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算法時代下,自由意志的讓渡和進路

2020-10-18 陳述根本

/陳根

相較於傳統的物理世界,新一輪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一個基於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科技而形成的「數字世界」正真實而具體地嵌入我們的社會生活,深刻又廣泛地影響著我們習以為常的現實世界。

但不論是大數據還是人工智慧,都依託算法而存在,我們正在走進的數字世界本質是數據驅動的算法應用算法充斥我們的生活,又在細微處改變著我們對信息的接收、對產品的需求以及情緒與狀態時,卻少有人關心算法最終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事實上,以算法為導向的思維模式,正在迅速地蔓延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所有領域,並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將對文化和消費者行為產生巨大影響,而任何人都需要為此做好準備

  

算法基礎和算法前提

般來說,算法是為解決特定問題而對一定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和求解的操作程序。算法,最初僅用來分析簡單的、範圍較小的問題,輸入輸出、通用性、可行性、確定性和有窮性等是算法的基本特徵。也就是說,算法是一個過程或一組規則,它可以像食譜一樣簡單,也能夠像機器學習程序代碼一樣複雜

數學是算法的基礎之一,而且走得相當艱難。以數學演算為形式的傳統算法進化了2000多年,到18世紀才有所飛躍——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了二進位,還設計出第一臺能做加減乘除的機械計算器。

此後200多年,隨著高斯函數、概率論、圖論、布爾邏輯及更多數學分支的發展,1930年代,二進位電子電路問世使現代算法呼之欲出一個叫克勞德·香農的麻省理工研究生試著把二進位和布爾邏輯結合寫進電子電路,之後他發現這種結合能解決數學難題,存儲數據,編輯圖像和文字。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埃尼阿克在美國問世。它重30噸,能用20秒計算出炮彈的軌道。從此,算法走出古典數學家的演算紙,進入計算機時代。

數據信息則是算法存在的前提。事實上,算法的本質是對數據信息的獲取、佔有和處理,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數據和信息。簡言之,算法是對數據信息或獲取的所有知識進行改造和再生產

由於算法擅長計算、數據處理和自動推理因此,它們成為當今數據驅動世界中極具價值的工具。於是,我們所做的一切,從吃飯到睡覺,被數位化地跟蹤並生成數據,算法進一步組織這些非結構化數據並將其加工成模型,以此來獲得某種具有預示性的數據結果。

以社交娛樂為例可以說,社交媒體就龐然大物般的算法構成社交媒體根據人們所提供的以及來自其他各種渠道的數據,確定人們的興趣、愛好、口味,然後推送更多人們喜歡的內容。

  

其中,基於內容的推薦算法協同過濾算法應用最廣,也最典型。基於內容的推薦算法在資訊閱讀領域有著基石般的存在。形象地說就是你多看什麼就給你推薦什麼Feed(信息流)是目前資訊和社交軟體最常用的展示方式,因直觀、簡單、高效等優勢深受歡迎。

早期Feed流以Timeline(時間線)排序,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朋友圈。這種排序法易於理解且充滿極簡主義。它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即呈現效率低下的不良體驗

於是,重力排序算法得以衍生,兼顧熱度和更新時間的綜合策略。它給內容施加兩種力:重力拉力。前者是時間,新內容會把老內容刷下去。後者則代表點擊數、評論、贊等熱度,又會把熱點內容推上去。如此往復,用戶將看到一種既新又熱的動態平衡。

協同過濾算法主要基於人際關係和興趣關聯的推薦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協同過濾最終不是在資訊而是在電商領域發揮了最大價值

尿布啤酒的銷售案例就是協同過濾的經典應用。沃爾瑪分析消費者購物行為時發現,男性在買嬰兒尿片時都會順手犒勞自己幾瓶啤酒。於是,兩種看似風馬牛的東西,通過大數據和算法,捆綁銷售實現效益最大化。

算法的開放和狹隘

不斷擴大的算法體系包羅了萬象,興起了數據主義,數據主義(dataism)宣稱宇宙是由數據流組成的,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取決於它對數據處理的貢獻」。於是,在數據主義的影響下,所有的社會科學都呈現出追求理論上隱藏在我們的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算法模式的趨勢,就像所有的自然科學都在試圖解碼自然的有機算法一樣。

