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學」與「倫理學」視角,看文學與科學理性的關係

2020-12-04 餅子讀行

何謂知識,我一直認為知識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至少是兩個以上的結果,才能稱之為知識。我們拋開對「知識」這一個詞的複雜理論化定義,那知識一定是具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結果的一組信息。

比如我們把 一百度的水,定義為開水這一個知識,那我們其實是建立在,我們已經知道低於一百度的水的前提之上。信息當成知識,必然是有兩個以上的結果在對你的認識產生了比對和參考。

今天我們來一起讀龔鵬程的這本《文學散步》一書,這本書講的是一個關於文學的話題,更偏向於對文學的美學闡釋,偏重於理論性,我把其中一部分讀書筆記和大家一起分享,來討論我們這個文學的話題。

就如我剛才說的,如果要討論文學相關的話題,我們要知道更為準確的答案,首先是建立在自己擁有多個「結果」的基礎之上。

因此每個作家對各種文學相關問題的闡釋,我們首先不應建立在對錯的判斷之上,來看待他們的這些「結果」,而是應把他們的這些結果納入到自己的「知識組」之中來。而真正的知識恰恰就是這樣一個個「結果」組成。不然堅守一個認為是對的結果立場,很容易讓自己走向一種固執己見的偏執。

更何況我們在任何閱讀的過程中,從來不是找一個簡單的結果,而是建立起自己的一個判斷能力。這個判斷能力的建立,不是靠一個個結果,而是靠一個個得出結果的過程。

文學曾經在某些時期是不被認可的,比如西方我們最熟悉的柏拉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想把詩人和畫家驅逐出理想國。十九世紀的赫胥黎,又提出放棄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強調文學的無用論。

而如今更是有人說「文學已死」的悲觀言論,文學似乎從來都是被否定中存在著,在這本書裡,龔鵬程對文學做了系統性的闡述,我在這裡就梳理其中一部分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做一個「知識」分享。

記得之前我在關於《紅樓夢》的解讀文章中曾經提起過,對於《紅樓夢》的類似文獻學解讀,其內容並不能屬於文學範疇。因此喜歡文學的讀者,如果不能區分文學中這些內容的存在是什麼關係的話,那對我們文學作品閱讀,是會起到非常消極的作用。

作者在書中就提出了兩個不同定義的「真理」,一個是「外延真理」一個是「內容真理」來對比討論這種文學與科學理性理性之間的邏輯關係。

科學知識是處理我們非主觀的,可以客觀斷定的真理,這種真理稱之為「外延的真理」;還有一種真理,便是文學所處理的「內容真理」。我們有些人習慣於把前者視為認知意義,而把後者視為無意義。

可真是無意義的嗎?其實亞里斯多德就曾經說過,詩比歷史是更真實,更具有哲學性。我們往往能在閱讀過程中,感悟到人生的道理,還會在虛構的那本《紅樓夢》裡,感受到讓人傷感的悲歡和嘆息。

關於這種相似的闡述,我在劉小楓那本《沉重的肉身》一書中,關於敘事倫理學內容中也曾看到。倫理學我們可以理解為道德對錯的一門學科,而倫理學可分為理性倫理學和敘事倫理學。也就是說關於道德的價值判斷,我們可以說是有兩種標準,一種是理性的,一種是敘事的,也就是我們說的感性的、文學的。

理性倫理學是關心的普遍狀況,而敘事倫理學是關心的不同個人的命運,作者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曾為某個敘事著迷,就很可能把敘事中的生活感覺,變成自己的現實生活的想像和實踐行為。

而敘事主要就是來自於文學,於是文學就可以理解為另一種真實,就像我們閱讀《紅樓夢》,我們就會感覺這裡的故事就是過去曾經發生的一個故事一樣,我們從中體驗到真正生命所飽含的東西。

其實何嘗不是,這種生活,何嘗不是作者憑人生經驗構建而成,因此文學家就像是科學家一樣,是追求的另一種真理,也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敘事虛構是更高的真實。

如果任何行為想把文學的真理,與外延的理性科學的真理,進行相互論證,必然會是對雙方造成戕害,這也是對文學生命的戕害。這就是我們如今紅學中,關於考證的內容與文學之間的矛盾爭論問題。

文學與科學,本就是兩種價值的判斷標準,作家孫紹振曾經說過,情感是不講理的,而情感就是文學的核心,文學如果寫成具有可推論的內容,作家如果寫一個故事,有著層層的外在的道德標準把握,那這篇作品一定不是優秀的作品。

文學就是科學之外的情感倫理故事,在這裡的世界,有著人類本來的生命空間。而科學總是試圖規範這些,把人類的活動根據某種要求進行規範。我們人類如果過分的信奉理性,必然會產生一種被異化的扭曲,而文學與藝術,恰恰就是對這種異化的矯正。

