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5年開始,在中國交流訪問的加拿大籍韓裔雕塑家、多倫多雕塑協會理事汪力(WON LEE)初到中國的時候,觀察中國當代藝術有兩種潮流:一種創作是根據文革的經驗和內容去創作歷史性的、政治性的藝術;另一種潮流,是對西方後現代藝術的模仿。雖然他現在仍然可以看到這些藝術潮流的追隨者,但總體已經開始發生改變。他觀察到已經有更多的藝術家在以個人化的方式進行創作。從全球化的背景看,有的藝術家會追隨藝術市場,另一部分逆市場潮流而行,還有一部分藝術家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創作。法國20世紀重要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吉爾-德勒茲在著述中不乏對當代藝術有直接指導作用的哲學思想,他強調要從圖像和僵化的習慣中解脫出來,在不斷更新變化中尋求抽象與具象之間「形象化」的第三條道路。包括他對「忘我」和「重複差異」的創作狀態的闡述,揭示誕生震撼人心作品的原動力。汪力(WON LEE)看來德勒茲對藝術創作的指導並不是一種理想主義:「而是強調我們對生活、對生命的一種態度,同時也是我們對藝術創作應該持有的一種態度。」
藝術家陳小文自上世紀80年代赴美留學,現任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終身教授、媒體藝術系主任,中央美院,魯迅美院客座教授。近些年頻繁地往來於中、美之間創作、教學。他的作品常常充分的思自由利用版畫、數碼攝影、影像、油畫、裝置等多種媒介進行創作。在採訪中他認為德勒茲對當代數碼媒體藝術、影視藝術有著重要影響。從他個人的經驗看:「德勒茲的思想成為我的精神支柱的一本書是他的《Bacon》,中文翻譯為《感覺的邏輯》。這本書我總會帶在身邊,但是現在也沒有讀完,而且作為藝術家而言,他的書不用讀完,往往就是那麼一篇幾句話就能使我思想很動蕩的、很活躍的工作半年,去做我的創作。所以,他的理論是更接近藝術家指導創作的理論。在我看來他的在思想不是純粹的哲學,而是藝術。所以我在教學、創作中經常用他的書中的觀點跟學生交流。」
吉爾-德勒茲與尼採
米歇爾-福柯曾說「二十世紀將是吉爾-德勒茲的世紀」。吉爾-德勒茲是法國影響巨大的後現代哲學家,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法國復興尼採運動中的關鍵人物,德勒茲正是通過激活尼採而引發了對差異哲學和欲望哲學的法蘭西式的熱情,並且德勒茲正是從尼採的權力意志哲學中發展出它的欲望哲學。權力意志是永不停息的擴大再生產,欲望也在永不停息地創造、流動、生產。德勒茲從欲望的角度,從欲望的領域化(territorialization)和解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角度對資本主義和現代性作出解釋。德勒茲的作品通常被定義為「當代哲學」。如今,德勒茲的影響遍布人文科學的各個角落,德勒茲的主要學術著作包括有在《差異與重複》、《反俄狄浦斯》、《千高原》等。1969年接替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任巴黎第8大學哲學系教授直至1987年退休。但德勒茲與福柯、德希達相比較,他的思想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1995年11月4日,德勒茲因難忍肺病折磨,從巴黎住處的窗戶跳樓自殺,享年70歲。
弗朗西斯·培根 繪畫 亞麻布油畫 石膏 197X132cm 1946
回到感官的「第三條道路」
1981年,吉爾-德勒茲出版了他的《弗朗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一書。在這本書的中文譯者董強看來:在現象學與精神分析之間,在眼睛與頭腦之間,在文學與藝術史之間,在運動與靜止之間,這位製造概念的高手、運用悖論的智者,以他特有的方式,從哲學家的角度,創作出了他的「概念藝術」作品。這一作品,就是讀者手中的這部《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
吉爾-德勒茲在討論培根時,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在培根的藝術中,感覺是如何呈現為形式語言的?吉爾-德勒茲認為,培根的藝術探索了現代主義繪畫的第三條道路,既不同於抽象的道路,也不同於具象化的道路,而是一條「形象化」的道路,這條道路拯救了形象在20世紀的命運。培根的作品不僅僅是感覺的呈現,更是欲望的表達,他的作品之所以在感覺的呈現這一方面被認為是獨特而重要的,並不僅僅是因為從感覺到形式的轉化本身,而更在於其所呈現出的不僵化的語言,一種打破了「語彙表」的另類而刺激的語言,它暴力、壓抑、扭曲、是欲望的爆發,也是迷狂的瘋癲,這種感覺的表達在培根之前的藝術家那裡是不常見的,至少在現代主義的藝術史邏輯中罕有與之類似的作品。德勒茲通過分析和比較,主要是把培根與塞尚進行比較,認為培根的方法,是通過對「純形象」的追求,以及對「圖形表」的把握和運用,最終達到同一種全新的視覺:觸覺般的視覺,由此形成他的「形象化」繪畫的道路。
張峰雕塑作品《辦公室的》
基於回到感受性或者從理性、經驗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觀點,培根的作品與德勒茲產生了非常貼切的共鳴。既不同於具象的,也不同於完全抽象的,而是一種形象化的,更接近創作最原始衝動的「第三條道路」。張峰教授從個人的創作實踐講道:「在我真正地接觸德勒茲之前,可能沒有這個意識,但是我覺得有很多的狀態是相通的,比如說我們在創作之前,可能也要用模特,作品一般情況不是事先想好的,或者有時設計一個小稿。我很注重創作過程裡出現的偶然性,或者是在創作過程中產生的想像力。德勒茲所講剎那間(momentary) 出現的偶然性,可以把它放大,或由此迸發出的創造力,可以誕生震撼人心的作品。所以,偶然性很重要。德勒茲的觀點是,在創作的整個過程,那個純粹的我(Pure)與剎那間(momentary)的相遇產生了與藝術家生命意識有關的作品,作為藝術家心手相連的動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