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的敘事與傳播——圖像說書人的思考

2020-12-05 中聞聚焦

一個故事總比一個概念來得更生動,人類從古至今在故事的海洋中成長,智人因為會講故事從而凝聚起團隊的力量,故事有著永恆的魅力。

人類在叢林時代,部落裡的巫師會講故事,他講的故事連結祖先和神靈,給族人描繪了未來和方向,故事以歌唱的方式一代代傳遞下來;人類又用符號的方式將故事記錄在圖案裡,刻畫在器物上,這樣圖案是故事的提示符,一代一代的人們在山歌和圖案的故事世界裡生活。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到了農耕時代,禮教變得尤為重要,除了有錢子弟可以在私塾中學書知禮,大部分不識字的民眾是通過聽書看戲獲得信息的,聽眾迷醉於說書人描述的空間,於是在勾欄瓦肆裡時光流轉,"旦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列位看官聽了"而圖像又在另一場地重複著評書的內容,同主題的圖像出現在村口的廟宇中、床頭的雕花圖案裡,"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孔明持扇站城樓"、"張生越牆會鶯鶯"、"八仙過海顯神通"又來了一支力量便是戲劇,村裡有了紅白喜事, 請來戲班子,一出出、一幕幕唱盡人間悲歡離合,忽然皮影戲班子也出現了,樓宇飛動,人物接踵,這已經是電影的前身了。

《西廂記》明代木版插圖

造紙術和印刷的出現給文明的傳播帶來了革命,原來通過口口相傳的內容,可以用紙筆記錄下來。而印刷又使得記錄變成了複數,可以複製出千千萬萬個文本。明代的文學和插圖就是和園林、戲曲一起發展起來的,那是靜有圖像,動有文本,唱有聲音,人們充分浸泡在故事的海洋之中。

韓熙載夜宴圖

到了近代上海,點石齋畫報請來了蘇州的繪畫高手吳友如,為新聞報紙配上圖畫,介紹異域風情和奇聞逸事,之後又有張光宇、賀友直一代又一代人的貢獻,上海延續了中國敘事繪畫的血脈,並為其注入現代性因素,可視為時代意義上圖像敘事的重生。而現代的學院系統更加重視對繪畫"純正性"的研究,重視繪畫有別於文學的自身屬性,但如果將表現技法和形式從敘事的內容中抽離出來,就容易使繪畫變成了內行之間的術語或是考試用的能力樣本。想起五代時的顧閎中受命去韓熙載家,為的是窺探韓熙載是否有謀反的跡象,如果顧閎中有了今天的暗訪用攝像頭,他還有沒有必要畫《韓熙載夜宴圖》?今天人們去研究顧氏作品的繪畫技法是不是偏離了他的初衷?顧閎中的首要目的是敘事和記錄。

蔚縣壁畫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攝影從架上繪畫中分離出來;架上繪畫又是從壁畫發展出來的;壁畫又有施工的小樣(粉本);這個故事化的小樣(粉本)就和插圖非常接近;插圖又是從文本書籍中衍化出來了;文本書籍又是從口頭文學發展而來的;口頭文學說唱又是從巫師那裡傳下來的,所以今天的藝術家本質上仍是巫師,具有巫師的部分職能。

2020年春節正是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高峰期,人們在家隔離,居家辦公、遠程會議、網上教學開展起來,不禁讓人思考這個時代的造型藝術將會有什麼樣的變化,音樂本來就是一種波長,所以更加便於傳播,而所謂的造型藝術,是否一定要物質化,造型藝術的傳播性可能會又被重視起來,如同印刷對手繪的革命一樣,今天網絡中的圖像傳播發展迅猛,以公眾號為代表,網絡催生了多種多樣的圖文敘事的形式。2019年初大石和盧悅在北京策劃了一個名為"臆想倉庫"的展覽,意將頭腦中的奇怪臆想和現實中雜亂倉庫對應起來,確實是一個解釋造型藝術的新視角,展望下一時代,存放物品的倉庫和物品本身可能都是虛擬的,但是想像這種行為和敘事這種手段是永遠不會停歇的,就像量子的互相纏繞,連接起不同的大腦、不同的空間,這空間就是留給今天的圖像說書人的。

