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茲關鍵詞系列1~3:潛在之物、綿延、生命

2021-01-21 騰訊網

配圖:德勒茲《關鍵詞》英文封面

著作:德勒茲《關鍵詞》

本文作者:神乃襞

1. 潛在之物 Le Virtuel

潛在之物的現實性(過去與現在的差異)

我們現在的狀態並非是無中生有,而是從「過去」中產生的。「過去」是先行於「現在」的,「現在」(發生)的基礎和條件。話雖如此,過去畢竟是已逝之物,過去是不可能以與現在的狀態相同的方式去被感知的。即使過去得到了「再現」,那也不過是「另一個現在」,而非「過去」。同樣,德勒茲所說的過去,並非是「曾經的現在」,而恰恰是絕不會成為顯在之物的,也從未表露過自身的「潛在之物」。在德勒茲的世界中,存在著現在和過去這樣一對非對稱的乃至毫無類似之處的,兩個殘缺的身體。其中潛在之物與現在有著完全相左的定位和現實性

從潛在之物到顯在之物(差異與發生)

對於德勒茲來說,「現在」在存在的同時,嚴格來說也在逝去,成為過去的東西,因而,對於眼前之物的知覺比起現在,更應該歸於過去的記憶。於是,考慮到包含了剛剛形成的過去的記憶全體不斷地浸透到現在的知覺內部這一事實,現在不過是被極度壓縮了的,顯在化了的過去的尖端。因此在德勒茲的哲學中,與其說現在成為了過去,倒不如說潛在的過去成為了現在,同時,過去通過不斷地給現在追加新的要素這一形式,將現在推向未來。正如德勒茲在闡釋伯格森時所說的那樣,作為潛在之物的記憶是未來的功能,它通過不斷疊加不確定的要素給現在帶來差異,這就是潛在之物的本性。也正因如此,德勒茲才會把潛在的過去定義為「自我差異化之物」。潛在之物通過自我差異化不斷產出新的「現在」,如是一來新產生的逝去的現在也被不斷吸入潛在的過去之中,使其不斷膨脹。

此外,按照德勒茲的闡述,以差異(différence)為本性的潛在之物,是通過分化(différenciation)生產「現在」的。潛在之物不斷運轉著差異化的馬達,將自己分化為包括無數不可預見之物在內的各種各樣的存在。德勒茲這樣說到:「對於伯格森來說,分化可以被看做是一種自我現實化,顯在化,自我構築之物的樣態。完成了自我現實化的潛在性同時還帶來了自我分化的東西,也就是發散的諸系列,無數的進化線路,以及各種各樣的種子」

2. 綿延 Durée

將差異化的傾向抽出

將那些在經驗中被給予的東西根據其本質上相異的各種傾向性加以區分,這就是德勒茲通過閱讀伯格森獲得的哲學方法。伯格森和德勒茲都做出了這樣的區分,即「保持同一性之物」和「差異化之物」這兩種傾向,前者被稱為「物質」(空間),後者被稱為「綿延」(時間)。德勒茲這樣寫到:

綿延是不斷自我差異化之物。物質與之相反,是自我重複之物」。

對於德勒茲來說,這兩種傾向——即「差異」「同一」、「綿延」「物質」——絕不是對等的。因為恰恰是差異生產了「差異性」與「同一性」的「差異」。而能區別這兩種傾向的只有「綿延」。換句話說,正是通過差異我們才能夠將同一性作為一種本質抽出。如是一來,德勒茲將差異確立為其哲學的第一原理,同時也是同一性之可能的條件。德勒茲這樣說到

