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溪洲的孩子們:兒童人類學的歷史足跡

2021-01-11 澎湃新聞

從臺北搭火車向南,抵達樹林鎮車站,再走一段小路,便是下溪洲了。這個臺灣盆地中不起眼的小村莊,卻因為上世紀5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武雅士(Arthur P. Wolf)和他妻子蘆蕙馨(Margery Wolf)的造訪,而成為一個漢學人類學歷史上地標式的田野點。2015年,武雅士教授去世,而當時留下的田野材料,則被保留在北加州高山上、自建的木樓中。

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學者許晶沿著二位前輩學者的足跡,與武雅士遺孀葛希芝(Hill Gates)在北加州會面,到木樓中重新整理這些寶貴材料。在對被塵封的田野材料的分析中,漢學人類學與童年人類學再次相遇,而武雅士的遺志也將以另一種形式與世人重逢。許晶基於武雅士、蘆蕙馨初訪臺灣時留下的珍貴材料,申請到了研究基金,通過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方式,開展名為「一個臺灣村莊的道德發展」(Moral Development in a Taiwan Village)的研究項目。藉此項目開端,6月26日,許晶在清華大學作了題為《下溪洲的孩子們:當漢學人類學與童年人類學相遇》的講座,該講座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人類學民族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小軍主持。

許晶

武雅士的遺願

「一提到這兩位人類學家,很少有人會想像得到,他們當時去下溪洲,論文題目是研究中國兒童與育兒。」在談起武雅士的遺願時,許晶這樣說道。2015年去世前,武雅士在未完成的書稿中回憶起1958年去往下溪洲的經歷,給書稿題名 《中國兒童和他們的媽媽》(Chinese Children and Their Mothers)。

1958年,武雅士與他的妻子蘆蕙馨來到臺灣下溪洲,研究他們心心念念的中國文化。二人在下溪洲待了整整兩年,通過借用當時在人類學界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六文化研究」的研究範式,收集了十分豐富的田野數據。六文化研究(Six Cultures Study of Socialization)在美國心理人類學與兒童人類學歷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該項目由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合作,結合定性與定量方法、基於系統的田野調查,是美國社會科學歷史上空前的跨文化兒童社會化研究。許晶介紹道,遵照「六文化研究」的設計,武雅士留下的1958-1960臺灣田野材料大致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對村莊的常規調查,這成為下溪洲的鄉村民族志的來源之一;而另一部分則是關於兒童、育兒的觀察、訪談和心理測量材料。

然而武雅士最終的博士論文並沒有聚焦於兒童與育兒,因其興趣轉移到童養媳、婚姻和親屬制度。 武雅士、蘆蕙馨二人利用下溪洲的常規村莊調查,以及此後其他研究項目,撰寫了大量關於婚姻、家庭、親屬制度和性別的人類學著作。這些著作後來都成為漢學人類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廣為人知;而二人亦成為漢學人類學界的著名學者。就連武雅士在史丹福大學訓練的幾代學生,現在也都已經在美國各高校執人類學之牛耳。而關於下溪洲兒童和育兒的田野資料,卻因為信息量過於龐大、缺乏有效數據處理方式,在武雅士研究興趣發生轉移後被長期懸置。

多年之後,步入晚年的武雅士曾想要利用這一項材料,出版一本關於中國兒童和育兒的人類學專著。然而書稿未成形,武雅士便於2015年5月溘然長逝(最後一版書稿寫於2015年2月)。

武雅士的下溪洲調查是人類學歷史上第一次對華人兒童的系統研究,是漢學人類學與兒童人類學交匯的時刻,在學科歷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不僅如此,武雅士的材料還對兒童內部關係進行了記錄與考察。在許晶來看,這些材料具備著中國歷史文化的關懷、兒童人類學與心理人類學的突破等諸多價值面向。

2018年夏,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做人類學研究的許晶經由同系的郝瑞教授介紹,前往北加州的武氏木樓(The Wolf Ranch),與武雅士遺孀葛希芝教授一起整理這批檔案材料。在葛希芝的大力支持下,她對這批聚焦中國鄉村兒童的田野材料的分析發掘隨之展開。許晶表示:將尊重武雅士的遺志,儘快將研究結果寫成著作出版,讓他未完成的著作以另一種形式呈現——這一切,都似乎預示著,武雅士的遺願將通過這個華人學者的研究走出下溪洲。

不可複製的田野資料

武雅士的研究應當如何被放在人類學研究的歷史脈絡中?這些未經處理的材料是如何從人類學史中誕生的?

