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江南文脈能用一種顏色來描繪——

2021-01-14 澎湃新聞

原創 張瀅瑩 文學報

長三角論壇

「第五屆收穫文學榜」系列活動

在關於長三角地區的談論中,江南文脈無疑是一個「高頻詞」。談人文歷史時我們會談及它,談物質資源時我們會談及它,甚至談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時,江南文脈的蹤跡始終不離左右。可以說,這四個字是某種江南精神的代表,有別於其他任何區域,且不僅在過去和當下對長三角地區造成影響,也將在未來持續融匯於這一方水土和江南人的內在氣質中。

日前「第五屆收穫文學榜」的系列活動中,來自多家長三角地區文學期刊的負責人,以及多位江南地區作家圍繞「長三角論壇:江南文脈何以蓬勃」的話題展開了探討。在評論家、蘇州大學教授王堯看來,此次研討和前一日活動關於多種文學類型和樣式的「跨界探討」,是來自文學期刊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宣告:「我們近四十年的文學史,許多重大文學思潮都是由文學期刊引領的。這次討論可以說恢復了文學期刊的能量,標誌著期刊再次介入文化現實,引領著文學思潮往前走。」

作家眼中,江南質地的小說語言到底有多重要

談論地區文化差異的時候,人們往往會用到一個鮮明的標準衡量:語言。方言是區分南北文化最為明確的標識之一,一個人站在你面前開口說話時,似乎自帶著定位儀,而其內在蘊含著的,則是從生活方式、習俗到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同特質。正如《收穫》文學雜誌主編程永新所說,現代漢語建立在普通話的基礎上,小說則是語言表達的一種藝術方式,南北方差異不僅表現在文字裡,也表現在敘事倫理、比喻、情感表達方式乃至心理活動的構成中。「這其中的區別顯而易見,不僅是以往批評家所概括的南方作家筆下陰柔的氣氛和意象等,其還有很值得探討和觀察的。」

■ 研討會現場 吳越 圖

談語言問題,其實也是在談一種寫作理念。在作家的眼中,江南質地的小說語言到底有多重要?程永新一直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於海南島的一次筆會中,他和幾位作家在談論別人小說時順口說,這個人寫得還可以,語言弱一點。聽到這句話的汪曾祺先生特地走過來告誡他們說,語言不好,這小說不可能好。這或許是南方作家格外看重語言問題的一個例證。《蘇州雜誌》主編小海則引用陸文夫先生的一個觀點「小說就是從小處說說」,認為南方作家的語言風景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氣象,「南方的語言結構決定了作家的寫作面向,有可能也決定了其世界觀,這是南方作家和北方作家很大的區別的分野,這種對於語言的重視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雨花》雜誌主編朱輝一直記得第一次到小說選刊編輯部時,有位老作家問他:「你們(南方作家)寫那麼細,煩不煩?我真煩,看不下去。」這種寫作分野與趣味的差異,也許正如朱輝所說「江南水土溫潤肥沃,先天稟賦特別好,進而影響到話語方式、表達方式和取材,江南文學也產生了一批大家,擁有明顯的文學特點,但因為趣味差異,江南人恐怕寫不出《白鹿原》」。但就像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偉的思考:語言差異之外,地域也在題材選擇上對作家施加著影響,「不少作家寫從鄉到城的題材駕輕就熟,但真正寫城裡的人、城裡的人在社會變遷中的生活演變就不怎麼熟悉和側重了」。王偉以路內的工廠書寫為例,認為他筆下的世界,也許只有江南地區和東三省的作家更能感同身受。「嚴格來講,長三角地區在反映從老城到新城、從新城到更大的世界的發展的角度,在寫作上更具有發言權。我們比較早地去擁抱世界、走向世界,這個題材更能夠發揮其優勢,長三角作家需要充分調動和發揮這部分創作潛力。」

■ 蘇州博物館內的山水園景

這種「擁抱世界」的姿態,在《江南》雜誌主編鐘求是看來也是自衣冠南渡、大量優秀知識分子南遷帶來的文化交融後一直流傳至今的一種傳統。如近代以來,魯迅等作家成為中國跟外部文學交融最緊密的一批人,在江南地區形成了文學高峰,而上世紀80年代以江南地區為主的一批年輕作家引進國外創作手法所形成的先鋒文學探索,再次構建了蔚為大觀的創作風潮。由此,關於江南文脈他所想到的詞,就是交融。「交融的不僅是文學,還有從文化思想所吸取的營養。長三角地區的社會生活很活躍,這對寫作者來說是很好的融合背景和條件。過去江南文脈因為融合取得了長足發展,將來要好的發展還是要通過融合。」