「如果差異全體只存在於一側,那麼這一側必須包含了與另一側的差異,並且通過某種方式包含著另一側存在本身乃至其所有的可能性」

對於德勒茲來說,同一性這種傾向不過是本質性差異的最低程度的表現罷了。如是以來,兩種本質性傾向中的一方(譯者註:即差異)實際上包含了兩種傾向的本質。

所謂的綿延,即使在分離現在-過去-未來的同時將他們連綴起來。

綿延這一差異化的傾向必然孕育著時間:讓現在逝去,並使其侵入未來。但是要注意的是,綿延=差異化在過去和未來這兩個向度上是以不同的方式運作的。首先就過去而言,由於「現在」在存在的同時也已經「正在逝去」,「現在」及其相應的「過去」嚴格來說是「同時」的。而作為過去的綿延的任務正是讓現在逝去,並由此將現在以潛在性記憶的形式加以保存。在這裡要強調的是,由於現在的這種存在/消逝的二元性,現在只能作為過去和未來之間的分割線即一種結構性的存在而存在。伯格森在《記憶與物質》中說到

「所有純粹的現在都只是侵蝕著未來的過去之難以把握的運行」

對於德勒茲來說,未來的生產同樣也是過去的「綿延=自我差異化」,既然未來本質上包含著目前為止不曾存在的某些東西,未規定的部分也會隨著綿延顯現。所謂的向著未來的差異化,本質上來說就是某些新的東西從過去當中被分化,創造出來。

3. 生/生命 Vie

生命能夠做什麼?

德勒茲關於生命的思考的核心就在於,如何以一種毫無保留的方式去肯定生命。為此他嚴厲批判了「輕視生命的意志」以及「與生命對立的意志」。換言之,德勒茲一直在嘗試全力剷除那些試圖將生命與生命能夠做到的事情(生命潛在的可能性)相分離的價值觀,而這正是他從斯賓諾莎和尼採那裡學到的。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曾說「自由的人類關於死亡的思索比關於任何事物的思索都來得少,自由的人類總是在思考生」,尼採也曾說「生存通過其自身成為了一種神聖之物」。

比起生命本身,德勒茲更關心的是生命所擁有的潛在的力量。德勒茲問到:生命的力量果真能夠不受阻礙地恣意流淌嗎?生命果真能夠將生命的力量發揮到極致嗎?

「一種存在,不論你能力的限度如何,你若將自身能夠做到的事情堅持到最後,便能完成一種生命的飛躍,也就是說,只剩下你是否突破了你自身的種種邊界這一問題」。

如何運用生命的力量?如何以一種能動的姿態與道德、怨恨、禁欲主義告別?如何衝破「自我」之繭而成為與自我相異的存在?德勒茲問到。

分化、變形的生命的力量將超越個體

德勒茲所說的生/生命絕非生物意義上的生命。生物意義上的生命不過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罷了。「生命」是無法為個體的生命所還原的,德勒茲所說的「生命」,比如,生物的種與種的分化,一種東西和別的東西作為相異的存在而被實現的過程等等。對於德勒茲來說,世界本身就像一個在細胞分裂的卵(母體)一樣。在早期關於伯格森的論述中,德勒茲有這樣一段關於生命與分化的論述:

「所謂的生/生命,即是差異化的過程。……變化的傾向對於生來說絕非偶然,或者更確切地說,變化這一存在本身就絕非偶然。生命的衝力(élan vital)是種種變異的深層原因。因而差異不是一種決定,而在於生命的本質性關係中產生一種分化。顯然,分化會遇到物質層面的阻力。然而帶來分化的根本原因仍然是那種生命所包含的內在爆發力。」

在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像這樣通過生命的分化被生產出來的東西未必是那些有利於有機體維持個體生命的東西。然而,哪怕這樣的東西只存在於瞬間,德勒茲也堅決地擁護這種向我們展示了全新的生命可能性的分化運動。並且同時,他希望把這種生的力量引入(哲學)思考之中,思考所學要的正是這種超越自身界限的創造性力量。

By神乃襞,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想要轉載者請聯繫作者神乃襞(豆瓣)獲得授權,哲學漫步集鳴謝。。

