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或許該重新審視人類的「AI 情結」

2020-11-09 篝火營地

機器人女友是用來談戀愛的,這是製造者的目的。不過,無論人類對機器人的迷戀看起來有多詭異,還是有不少人難以抗拒機器人的魅力。這種情況已經在流行文化中存在了好幾十年,大家喜歡的角色可能出乎你的預料。真正的機器人伴侶指日可待,大家也是時候該認真思考一下,為什麼有的人會傾向於把機器人當成自己的同伴或孩子的替代品?為什麼有的人會希望把機器人變為自己的愛人?

順帶一提,機器人男友也是有市場需求的。

令人驚訝的是縱觀世界各地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這裡面不乏人造人的身影。那個時代的故事就像現在一樣,人造生物通常被用於完成高難度的體力任務,比如巨大的塔羅斯(希臘神話中的金屬巨人)守護著公主,而魔像(Golem,傳說中用巫術灌注黏土而產生自由行動能力的人偶)則保護著整個社群。不過,許多故事中也出現了創造者迷上自己創造物的情節。左甚五郎是 17 世紀日本江戶時代傳說中的神奇建築雕刻家,他創造了一個真人大小的人偶,且十分喜歡這個人偶,並與它交流,最終成功地將其變為了活人。

不少玩家認為「輻射」系列的突襲者具有別樣的吸引力

不過在神話故事中,名氣最大且時常被大眾改編的故事當屬希臘神話中的《皮革馬利翁(Pygmalion)》了。皮格馬利翁是一位雕刻家,一生不好女色。他根據自己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創作了一個象牙塑像,結果卻愛上了自己的作品。他把這個雕像當成真人,收集大量的貝殼和光滑的鵝卵石送給「她」。雖然他沒談過戀愛,卻很懂女孩子想要什麼。最終,愛神阿芙洛狄蒂給這件雕塑賦予了生命,將他迷戀的雕像變成了活生生的美貌女子,取名為伽拉忒亞,並祝福了兩人的結合。

最早的《皮革馬利翁》故事有著明確的美好結局,在故事中,創造者和被創造者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個故事相當新穎,並不只是因為希臘神話一貫充滿悲劇色彩,而是因為相較於當代人對人造生物的理解層面而言,這個故事顯得尤其格格不入。

無論機器人看起來有多像人類,無論它們有多受大眾的喜愛,它們在人類的世界裡始終只是個局外者。不論它們是人造人羅伊·巴蒂(《銀翼殺手》),奧創(漫威),科塔娜(《光環》),還是查派(《超能查派》),這些人工智慧都會陷入了自我認同的危機,並在這個過程中質疑自己的忠誠。這種認知很可能會引發創造者和被創造者之間的衝突,即便後續有機會改善這一點,但它們還是很難去彌合這道鴻溝。

難道伽拉忒亞就從來沒有在心中再三思考她與皮格馬利翁之間的關係嗎?她有沒有與皮格馬利翁發生過爭執?或者就像弗蘭肯斯坦的怪物那樣,與創造者爭論自己的自我定位?她是不是也曾做出過反叛的舉動,像匹諾曹那樣溜出去和小夥伴一起抽雪茄?為什麼在原版神話中,大家完全沒考慮過這些潛在衝突呢?

這些人造人的故事都是由創造者所定義的,以此來展現他們的目的,被創造者則通常沒什麼話語權。對於皮格馬利翁而言,伽拉忒亞是他的伴侶,她被製造出來的目的就是陪著雕塑家一起生活,這聽起來很浪漫,對吧?相較之下,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和傑佩託(《木偶歷險記》)所創造的生物則扮演了較為叛逆的角色,它們的定位更類似於孩童,因此,這種叛逆並沒有出乎大家的意料,我們也欣然接受了這種設定。

我很好奇在這些虛構的故事中,創造者的目的和實際結果之間是否存在著差異?他們的創造物是否也存在差異?觀眾眼中那些可以成為伴侶的機器人是否在設計之初就被賦予了性吸引力?我在推特上做了相關調查,限定以下幾個條件:

  1. 請參與者說出自己曾經迷戀過的虛構作品裡的機器人;
  2. 此處指的是機器人或人工智慧,而非半人半機器的賽博人;
  3. 如果可以的話,請參與者附上自己的性別信息。

調查結果相當有趣。大家迷戀的女性機器人各有千秋,但這些女性機器人究竟有多大可能喜歡自己則是大家討論的熱點。《輻射 4》裡頭的突襲者 KL-E-0 和《網絡奇兵》的 SHODAN 都是被提名較多的角色;男女參與者均認為《傳送門》裡的 GLaDOS「很有魅力」;在男生眼中,《超能勇士》的豹司令很受歡迎;近些年發售的遊戲《底特律:成為人類》中的康納也深受大眾喜愛。

