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天開始,中文網際網路裡出現了一系列報導,在娛樂化當道、生物醫學科技報導越來越稀罕的當下,著實有點兒反常。
連播客都要湊熱鬧
這些報導的標題還是十分吸引眼球的。
「一個巨大的人體新器官被發現,將顛覆人類以前的認知」
「學者發現人體新器官,可助癌症轉移」
「Nature 美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網友:那是經絡!」
(一些激進分子看了標題可能想打人:你告訴我癌症是通過經絡傳播的?)
你們可能被騙了。
我們找到了發表在 Nature 出版社旗下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的原文,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an Unrecognized Interstitium in Human Tissues,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來自紐約 Mount Sinai(眼熟嗎?眼熟就對了)的 Petros C. Benias。
期刊的標題十分嚴謹,人類組織中一個未被發現的間隙的結構和分布。
研究人員用基於探針的共聚焦顯微內鏡觀察了 13 例手術病人的肝外膽管和胰管。他們發現,在傳統認為相對緻密的、排列著膠原蛋白的黏膜下層中,存在著一種充滿蛋白液體的網狀間隙結構。
然後,研究人員還檢查了其他組織,並在肺、主動脈、餐後的消化道、排尿時的膀胱、受壓的皮膚和運動時的筋膜中發現了類似的間隙結構——這些組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會進行舒張和伸縮。
過去,我們對黏膜下層的了解,多來自活檢或手術切除標本,通過冰凍或石蠟包埋後切片觀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組織中的液體會流失,也就是這種流失,讓這個間隙一直沒有被發現。
在這個間隙中,還有一些扁平的細胞排列在膠原蛋白一側。
這些細胞會同時表達 CD34 和 D2-40,在其他已知的正常組織細胞中,很少同時表達 CD34 和 D2-40 。這些細胞中也發現了間葉細胞的標誌物,但與淋巴細胞相關的免疫組化指標((CD31, ERG, LYVE-1) 都是陰性。
這些細胞的功能目前仍然不清楚。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猜測,這些細胞是否有可能參與膠原蛋白的排列,在創傷癒合的過程中可能影響瘢痕疙瘩生成。瘢痕疙瘩一般容易長在皮膚受到較大張力的地方,恰好與這個新發現間隙結構和細胞的分布吻合。
研究人員還猜測這個間隙有其他的影響。
很遺憾,為了故意吸引眼球,或者非專業人士跟風蹭熱點,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在向大眾傳播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了真相。
器官是由不同類型組織構成的結構,以完成特定功能。
在 2017 年,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的一個子刊上有一篇論文,研究人員發現腸繫膜具有連續的結構,並且收集了腸繫膜作為獨立的器官發揮功能的證據——這也得到了行業內的部分認可。
而這一次的研究,只是一個新的發現,但這個間隙的具體功能,仍然只有推測。作者在文章中,也沒有寫明把這個間隙當做器官看待。未來,還需要大量的進一步研究。
以目前的了解,一口咬定「學者發現了新的人體器官」,可能為時尚早。
這項研究最大的意義,是加深了醫生關於黏膜下層和「第三間隙」的了解。
黏膜下層可能存在一個流動的液體環境,與我們既往設想的緻密結締組織不同。
同時,這也是人類對自身認知的進步。
人類對自身的認知,不是靠誇大其詞,而是一代代科學家的努力。從屍體解剖,開創解剖學,了解人體大體結構,到顯微鏡發明後組織學和病理學提供微觀的視角,再到現代,顯微內鏡技術的提高,讓人類能夠直接觀察到更多「活著的人體」是什麼樣子的。
觀察人類自己作為生命真實的狀態,是人類與「醫學」距離最貼近的時刻。當你望向完整的、有機的人體,你也在望向醫學的本質。
這一次的發現,正是最好的佐證。(責任編輯:劉冬宸)
Reference:
Petros C. Benias, et al.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an Unrecognized Interstitium in Human Tissues.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8: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