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人類的知識是一種「回憶」,不存在教與學的關係

2021-01-08 四尾櫻花

柏拉圖在其哲學著作《美諾篇》中,講述到蘇格拉底如何通過"對話",讓一個原本沒有幾何學知識的少年證明了某定理,因此,蘇格拉底得出結論,我們並不存在"教"與"學"的關係,只是通過"對話"讓少年把原本存在於"某處"的知識給"回憶"起來而已。但這個知識是來自於哪裡的呢?柏拉圖把"存在"和"存在者"這對關係裡的"存在",假定是"存儲"於理念界,這是一個不同於表象之物、直接之物、最先出現之物以及可以直接認識之物的層面。亞里斯多德:哲學是閒暇人之所為,所以它是高尚的

1從某種意義上講,西方哲學是始於對話的內省

蘇格拉底的"回憶說"觀點,正是著名的"美諾悖論",也就是廣為流傳的教育悖論;在這裡,蘇格拉底像法庭裡的提案人,只負責提問,也確實沒有存在"教"的行為,但不能因此就輕易下結論說,"知識"是種回憶,因為在這裡,"對話"得以成立和完成的前提是他們雙方共有一個公理和規則,也就是如果某個前提作為公理被接受,那麼"對話"的雙方就不能作出與之矛盾的事情,否則就被判定為無效,到這裡,我們基本可以理解,所謂沒有"教"和"學"的關係,是因為這個關係在雙方"對話"之前,就已經確立起來了,如果那位對話的少年,從一開始就不承認那個雙方默認的共有規則而隨意言說,那麼蘇格拉底的證明就無法繼續下去。

在共有規則前提下的對話,是可以變形成自我對話,成為一種獨白,從某種意義上講,西方哲學是始於對話的內省,對柏拉圖式的思想家們來說,理性並非內在於世界或者自我當中,而是經過"對話"後才產生的,對於西方人來說,不經過"對話"的人,無論其是否真正掌握了高深的道理,也是非理性的。在這一點上,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很多思想家們也是採取同等的"對話"方式,但到最後,應統治者的統治需求,很多學說是沒有經過"共同探討"的,而直接演變成一種道德勸誡,最後完成強加於人的聖人倫理之說的變形。當然,這也是另一種情形的自我言說,是一種少數人獲得特權之後的"自我言說"。中國是否有「哲學」

2不經過法庭式的「對話」,是非理性,不合理性的東西

蘇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們都是要受到如此的審視,就是不經過法庭式的"對話",是非理性的,不合理性的東西。如果有人不想接受共有規則下的對話,要麼會被清理出場,要麼被當作是病人免於審判。這也是為何柏拉圖會深深震撼於蘇格拉底面對對己不利且不公的判決時,仍然拒絕逃跑的行為。因為對蘇格拉底來說,判決無論如何虛假,他是不會承認未經法庭程序的"真理",那種"未經對話"就去實施的行為是非善的。這種行為和做法對於過去的我們中國人來說起初是難以理解的,因為去承受「不公」判決的行為,是中了"奸人之計",是遂了"惡徒"之願,是一種非明智之舉,是對"惡"的縱容。

因為我們早已失去"對話"的傳統,一切統合於權力和人治之下,但這又無可厚非的,畢竟在強壓之下,只能期待"強者"拯救,這也是為何就算是到了近代,西方的民主程序仍然會選出希特勒這種"獨裁者"、"強者",因為在那時的時代背景下,各種經濟、政治強壓迫使各階級和階層,急需有一個人來"代表"他們行動,也就是說,那時的希特勒是代表德國各階級和各階層走向前臺的。

3沒有默認規則的雙方交流,必然會產生「教」與「學」的關係

蘇格拉底認為人類的知識只是一種通過"對話"的回憶,不存在"教"和"學"的關係,是因為他忽略了"他者"的存在,那些擁有共同規則的"他者"並非真正的他者,換句話說,沒有共同默認規則的雙向交流,必然會產生"教"與"學"的關係。

維根斯坦,通過小孩交流和外國人對話為例說明了這種"教"與"學",

一個不懂我們的語言的人,如一個外國人,經常聽到一個人命令說:「拿給我一塊板石!」可能會以為整個這一串聲音是一個詞,也許相當於他的語言中的「石料」這個詞。

與沒有共同規則的人交流,就是一種"教",和他者的交流總會存在不共通的領域,因此,雙方就會採取互教的形式,正如一個外地人到廣州、上海等地,面對操持「白話」的本地人,如果沒有普通話這個國家標準語的情況下,他們要想把交流持續下去,就必須採取"互教"的形式,直到他們的共有規則建立起來,也就是發生融合。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教"的立場是一種權力,處於強勢地位,但其實"教"的立場是一種弱者的立場,它必須依附於他者的接受和理解。正如一個賣瓜之人,是否能真正對瓜進行變現,有一個"黑暗的跳躍"。如維根斯坦所言,如果語言對他者沒有意義則對我自己也是沒有意義的,並沒有所謂的"私人語言"。語言的存在是存在於相對性他者的關係的絕對性之中。