如果所有人用同質化的東西寫作,可能會失去部分「聲音」

事實上,當語言問題落在寫作本體上時,南北寫作之間的差異又因我們所操持的書面語體系或多或少地被遮蔽。在這種情況下梳理和談論江南文脈,無疑是有難度的。當作為編輯與作家交流,程永新發現與南北方作家打交道時,無論是探討文本,還是思維方式和語言方式,都存在著不同。這一點,也是在場數位文學刊物編輯在工作中的共同感受。在讀稿時,《小說界》雜誌執行主編喬曉華在關於地域性方面最大的感受,是來自於作家的一種自信。「東北作家在寫作中使用方言不會有障礙,西南地區的作家也會自然地運用一些方言,這在他們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種特別的衝擊力,反而是江南這一帶的作家使用方言非常謹慎、不太常見,多以一種很標準的方式在寫作。」這也在他們編輯部形成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面對一個試圖「地方化」的作品時,編輯會討論南方方言在文本中如何「植入」才顯得自然,放在哪則格格不入,需要修改。

「為什麼北方作家講述方言時候非常自信?因為他們還屬於官話系統,而四川話是西南地區的官話系統,他們的文字是通文的,但上海話有很多字寫不出來,或者寫下來看不懂什麼意思。」 《上海文學》雜誌副主編崔欣認為。於她而言,這種通行的語言體系本就影響了我們的閱讀趣味,「包括金宇澄老師寫《繁花》,其中所有的方言都是經過選擇和改造後的,不是純粹的口語複製」。對此,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薛舒認為小說的語言決定了小說的氣質,甚至其背景城市和經濟等各方面的特點都能從語言中體現,她自己的小說則一度被貼上「上海郊區」的標籤,「把我歸到海派裡很難,但我同時覺得對江南的認識我們可能有時候會有符號化的傾向。其實每位作者和讀者都有自己對江南的認識,並受到所賦予我們的符號的影響,但我會儘量寫出自己那一部分對上海以及江南的理解」。

■ 上海 復興藝術中心的「流動」外牆

「在你忘了它的定義的時候,它卻還在影響你,這種東西對你而言就是本質性的力量。」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院長孫甘露如此定義江南文脈對他的影響。在他看來,江南方言難於寫入書面,但自白話文誕生以來,重要作家本就在一件事上持續努力:擺脫文言和傳統規範的力量。「在一個傳統國家發生轉型的過程中,新的語言被用來描繪正在發生轉變的新東西,描繪和被描繪者都處在生長的過程中。」及至當下,孫甘露認為並非被納入規範、能被寫入書面的就是好的語言,「我們要看一看哪些東西是不能被規約的,作家本就是本民族語言中的陌生人,這才是語言具有的力量」。對於作家周嘉寧來說,普通話也是一種具有普遍性、規範性和規則感的存在,「規範普遍的語言,在日常使用中也有很多生長和發展,但在南方和北方的生長發展完全不一樣,可能現階段大家對於它在南方的發展還在培養和探索孕育的過程中」。但她也漸漸意識到,雖然現在寫作中多使用規範語言,但「最具生命力的語言往往要突破普遍性和規則感」。

年初於復旦大學舉行的「廣西作家與當代文學」研討會中,上海市作協主席、作家王安憶曾提及從研討一個個作家轉向研討作家群體的嘗試,是出自對於語言的好奇。在她看來,語言的統一對政治、經濟有好處,卻是藝術上的很大損失。《收穫》文學雜誌副主編鐘紅明以此為例表示,在不同語言表達的裡面,不只是動詞名詞使用方式的不同,也是其他的生存樣態和背後的多種價值觀,「如果所有人用同質化的東西寫作的時候,可能就會失去部分『聲音』」。