相關焦點

  • 德勒茲:生成
    白鯨代表了所有這些形象:我們可以與之達成協定,以超越某種特定的生命或存在狀態。生成保羅·帕頓 文尹晶 張璟慧 譯在德勒茲和瓜塔裡的思想中,能最好地表達權力與欲望之間密切關係的概念,是其「生成」概念。然而,當身體與其他身體或存在狀態形成一種潛在的聯合時,會發生另一種生成他者。就人類整體而言,生成按照定義來說,是需要與非自然物或非人之物產生聯繫的反常過程。例如,我們從神話、人類學故事以及宗教活動中了解到,人類能夠進行各種各樣的生成動物。德勒茲和瓜塔裡認為,這些不是真的變成動物,而是通過接近動物,增強個體現有的權力或獲得新的權力。因此,生成狼的第一步是提高嗅覺和聽覺。
  • 德勒茲的事件哲學與當代前衛藝術
    真正的事件是蘊含的,它令你探問背後的玄機;真正的事件是發散的,它讓你由一個事件延伸至整個宇宙和生命的奧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或許巴斯· 簡·艾德爾的《我的悲傷無以傾訴》(I’m too sad to tell you)將事件的此種純粹的「虛」之本性發揮到了極致。「獨」 ( singulier)。事件總是超越有形,展現出更為寬廣的意蘊,但它並不因此就蛻變為一種普遍之物。
  • 意義-事件與析取性綜合——德勒茲《意義的邏輯》的事件哲學
    最後,意義-事件是在一個不可共存的世界上的悖論性關係,為了解決整個悖論性關係,主體或生命需要進行析取性綜合,將自己的生命把握為一個事件,從而超越了既定的物理性事實,以及它與世界的句法性關聯。在《意義的邏輯》的系列3中,德勒茲提出: 在事件-後果和語言(或可能的語言)之間,存在著一種本質性的關聯:事件的特性就在於,它們在至少是可能的命題之中被表達或可被表達、被陳述或可被陳述。然而在命題之中存在著眾多關係,哪種關係對應於表表面上的後果或事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德勒茲提出了我們言說命題的三個維度。
  • 德勒茲,精神分析家的伴侶?
    德勒茲作為法國當代哲學的代表人物在國內各領域有廣泛的受眾,拉康派精神分析也在國內有著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他們之間的論戰歷程無疑非常吸引人的,這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有市場導向的值得推薦的書籍。藉由吉爾·德勒茲的這些表述,我試圖表明他關於藝術和哲學的觀點可以以怎樣的方式伴隨我作為精神分析家或分析者的工作。在我的傾聽經驗中,這些分析者難以回想自身的歷史並去建構某種意義的形式,這種意義的形式標誌了他們歷史的構成性的節點。
  • 德勒茲與當代美學:信息化時代更容易應驗德勒茲的理論?
    汪力(WON LEE)看來德勒茲對藝術創作的指導並不是一種理想主義:「而是強調我們對生活、對生命的一種態度,同時也是我們對藝術創作應該持有的一種態度。」藝術家陳小文自上世紀80年代赴美留學,現任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終身教授、媒體藝術系主任,中央美院,魯迅美院客座教授。近些年頻繁地往來於中、美之間創作、教學。他的作品常常充分的思自由利用版畫、數碼攝影、影像、油畫、裝置等多種媒介進行創作。
  • 遊戲論·書評|和電子遊戲一起攻克德勒茲
    德勒茲的概念不是給事物貼標籤,而是一種思考的向度。我們通常的概念往往將事物秩序化、固定化,而德勒茲的概念卻將事物從秩序中解放出來,走向一種流動的多元可能性。在德勒茲看來,概念的定見是思想的失敗,只有對概念的創造性使用才是哲學的應有之義。
  • 現代電影中的時間:德勒茲《電影2:時間-影像》
    如果說運動-影像給人很「滿」的目不暇接之感,電影中的時間全都由運動經過剪輯呈現在熒幕上,那麼時間-影像則更像冰山。每個人的潛在記憶、感知都如同冰山的水下部分,而浮出水面的現實總是對應潛在的想像、回憶和思維的反射。
  • 《德勒茲與精神分析》書籍推薦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譯者 |李鋒出版年 |2019-4頁數 |235定價 |38.00叢書 |西方思想文化譯叢ISBN |9787533483890二、內容簡介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阿蘭巴丟認為,理解法國當代哲學的一條線索就是研究它和精神分析的關係,這個解讀的視角特別適用於研究德勒茲
