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一):一切從「空」開始,佛弟子要深思

2021-01-12 重樓逾陀

按:〈略述佛教建構「倫理學」之困難?〉),佛教還是要設法解決。否則,有著困難但不能解決,便無異於承認自身理論的不足。幸佛教在解釋如何回應倫理上的議題時,實有詳細的論述,絲毫沒有含糊的地方。

在論及佛教的形象時,人們大多聯想到「空」,是以社會上有直接用「空門」來形容佛教。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文中,印順法師便以「空」來衝量一宗派或一理論是否屬於佛教:佛教的一切理論均在不同程度上環繞「空」義來發揮;若有一理論違反「空」義,則其所屬的宗派當不能算是佛教。是以,「空」於佛教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正是世間上的一切事物均是因緣而生,故沒有任何事物有獨立不變的本質。

在這一意義下,我們似不能真正或永遠掌握任何事物。但是,正是世間的事物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事物才能有所變化,並成各種的形態。此即龍樹菩薩於《中論》所云:

「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倫理議題既是世間一切事物的一部分,則我們若要對倫理議題有所討論,乃至建構一套屬於佛教的倫理學,自然當從「空」這一概念開始。

如前所述,由於所有事物均是因緣而有,故其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因此,事物的形態實常處於流變之中;同理,由於吾人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故我們的視野可以不斷改變,而不會停留在固定的觀點。

一方面:一事物的存在只是隨緣而有,我們對其所作的各種描述,根本不能反映該事物的真實狀態,此所以《心經》言「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另一方面:一事物的形象實為我們所賦予,當中包括吾人對一事物所作的價值判斷,正如《華嚴經》所言:「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我們可對任何事物作判斷或抉擇,意味佛教主張的不舍世間當為可能;一事物的存在和我們對其所作的回應既為各種因緣所左右,吾人遂不能對其執實,此解釋佛教何以強調不取世間。吾人若要了解佛教倫理學的基本性格,首要知道佛教在原則上可對任何倫理議題作價值判斷,惟這些判斷永遠可以修正,而非如其他宗教或哲學等意圖尋找一適用於所有時空的道德原則。這一不取不舍的中道立場,使佛教能以一極為開放和靈活的態度來看待有關倫理議題的討論。

以戒律為例,佛教的戒律指出什麼行為當為佛教徒所遵守,當中有著明顯的倫理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戒律存在本身即為佛教實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倫理學之明證。但戒律在每一處地方當如何表達,乃至戒律是否可以隨不同地方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修正,卻非一不辨自明的問題。此所以佛教史上有第二次集結,探討戒律的原則和方便。我們於此暫不討論原則和方便之間的關係,而僅指出一點:佛教雖有戒律,但戒律可隨不同時空而有所修訂,正如《五分律》所言:

「佛言: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故我們可見戒律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中或有不同的面貌。此即為上文所述,佛教有其倫理判斷,但這一判斷絕非鐵板一塊,而是有更待完善的可能。

至此,我們已對佛教可以建構倫理學,以及佛教這一倫理學的根本性格作了簡單的分析。惟我們若仔細思考,當知單憑上述的「空」義,實未能很好地回應佛教與倫理學的關係。其中原因,是上述的「空」義只指出佛教可以建構倫理學,卻不能解釋佛教何以非要建構如此這般的一套倫理學。例如佛教有不殺人、不偷盜和不邪淫等具倫理價值的主張,但為何「空」能推論出這些價值判斷?換言之,既然一切事物本質皆「空」,為何佛教會有這些價值判斷,而不是有其他的或與之相反的價值判斷?因此,在我們指出佛教在實然的層次上可以建構倫理學的同時,亦要解釋何以主張一切皆「空」的佛教在應然的層次上能夠建構此一形態的倫理學。

是以,問題的焦點乃逐漸清晰:佛教倫理學之得以可能,是由於「空」。若沒有「空」,則世間事物無異於不會真正變化,一事物之所以如此這般,乃命中注定。若是,則吾人對其作倫理上的價值判斷乃失去意義。一如我們不會稱讚天生便是性格溫馴的人為好人,卻會欣賞天生不是這般和順,但能憑自己的努力改過遷善,而終成好人的人一樣;但只有「空」,或只有上述的「空」義,是否即能使佛教建構一套如現在一般的倫理學?答案卻是不能保證。若我們用邏輯語言說之,「空」是佛教建構倫理學的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而非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 也。

