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人工智慧副總裁:AI 這一領域很快就會「碰壁」

2020-12-03 雷鋒網

Jerome Pesenti 在全球最具影響力和爭議的公司之一 Facebook 領導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作為 Facebook 人工智慧副總裁,他管理著數百名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的工作指導了公司的發展方向,以及對更廣闊的世界產生影響。

人工智慧對 Facebook 來說至關重要。學習抓住我們注意力的算法有助於使該平臺及其姊妹產品 Instagram 和 WhatsApp 更具粘性和上癮性。而且,儘管有一些著名的失敗的人工智慧產品(比如個人助理 M),Facebook 仍在繼續使用人工智慧構建新的功能和產品,從 Instagram 過濾器到增強現實應用。

Mark Zuckerberg 承諾,將部署人工智慧,通過控制仇恨言論、虛假新聞和網絡欺凌,幫助解決一些公司最棘手的問題。但目前為止,這一努力收效甚微。最近,Facebook 被迫考慮如何識別人工智慧驅動的虛假視頻,這種視頻不僅可以令人信服地傳播錯誤信息,還可以引發新形式的騷擾。

Pesenti 於 2018 年 1 月加入 Facebook,繼承了該領域大牌人物 Yann Lecun 創建的一個研究實驗室。在此之前,他曾在 IBM 的 Watson AI 平臺和 Benevolent AI 工作,該公司正在將這項技術應用於醫學領域。

日前,Pesenti 在其紐約辦事處附近會見了《連線》的資深作家 Will Knight,下文是經過編輯的訪談對話。

Will Knight:人工智慧被認為是解決虛假新聞和網絡濫用的方法之一,但這可能誇大了它的威力。你們在這方面取得了什麼進展?

Jerome Pesenti:在 Facebook 的規模下進行自動調節甚至是人和計算機的協同工作,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但是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早期,我們在視覺理解和圖像處理方面取得了進展。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已經能夠將相關技術應用於識別裸體、暴力的圖像和視頻,以及理解圖像和視頻中發生的事情。

最近我們在語言領域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們能夠通過人們使用的語言更精確地理解互動。我們可以分別出哪些是仇恨言論,哪些言論只是一個笑話。這決不是一個已經完全解決的問題,但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Will Knight:deepfake 呢?

Jerome Pesenti:我們非常認真地對待這個問題。實際上,我們四處尋找並製作了新的 deepfake 視頻,這樣人們就可以測試 deepfake 檢測技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我們正在努力未雨綢繆。目前這項工作在這個平臺上使用得並不是很理想,但我們知道它可以變得非常強大。我們已經與業界和社會接觸,努力領先。

Will Knight:讓我們更普遍地談談人工智慧。一些公司,比如 DeepMind 和 OpenAI,聲稱他們的目標是開發「人工通用智能,AGI」,Facebook 也在做這件事嗎?

Jerome Pesenti:作為一個實驗室,我們的目標是讓技術匹配人類的智力。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目標。我認為實驗室裡的很多人,包括 Yann,都認為「AGI」這個概念並不是很有趣,也不是很有意義。

一方面,有人認為 AGI 是人類智能。但我認為這有點不真誠,因為人類的智力本身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問題。另一方面,有些人對 AGI 的想法很奇怪,他們認為,AGI 是一種可以靠自己不斷進化的智力。但是這並沒有真正的模型,即便是人類都不能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我認為人們對 AGI 的追捧有點像是對某種議程的追捧。

Will Knight:Facebook 的人工智慧實驗室是由 LeCun 建立的,LeCun 是深度學習的先驅之一,他最近因在該領域的工作而獲得了圖靈獎。你怎麼看那些批評該領域注重深度學習,認為它不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智慧的人?

Jerome Pesenti:說實話,深度學習和當前的人工智慧有很多局限性。我們離人類智力非常遙遠,我同意某些觀點:它可以傳播人類的偏見,不容易解釋,它沒有常識,更多的是在模式匹配而不是強大的語義理解的層面上。但我們在解決其中一些問題上取得了進展,而且這一領域的進展仍然相當快。你可以把深度學習應用到數學上,也可以用它來理解蛋白質,你可以用它做很多事情。

Will Knight:一些人工智慧專家也談到了「復現性危機」,或者說是重新創建突破性研究的困難。你認為這是個大問題嗎?