其實作者在創作之初很少考慮這些機器人在外貌或性方面的吸引力(此處不包括諸如《銀翼殺手》的 Pris 和《光環》系列的科塔娜這類擁有傳統性吸引力的女性機器)。

此外,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熱門角色,那就是我們的 Data 長官。

Data 是《星際迷航》系列中的人形機械,他曾在美劇《星際迷航:下一代》和該系列多部電影中登場,並成為 2020 年美劇《星際迷航:皮卡德》裡的常駐角色。多年以來,Data 已經成為流行文化中的萬人迷(在這次推特調查中,他至少被提名六次)。然而,在三十年的螢屏生涯中,有關他的感情描寫僅佔據了極少的篇幅,主要還是展示他失去創造者、作為孤兒身份的一面。

Data 是脾氣古怪的宋博士創造出來的機器人,擁有著無與倫比的人工智慧(除去那個邪惡的兄弟機),他努力克服自己與其他生物同伴之間在理解認知上的鴻溝,並在企業號上打造了一個大家庭。他能手撕鋼鐵,還擁有一隻名為斑點(Spot)的寵物貓。Data 在粉絲群體中超級受歡迎。

早在 1987 年,《星際迷航:下一代》就推出了該角色的粉絲向簡訊以及粉絲向雜誌《Data Entries》,累計出版了 45 期。這本季刊囊括各類圖片、同人文和幕後花絮,堪稱過去同人時代的滿滿回憶。閱讀這些雜誌的真正樂趣在於感受大家對 Data 的熱情和喜愛,即便這名角色本身完全無法擁有這些情感。

「他真的是個很好相處的角色,」Data 的扮演者布倫特·斯派爾在 1990 年接受《Orlando Sentinel》採訪時表示,「Data 的性格脆弱,非常單純,讓人覺得是個很和善的人。」在布倫特·斯派爾扮演 Data 的職業生涯中,他收到了大量的粉絲來信,其中很多是寫給 Data 的情書,可以算得上是《星際迷航》系列的珍貴史料之一。不過,Data 的魅力並不僅限於愛或性的層面,這三十年的文化愛好已經通過有趣的方式演變成其他東西了。

在 2018 年,我參加了紐約的 LGBTQ 漫畫展 Flamecon,負責流行文化中最受歡迎的機器人展位。展位成員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睿智的見解(比如「《FLCL》中的機器人健次是性感的代言人,而參加《危險邊緣》比賽的沃森則是魔法師 ……」),在不可避免地聊到 Data 這個話題,成員 Shivana Sookdeo 發出了強烈的抗議,大喊道:「你們都別惦記 Data 了!他可是我兒子!」我這輩子都忘不了這句話。

顯而易見,人形機器人早已不再是民間傳說和科幻小說中獨有的概念了,它們的外貌和社交能力也變得越來越逼真。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見到了不少機器人,它們都是為特定服務工作而設計的。沒錯,這些服務也包括了性和陪伴。如今大部分國家的人都因疫情隔離在家,Realbotix(美國一家人工智慧伴侶製造商)表示自家的機器人在此期間銷量激增;除了其他功能之外,他們的旗艦版機器人 Harmony 主要用於記住名字和進行交流。

有的人會對機器人十分警惕,擔心它們化身殺人機器,沒有想過它們可能只是想和人類做朋友。我們已經見證了科技發展的前景,人工神經網絡以無法預估的方式不斷發展。隨著人工智慧日漸複雜化,這些扮演著各種角色的機器人也可能會逐漸產生自我意識。無論在小說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給機器人們分配好了各種角色,但總有一天,它們可能會對此感到不滿,人類應該對這一天的到來做好心理準備。

建築雕刻家左甚五郎的故事流傳了多個版本,其中有個版本相當有趣。在人偶變成真人之前,她已經具備了許多功能,比如可以移動,但需要左甚五郎的操控;比如可以說話,但話題總是繞不開她的創作者。她其實擁有知覺和自我意識,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可隨心所欲地移動,卻始終不自知,最後在照鏡子的時候才意識到這一點。

當我們將機器人視為自己的後代或愛人時,二者之間的界線就已經開始模糊了。與其等伽拉忒亞和 Data 自我探索,我們不妨搶先一步去想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