江南文脈得自成一個世界,像這條江一樣貫通東西

「提到江南,除了地理感受,很多時候勾起的是各種對比。」鍾紅明如是說。近年來,關於江南的歷史變遷、海派文化自內涵至外延的變遷的普及,讓大眾知道了其來源和在今天的發展。在她看來,江南文脈何以蓬勃這一話題,不僅是我們對已存在的文化形態的運營,更是面對未來我們會做些什麼。活動主持人、蘇州大學教授季進所想到的,則是「全球本土化」這一詞彙,「在我們所談論的世界性的語境和格局中,來談論這個話題,也是談論中國文學和江南文學如何彰顯自己的特色」。

■ 寧波博物館

在作家路內的感受中,相比於江南地區,東北、西部以及中部地區作家寫作中的地域特色更強。這也許是因為在他的閱讀經驗中,這些地方的作家對於文學擁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核心共識,對於自己區域的文學怎麼寫、如何表達的價值觀有共識,而這種共識在江南作家之中並不突出。由是,他提請大家關注口述史的價值。「各個地方都有口述史,作家被自己所處區域的口述史所影響,這是我們應該去接觸和繼承的東西。」對於這一點,《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與路內擁有相似感受,並認為多樣性正是江南文化的一種特點。「整個江南文脈都是因為沒有那麼多規範和要求,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地域文化裡生長出各自不同的樣子。江南文化如何定義?一個基本前提就是保持其多樣性,完全不同的個性組成了一個有意思的江南。」《文學港》雜誌主編榮榮以此呼籲,辦刊人可以形成刊物聯盟,以共同舉措來帶動江南文脈的蓬勃發展。

在融合與變動之中,《上海文化》雜誌編輯木葉眼中值得關注的也有屬於江南的「意外」。「元代時期大兵南壓,抵抗得最堅決、最有成效、結果最慘烈的是江南地區,這是令很多人意外的歷史。我們能理解水土的、經濟的因素,但這種意外性也許是我們對江南一詞的另一層考量。」以餘華、蘇童、孫甘露、葉兆言等江南地區誕生的先鋒作家為例,木葉認為他們在表現出先鋒性的同時,也使江南地區成為一種精神的烏託邦,「文學中有一種更廣的輻射力,值得我們去想。借用去年流行的一句話,把自己作為方法——江南文脈得自成一個世界,像這條江一樣貫通東西,將世界風氣融匯在其中,成為另一種『意外』」。

■ 高郵 汪曾祺紀念館

並非一成不變,並非循規蹈矩,這種用「變」來推動文學往前走的方式,是《江南》雜誌副主編哲貴心裡江南文化起到引領作用的根本所在。同時,與其以一江之隔來區分,在復旦大學教授張新穎看來,或許也能夠以江水構成更為廣博的連與通,所以他一向反對對於江南文脈固定化的定義和風格,「阻隔的東西同時能成為聯繫的、溝通的東西,不一定要在孤立狀態裡談江南文脈,要既有區別又有聯繫」。近兩年以活潑潑的本土語言灌注於作品中的作家王佔黑也表示,文學和方言不是封閉,而是打開的,「寫也是發出邀請,其他人可以來看一看,自己也可以出去看一看」。

崔欣在談《繁花》時說,作品中方言意味和地域特色的舉重若輕,「就像白顏色的光不是沒顏色,而是所有顏色加在一起形成的白光」。如白色那樣純粹,也如研討中被多次提及的交融、變動與開放,在這種種豐富色澤下糅合而成的白,某種意義上或許正構成了屬於江南文脈的獨特風景。