Jerome Pesenti:這正是 Facebook AI 非常熱衷的事情。當人們做一些不可複製的事情時,就會遇到很多挑戰。如果你不能復現它,那就會產生大量的投資損失。

我們相信復現性給這個領域帶來了很多價值。它不僅可以幫助人們驗證結果,還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構建。人工智慧的美妙之處在於,它最終是由計算機運行的系統。因此,作為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一個首要的候選者,是可複製的。我們相信未來的人工智慧將是默認可以複製的東西。我們試圖開源我們在人工智慧中編寫的大部分代碼,這樣其他人就可以在上面構建自己的東西。

Will Knight:OpenAI 最近指出,高級人工智慧所需的計算能力每 3 個半月就翻一番。你擔心這個嗎?

Jerome Pesenti:這是個很好的問題。當你擴展深度學習時,它往往表現得更好,能夠以更好的方式解決更廣泛的任務。所以,縮放是有優勢的。但顯然,這種進步速度是不可持續的。如果你看看最前沿的科學實驗,它們每年的成本都會增加數 10 倍。現在,一個實驗的花銷可能是 7 位數,但不會達到 9 位數或 10 位數,不可能,沒人能負擔得起。

這意味著在某個時候,在很多我們目前已經涉及的領域,我們會撞到牆。並不是每個領域都達到了可擴展性的極限,但在大多數地方,我們已經到了一個需要從優化、成本效益等方面考慮的地步,而且我們還需要看看如何從現有的計算中獲得最大的收益。這就是我們將要面對的情況。

Will Knight:你從 IBM 和 Watson 的人工智慧商業化中學到了什麼?你在 Facebook 會試圖複製哪些東西,又會試圖避免什麼錯誤?

Jerome Pesenti:在 Watson 的時光非常有趣, IBM 稱這是一個商業市場,實際上有應用程式。我覺得那真的很了不起,但有點太誇張了。我認為這對 IBM 的服務來說不是很好。

當你有一個像 Facebook 這樣的地方時,人工智慧在組織內的使用率是非常驚人的。目前,Facebook 內部使用人工智慧的開發者數量每年都翻一番以上。所以,我們認為它是有用的,但不要誇大它。我不需要誇大其詞來證明我的團隊的存在。

Will Knight:Facebook 有時很難將人工智慧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上的成功,你認為如何更有效地將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聯繫起來?

Jerome Pesenti:當你開始談論技術轉換時,這意味著你已經輸掉了這場戰鬥。你不能只選擇一些研究,而要求其他人嘗試將其投入生產。你不能把它扔過籬笆。最好的方法是讓人們和更接近產品的人一起做基礎研究,確保一系列項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熟,並將人們聚集到一起,而不是讓科學家站在一邊獨自研究,這確實是一個組織上的挑戰。

Will Knight:那麼,近期 Facebook 會推出哪些新的人工智慧產品呢?

Jerome Pesenti:如今,人工智慧在 Facebook 中的核心用途是讓平臺對用戶來說更安全,並確保我們向用戶展示的內容對他們有價值。但我們正在做的一些最令人興奮的事情是試圖創造只有擁有人工智慧才可能有的新體驗。增強現實和虛擬實境都只能存在於人工智慧中。我們最近看到,你可以用手與虛擬實境互動,這需要對耳機周圍的東西有一個非常微妙的了解。它只使用一個相機解析整個場景,這樣你就可以用你的手作為控制器。我也相信讓人們更有創造力的潛力是巨大的。你可以在 TikTok 這樣的競品中看到這一點。許多人通過與媒體自然互動而不是成為專家、視頻編輯或藝術家來創作視頻和內容。

Will Knight:deepfake 背後的技術可能會達到這樣的創造性目的嗎?

Jerome Pesenti:當然。我們需要看到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人工智慧讓人們更有創造力的潛力還很大。但正如我們在過去幾年中所了解到的,我們需要負責任地使用這項技術,需要在意外發生之前意識到這一點。

Will Knight:你對人工智慧出口管制有什麼看法?這項技術能被限制嗎?會對這一領域有所傷害嗎?

