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動物的同理心,動物是否和人類一樣,相互理解思考?

2021-01-14 宇宙探索百科

今天我們常用一個詞,同理心,指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將心比心。其實,早在達爾文的第二部重要的著作《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就提出了人與動物同理心的概念,指的是人不僅與動物有相似的解剖特點,而且有相同的心理特徵,以此來證明人是起源於動物。

人與動物心理的同質與異質

當然,人與動物的同理心是有很大差異的。比如,人的同理心包括幾個內容。一是我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我。二是想要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三是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

要學會以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並據此改進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四是智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想成功地與人相處,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唯有先改變自己。五是真誠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六是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報。因此,具有同理心更容易與人溝通和獲得成功。

不過,即使是人的個體之間,有無同理心和同理心的大小都有差異。而人與動物的同理心並不是一個層次,兩者的同理心只是一種在最原始的心理和行為特徵上的相似。人類所具有的一些心理特點,如情緒、好奇心、模仿性、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製造工具、抽象力、自我意識、語言、社會性等,動物也會有。

客觀地講,人與動物的心理差異僅僅是程度上的,並非種類上的、根本的。而且,有些動物的情感和心理能力還相當發達,例如家養的狗。通過對狼和家養的狗的研究和比較,達爾文認為情感和心理能力可以通過遺傳而逐步進化。

但是,人們肯定會提出疑問,人的高級心理,如自我意識、道德觀念、對上帝的信仰燈絕對是人類所特有的,動物是不可能擁有這些心理能力的。如果說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那麼人的這類心理能力是如何產生的呢?

達爾文的解釋是,有一些心理能力可能是人類所特有,但這些能力僅僅是其他高度進步的智能所衍生出的結果,而且這些能力並非是全人類所共有的,文明社會的人和未開化社會的人差別也很大。

動物與人相似的原始心理

愛心是所有動物與人類最相似和相通的原始心理和情感。例如,一切民族的女性與雌性動物的母愛幾乎是完全一致的,這已經有大量的事實和觀察,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人與動物的母愛基本是一致的,而且在細節上也驚人地相似。

例如,科學家發現非洲捲尾猴會小心地守候在自己的幼猴身邊,把打擾幼猴的蚊蠅趕跑。長臂猿會在河邊為自己的孩子洗臉。而且一些動物的愛心也會與人類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相似。

雌性狒狒的心腸甚至寬厚到不僅養育自己的孩子,而且養育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兒,並且把一些流浪的狗和貓收養起來。但是,雌性狒狒在對自己的親子和養子分配食物時就存在不公正了,對於前者,狒狒總是公平地分配食物,對於後者則並不公平。這同樣與人類的心理相似,對親朋好友多多關照,對陌生人卻很少關心,甚至專門欺騙和損害陌生人。

科學家甚至發現,雌性狒狒對孩子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的。一隻貓把幼小的狒狒的臉抓破了,母狒狒深感驚訝,馬上檢查貓的腳,並把它的爪子咬去,為的是不讓貓再抓它的孩子。同樣,狒狒也與人一樣有極強的報復心。在南非好望角服役的一位英國軍官經常虐待一隻狒狒。一個星期日,狒狒看到這名軍官與他的部隊列隊前行時,狒狒便把一些水倒入一個坑中,攪拌成稀泥。

當這名軍官走近時,狒狒熟練地把稀泥向軍官猛砸過去,逗得許多旁觀者大笑不已。而且事後很長時間,每當這隻狒狒看到這名軍官時,還表現出勝利的歡欣。

歡樂和嬉戲幾乎是所有動物所擁有的心理特徵,與人相去甚遠的低等動物,如螞蟻也有這樣的心理和行為。昆蟲學家早就發現,一些螞蟻會相互追逐,彼此假裝咬齧而嬉戲,從而達到快樂的目的。