事實上,「空」甚至會成為人們不肯作價值判斷的遁詞,乃至以之作為做壞事的藉口。君不見不少人動輒即言世間一切皆「空」,故不要執著善惡對錯云云?不執著善惡對錯,正是行惡犯錯的開始。近年佛門屢傳醜聞,相信在一定程度上與佛教或容易給人鑽「空」子有關。

然則,除了強調一切事物皆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這一「空」義以外,佛教還提出了什麼理論以輔助其建構一套完整的倫理學?這正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及後文討論的方向。

(待續)

相關焦點

  • 佛教:何謂「無分別智」與「後得智」?
    (一)無分別智與後得智的不同作用有一年,一位在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的同學,作佛學專題演講,論及無分別智的問題,認為佛教說什麼都無分別是頂不合理的,高矮、肥瘦、男女、善惡的行為,眼前的一切人與事都無不有分別,佛教主張無分別,把人都弄糊塗了。
  • 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宏觀層面的教育倫理學研究,是從全社會整體層面,對教育工作和教育活動進行根本性的倫理道德審視和評價。由於每一社會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從根本上決定了該社會的教育培養怎樣的人、為什麼人服務,是否公正分配教育公共資源。教育倫理學的這些宏觀層面的研究,是要維護整個社會的教育,保證社會、集體和個人的正當利益得到最大可能的實現。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原標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本期主持:萬俊人(中國倫理學會會長)   本期主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   主持人語   要真正建構起新時代中國特色
  • 「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準提法修持方法
    二、一切歸之於「空」前奏完了,身心內外都潔淨了,再回返到「空」性,亦即「…空去自身我執,渾入虛空中,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我與虛空皆了不可得。…」。一切歸之於本體之「空」,沒有了自己的身心,化為虛空,無邊無際,無量可得,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段與本法「圓滿次第」的精神相同,也與禪宗的心法無別,如能定在這境界上,愈久愈好。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坦白說,一開始學人可說完全沒有參加這個學術會議的意願,但為什麼後來卻又答應參與了呢? 我承認主要因為與惠空法師是老朋友的關係,但後來我又讚許它有成功的一面,乃是因為此次會議基本把握了、也改革了一向辦學術會議而唯世俗學問與心態是瞻的弊病。
  • 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生命是指一種「東西」的存在,同時,也是人類對生命現象存在的詮釋。就像光能在詮釋光現象或聲能在詮釋聲現象,是一樣的道理。 另外,就目前保守的生命定義而言,已知的自然演化而成的生命具有較為顯著的分形特徵,而這一特徵在目前界定的非生命自然現象中普遍存在,因此,雖然不能說所有的分形結構都是生命,但是,所有的生命結構都是分形的,是一句廣泛適用的重要衡量標準。 佛教對生命的解釋與看法生命從何而來,死後又歸何處?
  • 潘宗光:頂級科學家,精進佛弟子
    「當時我就有很奇異的感覺,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請陳家寶醫生介紹一些佛學方面的書籍給我。」從此,潘宗光埋頭於經書之中,潛心研讀佛經。他去「明珠佛學會」聽「佛學初階」,去「普明佛學會」聽佛學系統講座,「各種初級班,中級班,都去聽……」他就像遇到一個科學新發現,一心要去了解它、掌握它、證明它。
  • 【如是覺】宇宙浩瀚無垠,科學家至今無法說出宇宙的全貌,但佛教卻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請問我們應如何理解這種獨特的宇宙觀?
    所謂「宇宙」,以中國話來解釋,就是:上下四方的空間為「宇」,古往今來的時間為「宙」,也就是一切空間、一切時間組合起來,稱之為「宇宙」。在佛教裡,大的空間叫佛剎、虛空,小的叫微塵,名稱雖然不同,卻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的化境,稱為一個佛土,而宇宙中有無數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存在其中,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
