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不可能取代人 而是人類的夥伴

2020-12-01 網易新聞

(原標題:機器不可能取代人 而是人類的夥伴)

4月2日,在2017中國IT領袖峰會上,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巨頭再次同臺討論人工智慧。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提出:「網際網路是一道開胃菜,人工智慧才是主菜。」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則表示,未來要思考的不是人工智慧,而是機器智能。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認為,發展人工智慧,需要場景、大數據、計算能力和人才等四個要素缺一不可。

李彥宏:

人工智慧才是未來的「主菜」

百度是BAT中較早發展人工智慧的企業。李彥宏說,之所以很早開始做人工智慧,是因為百度的基因是搜索,而這個技術的本質是機器理解人的意圖。他提出:「現在來看,網際網路是開胃菜,人工智慧是主菜。」

談到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李彥宏說,應該是機器、工具去學習人的意圖。「我希望用人工智慧的方法,來解決理解人的自然語言的問題。以後人和機器的對話、人和物的對話,就變成一種自然語言的對話。」

李彥宏表示,人工智慧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會持續很長時間,未來20年到50年都會是一個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時期。在這種時代大潮下,顯然不是一個公司能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下來的。

李彥宏表示並不認可人工智慧做的是仿生學,「因此讓機器人具有人的能力是永遠不可能的。我們不了解人腦是如何工作的,而且也永遠做不到。」

馬雲:

機器應成為人類最好的夥伴

馬雲表示,他對AI(人工智慧)一詞有不同的看法。對於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對人工智慧時代機器取代人的擔憂,他認為,「過去把人當機器用,未來把機器當人用,機器比人做得好不算什麼,機器做人做不了的才了不起。機器應成為人最好的Partner,而不是人類最大的對手。」

對於此前Alpha Go打敗人類圍棋高手的事情,馬雲認為:「圍棋打敗了人,只是侮辱了一下人而已,機器要做的是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這才叫本事。」他甚至還預言,30年以後,時代雜誌封面年度最佳CEO可能會是一個機器人。

馬化騰:

發展人工智慧 四要素缺一不可

馬化騰則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提出了四個要素,「需要場景、大數據、計算能力和人才等四個要素,缺一不可。」對於人工智慧的意義,馬化騰表示,Alpha Go給業界帶來的最大觸動在於,以後在很多領域如果能做出模擬器定義參數自己學習,找到的規律將遠超人類的想像。

馬化騰表示,目前騰訊還不大可能將業務數據開放出來給創業公司使用。「這涉及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的問題,如果數據不進行脫敏就無法談下一步。」他認為,關於數據開放,業界在向互惠互利的大方向走,但是數據要什麼模式、怎麼清理、做什麼標籤才能給其他部門、其他公司使用,還需要進一步探討並建立標準和規則。本報記者 王鑫

圖據中國IT領袖峰會官方微博

(原標題:機器不可能取代人 而是人類的夥伴)