一切都是算法的理念下,人們越來越相信算法能夠讓我們得到優化的結果,這進一步增強了數據主義的吸引力谷歌(Google)Hopper能夠通過設計的算法跟蹤和預測機票價格來節省用戶的航空旅行費用;Spotify的算法讓用戶享受發現新音樂的樂趣或者通過定向廣告讓人們發現曾經不知道但非常想要的產品。

甚至算法和機器學習能被應用在疾病診斷和生物特徵跟蹤中人工智慧(AI)在疾病診斷方面的應用日益普及有些地方AI甚至可以提出治療方案和療法建議。 20201月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通過X光片子診斷乳癌,算法的表現超過醫生。

時下,算法統治著各個領域,時尚出版娛樂金融保險旅行等隨著技術的發展,很快,算法就將接管其他關鍵領域,如交通、城市規劃、醫療和教育,所有這些都將對我們的整體生活質量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不論其是好是壞

但問題是,當一切都建立在數據的基礎上時,隨著日常生活中所有領域逐漸被算法接管,無意識但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會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也會誘使我們進入一個算法陷阱:提煉出最大眾的標準,呈現出同質化的經驗,並以此作為對每個人的最佳選擇

  

歷史學家赫拉利表達了這方面的擔憂他指出大數據比我們最親近的朋友還要了解我們自己。在醫療領域,大數據不僅知道人們過往的病史,還知道人們祖先的病史,家族的基因情況,以及生活習慣等。因此,在健康方面,相比個體本身,大數據更能做出恰當的決定。

在情感生活領域、職場領域等都存在同樣的情況消費領域自不待言顧客走到一個貨架前,會拿起哪些商品來查看,比較哪幾個品牌,最終買下哪件商品,大數據都能做出可靠的預測。

這似乎只是傳統消費行為學、社會學的延伸。然而,法蘭克福學派卻更早就對商業社會的媒介霸權做出了警告和批判,馬爾庫塞認為傳播媒介中的廣告等信息給人們製造出一些虛假的需要,人們並不去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麼,而是被媒介信息所操控,沉迷於它們所宣揚的物質世界

於是,個體不再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而是被給予需要,人們的決定並不真正由自己做出。每一個登錄亞馬遜網站的用戶都會看到一個定製的主頁,上面滿是亞馬遜算法根據你的購買歷史精心挑選的產品。算法在產品發現方面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但現在它們開始通過自動購物進一步侵蝕消費者的自由意志。

最終,數據主義和算法決策的傳播所產生的影響明顯地體現出來:它開始剝奪人們的能動性,剝奪了人們做出自由意志選擇的機會。

在線搜索Google根據人們輸入結果的相關性提供按其算法排名的超連結頁面,然後通過瀏覽連結,從中了解更多信息。隨著智能揚聲器和語音助理的推廣,越來越多的搜索開始通過語音進行。與自然對話的情況一樣,語音搜索通常一次只返回一個答案,即算法認為最匹配的結果,因此極大地限制了搜索結果。於是,人們對算法及其對數據的解釋越信任,們就越不可能質疑作出的決定

顯然,算法的應用使得人們更加自願和主動地讓渡自己的自由意志,同時也使得原初意義上的自由意志的決斷過程和結果被輕易地暴露出來並更容易地被影響。此外,社會系統將適應算法的存在,廣泛依賴算法來決定集體和個體事務社會系統的總體改變將深刻地改變個體的生存方式,進而再一次改變自由意志的內涵。

但無論如何,當算法賦予一枚硬幣開放和狹隘兩面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有更多思考。不要認為眼前的一切都理所當然,不要習以為常,不要喪失對於正確判斷的敏銳度,這才是算法時代下的進路。

