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法律人類學學科發展

2021-01-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興起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法律人類學是傳統法學和傳統人類學在外延上的「擴張」與「互滲」。它主要從不同文化間相互理解的角度,來探討人類學早期的法律制度在不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法律的動態性研究等問題,後來又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當代社會的法律制度、秩序規範乃至法律文化的研究。法律人類學廣闊的研究視野與微觀的研究進路不僅能夠拓寬傳統法律史學、法律文化研究的討論空間,亦能幫助我們多向度地深入理解當代中國的法治實踐。但到目前為止,當代中國的法律人類學研究尚未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概念體系以及研究方法。要推進此項研究,筆者認為,至少需要從以下四點著重發力。

處理好法學和人類學之間的界限和張力。所謂界限問題,即哪些研究對象、內容可以納入法律人類學的範疇。回顧法律人類學的名家、名作,首先必須要考慮或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是法律人類學意義上的「法」。傳統法學關於法的定義以及法的內涵和外延均界定得十分清晰,已成不刊之論。法律人類學意義上的「法」絕不能局限於傳統法學的理解,而應當秉持一種開放的視野。但視野也不能過於寬泛,如有些法律人類學研究已經把文化人類學、政治人類學、經濟人類學以及社會組織與控制等領域的議題統統納入討論範圍。這種研究儘管開拓了我們的學術視野,但與此同時卻泛化了「法」的定義,使法律人類學喪失了特殊性或唯一性。法律人類學之所以是法律的人類學,就在於其研究對象必須具備法的一些基本要素和特徵,不能因開闊的學術視野而失掉了「法」的主線。所以,這就需要處理好法律人類學研究對象的張力問題,既不能局限於傳統法學的研究領域,又不能與其他人類學分支或交叉學科混為一談。

釐清法律人類學的研究脈絡與學術旨趣。法律人類學的發展與西方整個思想史、社會思潮甚至哲學思潮密切相關。此項研究最早可追溯至歐洲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比如,在孟德斯鳩龐大的思想體系中,我們可以窺見法律人類學萌生的學術旨趣,即法律與一國的氣候、土壤、領土面積等地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歷史法學派的代表人物薩維尼也認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表達和體現。由此可見,法律人類學在萌芽階段便十分重視法律與當下,與本國家、本地區、本時代的關係。進入19世紀後半葉,隨著殖民運動和帝國主義的擴張,航海家、探險者、傳教士開始有機會深入實地探尋非西方社會。1926年,馬林諾夫斯基的《野蠻社會的犯罪和習俗》的出版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法律人類學的誕生。而後,霍貝爾、格拉克曼、博安南、波斯皮斯爾等法律人類學家也相繼出版了若干部經典著作。二戰以後,西方思想界發生了重大轉型,加之廣大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由此導致法律人類學開始把目光重新轉回國內,開始關注西方社會的現實法律問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法律人類學的研究視角越發地趨於多元。比如,蘿拉·納德關注國家權力的話語和實踐,康利和奧巴研究了美國法庭中的溝通與交流、司法正義的獲得,恩格爾·梅麗則致力於從國際人權法的視角關注女性和家庭暴力。由此可以看出,法律人類學學術視野經歷了兩次轉化,先從本土出發,走向非西方社會,最後又回到了西方社會,重新關注當下與本土的法律世界。

樹立具有法律人類學學科特質的問題意識。正如前文所述,今日法律人類學的研究議題非常廣泛。從宗教問題到性別問題,從婚姻家庭到族群間的關係問題,從法律語言到司法話語研究,幾乎涵蓋了我們能夠想像的與法律相關的所有方面的議題。這些議題不僅來源於日常的社會生活,也與時代變遷休戚相關。相比於傳統法學,法律人類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其所擅長的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它主張應深入到一個社區、一個地區、一個社會進行長時間的深入觀察,通過這種經驗研究,可以逐漸形成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自覺意識。與此同時,法律人類學也可以超越個案研究,以小見大地秉持一種歷史視野和整體關懷。它要求把「法」放在整個社會、歷史、文化裡面去統籌把握,將不同時間、地點、社會條件、社會形態都納入考察範圍,從而揭示出多元化的法律特徵和表現形式。傳統的學科劃分體系實際上裁剪、妨礙了我們對整個社會認識的完整性。就此而言,法律人類學能夠對碎片化的知識、學科體系進行揚棄、重組和整合,把原來應是整體的東西重新復歸於整體性的研究。

