門的領域,您當初為何會選擇核能?
  • 政見|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人工智慧時代,亟須數學理論突破
    政見|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人工智慧時代,亟須數學理論突破深秋的石窟河,碧藍清幽,遠山叢林掩映其中,好似一幅極美畫卷。時隔兩年,國際數學大師、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再次踏上故土,發起卡拉比-丘(梅州蕉嶺)數學大會。日前,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專訪時,年過七旬的他分享了自己與祖國、與家鄉蕉嶺的點滴故事,並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和人才培育鼓與呼。
  • 潘雲鶴:人工智慧未來5年的最大挑戰是基礎理論突破
    新華社客戶端浙江頻道7月4日電(記者 朱涵)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潘雲鶴教授領銜的團隊日前在《自然》子刊《機器智能》刊發題為《中國邁向新一代人工智慧》文章,全景掃描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2015—2030)形成過程和發展現狀,指出大力培養人工智慧本土一流人才、加強學科交叉下人工智慧理論突破、規範人工智慧倫理以及構建人工智慧發展生態是今後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的挑戰
  • 中國人工智慧的未來到底通向何方?|CCF-GAIR 2019
    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博覽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極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臺。7 月 12 日,中國人工智慧學術界首次公開舉辦了「華人頂會主席圓桌」。
  • 物理學重大突破,〝天使粒子〞讓正反對立的世界觀從此改變,讓人工智慧(運算)有重大突破的可能性
    比如有正數必有負數,有存款必有負債,有陰必有陽,有善必有惡,有天使必有惡魔。」 但是,在1937年,也就是整整80年前,Ettore Majorana做出這樣一個大膽的猜測:會不會有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或者說它們自身就是自己的反粒子。這個粒子被後來的物理學界稱之為Majorana費米子,並和希格斯波色子、引力子、磁單極、暗物質等一起被視為人類最為夢寐以求的神秘粒子。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的有限性有哪些
    巔峰贅婿原標題: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的有限性有哪些「人工智慧(AI)對我們人類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已經非常顯而易見,但實際上AI還有一些目前無能為力的領域。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現在AI算法的限制是什麼,它的有限性在哪裡?接下來在機器學習以及AI的發展之中,還有哪些需要實現突破的地方?」
  • 北京宣武醫院腦科名醫本周日來濟會診
    為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同時,為讓廣大腦病患者享受國內一流知名專家的診療服務,濟南腦科醫院特邀請國內著名腦血管病專家、北京宣武醫院腦科專家王默力教授親臨坐診。本周日(5月14日全天),王教授將蒞臨濟南腦科醫院,廣大腦病患者可以提前諮詢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