文:Blue Delliquanti

翻譯:王藝

編輯:Zoe

Polygon 中華地區獨家授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相關焦點

  • AI無法成為「專利發明人」?一位計算機學者決定起訴美國專利局
    它們的相同點在於:專利發明人均為「DABUS」。值得注意的是,「DABUS」是一個 AI 系統,由大量訓練過的神經網絡組成,Thaler 將其形容為「創造力引擎」。他們還主張:「發明過程中最關鍵的構思行為必須由自然人執行」。
  • 人類首次完全利用AI發現「迄今最強抗生素」,登《細胞》雜誌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MIT 科學家用深度學習模型發現的「halicin」抗生素分子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廣譜抗菌能力,這是人類首次完全使用人工智慧的方法發現新抗生素。研究人員表示,halicin 可以消滅一些世界上最危險的細菌。他們的這一研究登上了生命科學頂級期刊《Cell》。自青黴素出現以來,抗生素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基石。
  • 騰訊AI 王者「絕悟」升級了
    但受到練習時間與精力限制,很少有人能精通所有英雄,但「絕悟」做到了。 那麼,王者再進化,將有多強? 基於此,技術團隊為「絕悟」找了一個能排兵布陣的 AI 教練,也就是在遊戲 BP 環節(禁選英雄)的最優策略。 【絕悟 vs 人類 BP 測試】 受到圍棋 AI 算法的啟發,研究團隊創新地採用了蒙特卡洛樹搜索(MCTS)和神經網絡結合的自動 BP 模型,能夠又快又準地選出具備最大長期價值的英雄。
  • 希區柯克《群鳥》新論:疫情之下重新審視自然對人類的反噬
    這也是電影頻道經常會放映的一部電影,但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影片裡那驚悚的鳥類襲擊人類的可怖一幕。不過,相對於日後變本加厲的恐怖片,影片裡的驚悚場景還是顯得文質彬彬,頗有紳士風度。本來以為《群鳥》裡突兀的自然災異對人類的襲擊,僅僅是電影製造出的一幕虛像,但是在今天新冠疫情爆發的新形勢下,再重新看這個電影,會發現電影裡影射的問題,並沒有失去新鮮,依然有著鮮明的指向當代人類生存的現實意義。
  • 揭秘《球狀閃電》中的「黑森威懾」與「降維攻擊」
    當被問及創作《三體》三部曲花費了多長時間時,大劉是這麼說的「大概用了五年。但是之前還有很長時間的,包括想法萌發、完善,這個時間很長。」縱觀全書,我們可以發現大劉確實花費了很多心思在想法的構建上,其中包括了對自己早先的作品的融會貫通,最終向我們展現了一部令人震撼的科幻巨作!
  • 其實,人類科學早已發展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於是,在尋找星河鑰匙的途中,我們對宇宙的審視從四維到十一維;在破解生命密碼時,我們甚至利用 DNA 做積木,以造物者的勇氣,重新對生命進行設計和組裝…… 每當我們尚未來得及驚奇時,科學的觸角便又向前延伸了一步。 那麼,前沿科學的發展究竟能有多超乎想像?
  • 「積善逢善,積惡逢惡 」說的一點都沒錯!
    也有人把其視為「用來安慰社會中不幸的人的謊言」。這個變化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吸收了越來越多的科學知識,也越來越自滿,越來越相信現代科學可以解釋一切。但是,當人類發現了當今科學難以解釋的現象時,很少有人能真正的發覺,理解古人的理念 。有很多關於這個方面的例子:其中包括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對水結晶的研究。
  • AI「幹掉」程式設計師後,又對藝術家下手了
    人工智慧領域缺錢,但這兩個月來,他們不缺「好消息」。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 DeepMind,先推出了蛋白質結構預測 AI——AlphaFold 2,為困擾了生化學界 50 年的難題提供了解決思路;接著又發論文介紹「進階版 AlphaGo」——MuZero,這個 AI 能在完全不知道棋局規則和人類知識的情況下,自己摸索,決策,並贏棋。
  • 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OLED技術了
    「是時候重新審視OLED技術了」,美國國家照明局(National Lighting Bureau,簡稱「NLB」)日前表示。幾年前,OLED照明的光效是45lm/W。如今,其出光效率已經達到85lm/W。專家們在論壇上對此進行了探討。