保持好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距離感。與第三點相關,作為一種參與式的學術活動,法律人類學試圖對研究對象採取一種沉浸式的觀察,以獲得較為翔實的研究素材。這就要求研究者熟悉並掌握研究對象的語言和文化,儘可能地從當地人的視角理解當地人的法律實踐與法律文化。但與此同時,研究者也要做好準備,可以隨時跳出這種觀察。比如,法律人類學家霍貝爾曾提出「親近又分離」的觀點,意思是說,既要深入社會、文化內部,又不能完全投入,如果完全投入容易失去客觀的判斷。那麼,怎樣才能保持「我」(觀察者)與「當事人」(被觀察者)之間的這種距離感?首先,在進行觀察之前,不能預設前提,不要急於判斷,而應當把研究對象當成羅爾斯所說的「無知之幕」,儘可能地排除研究者自身文化上的偏見。其次,應當堅持主位視角與客位視角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尊重研究對象的文化術語和觀念表達,最大限度地克服研究者與研究對象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理解偏差。另一方面,又要秉持一種中立的分析立場,以不同文化比較的觀點來理解研究對象的法律。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冠梓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求索中國法律人類學的話語體系
    法律多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語境問題,本身就是值得反思的「元概念」。這一觀點與法蘭西大學研究院法律人類學講席教授Norbert Rouland形成共鳴。Norbert Rouland梳理了中國、俄羅斯、法國的「習慣法」的不同發展歷程,反思了法律多元主義的真實意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餘盛峰進一步追問將地方性知識的「習慣」作為不變定量是否能不證自明,並認為這同樣取決於對「法律多元」的理解。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然而在這一時期,中國人類學學科發展面臨著「依附式發展」的困境,具體表現在理論依附和學科依附兩個方面。那麼,如何擺脫「依附式發展」的困境,探索中國特色人類學發展的新方向,使之成為研究中國當代社會的一門顯學,已成為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們的時代使命。
  • 藝術人類學與新時代的中國發展
    藝術人類學與新時代的中國發展 2018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術研討會在東南大學成功召開 2018年10月03日 19: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項江濤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人類學對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的學術價值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擁有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力量
  • 我國文學人類學與分子人類學合作研究或確認「三皇五帝」實證
    新華社上海4月18日電(汪永基)主題為「重述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新話語」的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第七屆學術年會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落幕。包括中國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四十多家學術單位百餘位學者在多學科研究前沿探討中,公示了文學人類學研究領域中新的材料、新的思考、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同時論證了我國史前神話中的「三皇五帝」傳說通過與分子人類學等多元合作研究或可找到實證。  據介紹,文學人類學研究在我國已有三十餘年的發展,其對人文學科研究範式和觀念的革新促進作用日漸凸顯。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③|文化相對論,與學科合作的可能路徑
    考古學與人類學,一個關注過去,一個聚焦當下,但從研究理念、問題意識乃至田野經驗來說,卻有很多可以相互學習、借鑑之處。就人類學的學科架構與傳統而言,社會-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生物/體質人類學與考古學乃人類學的四大分支領域,共同構建出關於人類的整體認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也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堅持人類學四大分支教學與科研的學系,因此,如何增進考古學與人類學的相互交流?
  • 2011年福建師範大學人類學通論考研大綱
    Ⅰ考查目標  人類學專業基礎考試涵蓋專業概論性基礎課程,要求考生了解人類學的演變歷程和發展趨勢,掌握有關人類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學科有關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並能闡發個人獨立見解。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②|物質與觀念:不同學科的解釋邊界
    考古學與人類學,一個關注過去,一個聚焦當下,但從研究理念、問題意識乃至田野經驗來說,卻有很多可以相互學習、借鑑之處。就人類學的學科架構與傳統而言,社會-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生物/體質人類學與考古學乃人類學的四大分支領域,共同構建出關於人類的整體認知。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其關注人類在描述和理解整個世界時所進行的符號行為,目的在於加速推動心理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姊妹學科的攜手發展」。然而這場革命之後卻經歷了技術化的發展走向,研究重心從「意義」轉向了「信息」,從「意義的構成」轉向對「信息的處理」。這場革命在不經意間偏離了其最初的目標。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第二次認知革命,則試圖「還原人類認知的原貌」,集中傾向於解釋同「意義構成」相關的認知。
