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茲與當代美學:信息化時代更容易應驗德勒茲的理論?

2021-01-21 鳳凰江蘇

自205年開始,在中國交流訪問的加拿大籍韓裔雕塑家、多倫多雕塑協會理事汪力(WON LEE)初到中國的時候,觀察中國當代藝術有兩種潮流:一種創作是根據文革的經驗和內容去創作歷史性的、政治性的藝術;另一種潮流,是對西方後現代藝術的模仿。雖然他現在仍然可以看到這些藝術潮流的追隨者,但總體已經開始發生改變。他觀察到已經有更多的藝術家在以個人化的方式進行創作。從全球化的背景看,有的藝術家會追隨藝術市場,另一部分逆市場潮流而行,還有一部分藝術家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創作。法國20世紀重要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吉爾-德勒茲在著述中不乏對當代藝術有直接指導作用的哲學思想,他強調要從圖像和僵化的習慣中解脫出來,在不斷更新變化中尋求抽象與具象之間「形象化」的第三條道路。包括他對「忘我」和「重複差異」的創作狀態的闡述,揭示誕生震撼人心作品的原動力。汪力(WON LEE)看來德勒茲對藝術創作的指導並不是一種理想主義:「而是強調我們對生活、對生命的一種態度,同時也是我們對藝術創作應該持有的一種態度。」

藝術家陳小文自上世紀80年代赴美留學,現任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終身教授、媒體藝術系主任,中央美院,魯迅美院客座教授。近些年頻繁地往來於中、美之間創作、教學。他的作品常常充分的思自由利用版畫、數碼攝影、影像、油畫、裝置等多種媒介進行創作。在採訪中他認為德勒茲對當代數碼媒體藝術、影視藝術有著重要影響。從他個人的經驗看:「德勒茲的思想成為我的精神支柱的一本書是他的《Bacon》,中文翻譯為《感覺的邏輯》。這本書我總會帶在身邊,但是現在也沒有讀完,而且作為藝術家而言,他的書不用讀完,往往就是那麼一篇幾句話就能使我思想很動蕩的、很活躍的工作半年,去做我的創作。所以,他的理論是更接近藝術家指導創作的理論。在我看來他的在思想不是純粹的哲學,而是藝術。所以我在教學、創作中經常用他的書中的觀點跟學生交流。」

吉爾-德勒茲與尼採

米歇爾-福柯曾說「二十世紀將是吉爾-德勒茲的世紀」。吉爾-德勒茲是法國影響巨大的後現代哲學家,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法國復興尼採運動中的關鍵人物,德勒茲正是通過激活尼採而引發了對差異哲學和欲望哲學的法蘭西式的熱情,並且德勒茲正是從尼採的權力意志哲學中發展出它的欲望哲學。權力意志是永不停息的擴大再生產,欲望也在永不停息地創造、流動、生產。德勒茲從欲望的角度,從欲望的領域化(territorialization)和解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角度對資本主義和現代性作出解釋。德勒茲的作品通常被定義為「當代哲學」。如今,德勒茲的影響遍布人文科學的各個角落,德勒茲的主要學術著作包括有在《差異與重複》、《反俄狄浦斯》、《千高原》等。1969年接替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任巴黎第8大學哲學系教授直至1987年退休。但德勒茲與福柯、德希達相比較,他的思想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1995年11月4日,德勒茲因難忍肺病折磨,從巴黎住處的窗戶跳樓自殺,享年70歲。

弗朗西斯·培根 繪畫 亞麻布油畫 石膏 197X132cm 1946

回到感官的「第三條道路」

1981年,吉爾-德勒茲出版了他的《弗朗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一書。在這本書的中文譯者董強看來:在現象學與精神分析之間,在眼睛與頭腦之間,在文學與藝術史之間,在運動與靜止之間,這位製造概念的高手、運用悖論的智者,以他特有的方式,從哲學家的角度,創作出了他的「概念藝術」作品。這一作品,就是讀者手中的這部《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