可以說文學與科學的存在,更像是一些學者說的,一個異化人,一個試圖反異化的抵抗,從而使人類在這種同構的關係中,形成螺旋上升的前進行程。在對於閱讀中表現,就如理性要求賈寶玉走試圖經濟之路,而敘事的倫理,是告訴人類本來有著那種自然與人之間的天然關係一樣,尊重理性規範的同時,也要尊重感性的個性化要求。

一部文學作品,雖然有現實的故事情節在其中,但這種與現實的聯繫永遠不是作品本身的意義所在。而理性的外延知識,並不是討論意義與價值的內容部分。羅素就曾經說過:戰爭不決定誰對了,只決定誰留下了。因此文獻記載的遠不是討論意義和價值,只有文學才是關於生命存在的討論主題。

理性的科學的價值判斷往往是討論生命應該怎樣,而文學的、敘事的價值判斷,往往都是討論生命曾經怎樣或者是可能怎樣。文學往往就是依靠現實世界的經驗來進行提煉,通過藝術加工完成凝聚和轉化。因此文學就具有心靈的記錄特徵,而理性的、科學的、文獻的內容,更多的是記錄現實本身的客觀表象。

而這些外在的表象,只能代表著「是什麼」,而無法表達「何以是什麼」因為這些只有意義和價值的部分才能詮釋,它們的詮釋主體是「心」。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相關焦點

