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中國外文局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中國形象的國際認可度正在穩步提升,海外民眾看好中國未來發展形勢。中國軍隊的海外形象也會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上升,樹立與之相稱適應的良好形象。
隨著我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心,我軍越來越受到國際關注,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一舉一動都處在媒體的閃光燈下。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中國夢」「一帶一路」「兩個一百年」「三嚴三實」「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等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一經提出,便在國際社會尤其是海外輿論場中產生了很大影響,作為大國背後的中國軍隊,如何在治國理政新思維下建構起良好的海外形象,成為新形勢下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時代課題。
1 「鏡中虛像」:真實性折射不出真實感
一個強大、可愛而真實的我軍形象尚未真正在海外建構起來。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曾經做過《中國軍隊海外媒體形象調查》報告,調查樣本為世界6大通訊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俄塔社、共同社、中央社,報告顯示,對中國軍隊持「負面」印象的海外媒體佔大多數。
長期以來,「中國軍事威脅論」等論調一直佔據外媒報導我軍的框架和語境中,對中國軍隊來說,形象危機已經直接影響到我軍的強軍進程。治國理政新思維下的我軍要會做,也要會說。

「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醫務人員秉持「和諧世界」「和諧海洋」「慎戰思想」等軍事文化理念,出訪8國,停靠9港,赴海外進行醫療救助,向世界傳播了我軍的先進軍事文化,讓「中國軍事威脅論」不攻自破。
會做,就是我軍通過辦好自己的事,產生有中國特色的強軍故事;會說,就是不斷加強我軍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向全世界傳播我軍的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我軍,進而擺脫我軍「有口難說、有理難辯」的尷尬境地。
實際上,事實的客觀性與傾向性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真實性並不等於真實感。軍隊的形象包含4種形態:理想形象、現實形象、媒體形象和人心形象。
其中,媒體形象是將現實形象轉化為人心形象的關鍵環節。出於對中國和平崛起的懼怕,中國軍隊真實的形象在西方的主流媒體報導框架中被嚴重歪曲、「妖魔化」,甚至被刻畫為「伏地魔」。

在宣傳活動中,美軍提出了「戰略傳播」概念,並將其作為美軍「軟實力」的重要支撐,不斷加強戰略傳播攻勢,對美軍自身進行「偶像化」宣傳。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認為:「任何事物,只要是通過話語傳達,都可以是神話。」
相反,與之對立的就是所謂的「妖魔化」。清華大學教授李希光論著《妖魔化中國的背後》,就深刻指出了這一問題。「中國軍事威脅論」「粗魯的入侵者」等負面標籤被外媒大肆宣傳,影響了我軍的「走出去」進程,使我軍成為「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目前,我軍海外宣傳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被扭曲的國際形象,遭遇的實踐困惑就是如何將我軍的真實性在國際受眾認知建構中轉化為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