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中國法律人類學的話語體系

2021-01-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法治中國建設,不僅關注「規範」,也關注「人」。作為法學研究和人類學研究的交叉領域,法律人類學必將有所作為。近日,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和上海師範大學法治與人權研究所主辦的「法律人類學視野下的生活世界與多元規範」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60餘位與會學者就相關主題展開討論。

  多樣性貫穿理論與方法

  運用法律人類學方法進行二階觀察,有助於揭示法律人類學理論和方法的多樣性。

  法律多元主義是法律人類學學者較為重視的研究主題。上海師範大學劉作翔認為,法律人類學學者應注意規範多元和法律多元之間的區別和聯繫。法律多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語境問題,本身就是值得反思的「元概念」。這一觀點與法蘭西大學研究院法律人類學講席教授Norbert Rouland形成共鳴。Norbert Rouland梳理了中國、俄羅斯、法國的「習慣法」的不同發展歷程,反思了法律多元主義的真實意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餘盛峰進一步追問將地方性知識的「習慣」作為不變定量是否能不證自明,並認為這同樣取決於對「法律多元」的理解。

  個案研究方法與法律人類學理論相互支撐,是學者比較青睞的研究方法之一。西南政法大學曾令健將法律人類學個案研究方法運用的歷史從布洛維追溯至格拉克曼。湖南師範大學劉順峰進一步詳解格拉克曼的「個案敘事」,挖掘一種司法文明新範式。如吉林大學楊帆所言,該範式在圖拉爾的法國行政法院「田野民族志」中得以印證,「客觀」和「客觀性」的界分實乃個案研究堅守的不二準則。上海財經大學蔣濟澤補充認為,現今國際法律人類學更加注重資料來源和研究方法的透明度,進而對個案研究方法運用提出了更多要求。

  田野訪談悖論是多數人類學學者在研究中體驗到的,而法律人類學學者感受尤為明顯。復旦大學熊浩以中國「法律人類學研究」為考察對象,呈現內在參與者和外在觀察者悖論,闡釋「訪談」的法理。上海師範大學邢海燕從「他者的觀察,共情的理解」切入,提醒深描訪談要留意主體的交互性悖論,以防把別人的故事帶偏為自己的故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印子指出,如何解答調研個案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間的悖論,足以考驗中國法律人類學人的智識。而廈門大學劉子曦給出的「古/今—中/外—人/物」的多維分析工具,或許有所裨益。

  探尋中國特色的生活世界

  理論源於生活,中國的法律人類學研究離不開中國人自己的生活世界。

  北京師範大學馬劍銀長期關注「生活世界法理學」。他認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因為有了人的參與,已經不再是客觀的自然世界,不同文明的多樣性隱藏在法律人類學之中。華僑大學楊靜哲認為,在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如何在對有趣的理論、有趣的人的觀察中處理好「依附性」和「超然性」的關係必將是法律人類學研究的重大議題之一。上海外國語大學王偉臣坦言,作為興趣共同體,法律人類學學者勢必呈現出多樣的趣味性,而其研究的趣味也必定是多樣的。這便是法律人類學「生活世界」的特殊性所在。

  鮮為人知的、獨屬於法律人類學的精彩故事,呈現了這一特殊的生活世界。上海博物館張經緯追隨費孝通關切瑤族地區的土地制度問題,從歷史的隱文中發現對當下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經驗借鑑。西南政法大學趙天寶深入德昂族腹地,發現當地居民話語中糾紛的重要性層級,超越「國家—社會」二元視角,關心「人」的嵌入。華東政法大學張筱葉通過對比觀察非日常的文化生活和日常的管理秩序,揭示了警囚互動主體性如何在表演中實現雙向建構。上海師範大學李承罡通過刑事審判中的感官因素,以視覺為主線推演符號化指向,挖掘「器物變異」的身心基礎。

  除了「新」故事,法律人類學學者的研究同樣為「舊」故事帶來了新內涵,反映出日常生活世界本身的複雜性並未被「劃一的規範判斷」所遮蔽。雲南大學張劍源重提「清官難斷家務事」,描繪了中國家事領域審判現代化轉向帶來的內在張力及其對社會改造帶來的深遠影響。上海師範大學楊蓉藉助精準敘事化解了社會對農村女性的「刻板印象」,表明新時代的農村女性追求婚姻自由徵途並不遜色於城市女性。奧斯陸大學尹韜在普法宣傳的邊陲社戲中,探訪文化翻譯和法律嫁接在同一「真相」不同「劇本」之間的隱微寫作。上海師範大學馮猛從「邊陲」走入城市的中心,體察國家治理進程中的城市之人如何在法治、德治、自治間尋求平衡。中國人民大學尤陳俊結合經驗材料,搭建「人—社區(族群)—國家」關聯,重申中國基層生活世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建構中國法律人類學的藍圖

