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相」思考之三人問答(三): 圖像思考

2021-01-18 DerZug

原文《「圖相」 思考——關於ETH 兩個設計題目的三人問答》刊載於Der Zug雜誌第二期(2015年1月發刊)上,現以連載的方式發布於雜誌公眾號上。本期為原文第三部分,主題為「圖像思考」。明天推送第四部分「歷史與範例」。




提問與編輯: 蘇杭

作答:程博、於島



3. 圖像思考

3.1 運用圖像的設計方法

杭:

在之前與你們的聊天之中,聽到了一個對兩個教席共同的概括——用圖像思考(Denken mit den Bildern)。在我旁聽評圖的過程中也看到了Sik教席中限定運用電腦渲染製作的大量圖像、Caruso教席中製作大比例的模型,對其拍攝並輔以電腦後期完成的極具實感的場景圖像。如何理解「圖像」在這兩個設計題目中的起到的作用?它的意義是在於對設計成果的判斷依據,或者是對預期氛圍的營造和呈現,又或者是對建成實物的精確預判及控制的工具?具體在設計的過程中,究竟如何運用圖像來做設計的深化?

島:

「圖像」作為一種直接推動設計進程的工具,在兩個教席的教學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方法上的共同之處並非僅僅是巧合,而是基於Caruso和Sik作為職業建築師對「城市」在某些層面上認知的共識,並最終落實到人對城市的感知上。它是一種具體的由物質構成的物理層面上的現實(物質現實),而並非僅僅是一種停留在形而上層面的抽象的理論(抽象現實)。由此建築師才有通過形式操作和氛圍營造去塑造或批判現實的基點。

對於Sik,建造物的圖像在場地中被確立和呈現,一方面依仗於場地的氛圍,另一方面的支點是圖像本身背後的構造支持。讓圖像被「構造」出來,即感知上的真實和物理上的真實相互咬合。表面上被「異化」的主體是場地中的圖像,實際上被異化的是作為載體的物質。這意味著圖像和物質是同步並進和相互依存的。這樣的推進過程和認知方式是瑞士建造文化中對Eindeutigkeit(明確性)和Kohärenz(關聯性)的重視,也是一種對事物之間「咬合度」的迷戀,這種認知方式十分吻合瑞士民族克制務實的性格特點。

由此展開來說,Christian Kerez和Valerio Olgiati兩位瑞士建築師在實踐中對咬合度始終保持了高度的饑渴感。他們追求的是建造物的物理存在和空間之間的相互咬合和幹預關係,並把這種關係物化為一種圖像化的表達。這種操作方式是抽象的,也是建築學自治的,場地的痕跡是隱性的,是克制基礎上的不克制。

Plantahof Auditorium室內,由Valerio Olgiati設計,編者拍攝


Swiss Re-Next方案模型,由Christian Kerez設計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是Conzett和Jüngling&HagmannArchitekten事務所合作的位於Chur的辦公樓。這座房子讓人驚訝的物理性存在方式完全是出於空間在使用上的考慮,對咬合度表達的欲望克制地退位於使用上的需求和場地放鬆的氣氛。通過複雜的建造而獲得的咬合度的表達是謙虛的。

Wohn- und Geschäftshaus Ottoplatz外觀

Wohn- und Geschäftshaus Ottoplatz結構配筋


對於Sik來說,「咬合度」同樣十分重要,但並不像Olgiati和Kerez所迷戀的建造物物理性存在(物理結構)和空間上的圖像化關聯,而更多的是建造物基於場地的文化性存在(文化結構),和構造語言之間的關聯,比如Sik的Wohnhaus in Haldenstein。在瑞士建造文化中,很少看到「表達」自身的奔放。對於瑞士這個克制的民族,表達不等於真實,也無法構成事物存在的理由。因為表達需要和載體相互咬合。這也是Sik教席如此強調構造形式的理由。這也意味著,圖像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建造的之上。

