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考:用戶是視覺動物,圖像引導很重要

2020-12-0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人類是視覺動物,在產品的開發設計以及營銷的策劃上儘量多用圖片,避免純用數字或者文字,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很喜歡網購,但平時卻很少使用菜鳥裹裹App,通常買完東西付完款就再也沒有管它,直到快遞公司通知我要取件了,我才記起來不久前下的訂單。但前陣子收到了一個緊急快件,由於心切難耐,時不時就進入菜鳥裹裹看看我的快件到哪兒了。終於在收到貨物後,App上出現了這個界面:

應用界面提示是否給快遞員打賞,而打賞的選項有2元、5元、8元和自定義。

這個界面吸引了我的注意,甚至一時間有種想給他打賞的衝動。不禁思考:給服務人員打賞是很多App都有的功能,為什麼只有菜鳥能給我哪怕是一瞬間打賞的衝動?

仔細看不難發現:菜鳥與很多App不同的是在打賞的價格上分別對應了礦泉水、麵包、漢堡包這類具體的實物。難道真的是這些實物激發了我打賞的欲望嗎?

我們從捐贈這件事說起,早些年支持收集個人捐款的公益機構通常都會在官網上公布一個公益項目和捐款帳號,希望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通過捐款帳號給困難的群眾獻來愛心,但是多年的探索發現這種方式效果極差。

近年來,愛心工作者發現了另一種捐贈方式,將捐款數目與一個實際項目的小部分聯繫起來,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應。

羅永浩曾在發布會上對這種現象做過解釋,他是這樣說的:

這些年我研究公益,發現了一種非常好的方式,是:將捐贈高度量化,這樣可以及時地讓捐贈者產生成就感。

人類其實擁有「利他」基因,願意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人類也有集體基因,認同遠在千裡之外的人與自己的親族關係,所以人類大體上是熱衷於公益事業的,願意將自己的辛勤勞動所得捐贈給一個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人。

但是,人類同樣是一個重反饋的物種,希望所付出的行為能夠得到合理的反饋。人類還具有同理心,當做出一個捐贈行為後,擅長將心比心,能夠想像出自己的捐贈給受助者帶來幫助時的情景。

同理心(Empathy),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百度百科

早年的捐贈方式之所以效果不夠顯著,是因為相對於總體的捐贈量,個人捐贈者的捐贈就如同滄海一粟(想像一下把一枚硬幣丟入大海的感覺),捐贈者無法直接感受到參與感與獲得感,所以積極性也相對較低。但是,將捐贈量化後,每個捐贈者都能實實在在體會到自己的捐贈給受助方帶去的好處,同時激發了捐助者的同理心,可以猶如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地體會到受幫助的人吃上一頓熱騰騰的午飯的快樂與溫馨。

於是,菜鳥裹裹為什麼能激發我打賞的欲望也就明確了。

首先,人類天生對數字的敏感度要低於視覺化圖形,單純金錢打賞很難激發用戶的欲望。於是菜鳥將打賞金額上,加上該金額在市面上所能購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既具象化又能調動用戶的「利他行為」和「同理心」,最終激發用戶的打賞行為。

以8元的打賞捐贈為例,我的內心變化大致是這樣:

看到8元捐贈可以買一個漢堡包–>上回加班到深夜,下了班之後肚子餓了,但周圍的餐館都已經關門了,只有一家24小時的麥當勞還開著,進去買了一個漢堡包,吃下去超級有滿足感,感覺生活真美好啊!–>快遞小哥天天風裡來雨裡去的,工作也十分辛苦,如果不是他我這快遞肯定不能按時拿到,如果他們下了班之後也能吃一個漢堡,或者給他們的孩子帶回去一個漢堡,他一定會很開心吧 ^ _ ^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就可能讓一個完全沒有打賞意識的人給了快遞員一點小費。

菜鳥裹裹的這個案例,可以為各個服務平臺提供參考:

例如:針對外賣小哥的打賞方式便可以詢問用戶是否贈送給他一雙手套,讓小哥在寒冷的冬天裡騎車不至於凍傷雙手。

用戶首先會回憶起自己在冬日早晨騎車上班時雙手受凍的痛苦體驗,接著調用同理心,聯想到外賣小哥長時間在戶外奔波時候的感覺。這時,他想只要花10元錢送給外賣小哥一雙手套,小哥就能在溫暖中度過漫長的冬日,這10元錢花得太值啦!於是,這名用戶的打賞可能性就被大大提高了。

