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完全利用AI發現「迄今最強抗生素」,登《細胞》雜誌封面

2021-01-07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報導

機器之心編輯部

MIT 科學家用深度學習模型發現的「halicin」抗生素分子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廣譜抗菌能力,這是人類首次完全使用人工智慧的方法發現新抗生素。研究人員表示,halicin 可以消滅一些世界上最危險的細菌。他們的這一研究登上了生命科學頂級期刊《Cell》。

自青黴素出現以來,抗生素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基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菌會逐漸產生對抗生素的耐藥性,這就需要藥物研發工作者不斷開發新的抗生素。

但現實情況是,由於缺乏經濟激勵,私營藥企在新抗生素的發現上收效甚微,使得抗生素的問題越發嚴重。曾有研究預測,如果不立即採取措施開發新的抗生素,到 2050 年,因耐藥感染而死亡的人數將達到每年 1000 萬人。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研發人員使用多種傳統方法挖掘新的抗生素,但很多時候,他們會一次又一次地發現相同的分子,因此新抗生素的發現步履維艱。在此背景下,生物醫學界亟需新的方法來幫助發現新抗生素。

解決 WHO「通緝令」上最危險的病原體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來自 MIT 合成生物學中心的研究者開發了一種可以預測抗生素分子活性的深度學習方法,從超過 1.07 億種分子中識別出了強大的新型抗生素分子——halicin。halicin 可以對抗多種細菌,如肺結核以及被認為無法治療的菌株。而且,這種新發現的分子在結構上與已知的抗生素分子有很大不同。

在小鼠實驗中,該分子對多種病原體具有抗菌活性,包括艱難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有「廣泛耐藥性」並迫切需要新抗生素的鮑曼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其中,後兩者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高優先級病原體,是新抗生素三大研究目標中的兩個。

雖然之前已有使用人工智慧作用於部分抗生素發現的應用案例,但研究團隊強調,此次最新發現是基於沒有任何先前假設的情況下,完全從零開始識別出的全新抗生素種類。

目前,這項研究工作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合成生物學家 Jim Collins 主導,已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Cell》上,並成為當期封面文章。

「就抗生素發現而言,這絕對是第一次,」該研究的作者之一、MIT 機器學習專家 Regina Barzilay 表示。

「我們希望能夠開發一個平臺,使人類能夠利用人工智慧的力量來開創抗生素藥物發現的新時代。我認為 halicin 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強大抗生素之一,」MIT 團隊生物工程師 James Collins 補充道。「它對於大量抗藥性病原體展示了顯著的活性。」

論文連結: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102-1

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的計算生物學家 Jacob Durrant 表示,此項研究意義非凡,研究團隊不僅確認了候選分子,同時還在動物實驗中驗證了有潛力的分子。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具有一定的泛化性,可以應用於其他類型的藥物研究,例如用於治療癌症或者是神經退行性的疾病。

發現過程

在尋找新抗生素的過程中,研究者訓練了一個深度神經網絡,以尋找抑制大腸桿菌生長的分子。在訓練過程中,他們用到了 2335 個已知具有抗菌活性的分子,包括大約 300 種已獲批的抗生素和 800 種從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中得到的天然產物。

在這項研究中,模型不需要知道關於藥物機理的假設,也不需要化學基團的標註就能執行預測。該模型能夠學習人類專家未知的新模式。

訓練完成後,研究者用該模型在一個名為「Drug Repurposing Hub」的庫中進行分子篩選,裡面有大約 6000 種正處於研究階段的對抗人類疾病的藥物分子。

此次篩選的目的是看哪種分子能對抗大腸桿菌,並挑選出那些看起來和常規抗生素不一樣的分子。從這些結果裡再選出 100 個候選分子進行物理試驗,

結果,他們發現,一種名為「halicin」的分子效果很好,而這一分子正處於針對糖尿病治療的研究階段。在小鼠實驗中,該分子對多種病原體具有抗菌活性,包括艱難梭菌、腸桿菌科和有「廣泛耐藥性」並迫切需要新抗生素的鮑曼不動桿菌。

論文的圖片摘要。

抗生素分子的圖建模

整體來看,神經網絡起到的作用就是預測不同分子結構最終對大腸桿菌的抑制能力。按照正常思維,我們需要一個數據集,其中輸入特徵是分子的組成部分與結構,標註為對大腸桿菌的抑制能力。而神經網絡的優勢在於,它能以一個自己學習的向量來表徵分子,而不是手工設計的特徵向量。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者表示有向信息傳遞網絡能直接從分子的圖結構預測分子的屬性,其中原子可以表示為節點,化學鍵可以表示為邊。對於每一個化學分子,研究者針對每一個組成部分的 SMILES 表達式建立分子圖,其中 SMILES 是一種用 ASCII 字符串明確描述分子結構的規範。

