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實驗室的「遺產」故事

2021-01-08 蘇州新聞網

「一帶一路」沿線現存的大量文化遺產,是東西方交流最直接的載體。包括蘇州大學在內的3所國際知名高校成立文化遺產保護聯合實驗室,舞臺在全球,匯集地在蘇州。實驗室的建設發展,對蘇州園林的保護和利用具有直接影響,同時將更好幫助蘇州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上發光添彩——

國際實驗室的「遺產」故事

最近,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中葡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蘇州大學正式舉行。

該實驗室是科技部2020年批准設立的19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之一,將對文化遺產的材料分析、數位化技術研究遺產修復工藝和遺產虛擬復原技術等方向展開研究。

中葡聯合實驗室啟動後,蘇州大學、葡萄牙埃武拉大學(Universidade de évora)和澳門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Macau),將充分發揮各自在遺產保護、材料學科研究、傳統工藝研究的獨特優勢,攜手合作集中打造建成一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水平先進、示範引領的文化遺產保護科學領域的國際聯合實驗室。

「澳門範例」

位於澳門歷史城區中心地帶的大堂和大堂前地,是於2005年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但其實,在特別整治修復前,大堂前地的環境存在不少問題。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築學院副院長吳堯教授,近年來一直與澳門城市大學方面有著密切的工作交流,他也曾經參與大堂前地申遺材料準備以及建築修復工作。「廣場改造前,當地的交通混亂,缺乏必要的公共設施供人們停留與休息,圍合廣場的界面比較凌亂,歷史景觀也沒有被凸顯,」吳堯回憶道,「我們配合葡萄牙的設計師,爬上爬下用一比一的模型比對空間位置,去檔案館查找資料來來回回七八次,最終改造後,廣場原有的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還增加了噴泉、壁畫等裝飾,整體更加整潔有序,周邊重要的建築得以凸顯。」整修後的大堂前地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又一個範例。

葡萄牙埃武拉大學的HERCULES實驗室,主要從事關於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研究,對文物的物料及結構進行剖析與鑑定,致力於文化遺產研究和價值評估,實力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該實驗室成立十多年來,擁有多類文化遺產與文物、遺產材料分析研究的先進儀器和設備,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並建立起多項文化遺產研究與實踐的科學技術標準。

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也已與HERCULES實驗室達成合作,建立「文化遺產材料分析實驗室」,加強在城市建築材料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其裝備完善的「精工實驗室」,更將對建築設計、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城市街區整合設計、城市空間模擬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記者了解到,中葡聯合實驗室主要面向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一線,實現基礎研究和實踐應用研究齊頭並進。多年來,包括蘇州大學在內的3所大學積澱深厚,已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澳門、東南亞、葡萄牙、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多個地區完成遺產材料鑑定、保護修復、人才培養等多項合作內容,開展了一大批兼具影響力和產業推廣價值的研究項目。

「蘇州經驗」

中葡聯合實驗室緣何由蘇大主導並最終落戶蘇州?這與蘇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產以及蘇州大學在遺產保護方面的經驗密不可分。

蘇州古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時期的原址上,基本保持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史跡名園」的獨特風貌。據統計,蘇州全市現有文物保護單位693處,其中國家級61處、省級127處。1997年12月4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代表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全體會議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滄浪亭、獅子林、耦園、藝圃和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崑曲、古琴也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蘇州大學在文化遺產保護上亦不遺餘力。近5年來,蘇州大學承擔了60餘項與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比如經濟發達地區傳承中華建築文脈的綠色建築體系、江南傳統聚落瀕危建築構造與技術研究等。蘇州大學主持或參與了多個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包括平遙古城、蘇州園林、澳門大三巴牌坊,以及葡萄牙杜羅河谷、韓國皇城(景福宮)、柬埔寨吳哥窟等諸多中國及世界遺產地維修保護、虛擬仿真和修復工程。