  中國法律人類學研究所具有的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特徵,是由中國人生活世界的複雜性所決定的。這為中國法律人類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同時,法律人類學的發展也將為其他相關學科提供更多的視角和素材。上海師範大學蔣傳光申明,法律人類學研究對於法理學基礎理論研究以及法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交流溝通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張冠梓點明,在法學和人類學的界限和張力、法律人類學的學術視野、法律人類學的「法律問題意識」、法律人類學研究方法的「距離感」等問題上,中國法律人類學定可有所作為。

  新技術手段的發展、新社會現象的出現,拓展了法律人類學的研究視域。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龐濤用影像記錄了一起彝族「死給」案調解的過程,揭示了國家法與習慣法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互動,將影視傳媒學因素納入法律人類學;甘肅政法大學韓寶涉足甘青川黃河上遊,將「法律空間」理論嵌入「族群」研究,以華夏母親河一奶同胞的文化特性塑造個性化的生態司法文明;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遊天龍將中國法律人類學的關懷投向了美國亞裔移民,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討個體選擇、群體活動和法律規制。在上海師範大學劉振宇看來,這些探索恰恰表明,當中國的法律人類學人開始反思法律人類學的基礎理論、探尋中國特色的生活世界的時候,其發展是研究領域導向的,不會因學科壁壘而畫地為牢。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

