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1 17:40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竺佳 通訊員 蘇鈞天 楊涵
「屏幕和顯示器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最終,它們會以『可穿戴』的方式『消失』,虛擬物體和場景疊加到現實世界中,這將使我們完全沉浸在虛擬世界裡。」寧波諾丁漢大學英偉達混合現實聯合實驗室主任莊以仁說道。
哦,你不是在看《黑鏡》或是科幻巨製,在寧波諾丁漢大學就有一個這樣頗具未來感的實驗室。在這裡,你可以一窺歷史,留住此刻的美好記憶,體驗「虛擬」與「現實」的「界限消失」。
走進實驗室,一眼看到螢光綠的牆體,超大屏的電腦,桌上散落著各類文獻和照片,乍看下似乎是個普通的實驗室。可當你戴上VR眼鏡時,一切不一樣了。
VR場景
回到過去:重現元朝三江口
不久前,寧波諾丁漢大學英偉達混合現實聯合實驗室主任莊以仁帶領團隊參加了在香港的一場藝術創意與科技創新盛會。會上,他們首次呈現了與寧波博物館的合作項目——通過虛擬實境(VR)技術,重現元朝時期寧波的三江口。此項目在會上大放異彩,收穫了世界各地的學者和體驗者在社交網絡上的高度評價,「沒想到公元13世紀的中國港口如此繁榮」、「玩家交互的設計讓我們看到了文化遺產保護和學習的新路徑」……
800年前的三江口是什麼樣的呢?
記者在實驗室體驗了一把。戴上VR眼鏡,映入眼帘的場景是城牆根下的一個海關關口,海關官員在巡查,有一張告示,邊上是一個布料攤,再往前有各種貨箱,帳篷,篝火。視野盡頭是江。江上的船隻非常逼真,窗框的雕花清晰可見。碼頭上人影幢幢,來來往往。記者在這個場景裡的玩家身份是外來商人,為了逃避關稅,試圖藏匿違禁品於普通貨物一同入關。
「我們的場景設計有一部分基於寧波博物館對於元代三江口的微縮泥雕模型,包括匹緞、瓷器等物品。博物館還對部分港口的場景做了蠟像實景,比如海關官員。這些給了我們啟發。但更多的場景設計還是依靠史料文字和圖片,加上一點『想像』。」一直跟進該項目的寧波諾丁漢大學在讀博士程丹昭說:「比如說,城牆有多高,什麼材質;當時生產什麼?出口什麼?我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和地方志,如《至正四明續志》, 從中去挖掘當時的生活細節,希望儘量做到精確。「
浙江新聞記者了解到,歷時一年半,該團隊運用3D成像技術,攝影測量技術,及網格重排等技術,將元朝時期200多種進出口商品進行了還原。此外,根據當年寧波開往日本的新安沉船的模型,他們還重建了場景中大型船隻的3D模型。
該項目的總負責人、寧波諾丁漢大學英偉達混合現實聯合實驗室主任莊以仁教授說,「保護以及重建港口歷史環境能提高民眾對地域和文化的認同感,對於港口城市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很自豪能讓塵封在文獻檔案中的記錄通過3D建模和VR技術達到可視化,讓更多人能夠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歷史。」
這點讓程丹昭感觸很深。「我是學計算機技術的。一開始接到任務時,並不知道如何著手。然後我去逛博物館,去看相關資料。了解了歷史,腦子裡才漸漸有了圖像。現在我越來越喜歡自己所做的項目,因為它讓我從一個純技術人員轉變成了一個能用技術去實踐,去保護文物的人。這個跨界跨學科的過程讓我收穫頗豐。「
為了讓體驗者更好地理解港口文化,這個VR場景還特別設置了玩家交互機制:一個玩家扮演外來商人,另一個玩家則扮演海關官員進行搜查。加入遊戲是為了讓玩家能更有目的性地探索體驗港口,而不是走馬觀花。
「VR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情境化,大家可以在情境中看到一樣東西它原來的狀態,它的周邊,它原來的功能。因此,在文物遺產領域,VR是很好的方式,它幫助人們走得更遠,探索地更深。」該項目研究員、寧波諾丁漢大學在讀博士生蔡勝丹說。
