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屬於實踐派,這些方法都是在實際工作中碰到印象深刻到問題後隨手記錄下來的,寫得不妥之處還希望大家給予意見回執。
首先揭露一些常見的現象,從現象到本質到總結一些設計方法。
現象一:內容複雜時,用戶大都只會掃視當我們在查看內容和信息的時候,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有目的和意識的去尋找自己感興趣和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
比如,我們很少會完整地瀏覽複雜網頁上所有的文本和內容,絕大多數的用戶打開網頁都是在試圖完成某項任務,達成某個目標;而頁面中的不同的內容模塊往往是服務於不同的功能和目標的,我們只要尋找可以完成自己目標的內容部分即可,並沒有閱讀全部的必要。
不過,作為軟體和網頁的設計人員,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用戶場景和需求去設計功能,增強用戶體驗,所以往往會使得頁面邏輯相對複雜。怎樣把複雜的需求和邏輯通過簡單清晰的界面展示出來,便需要遵循幾點設計方法。
下面是自己針對這一現象總結的幾個重要的設計方法:
儘量使用言簡意賅的標題和段落,確保用戶掃視時快速理解選擇;突出關鍵信息,不要強調太多的內容,這樣會失去強調的作用;產品說明通過界面化引導,拒絕長篇文字說明。現象2:層級關係混亂容易造成用戶理解誤差視覺層次是確保用戶快速掃視能夠獲取到信息的重要助力。
視覺層次能夠呈現出頁面中不同元素之間的優先級和關係,在設計的時候,同樣需要遵循下面的幾個原則:
梳理主要流程,將功能劃分出主次取捨功能操作,突出主要操作流程,弱化次級功能通過視覺表達層級關係:重要的元素需醒目;邏輯上關聯的元素,在視覺也應相關層級不能太多,三級以內較合適,四五級的層級界面會讓用戶找不到重點。通過以下的設計案例的截圖對比,我們也不難發現:右側清晰的層級劃分、簡短的文字信息、良好的設計引導能讓用戶快速找到想要的功能;而左側缺乏層次,界面布局冗長,用戶無法一眼掃到全部內容,閱讀效率降低。
現象3: 用戶不在意產品背後的邏輯,不要讓用戶思考問題實現產品邏輯往往是極為複雜和曲折的,我們需要把這些複雜的邏輯做到產品的背後,不要讓用戶有所感知。對於用戶來說產品智能、操作簡單才是體驗極好的。
要做到這一點,同樣總結了幾條準則:
儘量簡化用戶的操作邏輯,可以通過後臺邏輯實現幫助用戶操作智能化,例如聯動性操作;在長進程的流程操作中,儘量不要輕易打斷用戶進程讓其思考;在功能設計中不要過多的限制用戶,讓其如履薄冰,例如警告性詢問性的彈窗避免出現;下面的是一個微信加群內好友的軟體操作,可以一鍵給多個群的所有群成員發送好友驗證消息。
如果一個相同的群成員在多個群內,且此時你對該成員的勾選狀態不一致,此時軟體會自動詢問這批群成員是否需要發送好友驗證。
如果在選擇中途打斷用戶或是禁止操作會讓用戶產生疑問,需要用戶去思考背後的邏輯,就不是很友好了;面對這種衝突性的操作時,在結尾二次詢問用戶能讓用戶自然理解背後邏輯,也體現了軟體的智能性。
現象4: 為了特殊需求埋葬大眾需求產品設計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種問題,特別是產品迭代的過程中,用戶不斷的提出需求,就不斷地往產品上堆積功能,這樣長此以往會造成產品的冗餘,功能雖多卻沒有一類用戶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使用場景,這是十分可怕的。
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要評估好需求的主次,遵循以下幾點設計原則:
需求評估和界面設計時要以多數用戶的主要場景為主;在新需求迭代時不要輕易推翻原本的設計從頭再來,需要平衡好用戶體驗;在原本界面上兼容高級功能時,需要通過層級劃分把用戶當的操作路徑規劃好;高級功能是為高級用戶準備的,可以設置一定的學習成本;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特別是移動端的產品,由於移動端界面的局限性,更加需要平衡好主次性。
例如微信更新迭代的視頻功能,採用隱藏的下滑設計,不影響老用戶的用戶習慣,卻也能玩出更多花樣。切忌隨隨便便推翻重來的設計。
現象5:過度創新帶來團隊效率低下創新的確會給產品帶來新的活力,但是為了創新而創新的設計不是好設計,真正優秀的創新設計都是基於用戶體驗的。
市面上有太多的工具和應用,忽略約定俗成的規則,特立獨行地採用自己的規則,會讓每個應用的學習成本都提高,這對於用戶幾乎是毫無益處的。
每個元素的設計不能僅僅是為了好看,而是要基於用戶體驗微動效是為引導用戶理解產品而存在的,不是為了酷炫不要為了設計而設計,設計中儘量使用大家默認易懂的標識和組件在入職伊始,我很喜歡酷炫的設計風格,各種微交互的創新設計幾乎成為了我的研究重點。
在工作兩年多以來我發現這些酷炫的技能是工作崗位的奢侈品,團隊根本不會為了你認為很棒的視覺體驗買單,任何設計都需要考慮成本,一個產品設計原型往往一天就要評審,更不沒有過多的時間去考慮視覺,重點還是要把邏輯和流程表達清晰。
但是微交互也不是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在產品相對成熟的階段,追求精益求精的用戶體驗時,這些存貨也是能派上用場的。所以我希望設計師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不要本末倒置,要有自己清晰的判斷和思路。
現象6:問對問題,才能深度挖掘用戶行為用戶回訪的時候,問用戶「你們覺得下拉菜單好用嗎?」這樣的問題,不僅銷量不高,而且不會帶來價值。
這個問題,應該這麼問:「在某某場景下,這個頁面上的下拉菜單設計你能不能快速發現和操作,能不能理解使用邏輯?」。所以,用戶回訪時一定要深入思考問卷問題,才能挖掘更多的用戶行為和對產品有幫助的反饋。
以上是我工作以來的一些心得,整理和總結出來奉獻給大家閱讀,有什麼不一致的意見可以留言,很樂意和大家一起探討。
本文由 @UX-ICY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