Wohnhaus in Haldenstein外觀


與Sik不同,Caruso承認圖像本身就是一種表達,並且能夠在城市中直接形成批判性力量。這種「圖像」存在的支持是對建造物身上某種社會「圖景」的預期。Caruso認為建築師在實踐中應該始終從人在空間中的具體感知出發,儘可能早的直接去討論由材料、形式、光線所形成的具體圖像,之後再去操作平面,用平面的秩序把圖像串聯起來並使之成立。這意味著平面秩序本身的表達和發展並不能構成設計的推動力,因為這種秩序是抽象的和去物質化的。在設計中讓「圖像」優先於「秩序」被討論,就好像是主動的步下建築師的神壇,離開在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圖,不再通過上帝式的視角,而是以一個在空間中行走的普通人的身份,讓眼睛被物質取悅,讓空間的環圍重新回到人最基本的感知上來。這種工作方法是十分現象學的,它略微有別於有些瑞士建築師對建築的理解。比如Olgiati雖然也對在空間中的「人」進行討論,但大多是抽象層面的,這裡的「人」並不是具體的和攜帶著「經驗」的人,而是被剝離出環境的抽象的人。這也可能是Olgiati的空間如此抽象的原因,宏觀的「人」成為了概念的一部分。而Caruso幾乎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態度進行建築實踐。這種環繞一個具體的「人」而進行的圖像討論的態度意味著——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在感知上的「真實」要遠重要於做為一個抽象的物的秩序的絕對「真實」。 


博:

前一個問題裡有簡要提及關於圖像的可信度問題,島剛也說到了圖像被「構造」出來。Sik教席所運用的渲染圖,如果僅僅有它的帶著一點憂鬱的氛圍,那麼它就變成了繪畫,變成了完全可以獨立於建築而自我存在的藝術。然而正是因為在渲染圖上所呈現的眾多細節必須被建築師作為設計的對象,與建築真實建造邏輯呈現的外表保持一致,符合建築被實用的面貌,才使得大幅渲染圖成為了可信的建築圖像,才可以稱之為建築效果圖。因為它試圖去逼近建成作品被人們感知的樣貌,同時清晰地表達了建築師的建造意圖,從而可以擔當建築師與客戶、與使用者、與同行之間交流的「媒介」。正是基於這一關鍵點,Sik教席的渲染圖不只是看起來比我們在國內常見的所謂「效果圖」要賞心悅目,而且有了本質上的天壤之別。在整個學期大大部分評圖中,教授除了對建築圖像的意圖進行評論之外,不斷問詢的話題正是圍繞著圖像背後的真實性展開。

學生在一輪輪被提醒了不符合邏輯的屋面排水,被遺漏的建築標識,沒有分縫的地板與過細過疏的欄杆之後,逐漸對建築的「細節」產生了一種敏感。於是建築渲染圖不僅是真實不欺瞞的,也成為了建築師推敲細部的利器——多種可能選擇下,與建築整體效果配合的效果得到了視覺的檢驗。

杭:

也就是說,Sik教席的渲染圖不單是以建築為對象僅僅表達其外觀意向的「畫」(image),同時也具有了向對事物的投射能力的「圖」(drawing)的屬性。這裡的「圖像」將畫與圖的功能綜合為一體,並受其再現的對象所包含的建造條件的反向約束。它不僅在設計的過程裡作為工具貫穿始終,並且在設計完成後的表達中為建造行為涉及的各方提供了建立共識的可靠依據。製作此種「圖像」的工作需要建築師大量的精力的投入,且只能由建築師來控制與推動。不誇張的說,藉由如此「圖像」的設計方法,建築師在當代「重獲」了建造的主導權和職業的合法性。

 

3.2 對圖解的摒棄

杭:

與「用圖像思考」相對的,我也看到了在ETH教學中對「圖解」(Diagram)的摒棄,這與以荷蘭為代表的大量使用製圖(Mapping)和圖解(Diagram)的教學模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我個人的理解是,這種差別反映了對物質的價值觀差異,繼而間接導致兩種實踐取向的分道揚鑣。前者注重氛圍和物感,這要求建築師對建造和細部要有精確的控制,空間是具有物質屬性的(Materiality);後者更關注界面的社會性,強調行為而弱化感受,放材質和施工細部給工業體系,空間更傾向於去物質化(Immateriality)的抽象呈現。

對比之下,如何理解在ETH的教學中對圖解的這種「抵制」呢?