在更為複雜的高級心理方面,如嫉妒,動物和人也相當接近。例如,如果一隻狗的主人對任何其他動物表示過分親熱,這隻狗就會表現出嫉妒。馬也一樣有這樣的嫉妒心。在2009年10月召開的第11屆全國運動會上,新疆馬術隊的一匹馬就表現出了強烈的嫉妒心,如果馬的主人稍稍表示了對旁邊的馬的親近和關照,如撫摸別的馬,這匹馬就會嫉妒發怒。

同樣,動物也有好勝心並希望受到表揚和稱讚。如果一隻狗能為主人攜帶一隻籃子或拿一份書報,它就會表現出高度的自滿或驕傲,主人如果給予表揚時,狗就會更高興。

人與動物在高級心理上的差異

人類當然有區別於動物的高級和複雜的心理,如信仰和道德等,但是達爾文認為,這也是從動物的原始心理發展而來的,從而成為人類文明的特徵。

例如,人類的美德包括同情、忠誠和勇氣,也是人類的社會屬性。這些屬性動物也具有。一方面,人類的祖先會與動物一樣,通過自然選擇的方式,把這些美德遺傳下去。但是另一方面卻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大量成員在同一部落的範圍內最初怎樣賦予這等社會的和道德的屬性呢?美德的標準又是怎樣提高的呢?

比較富有同情心和仁慈的雙親所生育的後代,其數量是否會比同一部落的自私而奸詐的雙親所孕育的後代更多,因而能把美德遺傳下去。這是一個很可疑的問題。一個人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就像許多未開化人所做的那樣,也不背叛他的夥伴,他大概常常不會留下後代以繼承其高尚本性的。

相反,最勇敢的人在戰爭中心甘情願奔向前方而且慷慨為他人獻出自己生命,這樣的人當然要比其他人死得多,因而這樣的人的數量和美德並不能通過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來增多,因此美德的遺傳就很難實現。

但是,達爾文認為,美德是通過部落成員的共識和推崇而慢慢成為所有人的行為準則並遺傳下去的。因為當部落成員的推理力和預見力有所進步時,每個人就會知道,當他幫助同夥時,通常也會得到回報的幫助。從這個低等動機出發,每位成員都會獲得幫助其他成員的習性,也即人的一種美德,也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同理心的根源之一。因為,將心比心的第一條準則就是,我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我。

不過,到底人類是在多麼早的時期認識到和形成這樣的美德的,這是不太清楚的地方。不過,能夠感受到同夥的讚揚和譴責並被其所激勵,連狗也有這樣的心理本能。最原始的未開化的人也有光榮感,例如他們保存那些英勇獲得的戰利品,有過分自誇的習性,他們甚至極端注意個人容貌和裝飾,這就明確闡明了人類社會性中的喜讚揚而怕譴責的感覺,否則人們就不會出現自誇和注意容貌的習性。

為他人謀利益是人類一種基本道德形成的基礎:你如何施於人,人亦將如何施於你。所以,一個人如果為了他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並非被任何深刻的本能情感所推動,而是被一種榮譽感所激起。那麼,他就會以自身榜樣喚起其他人渴求榮譽的願望,而且還會實行這種行為來加強對其高尚情感的稱讚。這樣,他給部落帶來的好處遠比他留下一些傾向於繼承自己那樣高尚品格的後代還要多得多。而且,人類的這些美德或高級的心理能力還受到理性、宗教情感的支配,更被教育和習性所鞏固。