吉爾-德勒茲在討論培根時,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在培根的藝術中,感覺是如何呈現為形式語言的?吉爾-德勒茲認為,培根的藝術探索了現代主義繪畫的第三條道路,既不同於抽象的道路,也不同於具象化的道路,而是一條「形象化」的道路,這條道路拯救了形象在20世紀的命運。培根的作品不僅僅是感覺的呈現,更是欲望的表達,他的作品之所以在感覺的呈現這一方面被認為是獨特而重要的,並不僅僅是因為從感覺到形式的轉化本身,而更在於其所呈現出的不僵化的語言,一種打破了「語彙表」的另類而刺激的語言,它暴力、壓抑、扭曲、是欲望的爆發,也是迷狂的瘋癲,這種感覺的表達在培根之前的藝術家那裡是不常見的,至少在現代主義的藝術史邏輯中罕有與之類似的作品。德勒茲通過分析和比較,主要是把培根與塞尚進行比較,認為培根的方法,是通過對「純形象」的追求,以及對「圖形表」的把握和運用,最終達到同一種全新的視覺:觸覺般的視覺,由此形成他的「形象化」繪畫的道路。

張峰雕塑作品《辦公室的》

基於回到感受性或者從理性、經驗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觀點,培根的作品與德勒茲產生了非常貼切的共鳴。既不同於具象的,也不同於完全抽象的,而是一種形象化的,更接近創作最原始衝動的「第三條道路」。張峰教授從個人的創作實踐講道:「在我真正地接觸德勒茲之前,可能沒有這個意識,但是我覺得有很多的狀態是相通的,比如說我們在創作之前,可能也要用模特,作品一般情況不是事先想好的,或者有時設計一個小稿。我很注重創作過程裡出現的偶然性,或者是在創作過程中產生的想像力。德勒茲所講剎那間(momentary) 出現的偶然性,可以把它放大,或由此迸發出的創造力,可以誕生震撼人心的作品。所以,偶然性很重要。德勒茲的觀點是,在創作的整個過程,那個純粹的我(Pure)與剎那間(momentary)的相遇產生了與藝術家生命意識有關的作品,作為藝術家心手相連的動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焦點