相關焦點

  • 陳亮途:圖像思考
    圖像思考是本能每一個人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腦袋中出現的都是一個個的圖像。
  • 講座|吳欣:從太原到片治肯特——粟特藝術中的圖像敘事
    粟特人房子的結構和內部裝飾一般都比較統一:接待廳大門正對的牆面上繪有家裡供奉主神形象,一般佔據整個牆高,上面的穹頂上是伎樂圖和星象圖等。屋內主神兩側和其他壁面則按照中間主神圖像的高度被平分為三份,用於表現敘事內容。在屋內最下方,還有一層高約50釐米的牆面,上面經常繪有寓言和童話等各種小故事。魯斯塔姆大廳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魯斯塔姆大廳」(Rustam Hall)。
  • 「圖相」思考之三人問答(三): 圖像思考
    圖像思考3.1 運用圖像的設計方法杭:在之前與你們的聊天之中,聽到了一個對兩個教席共同的概括——用圖像思考(Denken mit denCaruso認為建築師在實踐中應該始終從人在空間中的具體感知出發,儘可能早的直接去討論由材料、形式、光線所形成的具體圖像,之後再去操作平面,用平面的秩序把圖像串聯起來並使之成立。這意味著平面秩序本身的表達和發展並不能構成設計的推動力,因為這種秩序是抽象的和去物質化的。
  • ​文本·視覺·圖像
    在月色明媚時,狂人心情好轉,看到周圍的人便是正常人,而當月色晦暗時,狂人心情變糟,他看到周圍的人便都是吃人的人,連醫生也是吃人者。月色與心情的對應是一種潛在的敘事結構,相當於結構主義之所謂表層結構(月色變化)和深層結構(心情變化)的互動關係。這一結構關係揭示了社會環境對人心的壓抑和扭曲,而月色變化對人的影響僅僅是外在表象,其內在實質是關於社會和文化吃人的隱喻與反諷。
  • 學會圖像思考,文字表達,so easy!
    圖像思考,就是將我看見的事情說給你聽,讓你能跟我一樣「看見」。它能讓左右腦結合起來一起使用,讓寫話變得簡單。
  • 數據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與敘事創新
    數據新聞的生產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精煉數據,二是可視化敘事與傳播,迥然相異於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在新聞理念、技術操作和傳播方式各方面都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就數據新聞產品的內容製成來看,尤其是它的敘事方式顛覆了以往的文本敘事和微觀敘事,整體架構不完全拘泥於傳統報導結構和新聞事件要素的要求,在新聞敘事的實踐層面上具有較強的創新意義。
  •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狀 將思維轉化為圖像
    ——本文為第19篇讀書打卡分享『全文3000字,預計閱讀8分鐘』人的大多數思考過程都是隱蔽而不可見的,我們只是在頭腦中想,卻很少將它們外化出來。而「圖解思考」指的是用畫圖的方式來直觀表示出我們思考內容,這有利於我們對所思考問題的解答。
  • 電子遊戲的敘事研究
    該詞派生自拉丁語 ludus,有遊戲(game)之意,在 2001 年被《超文本年鑑》(Cybertext Yearbook)一書引用,此後,遊戲學的概念開始廣泛傳播,並逐漸被文學、設計、藝術、遊戲等領域所接納使用。另外,該論文還創新性的將敘事納入遊戲的框架內進行討論,解釋了遊戲與敘事的關係及差異。自此之後,關於遊戲的研究,遊戲的敘事性成為各方爭論的核心話題之一。
  • 徐冰《蜻蜓之眼》:公共攝像頭下的中國現實敘事
    進入到2000年後,徐冰的創作面向更為豐富,在《菸草計劃》、《木林森》、《鳳凰》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對現實世界的思考和回應。2007年,徐冰從美國返回國內,並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他的創作也發生著一些改變和轉型。其中,徐冰的最近作品——創作於2017年的《蜻蜓之眼》,可以說集中展示了他近年來對社會的思考。
  • 觀念中的水墨·清逸|雷子人:圖像的修辭
    同樣,在確立「當代」與「水墨」的邏輯關係時,前者不僅重視水墨關於圖像敘事的結構、語言形態及張力,還講究水墨在圖像敘事結構中可能延展的意義。後者力圖對水墨修辭進行重新配置、改編,包括借用傳統圖式、筆墨、符號進行重新定義、表徵等。筆墨在多大程度上被作為問題提出,決定了當代水墨的文化向度,其形態、書寫、跡象、意味、闡釋等關係如何被建構,仍然深刻影響水墨在當代的意義生成及品質差異。