  • 福柯與他同時代的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巴塔耶與利奧塔
    圍繞著福柯與德勒茲的關係主題,汪民安梳理了福柯和德勒茲兩人關係的發展歷程:在生活上,他們是如何從親密走向絕交?在政治觀點上,德勒茲和福柯有何差別?當然,更值得關注的是:福柯和德勒茲思想上的分歧,即德勒茲的欲望概念和福柯的快感概念之間有哪些不同之處? 相比於福柯和德希達之間微妙的關係,福柯和德勒茲之間的關係可謂相當親密。
  • 讀哲學,哲學地讀——德勒茲的「變」與德希達的「解」
    吉爾·德勒茲, 1925年1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1944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巴黎 索邦大學哲學系就讀德勒茲的主要學術著作包括《差異與重複》、《反俄狄浦斯》、《千高原》等。1995年11月4日,德勒茲因難忍肺病折磨,從巴黎住處的窗戶跳樓自殺,享年70歲。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30年7月15日-2004年10月8日),當代法國解構主義大師、當代最重要亦最受爭議的哲學家之一。德希達一生總共發表超過40部著作,以及數百篇散文。
  • 影視評論|《愛 ,死亡和機器人》:後人類時代的身體哲學 [1]
    如果說生命是綿延的、不可拆分的、有機的,那麼,信息主義的後人類觀其實是把生命看成了一個由可拆卸部分構成的整體集合(意識與身體的分離),其中內部構成的部件可以任意插拔和組合。如果說有機化意味著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那無機就是典型的機械化邏輯。從身體哲學的角度而言,信息主義的身體其實是一種典型的無機身體。  無機身體雖然聽起來令人興奮,但是仔細推敲,這種遊戲化的思路至少會面臨三重悖論。
  • 地理·符號·微積分 ——德勒茲「欲望社會形態」思想
    注釋:    [1] Gilles Deleuze, Desert Islands and Other Texts: 1953-1974, Michael Taormina trans., Semiotext(e), 2004, p. 267.
  • 《造物2》始源之樹曝光 被黑化的生命之樹
    「異界」中有著多種魔物,今天我們曝光生命力十足的魔化大樹,始源之樹。【圖1:始源之數外形】基本介紹始源之樹原本是「生命之樹」掉落的枝幹,由於受到墮落精靈深淵之力的侵染,而孕成巨樹。ta不僅有著可怕的破壞力,也擁有著極強的生命之力,所到之處,很快就能形成一片森林。外貌始源之樹猶如千年古榕一般,軀幹粗壯,枝葉繁茂。
  • 綿延不絕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綿延不絕,綿延:延續不斷的樣子。延續不斷的樣子。出自:巴金《懷念·悼範兄》:「我知道生命無處不在,我知道生命綿延不絕。」近義詞有:綿延不斷,反義詞有:斷斷續續,綿延不絕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延續。
  • 「四史」關鍵詞|一輩子專注青蒿素研究的屠呦呦是如何做的?
    繼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二度推出「政治關鍵詞」專欄後,澎湃新聞繼續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開啟「四史」關鍵詞。今天刊發「四史」關鍵詞第68篇,關鍵詞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
  • 丘比特關鍵詞皮膚1級到3級形態欣賞
    球球大作戰丘比特關鍵詞皮膚1級到3級形態欣賞,丘比特是球球大作戰2017情人節的特別關鍵詞,那這個關鍵詞怎麼獲得呢?好不好看?下面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