捐贈給同樣的人,捐贈同樣的金額,一張簡單的視覺圖形就能產生這麼大的作用,正是擁有同理性和利他行為的人類對於視覺圖形的喜好和敏感度要遠遠高於文字和數字。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相對於看書人類更喜歡看電視,為什麼計算機圖形化界面打敗了命令行操作方式?為什麼小時候認字的時候都要有相應的圖形卡?為什麼QQ明明有數位化的等級制度?人們卻喜歡用「三個太陽一個月亮和兩顆星星」來描述自己的等級……

所以,在產品的製作上,不是萬不得已,我們儘可能使用圖形化去描述數位化的內容,這樣不僅僅能夠更加吸引用戶的注意力,也在營銷上留有了很大的餘地,給市場部的同事更多的發揮空間。

很多國際品牌也有類似的等級制度,用來吸引用戶以及增強用戶的品牌忠誠度,但是在等級制度的規則制定上也有講究,制定得好,能夠深受用戶喜愛,制定得不好也會適得其反,咖啡品牌星巴克與知名日用品品牌無印良品就是很好的例子。

常常喝星巴克的人都知道,星巴克的會員制度是玉星級、銀星級、金星級,而且另外擁有積攢星星的制度,積攢足夠量的星星後可以去門店兌換一杯免費的飲品,這個遊戲在星巴克顧客中的地位不亞於當年的QQ等級。

當然,這個遊戲的成功與制度的定製、星享卡的設計以及星巴克苦心經營的咖啡潮流文化等等都密不可分,但是很關鍵的一點,規則的制定者都在努力避開直接的數字等級。

星巴克App上的星星界面:

不難發現,星巴克在App頁面的設計上,有意識地將星星的總數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在頁面的中心位置用巨大的空間畫了一個咖啡杯,往咖啡杯中塞進用戶所積累的星星。

這樣一來,用戶的注意力就會被星星吸引,而忽略了咖啡杯上的數字。而從旁光者的角度看,看到朋友的星星頁面,如此多的星星造成的視覺衝擊也會讓旁光者不由會發出一聲讚嘆:「這麼多星星啊!」,這樣,用戶便很容易產生滿足與虛榮感。

而同樣是商業巨頭的無印良品,在積分的策劃上也傳承了品牌一慣的「文藝性冷淡」風格。他們推出了積分兌換制度叫做「MUJI裡程數」,也就是說用戶在進行不同的行為時,會獲取不同的裡程數量,當達到一定的裡程數量後又可以將裡程兌換成相應的積分,而不同的積分在消費時可以享受不同的優待。

先看MUJI的兌換制度就很繁瑣:

用戶行為–>MUJI裡程數MUJI裡程數–>MUJI POINT積分MUJI POINT積分–> 消費獎勵簡簡單單積分非得多次轉化,而且每次轉化還有不同的公式,提高了用戶學習的成本,另外MUJI App中的裡程數界面與星巴克的就大為不同了:

MUJI App裡程界面:

與星巴克不同的是:MUJI在手機應用中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放置了一個巨大的數字,這也代表了MUJI的會員等級制度。

為了給用戶更好的體驗,商家們紛紛尋找不同的方案來替代純數字的等級制度,而MUJI卻將純數字的等級制度變成了另外一種純數字的等級制度,並且取了一個名字,叫「裡程數」。這個名字用於滴滴打車、高德地圖或是跑步運動類應用尚可理解,但是放在一個日用消費品牌的等級制度中就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當你走進星巴克和無印良品的門店仔細觀察便會發現:星巴克的顧客在結帳時十有八九會出示自己的會員卡以便於積累自己的星星,但是無印良品的顧客卻鮮有在結帳時主動要求積累自己的裡程數,顧客的實際表現最能反應兩家公司究竟誰的營銷方式更受歡迎。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改進一下MUJI的營銷方式,讓其更加吸引顧客選擇MUJI的商品呢?我鬥膽開腦洞想出了一個也許有很多不恰當或者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因素的遊戲。

還記得去年春節火遍朋友圈的年畫遊戲嗎?

pupupula 春節年畫遊戲:

這個遊戲通過讓用戶選擇家具,DIY成一幅完整的春節年畫。由於人類普遍也具有創造欲和控制欲,DIY一直成為用戶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樂高玩具和宜家家具就是通過DIY讓顧客獲得快樂的代表)