  • 深度學習與圖像識別 圖像檢測
    3、如何應用深度學習(1)  將ImageNet上訓練得到的模型作為起點,利用目標訓練集和反向傳播對其進行繼續訓練,將模型適應到特定的應用(2)  如果目標訓練集不夠大,可以將底層的網絡參數固定,沿用ImageNet上的訓練集結果,只對上層進行更新。
  • 波的方程與圖像
    現在我們來描述波的運動規律,機械振動依靠介質來傳播,在傳播方向上,每一質點的振動相比前一質點的振動遲後一些。以橫波為例,取某一質點的平衡位置為原點O,沿傳播方向各質點的平衡位置為x軸,y軸表示某時刻各質點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假設質點O以y=Asinωt的形式做簡諧運動,那麼距離它x處的質點又如何運動的呢?
  • 相對論前傳(4):四歲說話,圖像思考的左撇子愛因斯坦的(上)
    要是那些平常在你眼裡非常認真刻苦的同學考高分,你會覺得很正常,但是這些平常看起來壓根就沒怎麼學習的人,你覺得這些人是「天才」,而這種「天才」就是我們對未知事情的一種解釋。第二件事:愛因斯坦後來很多次跟別人說過他「獨特」的思考方式:他說他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都是用圖像思考的。用圖像思考,這是什麼意思呢?
  • 四歲才會說話,用圖像思考的左撇子愛因斯坦的秘密(下)
    在上一篇文章《相對論前傳(4):四歲才會說話,用圖像思考的左撇子愛因斯坦的秘密(上)》裡我們提到了愛因斯坦的三件事:四歲才開始說話、用圖像思考問題、左撇子。這篇文章我們來看看這些有意無意的習慣裡到底隱藏了什麼東西,這跟愛因斯坦的思維和大腦又有什麼關係,這裡是否會透露什麼秘密。
  • 圖像處理 淺談圖像金字塔
    圖像金子塔,是一種經典的圖像多尺度描述方法。它將降採樣和平滑濾波結合在一起,對圖像進行多尺度表示。
  • 少拍,多思考的4種方法,可以獲得更少但更好的圖像
    雖然數碼攝影改變了我們拍攝照片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獲得像樣的照片,但正是這場革命帶來了一些令人沮喪甚至令人不安的新趨勢,也許最糟糕的是,有些人一直渴望拍攝所有的東西,這些天去聽音樂會了嗎?現在,作為攝影師,我們對此並不感到內疚,但是我們中的許多人確實拍了太多的照片。今天,我們將看看為什麼你應該少拍,以及這將如何改善你的攝影。使用最小的記憶卡減少射擊可以提高你的能力的主要原因很簡單,它會減慢你的速度,讓你思考。有了數位相機,我們很容易對一個物體開火,我們的大腦在拍攝最後一幅圖像之前就會在下一張圖像上徘徊。
  • 顧錚:有關圖像與圖像政治的視覺啟發
    這些關鍵詞,雖然人所共笴,但由於修辭等要求,往往必須寄身於一長串的標語與亮麗圖像之中。如果對於這些關鍵詞不加某種形式的突出,混跡於口號中的它們並不容易被人所關注。倪衛華通過或截取或整體框取的方式,使之變得更為突出與惹眼。而截取,那正是攝影的拿手好戲。
  • 幫「圖像人」克服「理性思維疲軟症」
    照相術的發明讓「印刷人」時代開始轉向「圖像人」時代。傑姆遜在《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中把當代社會稱作「一個充滿形象的社會」:圖像泛濫,世界被圖像解體、並置、雜亂。
  • 右腦圖像記憶原理
    比如,希臘學者理察•波孫能把以前看過的書的幾乎每一頁內容準確無誤地複述下來;又如著名的法國家萊恩•岡貝特,能背誦維克多•雨果的大量作品,而且不管從哪一頁開始,不管是從前到後還是從後到前都能背誦如流;清末民初馳名中外的文化怪傑辜鴻銘年過花甲的時候,背誦起彌爾頓那首6100多行的無韻長詩《失樂園》,居然一字不差!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答案就在我們的身上,那就是我們神奇的右腦。
  • 于洋:當代主題性繪畫創作的「圖像困局」
    「畫照片」「圖像製作」的問題成為最為集中的問題之一,一時間對於「畫照片」現象的關注與批判,也成為當代畫壇的顯學與令人矚目的現象。陷入「圖像」的繪畫,如何解套與破局?是否存在超越與升華的契機?在影像媒體文化語境下,如何以繪畫藝術的敘事方式再現過往歷史、表現當代社會?如何以繪畫特有的魅力感染觀者、回應新的時代課題?這些都成為擺在當下主題性繪畫作者面前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