Jerome Pesenti:我個人的意見是,這似乎是非常不切實際的。不過,除此之外,它還可能對研究進展產生負面影響,迫使研究工作的可重複性降低。我相信開放性和協作性對於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很重要的,限制基礎研究成果的出版或開源可能會減緩該領域的進展。

也就是說,無論是否實施了此類控制,作為負責任的研究人員,我們應該繼續考慮潛在誤用的風險,以及如何幫助減輕這些風險,同時仍然確保我們推進的人工智慧儘可能開放和可複製。

via:https://www.wired.com/story/facebooks-ai-says-field-hit-wall/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相關焦點

  • 動態基準測試Dynabench已發布,Facebook想用人類來「審問」人工智慧
    Facebook已經建立並正在共享Dynabench,這是第一個用於人工智慧領域的動態數據收集和基準測試平臺。它使用人類測試和模型一起循環迭代,目的是為了創造具有挑戰性的新數據並且更優化的人工智慧模型。
  • 成立5 周年:一文覽盡 Facebook 人工智慧研究院歷年重要成果
    結果顯示,該系統不但能夠學習到一些簡單的語言模式,甚至還能正確歸納出生詞的意思,例如在故事結尾中出現的「佛羅多身在夏爾」以及「魔戒在末日山上」。FAIR 在接下來的兩年內繼續對這一方法進行改進,無論在研究範圍還是探索領域上都擴充了許多。
  • 從數學領域看,AI「人工智慧」可能已經有意識了?
    AI也就是人工智慧,大部分人對這個詞都不會陌生。然而,大多數高級AI研究的最終目標卻是開發「通用人工智慧」(即:GAI)。本質上,我們想要的是一種合成的思維,如果將其放置在具有類似功能的物理容器中,它的功能可以與人類相同。
  • 2019 AI Index 報告出爐:AI 領域取得的進展很多,但結果憂喜參半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當地時間 12 月 11 日,斯坦福「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與 OpenAI 合作完成的2019 AI Index 年度報告發布。作為史丹福大學「AI100」項目的一部分,AI Index 旨在研究影響人工智慧產業的最大趨勢、突破性研究進展以及人工智慧對社會的影響,今年已是該報告發布的第三個年頭。
  • AI+醫療「最佳掘金案例」榜單出爐,致敬寒冬中的「持炬者」
    2017年11月,雷鋒網聯合數十家風險投資公司、傳統上市企業、機關單位領導以及海內外高校,啟動了業內首個人工智慧商業案例評選活動:「AI最佳掘金案例年度榜單」,從商業維度出發,尋找各個行業用戶/客戶問題解決能力強的最佳產品和解決方案。
  • 機器之心「AI00」十一月最新榜單:兩家國內公司新上榜
    -OpenAI「AI00 ,這是一個開源項目」這不僅是一份榜單,更是一個開源項目,主要基於以下幾點:人工智慧是一個複雜龐大的體系,涉及眾多學科,也關乎技術、產品、行業和資本等眾多要素,報告的寫作團隊只代表他們的專業觀點,有自己的局限性
  • 「人工智慧第一股」依圖科技衝刺科創板,按下國產晶片加速鍵
    事實上,在國際會計準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帳面的虧損,但實際上公司並未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這筆所謂的「負債」數字在上市那一刻就會消失。而依圖 IPO 後,已發行的優先股將全部轉為普通股。另外,依圖目前尚處於創業期,不可避免的要進行大量研發投入。
  • 這是一份 2018 年 AI/ML 領域年度進展總結,你準備好了嗎
    順著這條思路,今年已經深入討論的其他問題有可解釋性、解釋性和因果性。因果關係似乎回到了聚光燈下,這源於 Judea Pearl 的《The Book of Why》的出版。作者不僅決定寫他的第一本「普通人能夠讀懂」的書,而且他還利用 Twitter 來推廣關於因果關係的討論。
  • 開發以中文「與數據對話」的AI決策系統,「訊能集思」要做人工智慧...
    「訊能集思」即是一家專注人工智慧決策的人工智慧公司。通過增強型分析,其人工智慧決策平臺 Xavier能讓基礎數據分析人員和有數據分析需求的業務人員完成數據分析,並利用自動化機器學習(auto-ML)為企業業務提供多樣化的數據決策方案,助力企業的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
  • Science:AI領域那麼多引人注目的「進展」,竟是無用功
    但是一些改進來自於微調,而不是其創造者所說的核心創新,甚至有些改進根本不存在,MIT 計算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博士 Davis Blalock 如是說。Blalock 及其同事對比了數十種神經網絡改進方法,發現「看完五十篇論文,愈發不明白當前最優性能是什麼樣了」。他們一共評估了 81 種剪枝算法,即通過修剪不必要的連接提高神經網絡效率的方法。
  • 字節跳動副總裁批微信「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華為否認副總裁發表...