4我們仍然無法確定這種「無確定性」是源自哪裡

我們當然也無法簡單否定蘇格拉底的知識"回憶說",因為我們無法像在現實中找到"他者"那樣的基礎性一樣而找到人類知識的起源,為了保持人類現今所有的知識體系的穩固和合理性,我們可以把知識的起源或者它的存在性稱之為理念,也可以說人類通過實踐獲得了知識,但我們無法確定是人類實踐的對象自身內含知識,使得人類可以跟"挖礦"一樣,然後通過「提煉」的方式把內含於"礦物"中的"知識"提煉出來,

還是人類同實踐對象間的分裂關係造成了知識的生產,或者說人類同實踐對象的這種關係本身就被包含於實踐對象本身之中。

「回憶說"也反向表明了人類的"遺忘存在",但這個被遺忘的"存在"是什麼呢?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沒有明確言說,只是表明現象界的一切源自理念界的"溢流"和"光照",這個"存在"仿佛自己在拒絕一切奠基性的東西,如深淵般,也正是這個無基礎性的存在,使得哥德爾能夠證明任何一種知識體系最終都會被逼進入自指,具有了無基礎性,同樣,我們仍然無法確定這種"無確定性"是源自哪裡。

相關焦點

  • 自稱「知識的產婆」的蘇格拉底
    5.公元前399年,被雅典當時政府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並被判處死刑的蘇格拉底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從維護法律的角度飲下毒酒而死,終年70歲。6.他的學生們對他的生平和思想回憶有矛盾,因為作者總愛借他的口說自己想說的話。故而,蘇格拉底很多時候還是神秘的存在。
  • 蘇格拉底:哲學的任務在於啟蒙民智、喚醒良知
    蘇格拉底說在他年輕的時候,「曾經熱切地希望知道那門稱為自然研究的哲學,希望知道事物的原因,知道一件東西為什麼存在,為什麼產生,為什麼消滅」,並把這種研究視為高尚的事業。但是,在經過多年的探索之後,他發現人類是那麼的渺小與無力,宇宙的起源對於人來說太過遙遠了,我們既沒能力去研究這些問題,更沒有條件來證實每一種假設的結論。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巴門尼德5、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認為存在著許多但有限個世界,並堅持大地是圓形的,不過他拋棄了米利都學派的地心說。6、蘇格拉底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麼,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等問題,後人稱之為「自然哲學」。
  • 坤鵬論:讀《高爾吉亞篇》學蘇格拉底的三段論(中)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哲學家。結論:蘇格拉底是智慧的。我們用字母來代替這些陳述中的主語、謂語,就會得到該論證的基本形式:大前提:所有的P都是Q。小前提:S是P。結論:S是Q。大前提:人類總有一死。小前提:A是人類。結論:A總有一死。
  • 從蘇格拉底到弗洛伊德:人類尊嚴的問詰
    ,他才有能力表達在某種意義上普遍存在的、以神聖的真理本身為基礎的一種真理。」「智者」是公元前5~前4世紀古希臘一批收徒取酬的職業教師的統稱,主導學說是:所有的認識都是主觀的,真正的客觀是不可能的;承認個人才智有限將是一種解放,因為只有這樣,人類才會設法使自己的思想憑藉自身的力量成為主宰、為自己而不是為一些虛幻的絕對存在服務。智者派中最負盛名的是普羅泰戈拉,他的名言是:「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 蘇格拉底弟子的幾句話給你一個真實的蘇格拉底
    在蘇格拉底在世時他對老師愛慕又虔誠,蘇格拉底被處死後曾又蘇格拉底積極伸冤平反,在《回憶蘇格拉底》一書中,色諾芬以樸實精煉的筆墨著重刻畫了這位古代西方聖人的言行舉止,又體現出了當時的希臘的歷史和人文情況,並與希羅多德、修昔底德並列「古希臘三大史學家」。
  • 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精神助產術」,通過揭示對話者觀點啟發
    在他的對話者提出了一種定義之後,蘇格拉底就舉出一些事例,揭露這個定義在運用於這些事例時顯得不恰當或不充分,於是對方只得承認自己的定義不當或有錯誤,並不得不提出新的定義。蘇格拉底則盤根究底,繼續從各方面來揭示這些定義仍然是不適當的,這樣討論就會不斷升華;同時迫使對方承認自己對於美德是什麼並沒有弄清楚,即承認自己是無知的,對此還需作進一步的研究。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共同點這兩個人處於軸心時代,這個時期是我們人類文化的黃金時期。人類走了幾千年到今天,在遙遠的古代已經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個源頭性的文化起點。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蘇格拉底雖然在孔子辭世10年後的公元前469年才出生,但是他們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時代,都是處於一個戰亂與動蕩的時代。神奇的是兩人都沒有留下任何的著述。