  • 陳根:智能時代為什麼需要重提人類學?
    新一代信息技術使生產過程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有效地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驅動智能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效率和便利。另一方面,智能技術作為對人類社會「影響面廣的顛覆性技術」,在推動人類進入一個新的社會發展階段同時,也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和爭議。大數據挖掘和利用帶來侵犯個人隱私的挑戰,人工智慧的普及更是衝擊著就業結構、法律制度與社會倫理。
  • 世界歷史:「人類學」在法國分裂狀態下的發展歷程
    相反,在大約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之間的美國,由塔爾科特· 帕森斯主導的對不同學科的分割,促使「人類學」這一術語專指針對非西方社會的研究,而西方社會則由經濟學和社會學來研究。因此這就是從那時起的社會 科學內部的學科界限,而這些界限也成了鬥爭的對象。 克洛德· 列維史特勞斯於1947年返回法國,這對歐洲人類學產生了長遠的意義。
  • 兩河流域「法律文明」丨法律制度維護「人權」,促進傳統工藝發展
    人權在兩河流域中促進了社會發展,從兩河流域中的文明中看,法律確實約束了兩河流域社會的發展,這種約束對於兩河流域的人民而言就是他們最後的保護傘,但對於兩河流域中的奴隸主而言,加大了兩河流域奴隸主的發展。「契約精神」展現了兩河流域強大的社會發展力,「精神文明」帶動社會發展兩河流域中的文明社會主要是法律社會,法律約束了兩河流域人民的行為。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體質人類學對於人類學學科的支持是不容忽視的,費孝通的「三科並立」思想也對人類學的學科復興起到及其重要的支持作用。至1986年四大分支的學科架構漸漸瓦解,體質人類學的應用性地位下降,都市人類學異軍突起,證明了其優越的工具價值。阮西湖以都市人類學為切入口,促進學科的國際化接軌,周大鳴上書教育部為人類學一級學科「請命」推動了學科的世俗化。
  • 紮根人類學田野 深耕學術土壤
    當前,中國人類學呈蓬勃發展態勢,學科體量不斷擴展,學術價值闡釋不斷豐富,學術研究對中國現實問題的介入不斷深入。影視人類學作為人類學的分支學科, 在2019年亦有不俗的學術表現,學界同仁面對迅猛發展的當代視覺文化,積極應對,通過研究、教學、影像民族志創作和學術展映交流等形式,建構學科共同體,不斷激發該學科的學術活力。學術研究議題多元,成果豐富。首先,影像民族志與民俗學結合,即在影視人類學的理論框架與方法體系中,對當代民俗文化進行更有深描意義的影像表達。
  • 整體規劃藝術人類學研究思路
    整體規劃藝術人類學研究思路 2015年11月25日 08: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近年來,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藝術人類學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構建本土化的藝術人類學研究理論話語體系成為藝術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 【耕讀路上】走近分子人類學,解密基因密碼
    進入新世紀,基因測序技術蓬勃發展,目前,二代基因測序技術已經規模化,商業化,三代基因測序技術也已趨於成熟。將二代基因測序儀測出的測序數據分析整理成完整的基因組數據的數據分析流程也已經十分成熟。通過在深圳的學習,王欣然同學對這項技術有了初步了了解,並且實際操作,完成了一個完整的二代基因測序的數據分析流程,並學習了標定變異位點、整合測序數據、輸出單倍型等進一步操作。
  • 帕克曼謀殺案:探索現代法醫人類學起源
    網易科技訊8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作為一門應用科學,而不是「純」學科,現代法醫人類學的歷史發展比較模糊不清。起初,法醫人類學的取證被迴避了幾十年,其研究結果並不被法庭所予以採信。然而,19世紀哈佛大學一名教授的謀殺案改變了這一現狀,影響了法醫人類學在法庭審判中的地位,使得其成為法庭所承認的科學調查,如同我們今天所看的電視劇CSI以及骨頭(Bones)等。這個故事發生在1849年,哈佛大學的喬治·帕克曼(George Parkman)博士失蹤了。
  • 體質人類學——替古人的遺骨「發聲」
    中國的體質人類學萌芽頗早,然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體質人類學的出現則需要追溯至中國近代19、20世紀之交國外體質人類學的傳入,之後,體質人類學在中國經歷了本土融合期、曲折前進期和快速發展期。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和《黃帝內經》是現代體質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參考材料。之後經過多個時代學者的不斷發展,為之後現代體質人類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提供了豐厚的研究材料。
  • 下溪洲的孩子們:兒童人類學的歷史足跡
    多年之後,步入晚年的武雅士曾想要利用這一項材料,出版一本關於中國兒童和育兒的人類學專著。然而書稿未成形,武雅士便於2015年5月溘然長逝(最後一版書稿寫於2015年2月)。武雅士的下溪洲調查是人類學歷史上第一次對華人兒童的系統研究,是漢學人類學與兒童人類學交匯的時刻,在學科歷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
    目前,北美地區的多數學者傾向於人類學應包括四個分支學科: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和語言人類學。  狹義人類學即指體質人類學,認為人類學是專門研究人類體質的,甚至包括對靈長類動物的研究。持該觀點的以歐洲大陸的一些國家,如德國、法國和俄羅斯的學者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