相關焦點

  • 處處都是算法的時代,人類還有自由意志嗎?
    無論這是一個捏造的段子,還是真實存在的案例,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確身處於一個處處都是算法的時代。在如今日常生活和行為都受算法影響的這個時代,我們是否還真的有自由意志?這篇翻譯自原題為Free Will in an Algorithmic World的文章,作者是沃頓商學院的卡提克·霍桑納格教授(Prof. Kartik Hosanagar)。
  • 大數據算法時代的自由和必然
    摘 要:自由與必然的關係問題,在大數據算法時代呈現出新的表達方式,焦點集中在意識或自我意識的統一與超越上。科學家否認意識的統一性甚至其存在,並由此質疑自由意志的存在。康德通過區分現象和本體,在論證「算法」的合理性並限制它的同時,為自由和道德保留了地盤。
  • 人臉識別下的隱私讓渡,代價有多大?
    投稿來源:陳根1964年,布萊索(Bledsoe)提出了世界上首個人臉識別算法,該算法以鏈碼為特徵進行人臉識別,一腳踢開了真正意義上的自動人臉識別技術研究的大門。20世紀70年代,在計算機技術、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諸多學科的快速發展下,2D人臉識別算法誕生。2D人臉識別算法孕育了2D人臉識別技術系統,而繼承了2D人臉識別技術自然識別過程的3D人臉識別技術則同時具備了高效率與高識別正確率。當下,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嵌入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財務行為、工作場所監督、安全防控等領域得到普遍應用。
  • 自由意志是錯覺,潛意識是算法,人類是被創造出來的虛擬角色?
    之前咱們有文章專門聊過一個話題——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在那篇文章中咱們先介紹過一個關於人的自由意志的著名實驗。這個實驗是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班傑明.李貝特組織實施的。這個實驗是通過研究神經信號與意志行為之間的關係來證明自由意志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客觀存在。
  • 自由意志和真實的力量
    最初,造物主為體驗祂自身,創造我們所在的宇宙和無數靈魂,一起開拓並豐富這個宇宙。並且,造物主賦予了每一位靈魂最珍貴的禮物 - 自由意志。正是因為有了自由意志,使得每個靈魂都能以自主的方向和意願探索這個宇宙,完全的自由。
  • 當AI有了「自由意志」
    以往的任何一場技術革命只是增強了人類在體力、腦力等方面的專項能力,但這一次AI將直接抵達人的核心本質——那個所謂撐起人尊嚴和價值的「自由意志」。大多數人會將這種宏大議題當作杞人憂天的無稽之談,因為「狼來了」的故事人們已經聽過多次。很多大人物對於人工智慧威脅人類地位的告誡,也有種「口嫌體正直」的意味,無不在自己的領域內推動AI技術的進化和使用。
  • 自由意志與量子力學: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麼亞原子粒子也有
    原標題: 自由意志與量子力學: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麼亞原子粒子也有 上面這句話,並不是什麼哲學家憑空想像出來的理論,也不是科幻小說家的精彩幻想,而是一個名為「自由意志定理」的數學定理!這篇名為「The Free Will Theorem」的論文,在2006年由John Conway和Simon Kochen發表。
  • 強控制的算法,弱控制的活法
    投稿來源:陳根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使技術產生了顛覆式的變革與發展,大數據、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等新興技術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應用,構成了智能時代獨特的表徵。這些技術以算法為主線,串起了一張完整的技術網絡。於是,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預測能力的智能算法開始由虛擬空間向現實空間延伸。
  • 從混沌到自由意志——人類的思想和行為能否被自己控制?
    拉普拉斯也可能對自由意志說過同樣的話,但他的機械論宇宙認為造物者是多餘的。自拉普拉斯時代以來,科學家、哲學家甚至神經科學家都追隨他的腳步,否認自由意志的可能性。這些例子當然是有爭議的,因為它們涉及到人類的大腦和思想,並且隱含著自由意志的問題。然而,在計算機算法中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一個算法解決特定問題的答案用這張信用卡你能取多少錢?我可以訂明天上午8:45的火車嗎?又是基於抽象邏輯。這種邏輯在用高級程式語言編寫的電腦程式中顯式地編碼。
  • 自由意志不存在?
    換句話說,自由意志的懷疑者對待觸犯法律者的態度,和他們對待病毒、洪水,或其他自然現象的態度是一致的:他們的目的是保護自己在將來免受危害,而不是滿足復仇的欲望。 接下來的一項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我們將參與研究的受試者分成兩組,第一組閱讀一本書中的片段,這部分內容認為,人類的理性認識中不應有自由意志的一席之地;第二組則閱讀同一本書的另一個段落,內容和自由意志無關。