許晶在講座中認為:應當將武雅士的研究置入更大的跨文化研究的背景中去考察。20世紀中期,美國社會科學對兒童社會化這一議題極為重視,哈佛大學的懷廷夫婦(John & Beatrice Whiting)領頭,與耶魯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合作,針對當時學界熱門的兒童與育兒問題,指導學生團隊分赴六個國家與地區,開展了人類學史上著名的「六文化研究」。「六文化研究」的田野調查耗時一年,運用系統抽樣,通過參與式觀察、兒童訪談、母親訪談、心理測試等研究方法,對六個國家共134名3-11歲的兒童進行了人類學調查。

而此時於康奈爾大學攻讀人類學和心理學博士學位的武雅士,懷揣著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志在把「六文化研究」複製和擴展到中國社會。來到下溪洲,在複製「六文化研究」範式方法的基礎上,武雅士擴大了樣本量,擴展了調查方法內容,在超過兩年的時間裡收集了系統、全備的田野調查資料,他留下的這批檔案是漢學人類學和兒童人類學領域的稀世珍寶。

在許晶看來,在學科分化嚴重的當下,像「六文化研究」這樣的項目已經是紀念碑式的存在。實際上,不論是「六文化研究」,還是武雅士的「下溪洲研究」,他們組織材料的理論和方法論上都深受行為主義的影響,統計分析也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在主流心理學界,行為主義理論範式早已屬於過去時,自1950年代認知革命(The Cognitive Revolution)以來,研究兒童的發展心理學新理論和發現層出不窮。與1950年代的武雅士相比,60年後許晶所接受的理論和方法訓練顯然已有很大的差異。

不只在研究理論與方法論層面,實際上,如果現在重返下溪洲,想要做武雅士那樣的田野調查,也已經完全不可能。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家郝瑞的博士生曾對下溪洲進行回訪,但此時的下溪洲已經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孩子們不再在村頭、河邊、樹下玩耍,而是紛紛住進了公寓當中,中國鄉村「下溪洲」已然被城市化進程吞噬。人類學家在下溪洲,已經找不到像1950年代那樣在社區裡四處玩耍的孩子了。

「武雅士教授在他關於下溪洲兒童研究的零星著述中曾如此感慨:如果我1960年代寫這本書,肯定是遵照『六文化研究』的假設-檢驗範式;可是如今,我所記憶中的村莊已經不復存在,我之前收集的材料再也不可複製了,我的寫作意圖則成為對歷史圖景儘可能忠實的呈現。」許晶介紹說。

研究中國兒童,推動人類學與認知科學的對話

作為許晶「一個臺灣村莊的道德發展」(Mo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Village)項目的開端,一些初步研究發現已經展現出這個項目的學術價值。

「60年前,一個臺灣漢人村莊中,小孩子的成長世界究竟是怎麼樣一回事?對兒童日常生活世界的研究,對我們理解兒童發展、理解中國社會、理解人類共性和文化特性,可以做出什麼樣的理論貢獻?」

在許晶看來,這些問題對於中國研究有重要意義,也是人類學甚至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核心問題。這樣的研究視野得益於許晶獨特的跨學科訓練歷程,包括漢學人類學、心理人類學脈絡裡的兒童研究、以及認知科學視野下的發展心理學。在方法論層面,她所認同的研究範式已經與行為主義和心理分析的時代相去甚遠。在技術層面,與沒有計算機的時代相比,今天我們可以運用專業的軟體對田野資料進行分析和處理。因此,她希望以新的理論範式和分析方法來編碼、解碼、重新詮釋武雅士遺留的寶貴材料。

除此之外,許晶的興趣關懷還涉及中國童年史——她發現:儘管在中國倫理思想脈絡中「兒童」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歷史記載中,「兒童」卻常常限於話語層面與精英階層中。「在下溪洲這樣的村莊,關於幾十個孩子日常生活的精細記錄,在中國童年史的文獻裡十分少見。」許晶這樣介紹道。許晶關注到,以往的中國童年史研究,往往聚焦於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例如孝道),而武雅士的田野資料,則展現了兒童內部的互動樣態。因此,通過重新詮釋講述下溪洲兒童的故事,許晶的研究項目可以促進兒童人類學和中國童年史的對話。