在初始化特徵向量時,它又分為原子特徵向量與化學鍵特徵向量。如下最左邊的神經網絡建模,其最上面為一個分子圖,第 3 個原子和第 4 個原子都有連向第 2 個原子的化學鍵(Bond),下面兩個黑色的向量表示這兩個連接。以此類推,紅色向量表示第 2 個原子連接到第 1 個原子的化學鍵。

該模型應用了一系列信息傳遞步驟,它會聚合鄰近原子與化學鍵的信息,從而理解局部分子的化學性質。在有向信息傳遞網絡的每次信息傳遞過程中,通過求和鄰近化學鍵特徵向量,並饋送到非線性單層神經網絡中,化學鍵特徵向量能得到更新。

經過固定次數的信息傳遞步驟,整個分子學到的各種特徵向量會加和為單個向量,並饋送到前饋神經網絡以預測該化學分子對大腸桿菌的抑制效果。後面的 FFN 就是非常常規的二分類問題了,因此整個抗生素分子建模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步的圖模型:如何用圖與向量表示分子之間的複雜關係。

這項開創性的工作標誌著抗生素發現乃至更普遍的新藥研發方法發生了範式轉變。未來,MIT 的研究人員還計劃使用深度學習模型來設計新的抗生素,並優化現有的分子。

其實,抗生素分子的發現只是機器學習在藥物挖掘領域應用的冰山一角,全球各地的學者都在嘗試用機器學習技術加快新藥研發進度。以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藥研發為例,部分 AI 藥物研發公司已經開始嘗試用多種深度學習模型進行藥物分子的挖掘(如英科智能利用二十多種模型尋找對新冠病毒關鍵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的分子),相關成果也在陸續公布。

參考內容: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018-3

http://news.mit.edu/2020/artificial-intelligence-identifies-new-antibiotic-0220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20/feb/20/antibiotic-that-kills-drug-resistant-bacteria-discovered-through-ai