    華為:公司副總裁未發表過中美技術差距「兩萬五千裡」的言論針對連日來網絡上廣泛傳播的《華為副總裁:我們與美國技術還差兩萬五千裡》一文,華為中國昨日晚間在官微回應稱上述網傳文章稱:「華為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陳黎芳,近日在華為新員工座談會上講話說到:要正視美國的強大,看到差距,堅定地向美國學習,永遠不要讓反美情緒主導我們的工作...... 經過我們這 30 年奮力追趕,我們與美國距離雖然不是差十萬八千裡了,但是還差得遠,二萬五千裡總是有的。」
  • 騰訊AI 王者「絕悟」升級了
    騰訊宣布,由騰訊 AI Lab 與王者榮耀聯合研發的策略協作型 AI「絕悟」推出升級版本「絕悟完全體」。 這一升級的背後,則是騰訊策略協作型 AI 算法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與之相關的研究也已被 AI 頂級會議 NeurIPS 2020 與頂級期刊 TNNLS 收錄。
  • 首屆國際分布式AI學術會議議程全公布:姚期智、劉鐵巖主旨演講
    無論是哪一位,在學術界和工業界都是舉重若輕的存在,而在將於 10 月 13 日至 15 日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分布式 AI 學術會議——DAI(Distributed AI)上,這幾位大咖都將悉數出席!大家對於 DAI 這一學術會議可能還比較陌生,然而對於 AI 領域尤其是分布式 AI 領域的研究者而言,它的召開,意義非凡。
  • 患上乳腺癌後開發AI診斷模型,MIT女學者獲「AI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出爐!明年2月,AAAI將正式為她頒發這一獎項——AAAI Squirrel AI 獎,獎金高達100萬美元。那麼這位首屆「AI諾貝爾獎」得主,究竟有何厲害之處?很快,就在去年,她就發現了一種名為「Halicin」的抗生素。
  • 圖靈獎「擁抱」深度學習
    「人工智慧是現在所有科學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也是社會上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ACM 主席 Cerri M. Pancake 說,「人工智慧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由三位奠定基礎的深度學習領域內的最新成就。」「只要口袋裡有智慧型手機的人都可以切實體會到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方面的技術進步,這在十年前是無法想像的。
  • 2019 年 NLP 領域都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Facebook 的研究人員發布了「XLM」的 PyTorch 實現代碼(https://github.com/facebookresearch/XLM),這是一種用於跨語言模型預訓練的模型。《RL in NMT: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對用於神經機器翻譯的強化學習算法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 人工智慧領域很多引人注目的進展並不真實
    新智元報導來源:Science編輯:白峰【新智元導讀】近日,一名MIT的自由科學家Hutson在Science發文,抨擊「人工智慧的一些進展並不真實」,MIT研究人員對當前的一些AI論文進行了系統評估後發現,新模型和之前的經典模型結果相差並不大,論文作者宣稱的效果提升大部分是舊模型的微小改動
  • AI每日精選:北京地鐵研究刷臉安檢;LG電子波士頓開設機器人實驗室
    投融資1.美國AI配鎖公司「KeyMe」再融資3500萬美元1 月 16 日消息,美國「KeyMe」再次獲得 3500 萬美元融資,由美國消費品私募股權投資公司 Brentwood Associates 領投。
  • AI無法成為「專利發明人」?一位計算機學者決定起訴美國專利局
    它們的相同點在於:專利發明人均為「DABUS」。值得注意的是,「DABUS」是一個 AI 系統,由大量訓練過的神經網絡組成,Thaler 將其形容為「創造力引擎」。David Slater 將這張著名自拍照置於一本影集中,出版後卻招惹了麻煩。美國動物權利組織 PETA 代表猴子起訴了 David Slater 和出版公司 BlurbInc,PETA 試圖證明「猴子擁有自拍圖片的版權」,但根據美國版權局的規定,只有人類的拍攝照片才享有版權,PETA 的案子也被最終駁回。
  • 2018 年度人工智慧熱門事件大盤點:「悲喜交加」
    AI 科技評論的讀者們又與我們度過了相伴相隨的一年,與我們一起見證了人工智慧在這一年所面臨的發展與挑戰。以下 AI 科技評論就帶領讀者們回顧一下 2018 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情況以及熱點事件。如果用「高歌猛進」來作為人工智慧 2017 年發展的形容詞,那它在 2018 年的發展則可稱得上是「悲喜交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