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當代主題性繪畫創作的「圖像困局」

2021-01-13 一尚書畫研究院

于洋丨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

在當下的融媒體、全媒體時代語境中,大數據圖像對於美術創作的影響深入而廣泛,幾乎無處不在。「畫照片」「圖像製作」的問題成為最為集中的問題之一,一時間對於「畫照片」現象的關注與批判,也成為當代畫壇的顯學與令人矚目的現象。陷入「圖像」的繪畫,如何解套與破局?是否存在超越與升華的契機?在影像媒體文化語境下,如何以繪畫藝術的敘事方式再現過往歷史、表現當代社會?如何以繪畫特有的魅力感染觀者、回應新的時代課題?這些都成為擺在當下主題性繪畫作者面前的重要問題。

孫滋溪 天安門前 油畫 1964年

事實上,如果僅僅將這場媒體時代下繪畫的「圖像困局」,理解成智慧財產權角度下繪畫與攝影的博弈關係,或狹義地歸結為「畫照片」的問題,是把這個繪畫史層面的時代課題看得過於片面和簡單了。媒體視覺「圖像」對於繪畫的影響是廣泛、立體而深入的,也有著相互塑造的關係,繪畫曾經作為重要的圖像資源,積澱為我們對於不同地域、時代的認知與記憶。尤其對於表現民族歷史與社會現實的主題性繪畫而言,「圖像」與歷史的關係甚為緊密。英國史學家彼得·伯克(PeterBurke)曾提出「圖像證史」和「可視的敘事史」的概念,認為「圖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證詞一樣,也是歷史證據的一種重要形式」。作為視覺形象的圖像,比文本更趨向於指向過往的場境,不僅「圖像可以讓我們更加生動地『想像』過去」,而且讓「我們與圖像面對而立,將會使我們直面歷史」。這裡的「圖像」,在很大程度上意指作為藝術品與歷史文獻的繪畫及其他造型藝術作品。

委羅內塞 伽納的婚宴 油畫 1562-1564年

德拉克羅瓦 自由領導人民 布面油畫 1830年

無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現實主題,主題性繪畫創作往往具有情節敘事性。回看那些表現重大、宏闊的歷史主題的人物群像與展現戲劇性衝突的畫作,有助於恢復和廓清我們對於繪畫與視覺影像圖像關係的認知。如在歐洲繪畫史上,委羅內塞的《伽納的婚宴》、達維特的《拿破崙的加冕》、德拉克羅瓦的《自由領導人民》、列賓的《伊凡雷帝殺子》等經典油畫名作,都具有戲劇舞臺般的取景和抓住「永恆的一瞬間」的特質。這與照相機、攝影機出現以後的現代影像藝術分享著共同的藝術規律,或者說在某種角度上前者已經深刻影響了後者的創作審美意趣。進入媒體時代後,在視覺影像追求「畫面感」與展現真實性,繪畫藝術借鑑影像真實與探尋「畫意」「畫趣」的進程中,「圖像」之於繪畫的悖論及其尷尬、焦慮也由此出現,並隨著「圖像」的擴張而不斷加深。

列賓 伊凡雷帝殺子 布面油畫 1885年

圖像與畫意的問題,既關乎主題性繪畫創作的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關係問題,又在當下媒體時代的語境中具體顯現為「數位化」視覺圖像與「手藝性」繪畫創作的相互影響與博弈。面對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影像視覺圖像,如何充分「消化」當代媒體圖像文獻,如何在大量歷史圖像文獻資料中探尋藝術意象,通過遴選與整合圖像資源,從生活體驗和視覺影像中汲取養分,或疊加或聚焦,通過宏闊深沉或以小見大的題材,以現實場境再現歷史,以具體局部的精微表現彰顯宏大主題。回首新中國成立至今的諸多經典畫作,從孫滋溪的《天安門前》、周思聰的《人民和總理》到唐勇力的《新中國誕生》等,很多作品正是通過對於照片的借用、人物形象的參考與從影像到繪畫的再創作,建構了富有豐厚意味的「意象的組合」,以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完成了對於真實影像和圖像文獻的詩意超越。