https://insilico.com/ncov-sprint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完全利用AI發現「史上最強抗生素」,登上《細胞》雜誌封面
    文|機器之心MIT 科學家用深度學習模型發現的「halicin」抗生素分子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廣譜抗菌能力,這是人類首次完全使用人工智慧的方法發現新抗生素。研究人員表示,halicin 可以消滅一些世界上最危險的細菌。他們的這一研究登上了生命科學頂級期刊《Cell》。
  • ...封面:MIT研究者用AI系統發現超強抗生素,能殺滅多種超級耐藥菌
    文 | 學術頭條當地時間 2 月 20 日,麻省理工學院(MIT)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刊登了一篇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並登上了當期雜誌封面。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系統,發現了一種強大的新型抗生素化合物。
  • 使用AI和TPU人類首次重建果蠅大腦神經元,論文登上《細胞》雜誌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通過 AI 算法和 TPU 晶片,人類首次成功重建了果蠅大腦神經元的 3D 模型。這項成果意味著人類對於腦科學的研究更進了一步。新研究的論文已經發表在《細胞》雜誌上。論文: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biorxiv/early/2019/04/11/605634.full.pdf近日,谷歌與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HHMI)珍妮莉亞研究園區(Janelia Research Campus)以及劍橋大學展開合作,共同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了論文《Automated Reconstruction of a Serial-Section
  • 國家地理雜誌新封面「塑膠冰山」證明人類把地球害慘了
    人類由美麗的地球所孕育,但我們也即將把這塊土地毀滅殆盡。在國家地理雜誌最新一期的雜誌封面中,就充滿展現了現今我們所需面臨的危機。▼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總是別具意義,在2018年6月的新雜誌封面中,就呈現了一個相當具有震撼力的畫面,乍看有一座冰山飄浮在海面上,其實是一個垃圾袋浮沈,標語則是:「地球或者塑膠?」提醒我們海洋已受到垃圾汙染的危機。▼這張圖片其實在玻利維亞的海報設計雙年展中,獲得了政治與社會類別的第一名。國家地理雜誌會選擇刊登這張海報,就是希望大家能更加注意海洋垃圾汙染的問題。
  •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2020-07-08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7 Papers & Radios | MIT利用AI發現迄今最強抗生素;管軼團隊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
    MIT 合成生物學中心研究人員利用深度學習方法發現新型抗生素分子 halicin。但是,最重要的圖像識別模型之一——卷積神經網絡還沒有利用憶阻器交叉陣列的完全硬體實現。此外,由於硬體實現收益小、變化大,設備特性不完善,其結果很難媲美軟體實現。
  • 「尖帽子的魔法工房」最新漫畫雜誌封面彩圖公開
    「尖帽子的魔法工房」最新漫畫雜誌封面彩圖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
  •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2015-06-11 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日前,北京大學喬傑、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基因表達和DNA甲基化模式上獲得重要發現,相關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於《細胞》雜誌。  原始生殖細胞產生於胚胎發育早期,是發育為成熟的精子和卵母細胞的前體細胞。通過深入研究,科學家發現,人類原始生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會經歷大規模的DNA甲基化擦除,在胚胎發育到第10~11周時,DNA甲基化水平降至最低點,僅有7%左右保留下來。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Nature」首次!科學家發現腸道菌群與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的直接聯繫
    近日,紀念斯隆·凱特琳(MSK)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提出了有關微生物群與免疫系統之間關係的一項重要發現。他們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血液中不同類型免疫細胞的濃度隨著腸道內細菌菌株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研究首次揭示了腸道菌群與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的直接聯繫。
  • 木星的「星空」,太陽的耀斑,誰是最美封面?
    但「朱諾號」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太尋常的閃電。最近發表於《自然》上的一篇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了木星上一種意想不到的放電形式——「淺層閃電」。這種淺層閃電來自含有氨-水溶液的雲,而地球上的閃電來自水雲。 眾所周知,木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也就是說,它的表面由大量氣體構成。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Nature 封面:科學家用「重編程」逆轉生命之鐘,恢復小鼠喪失的視覺
    關於衰老,Peter Brian Medawar 提出了兩種解釋:一是生物學角度的「先天衰老」,即衰老是生物必經的過程;二是物理學角度的「衰老磨損」,即衰老是一種累積效應。在第一種解釋之下,衰老和死亡由物種進化決定,目的是為年輕一代騰出空間——我們的生命進程中有一個「主時鐘」,倒數著我們能自然存活的時間。在世人看來,衰老這件事情,雖然很無奈,但也無法改變。
  • Nature 封面:科學家用「重編程」逆轉生命之鐘,恢復小鼠喪失的視覺
    關於衰老,Peter Brian Medawar 提出了兩種解釋:一是生物學角度的「先天衰老」,即衰老是生物必經的過程;二是物理學角度的「衰老磨損」,即衰老是一種累積效應。在第一種解釋之下,衰老和死亡由物種進化決定,目的是為年輕一代騰出空間——我們的生命進程中有一個「主時鐘」,倒數著我們能自然存活的時間。在世人看來,衰老這件事情,雖然很無奈,但也無法改變。
  • 騰訊AI 王者「絕悟」升級了
    騰訊宣布,由騰訊 AI Lab 與王者榮耀聯合研發的策略協作型 AI「絕悟」推出升級版本「絕悟完全體」。 這一升級的背後,則是騰訊策略協作型 AI 算法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與之相關的研究也已被 AI 頂級會議 NeurIPS 2020 與頂級期刊 TNNLS 收錄。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150年的漫漫長路,Nature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也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科研時,我們會發現一條昂揚的增長曲線 —— 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研發支出的快速增加帶來了科研的爆發式成長,Nature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也有可觀增長。
  • 人類發現了「新的人體器官」!但你被忽悠了……
    「一個巨大的人體新器官被發現,將顛覆人類以前的認知」「學者發現人體新器官,可助癌症轉移」「Nature 美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網友:那是經絡!」(一些激進分子看了標題可能想打人:你告訴我癌症是通過經絡傳播的?)你們可能被騙了。
  • AlphaZero 榮登《科學》雜誌封面
    而今天,經過同行評議,AlphaZero 一舉登上《科學》雜誌封面。據此前 DeepMind 在 AlphaZero 的論文中介紹,AlphaZero 使用了完全無需人工特徵、無需任何人類棋譜、甚至無需任何特定優化的通用強化學習算法。
  • 2017 年基因編輯療法盤點 | 人類成功「敲除」突變致死基因,並向...
    人類醫療實踐新突破基因剪輯給「泡泡男孩」換皮(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給小男孩移植正常的新皮膚 圖|連線)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 (簡稱 SCID) 是一種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由於患此病的多為年幼的男孩,而且他們身上往往會長滿會腐爛的水泡,因此患者又被稱為「泡泡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