許晶發掘材料的工作,已經初見成果:通過材料中的「兒童訪談」,她發現下溪洲孩子們在採訪中所展現出來的敘述,並非以往研究中的 「innocent child」畫面——即一個純真、無辜,具有美好道德潛力的兒童形象。 不僅成人世界常見的支配、控制、攻擊的現象在兒童的敘述中廣泛存在,兒童對於攻擊、支配、控制等行為的反應就像光譜一樣複雜細緻,且有規律可循。她運用人類學和發展心理學共同關注的「互惠」(reciprocity)概念,並聚焦於較為受忽略的「黑暗面」或者負面行為(negative reciprocity),來描述和分析在不同情境下、孩子們的敘述中是否呈現「以牙還牙」的反應,性別、年齡如何影響孩子們的回答,以及孩子們的敘述在何種意義上反映了他們的認知和實踐,而不僅僅是成人所教導的道德規範。這些發現對於理解和後續考察下溪洲兒童的道德習得過程頗有助益。

許晶對「兒童訪談」的初步分析只是揭開武雅士田野資料的冰山一角。該資料的核心內容是對兒童互動的系統觀察。接下來,許晶將對長達兩千多頁的兒童觀察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

「從中國兒童發展這個題目出發,我的興趣是在人類學理論脈絡和民族志方法的基礎之上,推動人類學與認知科學的對話。確實就像張小軍老師所說的:中國研究其實可以給人類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帶來非常重要的理論貢獻。一方面,從歷史到當代,兒童在中國文化脈絡裡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兒童發展是理解人類倫理道德起源的關鍵窗口,也為促進文化人類學與認知科學在理論和方法論的對話提供了獨特視角」。這是許晶從博士研究至今的研究動力,也是她對於這個「下溪洲」新研究的理論期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孩子們「旅行」到宇宙邊緣,「超越」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的足跡
    揚子晚報網8月11日訊(記者 張麗)近日,南京市建鄴區殘疾兒童融合教育試點機構「南方貝貝兒童發展中心」舉辦主題夏令營活動,老師帶孩子們來一場特別太空之旅。活動開始時,老師帶孩子們觀看了影片《旅行到宇宙邊緣》,影片從離最近的月球開始,一路探索太陽繫到銀河系以至人類所認知的宇宙的「邊緣」,細緻呈現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神奇地貌,超越尼爾·阿姆斯特朗遺留在月球的足跡
  • 孩子們「旅行」到宇宙邊緣,「超越」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的足跡
    揚子晚報網8月11日訊(記者 張麗)近日,南京市建鄴區殘疾兒童融合教育試點機構「南方貝貝兒童發展中心」舉辦主題夏令營活動,老師帶孩子們來一場特別太空之旅。活動開始時,老師帶孩子們觀看了影片《旅行到宇宙邊緣》,影片從離最近的月球開始,一路探索太陽繫到銀河系以至人類所認知的宇宙的「邊緣」,細緻呈現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神奇地貌,超越尼爾·阿姆斯特朗遺留在月球的足跡,飛過明亮的金星前往水星、火星、木星、土星。同時影片也詳細展示恆星如何誕生、宇宙的終極命運、其他行星上的生命、以及最神秘也最駭人的現象:黑洞。
  • 【對話】秋道智彌:生態人類學的足跡與前景(上)
    研究足跡遍及日本列島、大洋洲、東南亞和中國雲南,研究領域涉及海洋人類學、生態環境史、人類對自然的所有權、漁業管理、生態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係、食物文化等。採訪者:陳建明,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副教授,從事生態經濟學研究。
  • 人類學的歷史有點兒黑
    人類學學會的這批人既同宣揚人道主義的人種學家對立,也同新近的達爾文主義者對立。1871年,Thomas Huxley領導的人道主義者和達爾文主義者聯盟取得對Hunt的勝利,並採用人類學術語,將其納入統一的組織中——即後來的皇家人類學協會(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攝影—人類學研究:歷史敘事與未來想像
    據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系教授克裡斯多夫·皮尼(Christopher Pinney)考證,人類學和攝影作為現代性的產物,共享著呈雙螺旋結構的「平行歷史」,曾有許多巧合的、相互呼應的時刻。人類學家也從未停止過與攝影的「野性」或「瘋狂」的對峙和對其的「馴化」。在早期的人類學家看來,攝影對以田野調查為研究手段的人類學來說是一種可替代紙筆的、更快捷的新型記錄工具。
  • 天津師大鄭連斌教授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
    11月29日,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連斌教授作為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出席會議。我校黨委副書記、校長鍾英華,研究生院、生命科學學院相關負責同志以及鄭連斌教授團隊成員參加會議。
  • 世界歷史:「人類學」在法國分裂狀態下的發展歷程
    相反,在大約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之間的美國,由塔爾科特· 帕森斯主導的對不同學科的分割,促使「人類學」這一術語專指針對非西方社會的研究,而西方社會則由經濟學和社會學來研究。因此這就是從那時起的社會 科學內部的學科界限,而這些界限也成了鬥爭的對象。 克洛德· 列維史特勞斯於1947年返回法國,這對歐洲人類學產生了長遠的意義。
  • 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在去年的南京博物院中學生考古夏令營課程中,增添了有關體質人類學的學習環節。本期南博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將繼續為同學們提供體質人類學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那麼,體質人類學是什麼?和考古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在此,小編將進行簡單的介紹。       體質人類學是將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研究其體質形態、身體結構及其生物學的變異和進化,以闡述人類的起源、人種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 如何認識「歷史」的尺度?——從「人類世」中的人類學談起