唐勇力 新中國誕生 中國畫 2012-2015年

唐勇力 新中國誕生(局部)

媒體時代的視覺圖像及科技發展對於繪畫藝術的影響,使數字圖像對於繪畫藝術而言真正變成了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圖像化」正在悄然改造甚至吞噬著繪畫藝術的本體屬性。如筆者與諸同行就在多次中國畫畫展評審的過程中,見到一些運用電腦微噴列印整體畫面加筆墨、色彩「後期」收拾的「製作」,或是對某些已有作品題材圖像的模式化重複,感嘆其真可借用德國學者本雅明的書名,乃「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而這些「偽畫作」的出現無疑正在顛覆繪畫的原創性與本體價值。另一方面,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視覺經驗的更新,也在改變乃至重塑藝術史的發展路向。如宇宙飛船、航空客機、無人機、照相手機等現代交通工具、影像設備乃至天文望遠鏡、顯微鏡等光學儀器所帶來的嶄新的人類視角,正在不斷刷新著藝術家的視覺經驗與審美感知;對於影像媒介像素、編程、交互等新興技術的關注,也為繪畫藝術的創作和觀看帶來了有益的啟迪與拓展。

周思聰 人民和總理 中國畫 1979年

毋庸諱言,媒體時代與新科技語境下的當代視覺「圖像」,已經成為當下造型藝術創作無法擯棄與隔絕的視覺資源。面對視覺影像與媒體圖像,主題性繪畫創作既毋需刻意避讓,也要加強對其理解、消化與研究,應以參用而非重複、引領而非跟隨的態度,使其更好地為我所用,實現繪畫藝術對於媒體圖像的轉化、超越與升華。