  • 昭慧法師:從佛教倫理學看器官移植問題
    昭慧法師:從佛教倫理學看器官移植問題 一、緒論 二、淨土宗的看法 三、生死分際的判定—阿陀那識執受根身
  • 安吉拉·塞尼|「對歷史的理解警醒著我們,種族是一種社會建構」
    他在1967年出版的《對先進科學的反思》(Reflections On Big Science)一書中警告說,科學專業化的危險日益加劇,這將研究人員逼進了一個更狹窄的研究領域,而丟棄了更廣闊的視角。「只有專家知道他在說什麼,只有全才才知道他為什麼要說。」溫伯格這樣寫道。
  • 談談漢藏佛教交流的重要性,詳解其中教徒的幾個錯誤觀念!
    然而,在此同時,大家都會或多或少的低看漢傳佛教,認為那是「顯教」、主張「藏傳佛教的系統中早就有顯教的訓練,漢傳卻沒有密教的功德」等等。有些人認為諸如菩提道次第廣論等著作非常殊勝,認為那比漢傳一切典籍還有次第、規矩,聲稱要建立來自那爛陀的清淨傳承。這種「藏傳佛教體制至上、漢傳佛教經論不足」的觀念,是種徹頭徹尾的錯誤。
  • 缺乏修行,累世都無法洞見佛教的心要
    缺乏修行,會成為一種障礙,使我們累世都無法洞見佛教的心要。因此,修行就如大皮箱的鑰匙,若手上有正確的鑰匙——禪修之匙,則無論鎖有多緊,當拿起鑰匙打開它時,鎖就會應聲而開。若我們沒有鑰匙,就無法開鎖,將永遠不知道箱子裡有什麼。事實上,有兩種知識。覺知「法」的人,不會只憑記憶說話,他或她說的是實相。
  • 星雲大師:佛教對複製生物的看法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5佛教對複製生物的看法問:由於近代生物科技發達,中外相繼有「複製羊」、「複製牛」的誕生,請問大師,站在佛教的立場如何看待這件事也就是說,複製品只是形體上的,身體六根可以複製,但生命的精神與意志無法複製,生命要用生命才能複製,一切都不離「因果」。例如,用花、草、樹木,不能複製牛、羊、人;牛還是牛的基因,羊還是羊的基因,人還是人的基因,生命不能憑空複製,更不能錯亂因果。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公元前一世紀左右所萌芽的新佛教思想運動(大乘運動)中,般若經被結集出來。一般而言,「般若經」這個名目是相當籠統的,從公元前一世紀左右般若經開始出現,這類經典一直至西元十世紀左右還陸續有新的結集出現。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般若經群,其實是長達十個世紀結集的結果。龍樹和那一部般若經有關係呢?一生以研究般若經為職志的知名學者E.
  • 佛教的宇宙觀之人是從哪裡來的?非神創非進化,而是……
    在佛教「增一阿含經」及許多經典裡,都有明確的記載,說地球上最初的人,是從「光音天」來的。,自「成」至「空」四個中劫合為一大劫。 人類的思想與生活,由簡而繁,一部份的民族,由野蠻而進化,一部份的民族,曾經茹毛飲血,漸次進化。知耕種易物,為農業與商業的開始;由製作農具炊具建具,為工業的開始;為了平直由貪□痴殺盜淫……所發生的爭執,推舉正直賢善公道者,處理眾人的事,是教育禮義與民主政治的開始;由語言產生了文字,後來才有文化的開始。
  • 佛弟子對「犯太歲」應有的看法與做法
    近日興致提筆,談我的看法以及對佛弟子們的一些建議:一、 何為「太歲」佛乎?神乎?《三命通會》說:「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民間古語有云:「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可見太歲,是道教諸神中最有權力的年神,掌管人們一年的禍福,主宰全年運程。太歲是天道太歲神的簡稱。
  • 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
    對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大致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政治倫理學並非一個獨立的學科,而是從屬於政治學。在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認為政治學和倫理學都屬於實踐科學,他並沒有明確地區分政治和道德、政治學和倫理學的學科界限。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指出,政治學追求人類共同體的最高善,因而在知識體系中居於最高的主導地位,其他一切知識都從屬於政治學並為之服務。
  • 「超人」張寶勝去世了
    無敵的「超人」張寶勝去世了。    幾乎是無聲無息地去世,享年不到6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