  • 蘇格拉底:智慧與知識——學習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哲學不是知識的本體,而是一種活動。哲學不是對事物進行理論或解釋,而是反思我們知識的結構——我們自己的知識,以及集體的知識。這是一種保持思想紀律的方式:不輕信,不懶惰,不縱容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在現代世界,哲學是一種很大程度上退回到學術界的實踐。它與晦澀的術語和可怕的寫作聯繫在一起。但這並不是說學術哲學家本身有什麼問題。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即以公元前500年左右為中心——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間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此時全人類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而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則蘊含著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科學精神。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他開創私學講學之風,編訂「六經」,門下弟子三千;提出「庶、富」而後「教」,最早闡述了經濟和教育的關係;提出「性相近,習相遠也」,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他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有教無類的招生思想,擴大了教育對象,打破奴隸主貴族對教育的壟斷;他還提出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教學相長、學思行並重等多種教育教學方法。
  • 讀蘇菲:蘇格拉底,成天在街上晃悠聊天的哲學家
    繼續讀《蘇菲的世界》,第十二封信主要談的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生於雅典,他說「鄉野的樹木不能教我任何東西」,有生之年的大半時間是在市中心廣場與市場等地度過的。有時候他與人閒談,有時候他會連續好幾小時站著思想、發呆。
  • 蘇格拉底為何被民眾處死?
    在《回憶蘇格拉底》第一捲起頭,色諾芬用兩章篇幅分別駁斥這兩項指控;駁斥「不敬城邦神」指控的第一章很短,駁斥「敗壞青年」指控的第二章篇幅多兩倍。色諾芬是這樣結尾的:與那人控告他[蘇格拉底]敗壞青年相反,他明明是在引導同伴們離棄低劣的欲望,勸勉他們欲求最美好、最偉大的德性,憑靠這種德性才能治國和齊家。
  • 坤鵬論:蘇格拉底的探問(上)
    智者派的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世界上不存在可以共通於所有人的絕對真理,這就是相對主義。智者派的高爾吉亞則教授青年們:「正確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人也無法知道。」他認為,「修辭學是你唯一需要學習的專業知識領域。」正是基於以上觀點,智者派指出,雅典的法律和法則並非原本就存在於自然中,而是只符合雅典公民價值觀的正義。
  • 《蘇格拉底之死》
    他認為:存在一種所有國家都應當遵守的「不成文法」,它不是人類創造的,而是神為所有人制定的。看到差距了吧,一般人罵人基本上是問候對方的各位親屬,蘇老師罵人則提出了一個到現在仍是重要理論問題的概念——自然法。 蘇老師是最早把正義作為社會倫理(道德)問題研究的人之一。
  •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何被稱希臘三賢 他們的思想有何特點
    他認為對於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恆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於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認識你自己。從蘇格拉底開始,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靈魂蘇格拉底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
  • 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但「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則是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類命運的賦予者。如其謂:「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孔子還相信「天命」的存在,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
  • 「人是什麼」:一種語義學和現象學的分析
    「人是什麼」:一種語義學和現象學的分析 2015年12月27日 09:51 來源:《江海學刊》(南京)2015年第2015第4期 作者:張志平 字號 內容摘要:就此而言,世界和他人的存在相對於能被我們注視其出生或死亡的某個個體的人而言
  • 蘇格拉底對靈魂存在且不朽的證明
    柏拉圖在《斐多》篇中記述了蘇格拉底在臨死前的一段對話,其中就有關於靈魂存在的證明。蘇格拉底在這段對話中是從一些十分簡單的原理出發,最終證明靈魂存在並且不朽的。首先,蘇格拉底對各種概念進行了闡釋和辨析。進而他指出事物本身的存在與這些評判標準毫無關係,而只是因為它們具有自己的本質,而各種評判標準並不能充當事物的本質。這裡可以舉如下例子:說甲比乙個子大,並不是說甲的本質如何如何,而只是說比起乙的個子,甲的個子具有大的本質,進而甲具有大的本質,這樣的本質是不會變的,例如不能說某人又大又小。因為大與小是不同的本質,並且它們之間是不相容的。
  • 蘇格拉底: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當有人面對自己不理解的藝術時,嚴肅地、聲色俱厲地質問說,它美在哪裡?蘇格拉底早就回答過了:美就是難呀!或許蘇格拉底的真實意思是: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有誰會看不懂安迪·沃霍爾的作品?不就是流行圖片的複製版嘛!夢露人人皆知,安迪·沃霍爾就把她的流行照印成彩色版畫,這會看不懂?即使那些似乎不太容易理解的藝術,比如,抽象藝術,也容易懂。康定斯基就說得很明白,那是自發的塗抹,是隨性的發現,原本就存在於調色板中。當然,他後來專門解釋說,裡頭有「精神性」在。另一個畫家克利,強調兒童的天真純樸,努力模仿其中的稚拙,以為這樣才會發現「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