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困意是如何產生的?

2020-10-18 陳述根本

/陳根

人的一生中有一大部分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而由於現代人不夠科學的睡眠,往往造成「晚上睡不著,白天睡不醒」的奇異特徵。

顯然,「睡不著」與「睡不醒」有著前因後果的關係,在大量關於「睡不著」的研究下,研究人員也把研究方向指向了「睡不醒」:那些令人們難以抵擋的困意從何而來?而對於「睡不著」和「睡不醒」,又如何維持其平衡?

睡眠行為的核心特徵是睡眠穩態調控:隨著清醒時間延長,困意逐漸增加,最終導致睡眠;而睡眠是困意被逐漸清除的過程

多年來的研究認為,困意與一種叫「腺苷」的分子不斷積累有關。

腺苷是細胞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ATP)的「副產物」基底前腦(BF)釋放簡單來說,清醒越久,ATP不斷消耗,細胞外的腺苷分子越多,它們與相應的受體相結合,抑制了神經活動,於是人就越來越困。

此外,睡眠-覺醒周期是由大腦中不同的神經活動模式控制的,但是這種神經活動如何有助於睡眠的動態平衡,目前還不清楚。

近日,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的一篇睡眠的最新研究則揭示了大腦腺苷分子釋放和積累調控「困意」產生的秘密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觀察探針螢光強度的變化就可以知道胞外腺苷濃度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傳統檢測方法每10分鐘才能測一下腺苷濃度,而新方法可以看到0.1秒之內發生的快速變化。

藉助這種技術手段,研究人員針對小鼠的基底前腦區大腦中調控睡眠/覺醒的關鍵部位,觀察了胞外腺苷濃度的變化發現神經元活動與腺苷濃度變化密切相關

儘管基底前腦區的膽鹼能神經元和穀氨酸能神經元的活性都與腺苷濃度的變化有關,但這些神經元在生理放電頻率下的光生激活表明,穀氨酸能神經元對腺苷增加的貢獻更大

隨後,在進一步研究中發現,選擇性切除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的小鼠表現出腺苷增加減少和睡眠穩態調節受損。這也證明,基底前腦區中細胞類型特異的神經活動動態地控制著睡眠的穩態。

研究人員表示,這組神經元提供了一個潛在靶點,未來或許可以用於治療睡眠相關問題比如,開發出一種新的藥物或簡便的幹預方式,讓我們能夠更靈活地調節自己的睡眠時間,並避免犯困造成的危險 