  • 教育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他認為,教育倫理學和道德教育「二者之涵義,大體相同」,其區別只在於「教育倫理學所討論的,大半屬於原理的問題,而道德教育所包涵的則大部分為實際的問題"。他明確指出,教育倫理學就是道德教育的原理。由於這一觀點的研究視角與教育科學中的德育原理基本相同,因此不論國內還是國外持教育倫理學是以道德教育為研究對象觀點的人並不很多。但是,一般對教育倫理學知之不多者皆認為,教育倫理學就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 觀點要覽|倫理學篇:理性分析疫情應對中暴露出的倫理問題
    理性分析疫情應對中暴露出的生命倫理、公共倫理問題作為社會道德傳播者、建設者和守護者的倫理學人,積極從人類社會的倫理規範和道德價值層面執筆發聲,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加入到抗擊疫情的行動中,理性分析疫情應對中暴露出的生命倫理、公共倫理等問題。生命倫理問題是新冠肺炎防控中最初也是最本源的問題。
  • 藝述:黃莎莉|惡的美學——重複作為惡在文學中的顯現形式(上)
    文學的成果是同虛構和現實之間的區別聯繫在一起的,使美學的自由成為可能的因素,正是產生於一種只是虛幻置身於道德失足面前的不受約束性。文學作品可做到的是在其形式影響範圍內勾畫地獄,同時不必將意味著永恆懲罰圖畫的過分要求從其標準的有效權限中解放出來。宗教教義在美學上的運用將受其約束的界限,將通過恐懼來標明。地獄從多種意義上都是建立在重複性上的人的強迫想像。
  • 抒寫土地倫理的美麗音符,恢復大地「詩意」的文學努力
    二十世紀美國環境思想史學者羅德裡克·弗雷澤·納什的系列專著,諸如《荒野與美國思想》《大自然的權利:環境倫理學史》,則已經從單純的文學敘述生態問題上升到學科的理論問題——作家和藝術家的心靈是敏感而超前的。我國敦煌石窟的文獻裡,也早就有大量關於古代環保意識的記載,其數量甚多的石窟山水畫反映出古代敦煌人對大自然環境的理想追求。
  • 從倫理學視角看記憶和遺忘
    雖然記憶和遺忘通常是道德評價的對象,但令人驚訝的是,記憶和遺忘在倫理學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探究。我們習慣將讚揚和指責與記住和遺忘相對應,但並不意味著這種做法就是適切或正當的。有關記憶的倫理學考察了將讚揚和指責對應於記住和遺忘的做法。
  • 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與價值之辨
    環境倫理學中的「客觀事實」即人們觀察自然環境得到的經驗事實,我們還可以將其分為日常經驗事實與科學研究事實兩個方面。環境倫理學中的日常經驗事實,是指人類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感官觀察自然環境直接得到的經驗認識。
  • 經濟倫理學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責任」是倫理學的重要關注對象,由此,基於經濟倫理學的企業社會責任解析,也許可以使我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合理性及其責任內容等問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  對於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人們的觀點紛爭主要集中於社會責任與經濟責任、法律責任之間的關係上。
  • 蓋格:超美之美——論美學與神學的關係
    藝術、美學與教會哲學史告訴我們,一種以理性論證的哲學,對精神或宗教現象不能視而不見。同樣,如果精神或宗教不以理性詮釋為基礎,其地位也難以確立。在此關係中,知性(Verstand)與理性(Vernunft)的區別十分重要。
  • 科學與美學的交響曲
    人民網-人民日報近日,欣聞中國系統科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烏傑教授撰寫的著作《系統美學》,除英文版外又有西班牙文出版,蒙文版亦即將付梓。研讀此書的感悟,如水中擊石,泛起層層漣漪……如果用建築來比喻人類創造的各個學科,科學應該是結構嚴謹、鋼筋水泥構築的摩天大樓。一代代科學家們用數據、勘察和實證作磚瓦,壘建起科學的底層邏輯,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如果說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奇蹟般的民族凝聚力,歐美人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自信可以追溯到現代科學現代文化的發源之地——古希臘。在幾千年前大部分人類文明迷失在祭祀巫術、神話傳說的想像王國時,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和科學理性如茫茫暗夜中的一道閃電,照亮了人類通向理性啟蒙和自由解放的漫漫長途。
  • 計算美學百篇論文大綜述:如何從複雜性科學視角進行審美
    最近物理學家 Matjaž Perc 在英國皇家學會 Interface 期刊發表了一篇綜述,梳理了近年來上百項利用網絡科學和物理學方法對烹飪、視覺、音樂、文學這四類藝術表現形式美的研究。我們對這篇論文做了全文翻譯,希從複雜性科學的角度,和你一起探討對藝術的理解。美究竟是什麼?是主觀體驗,還是客觀屬性?這個問題在哲學和美學中曾經長期爭論不休。
  • 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向現實生活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倫理學界面向現實生活的意願相對還較弱,探討現實問題的成果不夠豐碩,理論研究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倫理學研究的發展,限制了倫理學學科規範和完善現實生活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反思倫理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對於正確把握倫理學學科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21世紀以來的十餘年裡,這一研究已經在悄然中催生 出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發展的一個新趨向一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它是一種以女性主義視角研究和解釋神經科學發展所帶 來的一系列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的生命倫理學理論。關於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是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當前所關注的重要問 題,一些學者試圖以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和解釋當代神經科學對於大腦性別差異研究的各種新發現。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實踐理性批判——相當於倫理學,專門研究意志的功能,探討人應當以什麼為道德行為的最高指導原則。判斷力批判——前半部相當於美學,後半部是目的論,專門研究情感的功能,探討人在什麼條件下才感覺到美與完善。《判斷力批判》是《純粹理性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之間的橋梁,因為它介於知性和理性之間,卻兼有知性與理性的性質。
  • 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
    對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大致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政治倫理學並非一個獨立的學科,而是從屬於政治學。在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認為政治學和倫理學都屬於實踐科學,他並沒有明確地區分政治和道德、政治學和倫理學的學科界限。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指出,政治學追求人類共同體的最高善,因而在知識體系中居於最高的主導地位,其他一切知識都從屬於政治學並為之服務。
  • 「電車難題」的自然主義視角
    「電車難題」的自然主義視角 2017年06月06日 10:0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殷傑 字號 內容摘要:目前,包括劍橋大學、哈佛大學、伯克利分校在內的多所高校都成立了專門的道德心理學研究室
  • 醫學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都有哪些
    醫學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都有哪些。 醫德基本原則是醫德規範體系中居統帥和主導地位的最高規範,簡稱醫德原則。它是某一醫學發展階段及特定社會背景之中的醫德基本精神的集中反映,是醫德規範體系構建基礎和直接根據,是調節各種醫德關係都須遵循的根本準則和最高要求。今天中公衛生人才網為大家講一下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 倫理學理論發展30年
    與此同時,針對社會上出現的一切向錢看、唯利是圖、坑蒙詐騙等現象,倫理學界也做出了積極回應,並一度形成了一些有影響的理論傾向。這些理論傾向秉持倫理學理論的道德操守,以其特殊方式強烈批判社會道德墮落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長期形成的義利對立的思想方法,強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義利統一觀。這些都值得充分肯定。
  • 倫理學也應該講究倫理
    醫學倫理學、生命倫理學、技術倫理學、應用倫理學、生態倫理學、環境倫理學……如參天大樹上的茂密分枝競相萌發。按照一種流行的說法,自然科學解決「是什麼」的問題,而倫理學(以及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解決「應該做什麼」的問題。因而一切科學的發展都離不開倫理學的指導、約束和「規範」,名目繁多的「科學倫理」也就在這種默認前提之下應運而生了。
  • 環境倫理學在中國(圖)
    科學認識環境倫理學研究對象因為在環境倫理學的根基上就存在著分歧,所以,在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對象上,不同專家學者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他認為,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包括三個層面:一個是當代人和當代人之間的關係,另一個是當代人和後代人之間的關係,還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我們不應該把倫理僅僅理解成人與人之間才有的關係,那是一種狹隘的倫理學概念。人類應該用一種比較寬廣的視野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