    2020年9月5日上午,第782場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在明倫堂舉行,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新建在題為「歷史的尺度:『人類世』中的人類學」的講座中,就「萬物生存的時空結構」「人類中心的歷史年表」「地球史尺度的『人類世』」等層面,向現場近兩百名聽眾做了精彩的講述。
  • 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3月30日,吐魯番學研究院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開展科研合作項目,該合作項目是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 兒童餐真的適合孩子們嗎?營養搭配是否均衡?
    最近,越來越多的餐館針對「小小顧客」們推出了品類繁多的兒童餐、寶寶餐。相對於成人餐飲來說,兒童餐口味清淡、搭配豐富,深得兒童和家長的歡迎。不過,市面上餐飲企業推出的這些兒童餐,真的適合孩子們嗎?營養搭配又是否均衡呢?記者進行了探訪。
  • 促進法律人類學學科發展
    法律人類學意義上的「法」絕不能局限於傳統法學的理解,而應當秉持一種開放的視野。但視野也不能過於寬泛,如有些法律人類學研究已經把文化人類學、政治人類學、經濟人類學以及社會組織與控制等領域的議題統統納入討論範圍。這種研究儘管開拓了我們的學術視野,但與此同時卻泛化了「法」的定義,使法律人類學喪失了特殊性或唯一性。
  • 寒假來臨,這裡有一份給孩子們的假期書單
    故宮的二十四節氣》 中信出版社這套寫給孩子的文化歷史通識繪本,由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與御鑑文化研討設計。把故宮博物院作為故事背景,給孩子們介紹了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氣候和物候變化、民俗傳統,為他們展現了紫禁城在二十四節氣的變化。
  •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        清華新聞網11月15日電 11月9日,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生態學術研討會在熊知行樓舉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史志欽與中心發起人之一、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景軍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現掛靠於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旨在成為一個集學術研究與教學為一體的大學基礎單元。該研究中心將致力於醫學人類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歷史人類學、經濟人類學、認知人類學、海外人類學和跨文化研究七個領域優先發展。
  • 從文化哲學到文化人類學
    研究哲學與文化的關係,應該從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三條路逕入手,才能窺見當代文化哲學形成、發展的總體脈絡,而維柯恰恰是將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三位一體化的思想先驅。 一 揚巴蒂斯塔・維柯是文化人類學的先驅。文化人類學是從文化角度研究人類的歷史、現狀和發展的一門學科,它特別重視對原始文化、神話傳說所體現的人類文化淵源、結構的考察。
  • 整體規劃藝術人類學研究思路
    整體規劃藝術人類學研究思路 2015年11月25日 08: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近年來,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藝術人類學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構建本土化的藝術人類學研究理論話語體系成為藝術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 人類學能走出它的自戀嗎?
    按:在巴西人類學家維未洛斯看來,人類學長期以來是一個自戀的學科。精英主義的研究者自戀,導致他們筆下的被研究者也是「自戀」的,當地人似乎總是處於一個封閉的社會文化體系,對自身以外的世界漠不關心——然而,果真如此嗎?他提出了進一步的「逆轉人類學」的思考。
  • 藝術人類學與新時代的中國發展
    藝術人類學與新時代的中國發展 2018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術研討會在東南大學成功召開 2018年10月03日 19: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項江濤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從廣義上來講,屬於人類學中的一個分支,在英、美國家,傳統上習慣把人類學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兩大部分
  • 闢謠:是誰對分子人類學數據動了手腳?
    中國是一個無論歷史還是文化都十分悠久的國度,我國的漢籍史料,記載了中國近3000年來連綿不斷的歷史,但對於更久遠的歷史,我們卻不甚明了;於是就有了考古學的出現,它還原了3000年前,甚至更久的年代華夏圖景。歷史與考古相互補充,讓我們平民大眾能穿越上下5000年,一覽華夏歷史文明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