原標題:《假如江南文脈能用一種顏色來描繪——》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江南文脈」國際海報設計大賽結果揭曉
    陳菁菁 攝 陳亮 製圖作為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的系列活動,10月27日,由市委宣傳部、江南大學共同舉辦的「江南文脈」國際海報設計大賽,以及由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共同舉辦的「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短視頻大賽評獎結果在江南大學揭曉。
  • 江南文脈論壇|賀雲翱:續歷史基因,具家國情思,兼大同之愛,紅色江南...
    ,書寫了反抗國民黨黑暗統治的凜然正氣,「渡江精神」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由此可見,江南文脈中的紅色文化一脈相傳,綿延不絕!」  賀雲翱亦認為,縱觀歷史的進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種種富有邏輯性的事件,可以發現,連續性是江南紅色文化尤為重要的特點。「在江南地區,作為一種近現代進步思想的紅色文化,其根脈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近代以來,長三角地區較之全國其他地區,更早地完成了從傳統文化到近現代文化的轉型,救亡圖存的意識走在全國前列,這是我們認知江南紅色文化體系的源頭。」
  • 入選「東亞文化之都」後 紹興梳文脈向海外展江南底色
    紹興古纖道 李典 攝  文脈綿延千年 書寫城市氣質  紹興文脈綿延數千年,時至今日,越文化、酒文化、戲曲文化、書法文化、陽明文化等璀璨星光依舊在中華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自古以來,鑑湖越臺多名士,孕育出書聖王羲之、愛國詩人陸遊、心學大儒王陽明、辛亥志士秋瑾、民族脊梁魯迅等。
  • 「春來江水綠如藍」,其中有幾個表示顏色的字?回答兩個就錯了
    顏色用好了,可增添詩情畫意,又可增強感情濃度,又可豐富和開闊意境,真正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境界。白居易寫詩雖然力求老嫗能解,但他亦不忘炫技,同樣是一位用彩高手。白居易青年時曾擔任杭州刺史和蘇州刺史,對江南風光的勝景深有感觸,待到數十年後他故地重遊時,寫下了三首著名的《憶江南》。
  • 彩鉛教程:江南採蓮,魚戲蓮葉間
    作為花中君子,荷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往往象徵人們嚮往的一種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再畫一個構圖來進行完善,這樣做不僅能對構圖進行補充,還能隨時進行比較,將嬉戲的魚兒位置做了改變,荷花的形態,莖、荷葉的位置都相對做了修改,圖二對於圖一相對來講構圖更和諧、美觀。
  • 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
    ,共同生成和構建出城市文脈的本土基因序列。 歷史文化街區是守護城市文脈的物質載體歷史文化街區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不僅包含物質層面的街道、建築和景觀,也涵蓋其承載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生活方式、民俗藝術等非物質層面的歷史記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城市文化的時代潮流,鑄造著城市精神的形式內涵,是城市文脈的另一種隱性成分。
  • 杜牧詩裡的江南,原來這麼美!
    自古至今,江南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美景勝地。無論是漢樂府《江南》裡的「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還是白居易《憶江南》裡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亦或是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裡的「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無不令人陶醉。可以說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詩意江南。
  • 江南百景圖柳樹有什麼用 新植物柳樹作用效果介紹
    柳樹是江南百景圖新出的植物,那麼柳樹有什麼用?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相關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江蘇文脈工程」這一年:《江蘇文庫》不斷「上新」彰顯江蘇璀璨文化
    2016年,「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啟動,計劃用十年時間全面梳理江蘇歷史文化脈絡,努力實現歷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預計出版3000冊的《江蘇文庫》是江蘇文脈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江蘇文庫》分書目、文獻、精華、史料、方志、研究等六編,對江蘇歷史文獻典籍資源進行全方位梳理。
  • 這十首詩詞裡,藏著最美的江南