2014年,中國大運河項目申遺成功。千年大運河,如何在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和風貌特色的前提下更新發展,亟待理論與實踐的探索。蘇州大學專題研究大運河先行文化遺產的特殊價值構成,構建了風貌特色系統,提出了研究結果在大運河文化景觀風貌特色保護、傳承、整治提升等實踐中的應用與建議,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傳承和更新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性支撐。

不僅如此,蘇州大學還創建了以「園冶設計研究院」「蘇州古典園林建築名師工作室」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山幫古典園林營造技法實習基地」為核心的研發體系。據介紹,2008年7月至2018年7月的10年間,蘇大以古建築保護和修復技術、世界遺產監測、遺產管理、遺產保護法規等主題,面向亞太地區遺產地的專業人員,組織開展了多次培訓課程,輻射亞太地區及歐洲、美洲和非洲等區域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材料」「新技術」「新人才」

「一帶一路」沿線現存的大量文化遺產,是東西方交流最直接的體現,也是絲綢之路精神和民心相通的歷史見證,更是實現「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基石。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已發展出跨學科、多領域、綜合性研究,涉及遺產保護、材料科學、建築學、生態環境、工程技術等多個學科。

中葡聯合實驗室項目是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築學院聯合葡萄牙埃武拉大學、澳門城市大學共同向科技部申報的。三校共建,將在中外雙方共同關注的優先領域,聯合推進科技研究、開發和應用等,通過構建互聯互通的夥伴關係,打造互信、融合、包容的科技創新共同體,最終實現為推進「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金螳螂建築學院院長吳永發教授介紹,未來將在「文化遺產材料分析與新型技術研究」「城市與建築遺產傳承與可持續發展」「傳統工藝研習與產業創新研究」等主要方向展開合作研究。具體來說,「文化遺產材料分析與新型技術研究」著眼於歷史材料分析、形制工藝體系、遺產修復工藝、虛擬復原技術,「城市與建築遺產傳承與可持續發展」專攻遺產地保護技術方法、遺產智慧創新體系、歷史建築保護再生、運河保護與利用及古典園林監測預警等,「傳統工藝研習與產業創新研究」致力於傳統技藝研習、大師傳承工坊、傳統產業轉型孵化、專門人才培養與培訓等方面。

「除了3個研究室外,我們還將著力打造亞遺產保護蘇州中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研究院、綠色建築國際研究中心、蘇州園林遺產保護研究所、香山幫古建營造技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名城》編輯部等六大平臺,進一步促進中葡兩國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發展的高端交流,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現代化和國際化,努力打造成中葡雙方長期穩定國際科技合作機制的示範工程。」吳永發說。

除了遺產保護修復,文化遺產保護人才的培養也在穩步推進。金螳螂建築學院歷史建築保護工程所所長陳曦副教授介紹,蘇州大學是全國最早設置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的大學之一。我國歷史建築保護工程教育開始於同濟大學,2003年招收的第一屆本科生,繼而北京建築大學於2012年開始招本科生,香港大學於2015年招本科生,蘇州大學於2016年正式開始四年制「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招生,成為國內第四所具有歷史建築保護工程本科教育的高校,旨在培養系統掌握歷史環境保護與再生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多年來,我們培養的專業人才不僅擁有整體的遺產保護理論與設計實踐,而且在建築遺產、城鄉遺產、園林遺產保護等領域具備了研究、設計及技術專長,為文化遺產保護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陳曦說。

專家評點

「三校四圈」保「遺產」

葡萄牙埃武拉大學副校長Antonio Jose Candeias:

建議各方能夠開展跨學科的聯合研究活動,開展材料和技術研究,創建有效可持續的保護戰略,以整合具有強大參與度和社會影響力的高素質人力資源。

澳門城市大學代校長孔繁清:

希望三校科研團隊精誠合作,實現新形勢下國際科研合作在趨勢圈、資源圈、能力圈、合作圈四大圈層的協作共振效應,三校將以建設聯合實驗室為抓手,踐行高等教育機構服務國家戰略和人類命運福祉的社會責任。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常青:

科學保護是構建文化遺產保護創新體系的突破口,也是城市化階段文化遺產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葡萄牙在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領域,不僅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而且在一些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研究中成果豐碩。引進、消化、吸收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必然促進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創新水平的整體提升。

天津大學教授張鳳梧:

聯合實驗室面向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一線,研究領域涉及遺產保護、材料科學、建築學、生態環境、工程技術等多個學科,基礎研究和實踐應用將齊頭並進。實驗室應實行聯合教學聽講機制,抓住重點、體現特色、學科聯動,以點帶面實現共同發展。應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打通各個學科之間的屏障,聚焦某一類型的問題進行深化研究。在人才培養上,聯合實驗室應將本、碩、博人才培養作為實驗室培養的骨架。

蘇州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夏健:

「一帶一路」最主要的功能是文化的輸入和輸出,重點抓住這一點,實驗室才能在「一帶一路」特殊歷程上面走出特有的道路。中國澳門作為國際自由港,具有葡語歷史文化背景,藉助澳門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可以加速中葡文化遺產保護科學領域的有效合作,並輻射全球9個葡語系國家,推進我國與這些國家在科技文化領域進一步深度合作。

(選題策劃 張利剛 高巖 稿件執行 崔陽陽 祁海琳)

  掃碼關注「深度118」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相關焦點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2012年以來,我州先後出臺了《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年度考核辦法(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這些地方性法規和政策,進一步保護了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環境,有效地促進了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
  • 「烏賊」創作,秦昊主講,網絡文學講述世界遺產故事
    《棗知道》是騰訊與閱文聯合推出的「世界文化遺產新文創計劃」系列的第一部短片,圍繞世界文化遺產展開的新文創作品,還有很多:蘇州園林、頤和園、皮影戲……這些融合網絡文學和世界遺產故事的全新文創作品,將在今年春節與大家見面。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進一步從城區延伸到鄉村,從歷史文化街區延伸到傳統老街巷,文化遺產更多融入水系、公園、商圈等城市日常,形成獨特的城市肌理。時至今日,福州市形成了保護文化遺產的廣泛共識和全面保護、系統保護的思維與機制,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迸發出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協調的蓬勃生機。
  • 說白了,就是槓桿原理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二十二期...
    (第三期)千裡相逢的盛宴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四期)我能聽到麻花的笑聲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五期)合川一家人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六期)>來,幹了這碗75℃的雞湯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七期)魚,我所欲也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八期)船到橋頭自然直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九期)古鎮守望者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十期)
  • 百萬美元的「太空葬」,既有情懷,又解決了遺產問題|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任何事情,除了問題也會有好的一面,太空葬也不例外,它會給人帶來以下三點好處:1、解決遺產處理問題現實生活中,子女為了爭奪老人的遺產而對簿公堂的事情並不少見。
  •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2017年02月15日 07: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 楊振寧遺產公布:可憐翁帆沒拿到遺產?可能她並不稀罕!
    原標題:楊振寧遺產公布:可憐翁帆沒拿到遺產?可能她並不稀罕! 每天10分鐘,做更好的父母 作者:桌子 來源: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這兩天,被楊振寧公布遺產的消息刷屏。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 遺產風波:保姆和我搶父親的遺產,成功了