那麼,無印良品也可以嘗試在App中設置一個空間,用戶可以將自己購買過的商品慢慢地添加到空間中裝扮這個空間,最終生成一張空間效果圖。相信會有很多用戶喜歡並且樂於將自己裝扮好的空間在社交網絡上傳播,這樣一方面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和購買慾,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品牌的傳播性。

總之,人類可能真的是視覺化的動物,在產品的開發上與營銷的策劃上,儘量避免單純地使用數字,多用用圖片也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文由@陳餘忻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計算機視覺(圖像)技術:視覺圖像搜索綜述
    這些年計算機視覺識別和搜索這個領域非常熱鬧,後期出現了很多的創業公司,大公司也在這方面也花了很多力氣在做。做視覺搜索,其實是深度學習(或人工智慧)領域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通常,視覺搜索包含了兩步任務:首先,待搜索物體的檢測與定位;其次,從庫(知識圖譜、圖片庫、信息庫等)中搜索該物體,或查詢相關聯的場景。
  • 圖像感知:創新產品與技術貼近視覺的要求
    圖像感知:創新產品與技術貼近視覺的要求 廠商供稿 發表於 2018-08-08 14:21:04 作者:安森美半導體智能感知部全球市場及應用工程副總裁易繼輝(Sammy
  •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狀 將思維轉化為圖像
    一旦需要處理的信息超過了工作記憶的容量限制,那麼部分信息就可能被忽略或者遺失,思考問題時就會顧此失彼。與工作記憶極為有限的容量相比,一幅圖可以包含的信息就太多了。人在觀看圖像時,對圖像中信息的處理是並行的,因此可以接收足夠多的信息。當頭腦中回憶或者構想某個圖像時,會形成視覺表徵,人在處理頭腦內的視覺表徵時也會採用與觀看眼前圖像類似的方式。
  • 阿里設計:如何優化人機對話對引導,促成用戶滿意度增長?
    實現了你想問,它就在的用戶期待。客服機器人首輪對話引導,進行了設計優化,結果顯著增長。設計師由前期獲取用戶行為數據分析,至協同多方達成意見一致,再到結果回收統一數據口徑,設計師深度參與,並分擔了不同角色䃼位。深刻體驗了「此時此刻非我莫屬」,也幸運的收穫了一次全面的成長機會。設計過程中的思考,希望通過文章沉澱分享,互相學習及成長。為什麼對話引導需要優化?
  • 來自視覺的暗示,視覺圖像怎樣設計更能引人注意?
    視覺圖像怎樣設計更能引人注意?這不僅是平面設計需要思考的問題,在室內裝飾中,也存在例如牆面、地面等多個需要進行平面裝飾設計的區域部分。在室內空間中牆面無疑是最能吸引人目光部分,在辦公室裝飾中各種文化牆、背景牆也早已成為裝飾設計中的重點......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考慮到所有信息反而不容易做決策,信息出現的背景和心理情境漸漸變成了決定影響力的核心要素,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傳達哪些信息,如何傳達信息,才能讓用戶或受眾認同信息並依言行動。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
  • 陳亮途:圖像思考
    圖像思考是本能每一個人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腦袋中出現的都是一個個的圖像。
  • 老齡化產品設計(二):老年人產品的顏色、圖像、排版、交互、導航設計
    筆者在《老齡化產品設計(一):老人的身體機能有哪些改變》一文分析了老年人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特徵的一些變化,總結了注意、記憶、思維等認知特徵的一些特點。本文與大家一起探討下老齡化產品設計有哪些關注的點。
  • 飛利浦、微軟打造3D全息增強現實手術室,助力圖像引導微創療法
    基於飛利浦Azurion圖像引導治療平臺和微軟HoloLens 2全息計算平臺的最新技術,兩家公司展示用圖像引導微創治療的新型增強現實應用,打造未來手術室的混合現實概念產品。未來增強現實手術室與傳統手術相比,微創療法只需要一個小切口,導管等專用儀器便可通過切口深入心臟、血管、大腦、肝臟等其他主要器官治療區域。
  • 格式塔在界面中的使用思考
    ,會不會覺得像熟悉的動物或東西 , 那麼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僅僅通過一團毛絨絨的氣體你就能在腦中建立起這種特殊聯繫呢?, 對快速有效地傳遞信息非常有用 , 幫助專注於重要的事情。視覺對稱往往更有活力,更有趣。在對稱設計中添加不對稱元素有助於在留下印象時引起注意。在任何設計中,對稱以及合理的不對稱都很重要。