本文轉載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END ·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論「無意識」在繪畫創作中的循變!
    前者是海平面上的冰山,即便在遠處看到的是若隱若現、模糊不清的圖像,但大致的輪廓、形狀卻可以被感知得到;而後者則是冰山深潛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很難引起人的精神知覺,但又對其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藝術作品充分、具體地體現了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下構建的不同心靈結構,對藝術家在創作中起到推動作用。
  • 耳朵人三大版塊:改變繪畫決定自由創作,自由創作融入改變意識
    耳朵人藝術教學特點是把當代藝術融入兒童藝術教育,通過演示教學、情景教學、表演教學去啟發、激發學生內在的興趣和創作激情。在具體的教學體系中,學員的每一次課程都是圍繞三大板塊展開,那三大板塊是什麼,目的何在?下面我們可以一起探索耳朵人藝術三大板塊的奧秘:第一大版塊:藝術啟蒙耳朵人的藝術啟蒙是修養、格局、眼界、視覺經驗,是認知、思想體系。
  • 論油畫創作藝術風格的形成,繪畫材質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
    二,繪畫材質的重新構建在本人油畫創作中的應用本人的油畫創作在學習多年的油畫之後陷入了困境,不管是在題材內容還是表現形式方面。在收集論文資料的過程中,對當今油畫家的繪畫材質的探索創作出語言豐富、風格鮮明的繪畫作品所吸引,啟發了我的創作靈感。於是,就開始了筆者的實踐與探索之路。
  • 脫貧攻堅主題性影視創作也需要藝術性升華
    文藝工作者在這場歷史性的大轉變中也沒有缺席,迅速行動起來,以在場的身份參與並記錄著這一歷史性的轉變,積極投入到脫貧攻堅影視作品創作中。這些作品激發人們向上的奮鬥精神,湧現出了一批謳歌奮戰在前線的英雄們的感人事跡,講述他們在與貧困搏鬥的戰場中展現出的真、善、美事跡和同舟共濟的精彩故事。
  • 美術研究|論繪畫創作的基礎,材質與藝術觀念互相促進的作用!
    這樣的現狀使得油畫作品既不能滿足藝術家本人的創作需求,也不能滿足欣賞者的審美需求。於是,藝術家們便開始順應時代的潮流尋求新的內容、新的方式的介入來不斷地突破,從繪畫材質出發進行創新探索便開始逐漸出現在當代油畫創作中。因此,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繪畫材質的重新構建的必然趨勢之一。
  • 嶽敏君:從「偶像製造」到「反線性」創作
    藝術家嶽敏君當代藝術家嶽敏君在上世紀90年代創作的 「傻笑」系列如今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當代藝術中經典的符號,他也因此成為當代藝術家的代表,受到國際藝術界的追捧。重返藝術的繪畫性近年,嶽敏君的創作更加趨於繪畫性。從「再肖像」系列、「重疊」系列到「表皮」系列感受到他作品中線條、色彩和塊面的衝撞。嶽敏君說:「現在我們談繪畫本質,繪畫到底是什麼比較少,過去在西方藝術中,經歷過印象派到現代主義這個過程,對繪畫的本質研究得比較多,儘管最後走向了抽象和純平面的形式。
  • 當代藝術家如何「以蠶為師」
    當代藝術家如何「以蠶為師」金羊網  作者:朱紹傑  2019-08-12 8月4日下午,知名當代藝術家梁紹基、梁銓雙人聯展「益」開幕式在位於順峰山溼地公園的盒子美術館舉行
  • 當代藝術界為何偏愛德國藝術?
    然而,近年來德國藝術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戰後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到到德國統一後的萊比錫畫派,從戰後的繪畫大師們到新的觀念、行為藝術家在最近幾年都引領當代藝術潮流,拍賣行情也持續上漲,不斷成為媒體上的熱點話題。當代藝術界對德國藝術的偏愛,特別是對德國具象繪畫的推崇,成為一個格外引人注目現象。
  • 觀念中的水墨·清逸|雷子人:圖像的修辭
    總的來看,他的作品透露出某種怪誕、戲謔之感,其中或許有超現實主義的痕跡,但更讓我們聯想到明代文人繪畫,特別是人物繪畫的奇峭高古,兩者不約而同均是一方面回溯上古,另一方面在筆墨間卻充溢著褒貶時代的精神。從圖像和文本的角度來說,無論一種文本的內容如何看似與時代無關,但在它的結構、修辭等方面均無可避免地透露出時代的信息。
  • 物質性(The Materiality)繪畫
    「物質性」這個概念其實是有別於傳統的繪畫性,也就是通常我們看的油畫裡的圖像, 包括圖像裡面可能有的隱喻、象徵,或者表達的內容。除此之外,繪畫性還可能強調手感、技法、顏料,習慣等。然而,「物質性」這個 東西強調本體現實,也更接近於它自身。「物質性」一直是我繪畫的三個系列裡面最至關重要的點。