    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遺產。丈夫把遺產都留給了女兒,作為和丈夫風雨同舟的人,怎麼會甘心呢?本來以為一切都合理合法,然而女兒卻拿出了一份協議,讓本來清晰的事情變得撲朔迷離。這是怎麼回事呢? 76歲的蔣德珍把59歲的李小萍告上了法庭。原因就是李小萍將丈夫李長祺的遺產全部拿走了,一分也沒有留給她。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非遺本身是國際話語與當下中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需求互動的結果,然而,國內的非遺研究卻很少進行國際比較,也較少借鑑國外前沿的理論與方法,對中國非遺保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缺乏總體把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遺研究和非遺保護的新思路的展開。在這種情形下,借鑑國外的批判性遺產研究成果,可能成為非遺時代民俗學走出瓶頸的必要步驟。
  • 世界遺產 自然鹽城
    在新時代發展理念推動下,鹽城黃海溼地遺產更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原始之美、靈動之美、清新之美。大美溼地——自然生長的世界遺產鹽城擁有太平洋西海岸、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海岸型溼地。在茫茫沿海灘涂上,建有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和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們均被列入我國第二批溼地公約國際重要溼地名錄。這裡擁有世界第一個,也是面積最大、種群數量最多的野生麋鹿園。這一切,成為大自然給予鹽城最好的饋贈。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而且不管把遺產破壞到什麼程度,從來不追究個人的責任,沒有問責制。最近《文物保護法》修改以後才有量刑,但是在刑法裡面沒有「破壞遺產罪」這條,刑法沒有改,法院就沒法判。我們的法律不健全,遺產保護就難辦了。   讀書報:遺產公約強調遺產的普遍價值,但其概念其實是很模糊的。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我們國家留存至今的文化遺產是很多的。您能否舉例說明,是否所有的遺產都需要保護?
  • 《神秘海域 失落的遺產》公布最新情報
    PS美服博客今天公開了《神秘海域 失落的遺產》的最新情報。《神秘海域 失落的遺產》的故事發生在《神秘海域4》之後的6到12個月裡,在2代中登場的克洛伊將會成為主角,並在印度南方搜索名為「象頭神之牙」的寶藏。她將與於4代中登場的僱傭兵娜汀聯手,而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也是本作的一大看點。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所以,藏族、蒙古族聯合申報這一文化遺產。巴林草原是蒙古族長篇史詩格斯爾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裡至今保留著全國唯一的一處格斯爾廟,以及格斯爾栓馬樁,格斯爾山豁口,格斯爾阿貴(山洞)、手記長篇格斯爾王傳等。國際格斯爾文化研討會,曾兩度在巴林草原召開。2009年9月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北京猿人」的遺產—新聞—科學網
    這個發生在90年前的故事很快震驚世界,甚至登上了《紐約時報》,給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帶去了些許談資。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1927~1937年,科學家在周口店遺址開展了系統發掘,並於1936年連續又發現了3件「北京人」頭蓋骨,再次震動了學術界。 隨著越來越多證據的出土,一切水落石出。
  • 日本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文/陳言 編輯戴聞名萩陶苑(圖片源自萩市觀光協會)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想從一個「四線」小城市萩市說起。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去日本,需要橫渡日本海。沿海岸一路向東,都幾乎看不到陸地,等看到遠處有山時,就快到日本了——古人於是將那個可以看見山的日本入口,稱之為「山口」,也稱「長州」。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我國重視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間的合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國際性課題。因為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財富,也是屬於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保護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公告制度。
  • 關於阿拉伯的鮮花故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蟳埔女的空中花園
    攝影/圖文/原創 邱太建關鍵詞: 蟳埔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泉州豐澤區東海街道有一個享譽全國的蟳埔小漁村,阿拉伯人與鮮花的故事流傳至今。「對鏡貼花黃」的浪漫已經延續了千百年。蟳浦的魅力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是當時世界東方第一大港。
  • 快來這個神奇實驗室,感受下寧波版「流浪地球」
    寧波諾丁漢大學英偉達混合現實聯合實驗室主任莊以仁說道。哦,你不是在看《黑鏡》或是科幻巨製,在寧波諾丁漢大學就有一個這樣頗具未來感的實驗室。在這裡,你可以一窺歷史,留住此刻的美好記憶,體驗「虛擬」與「現實」的「界限消失」。走進實驗室,一眼看到螢光綠的牆體,超大屏的電腦,桌上散落著各類文獻和照片,乍看下似乎是個普通的實驗室。可當你戴上VR眼鏡時,一切不一樣了。
  • 為什麼《神秘海域4:失落的遺產》裡沒有Drake?
    為什麼《神秘海域4:失落的遺產》裡沒有Drake?作為一個DLC作品,《失落的遺產》中並沒有深海系列的主角-Nathan Drake,而是講述了Chloe Frazer的故事。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