    江南,在你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還是畫舫樓閣,吳酒微醉。江南風景如畫,集天地靈氣,素來是文人爭相歌詠的對象。在詩人的筆下,江南風光,美哭了。蘇軾也是愛極了江南的,在乘舟經過富春江,路過七裡瀨時,他用如畫般的筆墨寫下這首詞,滿滿都是詩情畫意。乘一葉小舟,蕩著雙槳,像驚飛的鴻雁一樣,飛快地掠過水麵。天空碧藍,水色清明,山色天光,盡入江水,波平如鏡。水中遊魚,清晰可數,不時躍出明鏡般的水面;水邊沙洲,白鷺點點,悠閒自得。白天之溪,清澈而見沙底;清曉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 江南大學怎麼用知網查重(詳細講解)
    本文以「大江南大學怎麼用知網查重」為例,給大家帶來相關知識,歡迎閱讀指正。一、江南大學怎麼用知網查重 1.登錄查重檢測站點2.選擇需要檢測的文章類型然後點擊進去即可:博碩論文檢測選擇「博碩檢測入口」,本科論文檢測選擇「本科檢測入口」,如果論文用作期刊發表,則選擇「職稱/期刊檢測入口」。3.進入相應的檢測頁面後,按照頁面提示進行填寫。
  • 不同顏色的保險絲都代表什麼,能互相換著用嗎?
    卡車常見基本都是片式一種。這種保險絲同樣是插拔結構的,只不過熔斷絲裸露在外面,當熔斷時保險絲頂部一般都還備用絲。一般常用的規格就那麼幾種,為了更好的區分這些保險絲,廠家設計的時候都有用顏色的區分,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顏色來分辨。在國際標準上通常有2A灰色、3A紫色、4A粉色、5A桔黃、7.5A咖啡色、10A紅色、15A藍色、20A黃色、25A無色透明、30A綠色和40A深桔色的汽車保險絲。
  • 用3000冊典籍系統梳理江蘇文脈《江蘇文庫》第三批成果首發
    中國江蘇網訊從2016年啟動的「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已接近半程,交出了完美的「期中答卷」。12月28日,「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歷史文獻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江蘇文庫》第三批成果發布,省委宣傳部、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鳳凰集團向國家、省、市、縣圖書館代表贈送了《江蘇文庫》已出版圖書。
  • 江南·觀點|「黑白灰」:江南古鎮建築的人居智慧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建築往往受到本地地理環境的影響,走在江南的水鄉古鎮,有些人就會疑惑,這些建築看起來很舊,顏色也很單調,幾乎是千篇一律的黑白灰,為什麼古代江南民眾喜歡建造這樣的建築呢?
  • 水脈文脈交融 文化經濟共生 古韻今風大運河
    一手捏著羊毛在水盆裡浸透,一手用指尖梳理著羊毛,雙手不斷重複著浸水、梳毛動作……「做筆不太用眼,全憑手上感覺。」水盆工王阿姨自18歲起就拜師學了手藝,40年如一日練就的本領,是「陰雨天也不用開燈照明」。  手在水中浸泡久了,身子溼氣重。下班後,和同事們心照不宣地來一碗傳統小吃——辣油小餛飩,是王阿姨驅除寒氣的食療養生法。
  • 如果用顏色來訴說一個城市,那紅色與綠色就是它最好的底色
    如果要用顏色來訴說一個城市的話, 那信陽一定屬於紅色和綠色, 紅色的文化與綠色是山水深深的紮根在這片土地之上紅色文化 這裡是鄂豫皖蘇區革命根據地的首府 這裡是革命戰爭時期全國第二大根據地 這裡誕生了紅四方面軍 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八軍等多支雄師勁旅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根據地
  • 夏俊娜:用畫筆描繪少女夢
    女性藝術家大多不喜歡去表現太多的哲學思考和社會現象,而是傾向於一種心理描述,描繪心中的感受與切身經驗,故而個性化較強。這種女性的感性特徵驅使她們樂意更多地關注和表現一些「小事物」,即身邊的能夠直接觸動細膩感覺的事情,而對政治、歷史等宏大意義層面上的題材缺少興趣。目前,在這個群體中夏俊娜是一個被美術界、評論界和鑑藏者共同關注的青年畫家。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年文脈潤萬州
    自宋至清,萬寧地區學田、學宮、儒學、書院不絕,文脈興盛。  據《萬寧縣誌》記載,明成化十年(1474年),萬州大興土木,建立社學,萬州除州學外,還於縣南和縣北共建6間社學。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萬州舉人唐鼐考中進士。  此後,萬州學風日盛。至清雍正年間,社學分布州城及各鄉都,讀書的人很多,其中科舉成名者不斷,人才輩出。
  • 煙雨裡的江南,霧氣蒙蒙,有一種別樣的美
    冬日的江南霧氣很重,潮溼,如果再加上下雨的話,這一天就足夠冷了。所以不管多冷都能過下去。但是南方就不一樣了。今天實在是太冷,出去走一走。但是在這樣的街頭,有一抹顏色的鮮豔其實很是難得。因為維度的不同。在北方,這個時間估計早就已經掉光了葉子。但是在南方,這個時候還正是開得最好的時候。
  • 山體有七種顏色,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稱
    這裡的丹霞面積不大,但是兼具了顏色豔麗和形狀多樣的特點,拍起照片來十分不錯。景區內的女媧峽處,有仿佛捏出來的泥人形狀,據說是女媧造人時剩下的泥偶,十分形象;千佛崖則層層疊疊,好像千佛正在一起坐禪的場景,特別壯觀。另外,在景區的池塘和河邊,還可以拍到碧綠水流背後赤紅山崖的景象,更是出攝影大片的絕佳勝地。可以在此盡情拍攝,然後乘坐後續車輛返回景區大門,結束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