  • 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覺嗎?
    作者|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英國哲學家和作家,是《哲學家雜誌》的共同創辦者和主編
  • 細思則恐,如果「自由意志」是假象,宇宙法則的真相又是什麼
    這就引申出來一個問題,自由意志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如果自由意志是一個假象,那是不是說人生所有的選擇其實是事先安排好的,也就是說命運天註定呢?這個話題咱們還得從一個重要的實驗說起,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有關人的自由意志的實驗,是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班傑明.李貝特組織實施的。這個話題咱們還得洞一個重要的實驗說起,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有關人的自由意志的實驗,是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班傑明.李貝特組織實施的。
  • 或許,我們真的沒有自由意志?
    不過,在研究這個問題的人群中,神經系統科學家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不光只是一個哲學問題了,它也是科學問題,是關於人類如何感知世界的問題,是我們從怎樣的規模和層面看待世界和宇宙和「更大的世界」的問題。每一個哲學流派都有不同的世界觀,宇宙觀和視角,你也可以說,宇宙只是一場幻影秀,所謂的自由意志,甚至可能連因果鏈,輸入與輸出結果都沒有關係——它可以是完全形而上的。
  • 算法勝利,人類自由意志將終結!
    但赫拉利提出,當前人類的「自由意志」正在面臨危機!他說,自由意志基於三個假設:第一,我有一個不可分割的「自我」,用心審視,就能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自我,要傾聽它的聲音。第二,真實的自我是完全自由,擁有自由意志的。
  • 鄧曉芒 | 自由意志意味著什麼?
    人在社會的異化狀態下,即使從生物學的眼光來看也在逐漸萎縮下去,他變得連動物都不如,他「只是在執行自己的動物機能時,亦即在飲食男女時,至多還在居家打扮等等時,才覺得自己是自由活動的;而在執行自己的人類機能時,卻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人不僅失去了人的需要,甚至失去了動物的需要」。儘管如此,談到任意性和自由意志,那麼仍然應當說,這只可能是人的專利品。
  • 如果量子有自由意志,那麼是不是人工智慧也可以有?
    構成自由意志的主要架構包括多種方面,舉例而言,在宗教範疇,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全能的"神"或某種神秘力量並不以其力量掌控個人的意志和選擇;在倫理學,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個人在道義上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心理學,這意味心靈控制身體的部份動作;在科學領域,自由意志可能意味身體的動作,包括大腦在內
  • 自由意志的死亡會毀滅我們的法律跟道德責任嗎?
    我們不妨回到哲學家挑戰自由意志的傳統進路;這種進路通常與一種稱為「因果決定論(Causal determinism,通常簡稱為「決定論」)」的觀點密切相關。要了解什麼是決定論,我們可以從18世紀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的思想實驗開始。
  • 決定論: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對抗,法蘭克福和意動論者堅持了自由
    倘若(至少某些)人類行為不是事先決定的,我們是否就能夠說明他們的自由和責任呢?不過,我們先要區分兩種對待非決定論的態度:一種是由于堅信有由意志的存在而擁抱非決定論的世界觀,另一種是基於其他理由(如量子物理學)相信非決定論為真。後種態度通常引起其他方面的爭論,如量子物理學是否是支持非決定論的證據,自由意志是否與能量守恆原理相牴牾等等這類爭論在目前我們關心的話題之外。
  • 致決定論者:自由意志存在-虎嗅網
    當人們爭論人類是否擁有自由意志時,也有這種自說自話的傾向。神經科學家兼自由意志懷疑論者山姆·哈裡斯三番兩次揚言要和丹尼爾·丹尼特這位為自由意志辯護的哲學家決鬥,還曾邀請他做客自己的播客,希望來一次偉大思想的碰撞。然而,一眨眼又變成了雞同鴨講。克裡斯蒂安·李斯特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哲學家,他的專長領域是人類決策。
  • 從日常生活經驗考察自由意志
    可以說,否定了自由意志,也就等於否定了人的存在。但奇怪的是,一到了西方哲學那裡,這個問題就成了頭號難題,爭了兩千年,現在也沒個定論。為什麼呢?因為概念界定出現了扭曲,非要認為自由意志與因果必然性不共戴天。在自由意志問題爭論中佔上風的不兼容論就斷言,在決定論的氛圍下,自由意志只是個幻覺,不可能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