相關焦點

  • 促進法律人類學學科發展
    它主要從不同文化間相互理解的角度,來探討人類學早期的法律制度在不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法律的動態性研究等問題,後來又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當代社會的法律制度、秩序規範乃至法律文化的研究。法律人類學廣闊的研究視野與微觀的研究進路不僅能夠拓寬傳統法律史學、法律文化研究的討論空間,亦能幫助我們多向度地深入理解當代中國的法治實踐。
  • 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基本維度
    原標題: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基本維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高度重視,提出加強話語體系建設,集中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讓全世界都能聽到聽清聽懂中國聲音,讓世界認識一個立體多彩的中國。   話語體系是一定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和文化傳統的綜合表達。
  • 人類學對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的學術價值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擁有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力量
  • 新中國70年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回顧與思考
    新時代,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致力於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之時,有必要回顧和研討70年來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問題。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語言學的學科體系建設相對來說是起步較早、發展比較成熟的,中國科學院建院之初就設有語言研究所。70年來,作為國家科學院的專門語言研究機構,語言研究所一直發揮著科研領頭的作用。
  • 整體規劃藝術人類學研究思路
    整體規劃藝術人類學研究思路 2015年11月25日 08: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近年來,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藝術人類學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構建本土化的藝術人類學研究理論話語體系成為藝術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 我國文學人類學與分子人類學合作研究或確認「三皇五帝」實證
    新華社上海4月18日電(汪永基)主題為「重述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新話語」的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第七屆學術年會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落幕。包括中國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四十多家學術單位百餘位學者在多學科研究前沿探討中,公示了文學人類學研究領域中新的材料、新的思考、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同時論證了我國史前神話中的「三皇五帝」傳說通過與分子人類學等多元合作研究或可找到實證。  據介紹,文學人類學研究在我國已有三十餘年的發展,其對人文學科研究範式和觀念的革新促進作用日漸凸顯。
  • 佟德志: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在邏輯
    本文即試圖從權力與權利兩個維度來勾畫現代西方政治話語框架形成的歷史及其內在的邏輯。 一、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基本框架 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依託於近代西方兩種對立的政治運動。 在西方政治話語現代化的過程中,權力與權利話語主題基本依託於自然法和契約論兩大論證方式,這構成了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生成的兩個基本假設。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縱觀喬健的人類學生命史,喬健除了踐行人類學學科的要求外,還有一種自覺,這就是如何運用人類學的知識去解答中國人類學家需要額外負起的一份責任。這個責任就是用西方的人類學知識體系去解釋、驗證中國這個大的古老文明體。這大抵也是中國的人類學界一直強調的「本土化」的問題。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人類學四分支學科設置不僅僅是理想,也是人類學「學徒期」訓練體系,在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何國強身上有著現身說法。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王建民主要就中國人類學學派的問題展開討論。他指出學派是作為一種關於科學賴以發揮作用的社會條件和支持,包含著理論方法論、話語表述方式、學術領袖和團隊成員、研究規範、系列學術作品乃至於專業教學設計以及模板。要謹慎對待學派問題。
  • 專家:哲學社科話語體系建設要堅持「五統一」
    研討會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協調會議辦公室主辦,教育部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等有關部門人員,以及相關專家學者共120餘人參加了會議。
  • 喬健:為什麼中國人類學不行?
    李濟先生教授「史前史」跟「體質人類學」,高去尋先生教授「中國古器物學」、「中國考古學」,凌純聲先生教授「考古人類學導論」,芮逸夫先生教授「中國民族志」,陳奇祿先生教授「人類學史」、「北美民族志」。芮逸夫用的教本,就是Robert H. Lowie的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文化人類學概論》)。
  • 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核心要義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拉納·米特(Rana Mitter)在其《中國,被遺忘的盟友》一書中指出,西方人了解很多關於二戰期間德國在歐洲、日本在亞太戰場的情況,甚至關於蘇聯反法西斯戰場的情況,但是,關於中國在二戰中的故事在西方就沒有真正被講述過。
  • 人類學能走出它的自戀嗎?
    按:在巴西人類學家維未洛斯看來,人類學長期以來是一個自戀的學科。精英主義的研究者自戀,導致他們筆下的被研究者也是「自戀」的,當地人似乎總是處於一個封閉的社會文化體系,對自身以外的世界漠不關心——然而,果真如此嗎?他提出了進一步的「逆轉人類學」的思考。
  • 嚴書翰: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需正確處理「三大關係」
    這就啟示我們:話語體系表面上是乎只是一個「說什麼、怎麼說」的問題,實際上它涉及價值表達、思想影響和真理傳播等重大問題。因此,話語體系建設對於我們黨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是極其重要的。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我們的話語體系對於廣大黨員、幹部,尤其是80後、90後青年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是有限的。 其次,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是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的迫切需要。
  • 紮根人類學田野 深耕學術土壤
    當前,中國人類學呈蓬勃發展態勢,學科體量不斷擴展,學術價值闡釋不斷豐富,學術研究對中國現實問題的介入不斷深入。影視人類學作為人類學的分支學科, 在2019年亦有不俗的學術表現,學界同仁面對迅猛發展的當代視覺文化,積極應對,通過研究、教學、影像民族志創作和學術展映交流等形式,建構學科共同體,不斷激發該學科的學術活力。學術研究議題多元,成果豐富。首先,影像民族志與民俗學結合,即在影視人類學的理論框架與方法體系中,對當代民俗文化進行更有深描意義的影像表達。
  • 2011年福建師範大學人類學通論考研大綱
    Ⅲ考查範圍  一、人類學概述  (一)人類學的研究對象  (二)人類學的學科體系  (三)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四)關於"文化"  二、文化理論軌跡  (一)理性-進化論時期  (二)實證-結構論時期  (三)理解-相對論時期  (四)論爭與共識  三、體質人類學  (一)關於"體質人類學"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語建構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說它是系統工程,一個重要的含義是說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不可分割的,是互相制約、互相促動的,三個方面是同步進行的。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發布(全文)
    前言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特徵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    結束語前言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 會議|中國民族志研究中,探索人類學的倫理轉向
    簡言之,「倫理轉向」雖發軔不久,甚至缺乏相關術語、概念的統一,但卻代表著人類學內外聯動,以新理論工具撬動經驗反思,以拓展學科視野的蓬勃野心。中國文化歷來看重教化修身,相應地,在中國研究的傳統當中,倫理道德問題歷來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人類學中國研究的前輩學人就曾對這一問題著墨甚多。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5)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部門  憲法相關法。憲法相關法是與憲法相配套、直接保障憲法實施和國家政權運作等方面的法律規範,調整國家政治關係,主要包括國家機構的產生、組織、職權和基本工作原則方面的法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家安全、國家標誌象徵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權利方面的法律。截至2011年8月底,中國已制定憲法相關法方面的法律38部和一批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