  • 藝術家自撰|康學儒:我的百科全書式繪畫
    第59期作者藝術家:康學儒2008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工作生活於北京百科全書繪畫繪畫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它就潛伏在色彩裡、畫布上和構圖中,誘惑你、纏繞你、鼓動你。我的繪畫不是自然的模仿,它們全然來自於藝術史和知識系統。古今中外的美學並置,雨傘和縫紉機在手術臺上相遇,一種真正的審美平等,一種百科全書式繪畫。對於藝術史圖像及其遺產,盲目崇拜或者徹底的決裂都不可取,復活才是最好的繼承。化用典故,這是中國文學中最重要的修辭和手法。
  • 美術研究|她將中國傳統繪畫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概念相交融!
    死亡讓宏大的歷史永存,這是歷史存在最先的動機,這些生命的痕跡終將不可避免地消退,而喻紅通過圖像讓這些痕跡永存。因此,每一張記錄了她生命中事件的繪畫都是在對抗時間的無常。每一幅繪畫都開始於一張從資料中挑選的攝影快照,通過將一種更寬的歷史維度和個人經驗相勾連,喻紅探索的是現存的圖像如何在新的架構下被重新使用和整理。她有意地將如《人民日報》和《人民畫報》中提取的圖像和自傳元素平行放置,強調了以官方記錄比對個人經驗。由攝影照片開啟繪畫創作,是一次對描繪對象的重建,從而使它們帶有了一種具有記憶性和情緒式的基調,而這是帶有即時性和中立感的攝影無法表達的。
  • 1月9日吳琦璇講座《當代藝術裡的兒童符號》將在廣州舉辦
    為何此次講座以「兒童符號」作為分享主題,館長尹昕在會前提到:「吳琦璇是位專注於童稚藝術研究與創作的藝術家,作品充滿了孩童般的高貴單純和遊戲性的玩具符號,形式包括繪畫、雕塑、裝置藝術以及藝術首飾設計,也鑽研當代藝術理論。早在本科時代,吳琦璇就對兒童符號的藝術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本科畢業論文《淺析當代藝術中的兒童題材》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方林學術論文獎學金的獲得者。
  • 著名畫家宋明遠創作的當代巨幅海洋畫《大洋新樂章》
    近期,著名畫家宋明遠創作的當代巨幅海洋畫《大洋新樂章》(2018年作140cm×2160cm)橫空出世在畫壇引起強烈反響。此幅作品與其姐妹篇《絲綢之路從遠古走來》(2015年作70cm×1224cm)、《絲綢之路譜新篇》(2016年作,70cm×910cm)構成了中國畫中獨一無二的中華當代「絲綢之路三部曲」,令中國海洋畫派創始人宋明遠蜚聲畫壇。
  • 「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1-1987」
    本次展覽通過72件作品展現了安迪·沃霍爾最具象徵性的創作——以肖像作品折射時代性和大眾藝術趣味;以「靜物」系列作品呈現消費社會和當代生活的不同面貌;而豐富的攝影、海報和影像作品則展現了安迪·沃霍爾在藝術、廣告和設計等諸多領域的極大創造力及影響力。
  • 人生經歷感悟繪畫 創作高水平動物畫
    在創作的時候不光要有紮實的基本功,更要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情投入其中,這樣才能畫出高水品的畫作。而胡永剛老師在繪畫的同時也進行著不斷地創新,打破傳統動物畫的繪畫技巧,創造出自己的繪畫風格,使得自己的繪畫更加傳神和逼真。
  • 品讀|歷史圖像的揭秘 評金匠博士新作《遮蔽的真實:從<清明上河圖>...
    作者藉助新的研究手段,剖析了《清明上河圖》創作的背後政治意圖,認為《清明上河圖》所描繪並非我們以往所認知的是北宋宋徽宗時期汴梁城市清明時節的場景,而是宋神宗治下王安石變法時期京都汴梁城外十數裡清明坊草市的場景。這個歷史的場景匯集了大量直接指向「熙寧新法」對於北宋社會形態改變的圖像符號。
  • 美術研究│心有靈犀 捉刀代筆——合肥版畫創作現象
    正是有了手工製版和在印刷中產生的藝術效果,使得版畫有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也是吸引近代中外許多畫家爭相嘗試、把玩喜好的輔助畫種,並且版畫的高度概括、提煉的語言特徵也是其他畫種可借鑑應用、可探索試驗的繪畫媒體。衝著版畫獨有的藝術特性和對版畫藝術的熱愛,近年來在合肥市有一批從事中國畫、油畫、水彩畫創作的中青年畫家將版畫創作當成新的繪畫實踐,去追求更高的藝術目標。
  • 德勒茲與當代美學:信息化時代更容易應驗德勒茲的理論?
    自205年開始,在中國交流訪問的加拿大籍韓裔雕塑家、多倫多雕塑協會理事汪力(WON LEE)初到中國的時候,觀察中國當代藝術有兩種潮流:一種創作是根據文革的經驗和內容去創作歷史性的、政治性的藝術;另一種潮流,是對西方後現代藝術的模仿。雖然他現在仍然可以看到這些藝術潮流的追隨者,但總體已經開始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