相關焦點

  • 下雨的時候,為什麼很容易產生困意,而且睡得特別香?原因很簡單
    而且在下雨天和晴天,氧氣含量也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下雨天的時候,氧氣含量相對來說比較少,所以我們的新陳代謝的速度也會下降很多,不再興奮,更容易產生困意,再加上雨天,外面也會非常黑暗,當身處黑暗中,睡覺已經成為了我們的一種本能,就比如黑夜睡覺也是一樣的,在這種環境下,睡覺反而成為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 陳根:吸熱的石墨薄膜如何拯救發燙的手機?
    文/陳根時至今日,智慧型手機的散熱依舊是一個重大挑戰。通常,電子產品的熱管理依賴於使用高質量的微米厚製造的石墨薄膜,這是因為石墨薄膜優異的導熱性可用於中和周圍部件產生的熱量。但它們的製作並不容易,事實上,石墨薄膜的製作涉及到一個多步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材料要經受高達3200°C(5792°F)的極端溫度,才能產生厚度約為幾微米的薄膜
  • 陳根:《細胞》重磅——病毒基因與人類基因融合產生未知蛋白
    文/陳根一般而言,病毒基因與人類基因發生融合,並不是一件新鮮事。畢竟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無法合成自己複製所需的蛋白質。研究團隊揭示了病毒的一個全新特性:病毒會把自己的基因與人類基因拼接在一起,產生同時帶有病毒和人類遺傳信息的未知融合蛋白。
  • 陳根:魚對水流的驚人控制,如何啟發飛行器減阻?
    文/陳根魚是高度活躍的生物,它們持續在水中繁殖,以獵物為食,並躲避捕食者。這也意味著,魚類消耗的大部分能量主要用於水環境中的運動(抵抗來自表面摩擦和壓力阻力的阻力)。近日,倫敦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魚鱗片陣列會在動物表面產生條紋狀的基流,這為減少阻力(阻礙飛機在空中運動的空氣動力)提供了重要線索。該小組的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和《實驗生物學雜誌》上。
  • 陳根:隱秘的聯繫——腸道微生物如何抵抗化療損傷?
    文/陳根放射治療是一種具有強烈副作用的抗癌治療方法,即便如此,放射治療依舊是現階段重要的癌症治療方式。腸道是輻射的主要目標,也是腸道菌群的最大生態位。雖然有少量的描述性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與輻射損傷之間存在潛在的相關性,但這種關係的具體基礎仍然不清楚。
  • 陳根: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文/陳根眾所周知,學習一種語言的最佳時期是幼年,而成年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比童年時期習得母語要困難的多。大多數成年人都無法掌握一門外語,尤其是語音部分,正所謂鄉音難改。雖然基於實驗室的訓練方法產生了學習效果,但在成年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語音學習能力的最佳訓練條件目前還不清楚。近日,匹茲堡大學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神經科學家在《學習科學》(npj Science of Learning)發布的新研究表明,通過將外周神經系統的電刺激與行為相關的事件配對,有可能克服成人可塑性的局限性。
  • 陳根: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文/陳根眾所周知,學習一種語言的最佳時期是幼年,而成年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比童年時期習得母語要困難的多。大多數成年人都無法掌握一門外語,尤其是語音部分,正所謂鄉音難改。雖然基於實驗室的訓練方法產生了學習效果,但在成年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語音學習能力的最佳訓練條件目前還不清楚。
  • 陳根:小麥麵筋做尿布,科學家是如何操作的?
    文/陳根作為嬰兒衛生用品的紙尿褲是拉動母嬰市場的重要動力,根據公開數據,到2025年,全球一次性尿布市場預計將達到550億美元以上。由此產生的生物聚合物在水中的膨脹率高達4000%,在鹽水溶液中的膨脹率高達600%,這與其他一些不是從副產品中提取的生物基材料差不多(有可能使其可持續性降低)。更重要的是,科學家們認為,通過調整材料的配方,其吸水性最終可以與石油基合成材料相媲美。
  • 陳根:太空神秘信號重複出現,如何面對科學的解釋
    文/陳根外星文明是否真實存在,這個話題一直是一些科學家在探索的課題,包括已經過世的霍金也曾有過這方面的思考。對於地球而言,一些研究人員在研究的過程中也確實接收到一些信號。而這種『星震』(Starquakes)就會產生無線電波,也就是我們當前接收到的FRB 信號。當然,這只是目前對於FRB 信號的一種解釋,並不代表著FRB 信號的真正來源以及真正的真相。或許有一天,當人類真正了解到FRB 信號的時候,我們就能對宇宙有個全新的認知。
  • 陳根:從恐懼產生到解鎖焦慮,治療焦慮新靶點
    文/陳根時下,不論是以擔心或恐懼為特徵的焦慮障礙,還是人口愈發龐大的抑鬱症群體,都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日益關涉的問題。對於焦慮來說,儘管焦慮在進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面對迫在眉睫的危險時,它會激發人們戰鬥或逃跑的反應以保護人們。
  • 陳根:揭示動物「第六感」,活細胞的磁反應
    文/陳根 對於人類來說,第六感被認為是一種「超感官知覺」,又稱「心覺」,是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有趣的事,動物身上也有這樣的「第六感」,不同的是,動物的「第六感」是一種磁感,即探測磁場的能力。
  • 陳根:交織著「記」與「忘」的記憶,是如何發生的?
    文/陳根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是進行思維、想像等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也是利用過去服務現在或將來的能力。記憶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它定義了「我們是誰」。從「記」到「忘」,記憶是如何形成的?遺忘又是如何發生?記憶是如何形成的?人類對記憶的研究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之久。
  • 陳根:科學家有望解決器官移植最大障礙
    文/陳根我們可以通過器官移植來替換損壞的器官,以延長壽命。難的一點,其實並不在於移植手術本身,而是如何找到匹配的供體  幹細胞培育出微型人肝而隨著幹細胞技術的出現,一些科學家們都在開始嘗試著如何
  • 陳根:「貪婪」的黑洞,如何將恆星扭曲成「義大利麵條」?
    文/陳根黑洞是出了名的「貪婪」天體,它可以吞噬任何遊蕩在其巨大引力附近的物體。同時,由於力的強度與距離成正比,天體面對黑洞的部分受到的引力往往比面對遠方的一側強得多。
  • 陳根:記憶如何變更好?先要快樂
    文/陳根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是進行思維、想像等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也是利用過去服務現在或將來的能力。記憶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一個好的記憶能幫助我們的生活更輕鬆甚至也更成功。近來,不斷有研究報告了性格對記憶的影響。
  • 陳根:雙語切換過程中,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文/陳根目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學習和運用多種語言的人數不斷增加,他們能夠精準地來回切換不同語言。這也促進了關於語言轉換的大腦機制研究。2017年就有一項研究發現,短期的雙語切換訓練可以調節雙語者的語言控制機制,並引起相應的行為、腦電和腦功能激活的改變。
  • 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文/陳根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文/陳根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陳根: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文/陳根在科學實驗中,研究人員往往首先以小白鼠為實驗對象。但動物測試也面臨成本高且耗時,同時無法精確體現人類反應的局限。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其了解神經社區結構,社區如何演變以及結構如何在實驗條件下變化。雖然目前的這項工作是為2D片上大腦數據開發的,但該過程可以很容易地適應LLNL的3D片上大腦。
  • 陳根:T細胞機械力,如何發力癌症免疫治療
    文/陳根人體的免疫系統是人們在抗癌方面最強大的工具之一。基於T細胞的癌症免疫療法在臨床上取得的巨大成功驗證了這一點。儘管免疫治療比化療和放療更有效,但遺憾的是,它只能治癒約20%的患者;其餘80%的患者則對這種治療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