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上午9點由觀空間舉辦的「當代藝術裡的兒童符號」講座將在廣州琶醍當代藝術中心二樓舉行,青年藝術家吳琦璇將對這次主題講座進行分析與探討。
參會人員有觀空間館長尹昕,策展人陳觀寶,媒體代表,以及眾多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都將出席本次活動。
為何此次講座以「兒童符號」作為分享主題,館長尹昕在會前提到:「吳琦璇是位專注於童稚藝術研究與創作的藝術家,作品充滿了孩童般的高貴單純和遊戲性的玩具符號,形式包括繪畫、雕塑、裝置藝術以及藝術首飾設計,也鑽研當代藝術理論。早在本科時代,吳琦璇就對兒童符號的藝術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本科畢業論文《淺析當代藝術中的兒童題材》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方林學術論文獎學金的獲得者。與此同時她也是這一理論的實踐者,運用大頭娃娃造型與氣球元素創作的作品《I Have A Dream》刊登於藝術書籍《超級寫實雕塑》和《城市變線——2016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上,並且被評為TOP18藝術家;星星元素的作品《家園》獲得畢業創作優秀獎並刊登於《雕塑》雜誌;這種兒童符號的創作形式深深的根植於她所有的作品中,延續到研究生生涯以及如今的創作當中。」
講座前訊,吳琦璇還將以兒童符號最具代表性的傑夫·昆斯經典作品展開分享,吳琦璇介紹說:「遊走於當代藝術中,像是走進一個萬花筒,偶爾折射出孩童時期的圖像,有我們童年時代看過的迪士尼動畫形象,或者是玩過的氣球狗,作為電視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對這種媒介帶來的影像會下意識的植入人們的視覺思維中,這種影響是集體性的,構成了我們的想像共同體。以傑夫·昆斯的經典作品《小飛象》為例,造型來源於經典的迪士尼動畫片,基於對這種圖像的集體記憶,審美經驗早已出現在觀眾對作品意義的解讀之前,下意識的卡通視覺符號已經佔據了人們的視覺想像,這種審美經驗產生於一種認知性的快樂理解中。不同於傳統藝術的審美經驗,卡通符號的藝術品很快被大眾所接受。」
講座最後將以提問解答的方式進行。在當代社會中,兒童題材的天真爛漫使藝術創作的空間更廣,當代藝術家多數從兒童題材中取得創作靈感,或者潛移默化受自身童年時代的影響,兒童符號與特有的精神狀態給予世人啟迪,激發更多的對話與交流,對當代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祖雪瑩)
責編:閆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