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設計中的操作反饋設計,要從用戶和產品的兩個角度去思考——反饋能為品牌氣質的提升帶來什麼價值,能多大程度地優化用戶的體驗效果?
規範,意指符合邏輯,客觀、真實、全面、完整、準確、及時,達標。明文規定或約定俗成的標準, 使某一行為或活動達到或超越規定的標準。設計規範的制定都帶有很強的目的性,一份規範的制定不僅是對產品自身有利,對設計研發團隊以及用戶都是有諸多顯著的好處。
什麼是互動設計中的操作反饋?
設計規範中的操作反饋規範的制定,實則就是將用戶操作APP後的行為給出一致性的反饋,讓用戶的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確的感知。
操作反饋則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產品系統對用戶操作,或因用戶的行所致的變化,系統給出用戶視覺、觸覺或聽覺感官上的反饋,它是體現人與「機」交互的關鍵場景。
那為什麼我們需要操作反饋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要給用戶明確的回應,試想在生活中,如果你問某人一件事情,結果對方無動於衷,毫無回應,你會不會覺得莫名其妙,甚是不爽呢?
所以,幫助用戶及時感知產品系統的狀態,告訴用戶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接下來應該怎麼繼續操作,再或者幫助用戶做出判讀和決定,這就可以大大滿足用戶在使用APP時的控制感和存在感,同時可以消減不確定性帶給用戶的負面體驗情緒,從而提升用戶體驗。
那在多職能合作的研發團隊中,設計師給出優質的操作反饋規範就顯得更加重要了,這樣既可以幫助設計師和前端開發,亦或者是產品測試等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提高產品品牌氣質。
互動設計中的操作反饋規範和視覺設計中的視覺設計規範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但是,不管是從什麼角度來制定設計規範,其目的都不是為了規範而規範,而都應該是為了用戶、產品研發團隊和產品本身去產出優質的規範文檔。
每一項的操作規範都要站在用戶和產品角度考慮,操作的反饋給用戶的體驗帶來什麼好處,給產品的品牌氣質提升帶來何種價值。
現在市面上有相當部分的產品在用戶操作行為後是無反饋的,再細緻的來說可能是設計不仔細,因為統一類型控制項中有些操作後是有反饋的。但是,有些操作後是沒有反饋的,比如:網易雲音樂iOS6.1.0版本、閱讀應用ONE的iOS4.6.2版本、搜狐旗下社交產品狐友的安卓2.6.0版本等,就存在很多控制項在用戶操作後無反饋的問題。
圖1 網易雲音樂界面截圖(iOS6.1.0)
如上圖1,黃色框標出的按鈕,是出自於網易雲音樂iOS6.1.0版本中的不同頁面的同一類型按鈕,但是一部分有操作反饋,一部分沒有。
記得在網易雲音樂iOS6.1.0版本剛發布後,我滿懷欣喜去體驗新版本,在左右滑動頂部一欄功能按鈕時,一不小心擦碰到了「私藏推薦」按鈕,然後給我彈出一個小程序……
由於非首次進入「私藏推薦」這一小程序主界面,所以再次進入時並沒有明確標題顯示,小程序主頁面也沒有標題的明顯露出。我當時就是疑惑了,思量著是我不小心點擊了上一級頁面中的哪一個功能按鈕呢?
於是,我帶著疑惑退出小程序,在我的音樂頁面又帶著疑惑情緒猜想:是不是「私藏推薦」呢?畢竟小程序頁面有「推薦」這一關鍵詞,點擊進入後發現的確是剛才所見頁面。
以此我發現:此功能按鈕點擊長按後沒有任何操作反饋,所以,我更加明確了放大了我的疑惑和猜想情緒的原因。
如果有明確的操作反饋,即使我沒能瞬間記住功能按鈕的名稱,也最起碼可以感知到誤操進入的小程序是我不小心點擊了頁面中哪個位置的按鈕才發生了頁面跳轉。從而,在我返回上一級頁面時,可能我不一定能準確的記得是點擊了哪一個按鈕進入的頁面,但是有個明確的反饋後,我可以明顯的感知到是頁面那個區域、那個位置的按鈕或控制項給予了我反饋提示。即便操作反饋微弱,也是可以給出用戶反饋提示的,從而大大消減用戶的疑惑和不確定情緒。
無論Google公司推出的Material Design,還是蘋果公司的iOS設計規範,都對用戶操作反饋做了很細緻的處理,同時國內社交應用QQ的操作反饋的情感化設計也做的極好,大家可以手勢拖拉tab按鈕或消息提示紅點細細體驗一下。
圖2 iOS控制項操作反饋
由此可見,操作反饋沒有,不影響用戶正常使用APP,但是有了操作反饋,對用戶的使用體驗卻有一定的輔助作用。那對於一個追求為用戶提供極致體驗感受的設計師來說,為用戶提供適當的操作反饋就尤為重要了,那怎麼產出一份優質的操作規範呢?