所以,從心理層面看,人與動物的關係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相關焦點

  • 陳根:複製人類同理心,機器人怎麼理解機器人?
    文/陳根同理心是人類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是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也是指人們將心比心,心理換位的能力。顯然,這種能力除了幫助我們認識他人和理解他人外,也給我們提供了預測他人行為的可能,這意味著,人們能夠更好地合作。
  • 情商的關鍵是同理心,那同理心的本質是什麼?
    不過當然這樣去歸納有點模糊,我們更喜歡用一個詞去形容,那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在情商修煉中放在了第一位,同時在博弈論,親密關係相處秘訣等等方面,都佔據了很大的比重。我們對同理心的理解,主要是在一種將心比心,感情代入,站在對方的立場,用對方相似的認知思考問題的能力。
  • 烏鴉具有自我意識,能與人類一樣進行思考
    鳥類在行為上、神經生理上、神經結構上其實都展示了意識的平行演化,例如從非洲灰鸚鵡可觀察到接近人類水平的意識。有一項研究發現了哺乳類和鳥類的情緒網絡及微型認知迴路似乎比以前所想的更為同源,某些鳥類物種甚至展示了和哺乳類相似的睡眠神經模式,比如快速眼動(REM)睡眠。
  • 是「同理心」高的表現
    有關"同理心" "同理心"的定義 百度百科對於"同理心"的解釋是:"同理心"也可以理解為:"設身處地去理解它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以及設身處地去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也就是說"同理心"是發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理解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進而和他人的內心產生共情。
  • 「我難受孩子也無動於衷」,學會3個步驟,科學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全文字數:約2190字閱讀時長:約7分鐘每個人生來都有一顆溫暖的心,有些人之所以冷漠並不是因為他們生來如此,而是受到了外界環境的影響。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夠尊重和理解別人的關鍵就是這個人是否具有同理心,尊重他人的人也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
  • 鏡像神經元 | 我們與生俱來的「同理心」
    其實人們天生就具備「同理心」。首席神經學家馬可·亞科博尼(Marco Iacoboni)發現,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種腦細胞可以「反射」我們從他人那裡感知到的東西。這一發現可謂是關於同理心的生物學基礎,也是理解「社會大腦」的關鍵。
  • 產品思考:用戶是視覺動物,圖像引導很重要
    終於在收到貨物後,App上出現了這個界面:應用界面提示是否給快遞員打賞,而打賞的選項有2元、5元、8元和自定義。這個界面吸引了我的注意,甚至一時間有種想給他打賞的衝動。不禁思考:給服務人員打賞是很多App都有的功能,為什麼只有菜鳥能給我哪怕是一瞬間打賞的衝動?
  • 機器人開始有了一絲同理心 能預測機器人夥伴的下一動作!
    機器人開始有了一絲同理心,能預測機器人夥伴的下一動作!   當兩隻靈長類動物長時間被關在一起時,很快就學會了預測室友、同事或家人近期的行動。人類預測他人行動的能力使我們更容易一起生活和工作。相比之下,即使是最智能、最先進的機器人在這類社交交流方面也依然一頭霧水。但這種情況可能即將改變。
  • 同理心和成長性思維重構微軟
    納德拉帶領微軟公司擁抱同理心、培養無所不學的求知慾和建立成長型思維,不斷試錯迭代、尋求成功轉型方略,實現微軟自我轉型與文化重塑,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個組織。不斷變革戰略和核心產品,由一家傳統軟體公司進化成平臺型企業,以雲+AI搭建生態實現轉型重生,成為全球商業史上經典戰例。微軟公布2020財年第三財季財報顯示,微軟第三財季營收350億美元,同比增長15%;淨利潤107億美元,同比增長22%。
  • 書單|重新認識和理解人與動物的關係
    對造物的漠視,讓人類迷途,彷徨無依。2020年的春天,鶯飛草長,鳥鳴啁啾。一切仿佛如故。可是,我們忙著抵禦病魔的侵襲,困於自造的囚籠而不得自由。人類應當為所做的錯事感到羞恥。閱讀是認知世界、修復記憶的解藥。在我們的諸多反思裡,其中之一,就是重新認識動物,理解人與動物的關係。
