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德勒茲《關鍵詞》英文封面
著作:德勒茲《關鍵詞》
本文作者:神乃襞
1. 潛在之物 Le Virtuel
潛在之物的現實性(過去與現在的差異)
我們現在的狀態並非是無中生有,而是從「過去」中產生的。「過去」是先行於「現在」的,「現在」(發生)的基礎和條件。話雖如此,過去畢竟是已逝之物,過去是不可能以與現在的狀態相同的方式去被感知的。即使過去得到了「再現」,那也不過是「另一個現在」,而非「過去」。同樣,德勒茲所說的過去,並非是「曾經的現在」,而恰恰是絕不會成為顯在之物的,也從未表露過自身的「潛在之物」。在德勒茲的世界中,存在著現在和過去這樣一對非對稱的乃至毫無類似之處的,兩個殘缺的身體。其中潛在之物與現在有著完全相左的定位和現實性
從潛在之物到顯在之物(差異與發生)
對於德勒茲來說,「現在」在存在的同時,嚴格來說也在逝去,成為過去的東西,因而,對於眼前之物的知覺比起現在,更應該歸於過去的記憶。於是,考慮到包含了剛剛形成的過去的記憶全體不斷地浸透到現在的知覺內部這一事實,現在不過是被極度壓縮了的,顯在化了的過去的尖端。因此在德勒茲的哲學中,與其說現在成為了過去,倒不如說潛在的過去成為了現在,同時,過去通過不斷地給現在追加新的要素這一形式,將現在推向未來。正如德勒茲在闡釋伯格森時所說的那樣,作為潛在之物的記憶是未來的功能,它通過不斷疊加不確定的要素給現在帶來差異,這就是潛在之物的本性。也正因如此,德勒茲才會把潛在的過去定義為「自我差異化之物」。潛在之物通過自我差異化不斷產出新的「現在」,如是一來新產生的逝去的現在也被不斷吸入潛在的過去之中,使其不斷膨脹。
此外,按照德勒茲的闡述,以差異(différence)為本性的潛在之物,是通過分化(différenciation)生產「現在」的。潛在之物不斷運轉著差異化的馬達,將自己分化為包括無數不可預見之物在內的各種各樣的存在。德勒茲這樣說到:「對於伯格森來說,分化可以被看做是一種自我現實化,顯在化,自我構築之物的樣態。完成了自我現實化的潛在性同時還帶來了自我分化的東西,也就是發散的諸系列,無數的進化線路,以及各種各樣的種子」
2. 綿延 Durée
將差異化的傾向抽出
將那些在經驗中被給予的東西根據其本質上相異的各種傾向性加以區分,這就是德勒茲通過閱讀伯格森獲得的哲學方法。伯格森和德勒茲都做出了這樣的區分,即「保持同一性之物」和「差異化之物」這兩種傾向,前者被稱為「物質」(空間),後者被稱為「綿延」(時間)。德勒茲這樣寫到:
「綿延是不斷自我差異化之物。物質與之相反,是自我重複之物」。
對於德勒茲來說,這兩種傾向——即「差異」「同一」、「綿延」「物質」——絕不是對等的。因為恰恰是差異生產了「差異性」與「同一性」的「差異」。而能區別這兩種傾向的只有「綿延」。換句話說,正是通過差異我們才能夠將同一性作為一種本質抽出。如是一來,德勒茲將差異確立為其哲學的第一原理,同時也是同一性之可能的條件。德勒茲這樣說到
「如果差異全體只存在於一側,那麼這一側必須包含了與另一側的差異,並且通過某種方式包含著另一側存在本身乃至其所有的可能性」
對於德勒茲來說,同一性這種傾向不過是本質性差異的最低程度的表現罷了。如是以來,兩種本質性傾向中的一方(譯者註:即差異)實際上包含了兩種傾向的本質。
所謂的綿延,即使在分離現在-過去-未來的同時將他們連綴起來。
綿延這一差異化的傾向必然孕育著時間:讓現在逝去,並使其侵入未來。但是要注意的是,綿延=差異化在過去和未來這兩個向度上是以不同的方式運作的。首先就過去而言,由於「現在」在存在的同時也已經「正在逝去」,「現在」及其相應的「過去」嚴格來說是「同時」的。而作為過去的綿延的任務正是讓現在逝去,並由此將現在以潛在性記憶的形式加以保存。在這裡要強調的是,由於現在的這種存在/消逝的二元性,現在只能作為過去和未來之間的分割線即一種結構性的存在而存在。伯格森在《記憶與物質》中說到
「所有純粹的現在都只是侵蝕著未來的過去之難以把握的運行」
對於德勒茲來說,未來的生產同樣也是過去的「綿延=自我差異化」,既然未來本質上包含著目前為止不曾存在的某些東西,未規定的部分也會隨著綿延顯現。所謂的向著未來的差異化,本質上來說就是某些新的東西從過去當中被分化,創造出來。
3. 生/生命 Vie
生命能夠做什麼?
德勒茲關於生命的思考的核心就在於,如何以一種毫無保留的方式去肯定生命。為此他嚴厲批判了「輕視生命的意志」以及「與生命對立的意志」。換言之,德勒茲一直在嘗試全力剷除那些試圖將生命與生命能夠做到的事情(生命潛在的可能性)相分離的價值觀,而這正是他從斯賓諾莎和尼採那裡學到的。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曾說「自由的人類關於死亡的思索比關於任何事物的思索都來得少,自由的人類總是在思考生」,尼採也曾說「生存通過其自身成為了一種神聖之物」。
比起生命本身,德勒茲更關心的是生命所擁有的潛在的力量。德勒茲問到:生命的力量果真能夠不受阻礙地恣意流淌嗎?生命果真能夠將生命的力量發揮到極致嗎?
「一種存在,不論你能力的限度如何,你若將自身能夠做到的事情堅持到最後,便能完成一種生命的飛躍,也就是說,只剩下你是否突破了你自身的種種邊界這一問題」。
如何運用生命的力量?如何以一種能動的姿態與道德、怨恨、禁欲主義告別?如何衝破「自我」之繭而成為與自我相異的存在?德勒茲問到。
分化、變形的生命的力量將超越個體
德勒茲所說的生/生命絕非生物意義上的生命。生物意義上的生命不過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罷了。「生命」是無法為個體的生命所還原的,德勒茲所說的「生命」,比如,生物的種與種的分化,一種東西和別的東西作為相異的存在而被實現的過程等等。對於德勒茲來說,世界本身就像一個在細胞分裂的卵(母體)一樣。在早期關於伯格森的論述中,德勒茲有這樣一段關於生命與分化的論述:
「所謂的生/生命,即是差異化的過程。……變化的傾向對於生來說絕非偶然,或者更確切地說,變化這一存在本身就絕非偶然。生命的衝力(élan vital)是種種變異的深層原因。因而差異不是一種決定,而在於生命的本質性關係中產生一種分化。顯然,分化會遇到物質層面的阻力。然而帶來分化的根本原因仍然是那種生命所包含的內在爆發力。」
在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像這樣通過生命的分化被生產出來的東西未必是那些有利於有機體維持個體生命的東西。然而,哪怕這樣的東西只存在於瞬間,德勒茲也堅決地擁護這種向我們展示了全新的生命可能性的分化運動。並且同時,他希望把這種生的力量引入(哲學)思考之中,思考所學要的正是這種超越自身界限的創造性力量。
By:神乃襞,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想要轉載者請聯繫作者神乃襞(豆瓣)獲得授權,哲學漫步集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