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機器人、智能裝備的廣泛應用,人類生產生活向著自動化、智能化、數位化加速轉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就業崗位是否會被取代成為了全球公眾的關注熱點。

有業內人士認為,智慧機器人的持續普及,必將導致生產線一線員工及金融、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的就業人員面臨被代替的可能,而事實上這些情況已經在發生。也有人認為,人類不可能被取代,例如近日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就在一次演講中稱:「機器是不可能取代人類的。」
人類為什麼不會被取代?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已經過去了數千年。在這段漫長而又短暫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在科技、社會、經濟、農業等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的進步,甚至是突破。但是,到目前為止,人類勞動者依然是普遍的存在,幾乎任何一個人都能找到一份工作。
可見,不管是發明了蒸汽機也好,發明了計算機也罷,說到底這個社會依然是人類社會。只要有人類存在,那麼必然就有各種適應於人類生產生活的就業崗位存在,這是不可避免的。哪怕現在人工智慧技術與機器人應用越發廣泛,但是人類勞動者並不會就此消失。
從現在來看,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與機器人應用還處於初級階段,即使是西方發達國家,相對於龐大的就業崗位數量來看,機器人「取代」的工作也極為有限。而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尚且處於機械化、自動化階段,就更被提智能化、信息化了。
就算各個國家、各個行業再進一步引入人工智慧技術與機器人產品,那麼是否意味著人類就可以徹底退出了呢?當然不是,在管理、維護、服務、銷售等多個環節,仍然需要人類的參與,才能保障這些機器人、智能裝備等可以順暢和高效運行。
所以,眼下就開始談論人類會被機器取代,實際上還不具有太大現實意義。總體來看,在絕大多數工作當中,人類勞動者仍舊是佔據絕對地位的;在一些機器人、智能裝備應用將為廣泛的行業中,人類勞動者也是居於主導地位。故而,馬雲說的話有其道理所在。
部分崗位的「興衰更替」不可避免
雖說人類不會被取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崗位不會被取代。事實上,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一些舊的崗位慢慢被淘汰,也有許多新的崗位逐漸出現,在這個過程中,崗位的「興衰更替」不可避免,而人們工作的變動也就自然產生了。
也就是說,實質上,在人工智慧時代,被取代的不是人類,而是部分不再適合時代發展的就業崗位。例如車間一線工人,很多的工廠在完成智能化升級後,大量採用了碼垛、噴塗、搬運、焊接機器人以及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這時候原來的崗位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崗位上的人自然而然也就被「淘汰」,需要去尋找新的工作。
因此,很多人擔心的所謂「人類會被取代」嚴格來說是一個偽命題。我們無需太過擔憂這樣的爭論,而更應該去關注自己知識與技能的成長。只有自己強大起來,即使當前的崗位被「淘汰」了,那也能快速尋找到下一份工作。
人工智慧發展潮流勢不可擋,智慧機器人、智能裝備等產品的應用將會越來越普及。誠如馬雲所言,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但是對於機器人類會越發倚重。相信在以後的日子裡,機器人也好,其他的一些智能產品也好,將會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助力,幫助我們一道創造更大的價值、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