本文來源: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馬雲: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
    馬雲: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央廣網記者石昊鑫 攝)  對於未來機器與人類的關係,他篤定,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而在未來一兩百年,人類將通過技術認識內心。  馬雲肯定地表示,人工智慧時代一定會到來,而這樣的時代需要更多創新者。在未來,不能讓孩子和機器比誰背書的快,而是要讓孩子有創造力、有全球觀、有擔當、有家國情懷。他同時呼籲推進分類教育,稱從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贏得未來。
  • 馬雲: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那會取代什麼呢?
    也有人認為,人類不可能被取代,例如近日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就在一次演講中稱:「機器是不可能取代人類的。」人類為什麼不會被取代?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已經過去了數千年。所以,眼下就開始談論人類會被機器取代,實際上還不具有太大現實意義。總體來看,在絕大多數工作當中,人類勞動者仍舊是佔據絕對地位的;在一些機器人、智能裝備應用將為廣泛的行業中,人類勞動者也是居於主導地位。故而,馬雲說的話有其道理所在。
  • 馬雲:機器永遠不可能取代人類—因為人類有心,機器只有晶片!
    馬雲在全球XIN公益大會上9月5日,阿里巴巴第二屆「全球XIN公益大會」在杭州舉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登臺演講,談教育,說自己現在是遊走於都育外緣,「誤打誤撞進了商界,本來只是想在商界搞兩年,沒想到搞了二十年,以後還會回到教育界,把自己經歷經驗給教育」,還說自己是處女座的人,
  • 馬雲:用 10% 大腦創造出來的機器不可能毀滅人類
    網際網路是所有人的網際網路。如果說過去二十年網際網路從無到有,那麼未來三十年網際網路將從有到「無」,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沒有人能夠離開網絡而存在。其次,對網絡空間、數字經濟與其擔心不如擔當。這幾年幾乎全球都瀰漫著一種對新技術時代的擔心,擔心機器會搶佔工作機會,擔心機器會控制人類,擔心人類會毀滅在自己最偉大的發明之中。但馬雲認為,新技術不是讓人失業,而是讓人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 馬雲:機器永遠不可能超越人類
    馬雲:機器永遠不可能超越人類他認為,未來30年網際網路會無處不在,網際網路不僅是網際網路公司的網際網路,而是所有公司的網際網路。對於全球對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擔憂,馬雲認為「與其擔心不如擔當」,他相信,機器會讓人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也相信人類可以控制機器,「10%人設計的機器,不可能超越人類。」
  • 「AI」機器最終會取代人類的所有工作嗎?人類該何去何從?
    隨著AI和機器人技術的成熟,未來越來越多的工種轉向無人化是可以預期的,難道人類終將被自己創造的東西取代而一敗塗地嗎?但我認為這種觀點至少在迴避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我們很容易發現,所謂的替代關係至少在數量上是極度不對等的,一個上千人的紡織廠在實現完全無人化後,額外增加的工程師等設備維護人員僅需要區區數十人而已,並且隨著自動化程度的繼續提高,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也同樣在未來面臨失業的風險,畢竟讓機器自己維護自己,自己修理自己在理論上也不存在什麼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
  • 馬雲:創造出來的機器不可能超越人類
    中關村在線消息: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馬雲發言:人類對自己大腦的認識,不到10%,10%創造出來的機器,不可能超越人類。未來網際網路將不再是網際網路公司的網際網路,將是所有人的網際網路,無是無處不在的無,沒有人能離開網際網路存在,與其擔心不如擔當。
  • 機器會取代人類嗎?解局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風險
    來源:經濟觀察網原標題:機器會取代人類嗎?解局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風險丨數據政治經濟觀察網 劉志毅/文 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主要是以計算機為載體推動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基於數據的人工智慧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用各種自動化裝置取代人們的各種生產活動,從而提升社會整體發展效率。人工智慧帶來巨大的效能提升的同時,也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 人類與機器的未來會是哪一種?