  • 關於AI學習方法的思考——產品經理入門人工智慧
    2、由此,也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猜測AI產品經理可能存在的類型:機器學習/深度學習AI產品經理:可能包含視覺、語音、圖像、文本等相關技術;數據分析AI產品經理:可能包含不同行業的不同維度的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機器人AI產品經理:這裡可能會包含ToB或ToC應用等業務場景;特殊傳感器或執行器AI產品經理:可能包括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智能家電等等
  • ​文本·視覺·圖像
    段煉 視覺敘事是當代藝術和視覺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筆者近年從事這一研究,選編了一部相關譯文集,其中涉及視覺敘事的一些問題。視覺敘事要用共時畫面去再現歷時過程,於是就有了文字與圖像兩種敘事形式的互動,表現為單幅的圖像敘事和多幅的連續畫面。這二者的關係是,單幅圖像可以獨立成章,也可前後接續,構成組畫,建起一條視覺敘事的話語鏈。
  • 計算機視覺將用來處理相機圖像
    得到一些數據以及判斷,然後推斷應該怎麼工作,這其中包括對人的數據進行分析,包括性別,年齡,籍貫等等,也包括對機器的運算發送指令給人工,使用代碼來進行循環.然後在人工智慧的背後,一個重要的單位就是計算機視覺,它們主要負責識別,分類,檢測,填充,分割.首先計算機視覺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眼睛,也就是我們的眼睛,視覺的作用在於生物可以更好的了解周圍的世界。
  • 社區產品的兩個思考方向、十點特徵
    從記錄者出發,記錄者得到反饋是產品重要考慮的兩個方向,產品如何展開設計從這兩方面入手,所以問題就來了。關於記錄的思考方向:社區類產品的記錄是有目的和有用戶選擇的,並不是什麼內容都需要,所以最最核心問題:如何做對官方有價值的記錄?如何記錄?什麼樣的記錄方式?
  • 產品與用戶的雙向選擇,群體用戶心理在網際網路產品和運營的應用
    這些用戶群之間為何會在網際網路上強烈的互相攻擊?這些都與群體有關。人是群居動物、社會動物,愛現和共鳴都是建立在群體之上的心理。試想獨身一人的話,人們去哪裡找共鳴?如果沒有同樣興趣集結的群體,豈能獲得成就感滿足愛現的心理?因此我們在研究分析用戶心理的時候,一定要站在群體的角度去考慮,思考一群人的特點,思考如果群體越來越壯大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 「圖相」思考之三人問答(三): 圖像思考
    圖像思考3.1 運用圖像的設計方法杭:在之前與你們的聊天之中,聽到了一個對兩個教席共同的概括——用圖像思考(Denken mit den島:「圖像」作為一種直接推動設計進程的工具,在兩個教席的教學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方法上的共同之處並非僅僅是巧合,而是基於Caruso和Sik作為職業建築師對「城市」在某些層面上認知的共識,並最終落實到人對城市的感知上。它是一種具體的由物質構成的物理層面上的現實(物質現實),而並非僅僅是一種停留在形而上層面的抽象的理論(抽象現實)。
  • Xilinx與Silicon開啟硬體圖像處理機器視覺應用大門
    Software公司現場展示Silicon Software公司的VisualApplets軟體平臺,以及該平臺如何顛覆傳統的嵌入式機器視覺系統設計方法,為那些從事和尋找先進的、高性能機器視覺解決方案的嵌入式系統架構師、軟體工程師、硬體工程師帶來前所未有的嵌入式設計體驗。
  • 互動設計原則:如何用好的設計留住你的用戶?
    下面是自己針對這一現象總結的幾個重要的設計方法:儘量使用言簡意賅的標題和段落,確保用戶掃視時快速理解選擇;突出關鍵信息,不要強調太多的內容,這樣會失去強調的作用;產品說明通過界面化引導,拒絕長篇文字說明。現象2:層級關係混亂容易造成用戶理解誤差視覺層次是確保用戶快速掃視能夠獲取到信息的重要助力。
  • 視覺隱喻視域下的軍事攝影批評初探
    提 要:視覺隱喻是軍事攝影圖像「含蓄意指」生產與實現傳播效果優化重要修辭手法。當前業界鮮有以視覺隱喻修辭為理論支點進行研究與分析的學術成果。
  • 信息世界的思考:內容產品經理的方法論
    人的大腦在同一時間能處理的信息是有限的,在設計中的「7±2法則」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單信息的去燥、信息的分類匯總提煉、同一時刻在用戶視線範圍內給予用戶可接收的信息、給予用戶的形式等,都需要產品經理去思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