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同理心是人類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是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也是指人們將心比心,心理換位的能力。顯然,這種能力除了幫助我們認識他人和理解他人外,也給我們提供了預測他人行為的可能,這意味著,人們能夠更好地合作。
基於此,一項來自哥倫比亞工程公司的新研究稱,其開發出了具有「同理心」的機器人,並且其開發的機器人已經學會了如何根據幾個視頻幀來預測其夥伴機器人的未來行動。
在試驗中,研究人員將一個機器人放在一個大約3x2英尺大小的遊戲圈中,並對機器人進行編程,使其找到並向其視野中的任何綠色圓圈移動。有時,機器人會在其攝像頭視野中看到一個綠色圓圈,並直接向它移動。其他時候,綠色圓圈會被一個高大的紅色盒子擋住視線,所以機器人會向不同的綠色圓圈移動,或者根本不移動。
在觀察對方機器人移動了兩個小時後,觀察機器人可以預知對方機器人的路徑。在不同的情況下,觀察機器人最終能夠預測對方機器人100次中的98次路徑。與大部分人工智慧不同,這種預測是基於它本身的觀察而不是預先輸入的程序。
儘管人工智慧的行為與目標比人類相比要簡單很多,但研究人員仍然認為此類實驗是人類實現「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的開始。其中,「心智理論」是一種成功的社會互動的基礎理論。該理論認為,在3歲時,人類開始更好地理解其他人類有不同的需求和行為。這一理論也是人類理解複雜的社會互動,如合作、競爭、同理心和欺騙的必要條件。
讓機器擁有同理心是美好的設想,這讓人工智慧更有溫度,讓數字世界也更有人性,但也需警惕其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當機器人人化,人們必須要做出合理的回應與倡議。
其研究已發表於《科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