  • 2019 AI Index 報告出爐:AI 領域取得的進展很多,但結果憂喜參半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當地時間 12 月 11 日,斯坦福「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與 OpenAI 合作完成的2019 AI Index 年度報告發布。作為史丹福大學「AI100」項目的一部分,AI Index 旨在研究影響人工智慧產業的最大趨勢、突破性研究進展以及人工智慧對社會的影響,今年已是該報告發布的第三個年頭。
  • 人類也可以「冬眠」嗎?是的
    在進入「lotska」之後,他們每天只會醒來一次很短暫的時間,而且只需要吃一點點硬麵包,就能度過一整個冬天。人類不會冬眠?不,基因決定了你有冬眠的能力人們對於人類能不能冬眠這個問題的認知,更多是停留在人類並非冷血動物,不能冬眠。實際上,已經越來越多科學家相信,人類其實是具有冬眠的「潛能」。因為從基因的角度上看,我們似乎具備冬眠所需要的一切東西。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用 AI 算法解碼「意念」在此前,科學家們對於機械臂控制研究很多,但充其量也只能控制單個手指,而且其研究成果也僅限於在四肢健全的人群中實現離線的「義肢控制」。EPFL 提出的新系統,在神經學上的關鍵理念是對來自現有運動神經的信號進行解碼,這些運動神經旨在為手指發出活動的信號。
  • AI每日精選:北京地鐵研究刷臉安檢;LG電子波士頓開設機器人實驗室
    投融資1.美國AI配鎖公司「KeyMe」再融資3500萬美元1 月 16 日消息,美國「KeyMe」再次獲得 3500 萬美元融資,由美國消費品私募股權投資公司 Brentwood Associates 領投。
  • 騰訊的 AI 進化了!王者榮耀「絕悟」升級,全英雄池解禁
    但受到練習時間與精力限制,很少有人能精通所有英雄,但「絕悟」做到了。那麼,王者再進化,將有多強?據了解,「絕悟」一年內掌握的英雄數從 1 增加到 100+,王者榮耀英雄池也實現了完全解禁,不但掌握了所有英雄的全部技能,能應對高達 10 的 15 次方的英雄組合數變化,甚至還「自帶軍師」,可做出最佳的英雄博弈策略選擇,綜合自身技能與對手情況等多重因素,派出最優英雄組合。
  • 他們可能走在了製造「超級人類」的路上
    《黑客帝國》構成了人們對腦機接口的最初想像,電影中主角們通過腦後的接口與計算機相連,進入虛擬世界 生活在今天的人們會說,如果人工智慧的核心是讓計算機擁有像人一樣,看得懂和聽得懂的能力,那麼「腦機接口」可能會讓人類本身變得更強。這種「更強」可能是讓殘障人士恢復正常,可能是超級人類,甚至可能是永生。
  • Facebook人工智慧副總裁:AI 這一領域很快就會「碰壁」
    Will Knight:讓我們更普遍地談談人工智慧。一些公司,比如 DeepMind 和 OpenAI,聲稱他們的目標是開發「人工通用智能,AGI」,Facebook 也在做這件事嗎?Jerome Pesenti:作為一個實驗室,我們的目標是讓技術匹配人類的智力。
  • Uber AI 研究院深度解構 ICLR 2019 最佳論文「彩票假設」!
    特別是,我們想研究 Frankle 和 Carbin(2019)的工作中一個有趣的觀察結果,該結果表明,當你將其重置為原始初始值時,經過剪枝的骨架 LT 網絡可以很好地進行訓練。但是,當你隨機重新初始化網絡時,訓練的性能會降低。為什麼重新初始化導致 LT 網絡訓練不佳?初始化過程中的哪些因素很重要呢?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們評估了一些重新初始化了的變體。
  • 從數學領域看,AI「人工智慧」可能已經有意識了?
    然而,大多數高級AI研究的最終目標卻是開發「通用人工智慧」(即:GAI)。本質上,我們想要的是一種合成的思維,如果將其放置在具有類似功能的物理容器中,它的功能可以與人類相同。與其他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問題(例如:核聚變或重新調整哈勃常數)不同,沒人真正了解GAI的實際情況。當然了,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深度學習是通往像人類一樣思考的機器的必經之路,也有另一些研究人員則認為我們需要全新的演算來創建必要的「主算法」。最後,還有一些研究人員則更為直接地認為通用人工智慧(GAI)或許是不可能的。
  • 圖靈獎「擁抱」深度學習
    在 Hinton 擁抱神經網絡概念的時候,大多數研究學者還認為神經網絡是一條「死胡同」。相反,他們認為以一套規則和邏輯把人類專業知識編碼的軟體才是通向人工智慧最好的方法。如今,利用反向傳播算法的深度神經網絡為人工智慧的大部分工作奠定了基礎。
  • 特斯拉又「革命」了,馬斯克開始重新定義電池
    而這個使命中最關鍵的詞是「加速」,特斯拉似乎是一家不願按照「正常速度」發展的企業,「加速」是一種常態。這種「加速感」也體現在了創始人馬斯克的「超前發布」之上。在智能和自動駕駛領域,特斯拉緊趕慢趕的完成了算法、系統、甚至是晶片的自研,除了半導體的製造,特斯拉幾乎把一個汽車產業鏈條上的所有軟硬體上能力的分工全都大包大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