博:

從整個建築系的層面上討論,「ETH在抵製圖解」這樣的結論有失偏頗。因為在建築與城市設計教席、景觀建築學和建築與數字建造教席中,圖解會出現在設計過程以及設計成果之中,並扮演不同的作用。

在Sik教席中,圖解確實相當於是被明令禁止的。建築的圖像是這個教席評判設計的核心標準也近乎於唯一標準。圖解是不會被討論的,即便是概念和想法,也只有在被圖像傳遞的部分才會被討論。

在Caruso的教席,圖像也是最為核心的評判依據。同時平立剖面圖被以圖像一樣的重視程度所評判。圖解在分析案例期間或偶爾出現,目的是說明與案例相關的信息,比如功能的組織或整個項目的核心概念,但並不作為設計評判的對象。最終案例分析的表達完全是以平立剖的核心圖紙和若干極具實感的「圖像」來完成的。

而在數字建造教席,圖解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圖解作為複雜過程的一種簡化表達,與數字建造的邏輯是相匹配。圖解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應這種設計邏輯,因此它被選為設計工具,但也只能是作為工具出現,設計的討論仍舊離不開建築學最基本的空間。再對於城市設計教席,圖解不得不作為設計結果呈現,因為城市設計相對於建築設計而言有更高抽象性。

如果要對所有教席進行一個總結的話,這裡的建築學教育中對物質性的討論始終是一個核心話題。在對設計的評判標準中,物質性要重於抽象性。圖解不會被理解為設計本身,它在相應的領域裡會以工具的身份出現。


[第三部分完畢]



原文《「圖相」 思考——關於ETH 兩個設計題目的三人問答》共分為五個部分:

1.教席中的教學

2.題目與基地

3.圖像思考

4.歷史與範例

5.語境和身份

Der Zug公眾號往下將繼續推送,敬請關注。下期主題為「歷史與範例」。




歡迎繼續關注Der Zug的新動態。本期原文《「圖相」 思考——關於ETH 兩個設計題目的三人問答》已經刊登於Der Zug第二期上,點擊下面的「閱讀原文」,便可在線閱讀。