  • 同理心測試,通情量表 EMP,共情能力測試
    2021-01-03 12:45:53 來源: 科技料 舉報   通情量表EMP,又稱為同理心
  • 動物的智慧跟人的智慧一樣嗎?——《萬智有靈》書評
    語言被當成人類與其他動物巨大差異的標誌,並因此產生了智慧上的分水嶺。這一點也可以證明,動物即便有智慧,也與人的不一樣。但是,瓦爾在《萬智有靈:超出想像的動物智慧》一書中專門闢出一章來談論動物與人類通過語言表達出的智慧是否類似。在強調語言對人的重要性時,有幾個觀點是比較突出的。
  • 同理心和情緒是人類獨有還是可被複製,為AI注入人工情感智能你怎麼...
    同理心和情緒是人類獨有還是可被複製,為AI注入人工情感智能你怎麼看?,問題來了,同理心和情緒是可以被設計和複製的,還是它們是不可替代的、對人類來說獨一無二的寶貴品質?讓機器人儘可能地像人一樣工作,讓Glas能夠考慮什麼是人類獨有的。雖然像Affectiva這樣的公司已經在情感識別方面取得了進步,但人類卻能夠擁有一系列複雜的情感狀態。例如,憤怒和嫉妒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情感鴻溝,但也有一些重疊,而AI要想區分這些細微的狀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創造一個真正的類人機器人的最大障礙是移情問題。「檢測情緒只是第一步,」Glas說。
  • 證明動物與人類非常相似的12個冷知識
    情緒波動、說夢話,以及因為壓力而增加體重,這些只是我們認為人類和動物不同的一些事情。事實證明,我們遠非獨一無二,因為許多動物可能會體驗到與人類相似的感覺。這一次,V哥就要為你帶來:證明動物與人類非常相似的12個冷知識。
  • 沒有同理心的人是什麼樣的,參考這位女明星
    首先聲明,非黑非粉,每個人都有優秀和不足的地方,客觀分析,請勿過度解讀。先從出自這位女星的名言「憑什麼讓別人了解你的辛苦」講起。重點來了,正當張大大滿臉疑惑的時候,她來了句「你往下看,哪個人不辛苦……憑什麼讓別人了解你的辛苦。」這句話的殺傷程度不亞於,妻子懷胎十月,臨產後憔悴虛弱,迫切渴望丈夫的溫暖和關懷時,對方來了句「哪個女人生孩子不疼」,能給到妻子想要的關愛嗎?你會覺得對方活得通透嗎?
  • 如果動物擁有人類一樣的智力會怎樣?
    想像一下,如果地球上所有動物的智力突然變得和人類一樣發達而像獅子、老虎、狼、熊以及大象、犀牛這些大型動物才是真正的威脅。 如果我們人類仍是赤身裸體,在田野和草原上奔跑的猿類這些動物能夠輕鬆勝出。但事實不是這樣的。
  • 「腦化指數」—動物的智商排名,人類並不孤獨
    二.大象大象裡最聰明的莫過於非洲象,動物學家觀察發現,大象是具有「同理心」的一種動物。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角度去考慮事情,感受事情,使自己感同身受,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情感。而且大象也是能真正了解死亡的動物,所以現實中,如果有同伴死亡,象群會聚在一起為同伴離去默哀。單從情感表現上面,大象算是高智商的動物無可厚非。
  • 為什麼動物也被傳染哈欠?
    ,但是大部分人都表示不能理解。在這項研究中,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他們的同理心發展可能受損,所以他們比同齡人打呵欠的頻率更低。後來,他們又做了一項針對成年人傳染性哈欠的研究。研究人員對大學生進行了性格測試,並要求他們觀看包括打哈欠在內的面部表情的視頻剪輯。結果發現,同理心較低的學生更不容易打呵欠。
  • 老鼠是具有豐富情感生活的動物,我們卻對其進行殘酷的實驗
    然而,最出乎意料的發現是,老鼠也有同理心。自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以來,行為研究一直表明,老鼠遠非其流行形象所暗示的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動物。這一切都始於一項研究,在該研究中,當另一隻老鼠在隔壁的籠子裡受到電擊時,老鼠拒絕按下控制杆獲取食物。老鼠寧願餓死也不願目睹其他老鼠受苦。
  • 悅讀|運用同理心三步驟,讓你說話更容易被對方接受!
    真正的感同身受不是用自己的觀點去看待別人的處境,而是從別人的角度去體會別人的感受,然後給予真誠和關心!很多時候,由於認知和體驗的局限性,我們總是習慣性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到問題,然後開始「我覺得......,我認為......」。比如,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衣衫襤褸的人時,我們會覺得對方好可憐;遇到一位胡攪蠻纏的人,我們會覺得對方不講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