    然而,隨著機器人智能化的發展,人類會不會有一天被機器人控制?未來的人類與機器人會發展成怎樣的關係呢?為保護人類而囚禁人類機器人安全嗎?在2035年,機器人成為人類重要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夥伴,它們嚴格遵守著保護人類的法則。然而,當機器人推算到人類戰爭會使人類毀滅時,為了保護人類,它們要把所有人囚禁在家中,人類與機器人的衝突就爆發了。
  • 盤點 七大威脅可能毀滅世界 霍金:機器將取代人類
    屆時,我們很可能已把食品配送、發電、汙水與自來水處理、全球銀行系統等各種關鍵系統的控制權拱手讓出。不費一槍一彈,機器就能讓我們屈服。而我們拔了插頭也沒用,因為供電系統歸它們控制了。可能性:雖說電腦運算能力每18個月就會翻一番,但上述前景還真是未知數。
  • 人類戰勝不了AI?我們會被機器取代嗎?
    近日,柯潔在某節目中再次談到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時表示,「可能我太笨了,這輩子都打敗不了AI了。」柯潔對AI的態度從最初的不屑到謙遜再到悲壯,讓很多網友不禁感慨:難道人真的要被AI取代了嗎?人類會被AI所取代嗎?
  • 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的最終走向是「夥伴關係」?
    人工智慧(AI)基本上是通過機器在人腦之外展示的智能。機器學習(ML)是實現人工智慧的一種方式,可以被定義為計算機使用統計技術進行學習而不需要特別編程的能力。這兩個術語都是共生的,但它們本身的權利也是相互排斥的,並且有不同的定義。
  • 馬爾科夫:機器人與人類是夥伴 中國落後美國5年(全文)
    凱文·凱利甚至預測說,人工智慧會像200年前電力徹底顛覆人類世界一樣,掀起一場新的產業革命。機器人與人類到底會是什麼關係?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處理人與機器人的關係?馬爾科夫認為,人與機器人的關係將會是夥伴關係。「人工智慧不會取代人類,我們應期待人工智慧創造更多工作,而不是毀滅。」馬爾科夫說道。之所以得出以上結論,馬爾科夫是通過長期觀察得出來的。
  • 機器翻譯什麼時候能取代人工翻譯?知行翻譯公司認為不可能
    機器翻譯是通過計算機將一種自然語言(源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自然語言(目標語言)的過程。它是計算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是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機器翻譯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機器翻譯技術在促進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五秒鐘準則」指的是,一項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鐘以內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作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也就是說,這些職業通常是低技能,可以「熟能生巧」的職業。 人類會被機器人取代嗎?難說。如果真的取代了,站在更大的文明維度上來看,倒也不失為一種進化。但眼前,我們只談談當下。
  • 人工智慧能否取代人類?
    知乎2016年上線了知乎算法機器人「瓦力」,它已經可以高效處理包括答非所問、歧視、惡意貼標籤、辱罵等各種不友善行為,在部分場景下瓦力的準確率可以超過99%。  更多的問題又隨之而來。當人工智慧時代最終到來,人究竟該居於何位?人能否逃脫最終被算法替代的命運?筆者在英國的不少採訪對象已經開始思考這一問題。
  • 馬雲:人類不可能被機器滅亡,要解放思想擁抱技術加大管理
    5月16日,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舉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會上表示,決定世界未來的不是技術,而是技術背後的人,是技術背後的理想、夢想和價值體系。「人類要有足夠的自信。」馬雲指出,人類永遠具備對美好生活、美好世界、和平綠色可持續的追求,機器卻不具備。
  • 馬爾科夫:機器人與人類是夥伴 中國落後美國5年(二)
    坐在駕駛員座位上的人需要時刻保持警惕,並準備好在發生異常情況的時候採取行動。可一些谷歌員工在回家路上,在一整天的工作後有一個令人不安的習慣:他們容易心煩意亂、受到幹擾,甚至還可能在車上睡著!這也被稱為「放手」問題。
  • 機器與人,誰更不可靠?——《末日迴旋》
    強大體現在新技術滲透入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甚至取代人類進行管理決策,灰暗則體現在這種管理決策往往會出不小的問題。加拿大科幻影片《HELIX》(中文譯名《末日迴旋》或《螺旋效應》)便從此角度對「機器管理」這項題材進行了挖掘與思考。
  • 網易伏羲李仁傑:AI的作用不是取代人,而是更好地服務人
    近日,網易伏羲負責人李仁傑受邀參加2020虎嗅F&M創新節,與索尼互動娛樂(上海)有限公司總裁江口達雄、副董事長添田武人等遊戲行業大佬,在專題紀錄片賽博人類系列之《地球副本》中分享了遊戲與人工智慧發展的觀點。AI賦能遊戲:提升用戶體驗,提高遊戲開發效率遊戲是許多新技術發展的載體,人工智慧技術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