相關焦點

  • 陳亮途:圖像思考
    圖像思考是本能每一個人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腦袋中出現的都是一個個的圖像。
  •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狀 將思維轉化為圖像
    一旦需要處理的信息超過了工作記憶的容量限制,那麼部分信息就可能被忽略或者遺失,思考問題時就會顧此失彼。與工作記憶極為有限的容量相比,一幅圖可以包含的信息就太多了。人在觀看圖像時,對圖像中信息的處理是並行的,因此可以接收足夠多的信息。當頭腦中回憶或者構想某個圖像時,會形成視覺表徵,人在處理頭腦內的視覺表徵時也會採用與觀看眼前圖像類似的方式。
  • 學會圖像思考,文字表達,so easy!
    圖像思考,就是將我看見的事情說給你聽,讓你能跟我一樣「看見」。它能讓左右腦結合起來一起使用,讓寫話變得簡單。
  • 圖像的敘事與傳播——圖像說書人的思考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到了農耕時代,禮教變得尤為重要,除了有錢子弟可以在私塾中學書知禮,大部分不識字的民眾是通過聽書看戲獲得信息的,聽眾迷醉於說書人描述的空間,於是在勾欄瓦肆裡時光流轉,"旦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列位看官聽了"而圖像又在另一場地重複著評書的內容,同主題的圖像出現在村口的廟宇中、床頭的雕花圖案裡,"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 斯芬克斯之謎的思考
    我試圖把內心純粹的嚮往和正常生活需求之外多出的欲望分割清楚,嘗試分辨之後,我驚訝地發現他們是流動的,像連體嬰兒,總有一部分相聯結,又怎麼能分割清楚。那個時候的感覺,大概就是我與斯芬克斯面對面對峙的感覺。於是我思考著,將當時的現實總結如下:普通如我,沒有恆久向上的樂觀能量,每天都在進行斯芬克斯解謎的靈魂保衛戰,有時鬆懈到遺忘,幾近迷失,有時緊繃似琴弦,一撥就亂。
  • 相對論前傳(4):四歲說話,圖像思考的左撇子愛因斯坦的(上)
    我現在立馬能夠想起來的有三件事情,接下來我會把這三件事寫下來,大家看看能不能從這三件事裡發現什麼共同點,看看能不能發現一些關於愛因斯坦的一些秘密。第二件事:愛因斯坦後來很多次跟別人說過他「獨特」的思考方式:他說他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都是用圖像思考的。用圖像思考,這是什麼意思呢?
  • 四歲才會說話,用圖像思考的左撇子愛因斯坦的秘密(下)
    在上一篇文章《相對論前傳(4):四歲才會說話,用圖像思考的左撇子愛因斯坦的秘密(上)》裡我們提到了愛因斯坦的三件事:四歲才開始說話、用圖像思考問題、左撇子。這篇文章我們來看看這些有意無意的習慣裡到底隱藏了什麼東西,這跟愛因斯坦的思維和大腦又有什麼關係,這裡是否會透露什麼秘密。
  • 內腦思考時的意識影像,與靜坐時腦子裡冒出來的圖像是什麼關係?
    一、什麼是內腦思考的「意識影像」?網友問題:內腦思考時的意識影像,與靜坐時腦子裡冒出來的圖像是什麼關係?在學習「心智系統轉換」初期,初學者經常會對這個問題產生疑惑。「內腦思考」並不是肉體大腦的思考,而是在經過「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以後,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思考,為了便於便於大家的理解,我們把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的思考,稱之為「內腦思考」。在「內腦思考」的時候,外在肉體大腦處在一種極其放鬆的狀態。我們還是來看一下下面這張圖。
  • 相對論前傳(4):四歲才說話,用圖像思考的左撇子愛因斯坦的秘密(上)
    我現在立馬能夠想起來的有三件事情,接下來我會把這三件事寫下來,大家看看能不能從這三件事裡發現什麼共同點,看看能不能發現一些關於愛因斯坦的一些秘密。 愛因斯坦的三件事第一件事: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說愛因斯坦直到四歲的時候才會說話,他們爸媽都很著急,生怕自己生了一個白痴出來。
  •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了解深度思考的4個方法,輕鬆應對商務難題
    1、建立模型解讀隱於現象背後的模型,是深度思考的開始。那麼怎樣解讀模型呢?簡單來說,就是抽取最重要的部分,用簡潔明了的圖來表述全貌。建模是為了了解全貌,把握整體構造,所以應該用一張圖來展示。而這是以理解全部要素及其關係為起點的,如果不能在一張圖上進行表述,很可能是因為思考還不夠濃縮。比如,「因果循環圖」模型。通過系統動力學中建模使用的方法進行簡單繪圖,以圓形或矩形表示構成要素,輔以箭頭標註因果關係。
  • 思維結構模型分析:找到最適合你的思考方法
    而善於思考的人會將這些雜亂無章的信息有針對性的提取並歸納,將重點內容展示出來,同時會把剩餘零碎的信息加以整理作為有力的理論支持。雖然我們都是普通的大多數人,並不是天生就有很好的邏輯思維,但善於思考的人所具備的這種能力是完全可以在後天進行鍛鍊的。鍛鍊這種思考能力,就需要我們熟知各種思維結構,學會將所思所想通過特定的思維結構進行分析和整理。