莊以仁教授正在工作中
保存現在:重建老家
莊以仁教授曾說過一句聽起來有點玄的話:「在未來,過去像現在一樣觸手可及。」他解釋,混合現實使人們可以更高效地學習和分享文化遺產。這不僅僅指古老的遺產,還指那些記憶依然存在,可以分享的現代遺產。
實驗室研究員蔡勝丹的項目就與「現代遺產「有關。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的項目為「外婆家「。
戴上VR眼鏡,你可以看到一般江南古村的場景,屋門口有一條河,河岸是石磚砌起來的。屋子邊上有口大水缸,門口還有個竹椅子。屋子裡有一口大灶,掀起鍋蓋來就是一陣蒸汽。邊上站了個木頭的碗櫃,裡面放著碗碟和剩菜。抽屜裡還有一盒火柴,擦一下火柴盒的邊就可以點著…
「我要研究的是虛擬實境中的文物是不是可以喚起人們過去的記憶」, 蔡勝丹碩士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學習的是博物館與文化遺產。
「想做這個項目的原因是因為在一個展覽上,有人提起一個旅居海外的老音樂家。他由於身體原因不能再回到故鄉寧波了,但十分懷念原來的家的樣子,就問我們能不能用VR技術復原出以前的老房子,能讓他走進去看一看。「 蔡勝丹說,她當時就被這個念頭吸引了。用 VR 技術重建老家,這樣一來,一些移民,不管是自願的還是被迫離開家鄉的,他們都可以回到自己的家看看。
「這個項目和三江口的項目不太一樣,不是從頭到尾3D建模。我是儘量去現實場景中拍照片,再由照片做出相應的數字模型,所以會比較真實。」
她告訴記者,她已經請了百餘位寧波人來體驗這個項目。大家都很激動,說這個VR場景就跟當年自己的外婆家一樣。有人還提出意見,應該有個門檻等等。還有外孫女帶著外婆一起來的,他們會說起過去的一些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VR不只是重建過去,它也可以保存現在。因為現在這些東西都還在,我們可以做到更好地保存,將其留給下一代。」
抵禦時間:重建天童寺
近年來,實驗室將數位化引入到文化遺產領域,致力於再現各類世界遺產和文物古蹟。
「由於自然災害和恐怖襲擊,不少世界遺產和文物古蹟都瀕臨損毀。我們希望盡一己之力以數位化的形式延續人類的智慧和文化,抵禦時間的摧毀。」莊教授的想法和能力得到了英國藝術與人文研究理事會(AHRC)的認可,獲得30萬英鎊的AHRC「好奇的旅行者」項目研究基金。此研究基金用於以數位化方式減輕大規模文化遺產的損失。
他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超過80萬的文化遺產。如何保存現有文化遺產的價值,把這些留給未來,是我們整個團隊一直在研究的。「 記者了解到,目前他們正在抓取國內的文物古蹟。在寧波,他們已經嘗試用數位技術重建了一部分的天童寺。
「通過大規模的陸地、社會、政治和虛擬景觀的重建和建模領域的多種複雜實時交互系統,我們將計算機建模和仿真技術應用於理解社會、地理和文化景觀「,莊教授還提到,他們正在研究區塊鏈技術在重現文化遺產上的應用,初步研究已於近期發表在《PRESENCE》。
目前實驗室共有8位核心成員,各自有不同的學科背景,如大數據,教育學,計算機科學,以及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等。作為寧波市「3315」外籍人才,莊以仁認為他承擔著一份對寧波的責任,一方面體現為對寧波豐富文化遺產和歷史資源的數位化保護,另一方面則是培養該領域的專業人才。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項事業中來,研究如何用科技保護文化遺產。
15507420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