  • 福柯與他同時代的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巴塔耶與利奧塔
    本次講座分為五個部分,涵蓋了對福柯與其同時代的德勒茲、巴塔耶、利奧塔的思想的最新研究。《福柯和他的時代》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李科林主持。 首先發言的是清華大學文學院的汪民安,他主講的題目是「欲望與快感:德勒茲與福柯的分叉」。汪民安主要研究領域是當代批判理論、文化研究和當代藝術。
  • 《德勒茲與精神分析》書籍推薦
    一、基本信息作者 |[法]莫妮克·達維-梅納爾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譯者 |李鋒出版年 |2019-4頁數 |235定價 |38.00叢書 |西方思想文化譯叢ISBN |9787533483890二、內容簡介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阿蘭巴丟認為
  • 德勒茲的事件哲學與當代前衛藝術
    雖然作為一個哲學概念,事件絕非德勒茲的原創,但他確實從先哲(斯多葛、萊布尼茲、懷特海等)的論證之中生發出種種獨到的意味,並進一步以此為線索對時代的狀況進行了深刻闡釋。尤其重要的是,事件對於我們理解當代藝術乃至藝術的本質都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對事件的論述散布於德勒茲各個時期的著作之中(從早期的《差異與重複》一直貫穿至晚期的《何為哲學?》)
  • 德勒茲:生成
    而且與那些影響大部分女性主義理論的分析方法相比,德勒茲和瓜塔裡的概念和分析方法確實不同。然而我們不清楚的是,他們是否做了別人指控的一切。有些學者認為,他們說生成女性居於首要地位,這意味著在性別政治中,女性要首先摒棄對感受和角色一成不變的分配,為再三批評他們。這樣的觀點必然是性別歧視的,因為它將變革的重擔主要放在女性身上。
  • 德勒茲,精神分析家的伴侶?
    德勒茲作為法國當代哲學的代表人物在國內各領域有廣泛的受眾,拉康派精神分析也在國內有著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他們之間的論戰歷程無疑非常吸引人的,這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有市場導向的值得推薦的書籍。吉爾·德勒茲德勒茲關於藝術的思想作為一種觸及不可聽的與無定形的原初之物的形式,以及他關於哲學的思考,作為對不可思之物大膽進行探索的實踐,很好地定義了一個升華的空間,對於精神分析家而言,精神病患者的治療總是觸及這個空間。
  • 讀哲學,哲學地讀——德勒茲的「變」與德希達的「解」
    德勒茲的主要學術著作包括《差異與重複》、《反俄狄浦斯》、《千高原》等。1995年11月4日,德勒茲因難忍肺病折磨,從巴黎住處的窗戶跳樓自殺,享年70歲。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30年7月15日-2004年10月8日),當代法國解構主義大師、當代最重要亦最受爭議的哲學家之一。德希達一生總共發表超過40部著作,以及數百篇散文。
  • 遊戲論·書評|和電子遊戲一起攻克德勒茲
    若是讀者確實對德勒茲了解甚少,那麼以「掘地求生」做比,讀者就是困在缸裡的人,缸就是阻礙其攀爬德勒茲理論高山的概念星叢,而唯一的工具——手裡的鋤頭——就是電子遊戲。《和班尼特福迪一起攻克難關》。對德勒茲來說,哲學就是創造概念。
  • 意義-事件與析取性綜合——德勒茲《意義的邏輯》的事件哲學
    我們或許還需要看到另一個德勒茲,一個在與加塔利相遇之前的那個德勒茲,一個仍然在結構主義話語中盤桓,努力找到通向未來道路的德勒茲,為了理解後來的分裂分析和生命論的德勒茲,也需要回到那個早期尚處在法國學院派話語和結構主義窠臼中的德勒茲,如回到德勒茲相對早期的著作《差異與重複》,《意義的邏輯》、《普魯斯特與符號》等文本。
  • 德勒茲關鍵詞系列1~3:潛在之物、綿延、生命
    配圖:德勒茲《關鍵詞》英文封面著作:德勒茲《關鍵詞》本文作者:神乃襞1.同樣,德勒茲所說的過去,並非是「曾經的現在」,而恰恰是絕不會成為顯在之物的,也從未表露過自身的「潛在之物」。在德勒茲的世界中,存在著現在和過去這樣一對非對稱的乃至毫無類似之處的,兩個殘缺的身體。
  • 地理·符號·微積分 ——德勒茲「欲望社會形態」思想
    [2] [27] [41]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張志斌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第114頁;第117頁;第115頁。    [32] 在馬克思的哲學語境之中,資本是能夠創造剩餘價值的貨幣,意味著錢能生錢,因此德勒茲形象地說,在資本主義時代資本變成親屬資本(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0-230頁)。    [3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4頁。
  • 現代電影中的時間:德勒茲《電影2:時間-影像》
    ——讓·雷諾瓦雖然德勒茲沒有用電影拍攝的年代劃分電影,但很多現代電影屬於時間-影像。時間-影像中的時間是非時序性的時間,即並非線性的過去、現在、未來,而是過去和現在交織或者現在與未來並存。1德勒茲給出了三種時間-影像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回憶-影像。這類電影常用閃回鏡頭對時間進行分岔。陸川導演,姜文主演的《尋槍》就用了多次閃回鏡頭,來講述丟槍的警察回憶參加婚禮的過程。
  • ...Jampol-Petzinger:藝術,道德和對過去的責任:德勒茲,列維納斯和...
    講座預告講座題目:藝術,道德和對過去的責任:德勒茲,列維納斯和本雅明報告人:Andrew Jampol-Petzinger 時間:2020年7月7日上午10點地點:Zoom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這是一種以「種族與族性研究」為核心的理論範式, 聚焦於異質文化與族群的「混雜性」 (métissage) 問題。2本文把格裡桑的這種局域性的理論話語拓展為一種傘狀概念, 賦予其當代跨語境學術意識, 涵括出幾種主要理論圖式, 以側重探討文藝美學意義上具有多元混雜屬性的族群、身份、文學與文化跨界研究問題。
  • 南哲思享|劉懷玉:從單義到弱義的當代辯證法追問之路——以尼採與...
    所以,他並未完全吸收尼採的思想,最後在辯證法問題上選擇了馬克思,指出在由資本主義致命的不合理所導致的法西斯主義的反理性的時代裡,馬克思主義是唯一的理性體現。與盧卡奇一樣,理察·沃林也認為尼採是一位激進的理性批判者。沃林發現,在將尼採激進化的當代熱潮中,在法國人那裡,尼採從一位理性的原則性批評家變為了理性的世仇和死敵。
  • 康德對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主要影響 張政文
    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是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與西方美學理論雙向參照中根據20世紀中國文化、理論、文藝的實際需要建構、發展的。西方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對20世紀中國美學意義巨大,對此的研究始終是中國美學界的重要話題。不過,在研究中人們似乎更重視黑格爾,而康德的影響未能充分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