  • 深思考楊志明:多模態語義理解能推動人工智慧大規模落地|2019 WISE...
    2019年11月26日-27日,36氪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2019WISE新經濟之王大會」,大會下設13大會場,邀請超百位新經濟社群的代表,共同關注新技術、新場景對傳統產業的顛覆與融合,連接初創公司、網際網路巨頭、投資機構、地方政府、傳統企業等市場參與主體,聚焦那些腳踏實地、以夢為馬的未來產業之王的成長和成熟。
  • 九宮格思考法:讓你成為見微知著的高人
    所以對於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就要防微杜漸,察之於未然、治之於未亂;對於渴望發生的,要未雨綢繆,打好基礎、重視積累。九宮格思考,為見微知著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吉祥三寶》就是一首問答歌曲,我們暫且把它理解為九宮格思考。怎麼玩?就是以最關鍵的問題為核心,設計出九種解決方案。這樣就能讓我們更正確的分析、處理、抉擇、解決問題。有助於提高我們的歸納、總結、整理邏輯思維能力,有效的規避我們胡思亂想。
  • 《圖形思考與表達的20堂課》職場與生活中,選擇圖解or思維導圖?
    我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不會思考的人,講話總是顛三倒四,抓不住重點;工作也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後來慢慢了解思維導圖的方法,逐步學會分清主次,說話也變得有條理了,工作變得輕鬆了一些。作為思維導圖的受益者,我發現了《圖形思考與表達的20堂課》這本書,號稱是比思維導圖更簡單的圖形思維工具。我很好奇,這是真的嗎?
  • 愛因斯坦:別偷懶了,深度思考比思考更重要
    今天是一個知識時代,特別是深度知識為王的時代,而終身學習成為了這個時代每一個有志之士的共識,這樣的人,正在全面的掌控這個時代,因此,如何獲得深度認知的知識,就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深度思考我們本篇就構建認知深度的話題來討論深度思考的問題。愛因斯坦說:「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這樣成為科學家的」,他並沒有強調深度思考,而實際上,他運用的正是深度思考,否則他不可能達到知識的底層,並且看到所有其他人都看不到的知識,這正是深度思考的結果。
  • 思考|《思考的藝術:非凡大腦養成手冊》
    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荀子《解蔽》一、核心理念良好的思考是一門需要學習且可以習得的藝術。人的思維過程是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融合,前者強調的是思維的長闊高深,後者強調的是穩準狠快。二、主要框架首先了解關於思考的7項基本常識和6個常見誤區。
  • 會思考的軟體——思維導圖 TheBrain Pro v9.0.205.0下載
    TheBrain(PersonalBrain)是一款非同尋常的思維導圖軟體,被譽為「會思考的軟體」,作為一個與 Mindmanager 和 Xmind 齊名的神器,問世十餘年來,其在全球範圍內吸引了上千家組織機構、數千萬個人用戶的使用。
  • 你的孩子真的會思考嗎?會思考的孩子的三個特點,你家孩子有嗎
    《美麗新世界》裡有這樣一句話:「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取代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當我們看見孩子沒有主見,做著他人的陪襯時,心裡難免會覺得失落,誰不想成為那無冕之王。思考力缺乏帶來的立場不堅定,沒有原則,家長們該注意。
  • 結構思考力:金字塔結構圖應用
    結構思考力:金字塔結構圖應用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用結構思考力尋求確定性。結構思考力之魅力金字塔結構圖本質上是一種結構化,邏輯性,深層次的思考表達與溝通技術,可以用於高效地寫作與表達溝通比方說,A1、A2、A3三個觀點呈現並列結構,那麼A觀點的論證就囊括了對三個並列觀點的論證。又比方說,B1、B2、B3三個觀點呈遞進結構,依次對於這三個遞進觀點的論證最終將使得B觀點得證。而橫向結構上除了並列、遞進這些常見的邏輯結構以外,當然還有很多分類和邏輯方法,在生活學習中,也會慢慢涉及到,後面饅頭一哥也會慢慢提及。
  • 少拍,多思考的4種方法,可以獲得更少但更好的圖像
    使用最小的記憶卡減少射擊可以提高你的能力的主要原因很簡單,它會減慢你的速度,讓你思考。有了數位相機,我們很容易對一個物體開火,我們的大腦在拍攝最後一幅圖像之前就會在下一張圖像上徘徊。現在,你可能會認為,為了減少我們拍攝的圖像數量,我們需要大量的意志力。然而,有一個或兩個非常簡單的提示,將有助於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