操作反饋規範設計的思路
對於解決一個問題時,我們首先就是要充分了解問題本身,怎麼充分了解對於「操作反饋」這一問題呢?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辦法——擴充法,就是將語句「操作反饋」擴充成完整的一句話,將主、謂、賓補充完整。
擴充完整後的句子如:「用戶在操作APP時獲得到的反饋提示」;用戶輸入操作命令,再通過APP,結合平臺特性輸出反饋;有輸入有輸出,形成一個信息收發閉環。
圖3則為APP操作反饋規範的架構,此架構可以適用於絕大多數的APP操作反饋規範的建立了。
圖3 操作反饋規範架構
1. 輸入:用戶操作
現階段常見用戶使用APP的操作行為都基本不會逃脫觸屏類手勢操作、非觸屏類動作操作和語音操作三類。
當然對於智能設備的輸入操作不僅僅局限於以上三中輸入方式,也有VR頭戴式設備中的眼動操作,以及一些體感動作操作等。
觸屏類手勢操作比如點、按、拖、拉、拽等;非觸屏類動作操作比如搖一搖、抬臂亮屏等;語音操作更好理解就是語音控制產品等。但是,用戶對智能設備以及APP的操作行為不局限於此,根據產品功能和隨著技術的發展用戶操作類型也將更加多樣,只要視情況擴充用戶操作類型即可。
2. 媒介:系統平臺
在考慮APP反饋時,產品控制項是基於native中的iOS系統實現還是Android系統實現,亦或是在H5中實現,這是首要考慮的,因為很多產品會依據不同平臺特性對用戶操作反饋也給予了差異性設計。從而,根據不同平臺對用戶操作後應該給予用戶反饋提示的控制項做出類型的劃分。
至於控制項類型,設計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去劃分,重點是要知道在APP中那些是用戶會進行操作的控制項,那同一屬性的控制項給出一致性的反饋就可以。
3. 輸出:操作反饋
智慧型手機是APP的主要載體,那基於手機的反饋方式主要分別為視覺反饋、觸覺反饋和聽覺反饋三種方式。
視覺反饋:
人類在探索和認識外部世界的過程中,80%的信息是通過視覺提供的;視覺器官在接收外界刺激候,由視覺中樞參與形成視覺感知反應和回饋的過程。視覺反饋主要是通過視覺差異來提示用戶,比如:色彩、形狀、動畫等等。
觸覺反饋:
能通過作用力、振動等一系列動作為使用者再現觸感;通過觸覺接受機器提示。智能設備給予用戶的觸覺反饋主要是震動和壓感等感覺。
聽覺反饋:
聽覺反饋是指聽覺器官聽到的聲音信息,人類大腦皮層顳橫回的聽皮層為最高的聽覺中樞,聲音聽覺反饋能力屬於人類聽覺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智能設備給予用戶的聽覺反饋主要就是發出各種聲源。
對於一個軟體應用APP來說,它獨自能給出的反饋僅僅只有視覺反饋,而觸覺反饋和聽覺反饋都需要基於智能設備輔助完成。所以,視覺反饋也是APP最主流的反饋方式。
根據這個思路就可以分門別類的創建一份架構清晰的規範了,具體的實踐可以根據實際產品特點和實際情況增刪更改具體項。但是,對於大多數的APP的操作反饋規範創建來說,以這個思路拆分任務和創建規範表格都是夠用的,例如圖4示例,重點是要在規範中體現輸入行為、媒介平臺和輸出反饋三部分內容。
圖4 操作規範示例
總之,隨著產品的而不斷迭代更新和發展,以及研發團隊人員的不斷更替,對於用戶使用APP的操作反饋必定會出現以下遺漏、缺失或不合規的情況。
同時,由於操作反饋是個很細節的問題,難免會成為一個未被發現的「黑洞」,所以定期對產品做系統性的操作反饋提示走查和優化迭代也是極為必要的。那如何走查?上面給出的操作反饋規範思路一樣適用於此。
規範不意味著僵化
最後的最後,不得不提及《about face4》這本書中的一句話: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界面指導準則?
與其問我們「是否應該遵守標準」,不如問我們「應該什麼時候打破標準」更有用。」所以,不要讓你的規範成為一塊兒「化石」。我們依然要秉持著開放和與時俱進的心態來看待操作反饋這件事情,操作反饋也要同產品不同階段的品牌氣質做協同發展。同時要明確一點,即:任何設計規範往往都是一致性原則的產物。但是,一致不是一成不變,規範也不意味著僵化。
本文由 @一隻船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