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單詞出現在英語四級考試中,非遺旅遊漸成熱門,盤點海南非遺

2020-12-06 旅行家任紫玉

四六級考試一如既往地上了微博熱搜,今年的四級翻譯分別是「獅子舞、燈籠、剪紙」,考的朋友直呼太難,好像前幾天預測的作文白看了,甚至還有英語用拼音寫的考生.....

看別人考有點想笑,若自己去考也不一定會呢。四級翻譯看著好像沒有什麼聯繫,仔細一看,哇哦,這些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吧?從四級翻譯中都透露著國家對非遺的重視。海南作為南海海域上的一顆明珠,倒也有不少非遺呢!今天就給大家總結推薦幾個海南非遺的旅遊地:

臨高人偶戲(臨高縣)

臨高人偶戲(又稱佛子戲)是我國人偶同演的稀有劇種,臨高人偶戲系從民間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起源於南宋,發展至今已有800餘年,劇目逾1000部。它以臨高方言演唱,人偶同演一個角色,唱腔以「呵羅哈」、「浪嘆」為主,伴奏以嗩吶為主的樂器。

在「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海南臨高,以「人偶同演」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藝術個性,成為我國曲藝百花園裡的一朵奇葩,海南獨有。今天的人偶戲依然是臨高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重要文化載體,逢年過節和遇喜事,臨高人都喜歡唱幾晚人偶戲增添喜氣。對戲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節假日去海南臨高縣看看。

黎族(三亞市)

打柴舞是黎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起源於古崖州(今三亞市)黎族喪葬活動,是黎族古代人在死時用於護屍、趕走野獸、壓驚及祭祖的一種喪葬舞。

後經人們不斷創新和改良,形成了現在的竹竿舞,逐漸用於喜慶的場合及作為競技比賽。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套法,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打柴舞由平步小青蛙步、大青蛙步、狗追鹿步、篩米步、猴子偷谷步等多個相對獨立的舞步組成。

如今打柴舞在海南各大節日晚會中均有登場表演,海南高校中也經常有竹竿舞的演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還開設有竹竿舞的體育選修課,想體驗竹竿舞的朋友到三亞就有很多機會。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昌江黎族自治縣)

陶器曾是黎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制陶技術世代相傳下來,時至今日幾乎沒有什麼改變。陶器作為生活用具被替代和人工成本高昂的緣故,掌握制陶工藝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也許在現代人眼裡黎族陶器不像瓷器那樣精美,不像金屬製品那樣耐用,也不像塑料製品那樣廉價,它可能已經失去了實用價值,但是它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如果可以自己動手製作一個陶器倒是一個最好的旅遊紀念品了。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三亞市)

黎族孕育、創造了許多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其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一項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包括紡、染、織、繡四大工序。刺繡工藝精湛,圖案樸實自然,富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

然而近幾十年來,掌握織繡技藝的婦女人數急劇減少,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正瀕臨滅絕,急需保護。為此,陵水已在學校中開設「黎錦課堂」,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學校就能感受黎錦技藝的魅力。技術一時半會也學不會,但是帶幾塊精美的黎錦做伴手禮送給朋友還是不錯的。

儋州調聲(儋州市)

儋州調聲,是僅流傳於海南省儋州一地並具有獨特地域風格的傳統民間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感情熱烈,可歌可舞,被譽為「南國藝苑奇葩」。

圖片來自網絡

儋州調聲的歌詞題材廣泛,內容十分豐富。儋州調聲體裁近似民間小調,曲調有宮、商、羽等多種調式。主要特色是男女集體對唱,把唱歌與舞蹈融為一體,演唱時手臂和身體隨歌聲節奏前後擺動, 以扎馬、摟身、甩手、擺項、勾小手指、打頸花、眼神為基本動作。特別是每一年的「中秋歌會」參加對歌比賽的男女青年更是成千上萬,想和帥哥美女對唱的朋友不妨中秋佳節來儋州遊玩。

相關焦點

  • 甘肅非遺助力2020年全國鄉村旅遊與民宿工作現場會,促進非遺與旅遊...
    9月12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2020年全國鄉村旅遊與民宿工作現場會在蘭州市榆中縣舉行。為充分展示近年來甘肅省非遺保護成果,省文旅廳組織遴選部分優秀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此次會議舉辦的酒店、實地觀摩點集中開展了非遺展示展演活動。
  • 向世界展示多面海南 非遺追上新潮流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到大眾中去,到生活中去,成為凝聚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巨大力量。創新形式傳播推廣海南非遺、打造傳統與時尚相融的非遺產品、把非遺文化注入旅遊產業……這些,不僅傳承海南非遺文化根脈,更煥發出海南非遺新活力。
  •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從2001年崑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開始,我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遺保護工作走過了17個年頭。在此過程中,旅遊對擦亮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推動非遺傳承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我國非遺資源相當豐富。
  • 2020年度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揭曉
    央廣網長春12月28日消息(記者劉源源)正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第五屆吉林雪博會及第八屆中國旅遊產業發展年會上,發布了《2020中國旅遊產業影響力報告》,同時揭曉了2020年度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非遺文化「新種子」
    對於中國孩子,學習英語,並不只是為了學會一門外語,而是為了在全球化的環境中,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有效傳遞自己的聲音。10月25日,i國際私塾聯合雨花非遺館與長沙師範學院附屬小學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作為全外教少兒英語教育的踐行者,i2國際私塾致力於培養孩子的雙語能力和全球勝任力。觀察現英語教學實踐中,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現象嚴重,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勢在必行。
  • 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景區整合旅遊資源,提升遊客體驗,讓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產品通過景區走向全國,通過往來遊客將黎族文化推向世界。    □本報記者 陳德文    海南陶器傳承超過6000年    走進黎族文化長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黎族原始制陶藝術館。據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黎族的制陶技術,從考古學上所發現的泥片推測,可能存在於史前的制陶史上。
  • 人工智慧介入非遺保護的路徑與問題
    在這20年間,我國建構起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和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成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並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文旅部於2015年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以提升非遺傳承人群的傳承能力和實踐水平。
  • 《潮起海之南》取景檳榔谷 深度挖掘非遺文化
    海南衛視《潮起海之南》取景檳榔谷 「海南人」伊恩帶你玩轉趣味非遺 「波隆,你好,黎家歡迎你!」英國旅遊達人伊恩穿著黎族傳統服飾,在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用剛剛學會的黎語向遊客朋友問好,金髮碧眼的「海南人」吸引眾多遊客的圍觀。5月9日至11日,海南衛視《潮起海之南》欄目攝製組在檳榔谷取景拍攝,深度挖掘海南民族文化新體驗,介紹黎族傳統非遺、趣味民俗、特色美食的獨特魅力。
  • 以盞為舟 助非遺遠行
    非遺的「距離感」,主要在於脫離市場 2016年,南開大學旅遊學院旅遊管理專業讀碩士的屠金歌,第一次見到木葉盞就被震撼了。釉色瑩黑,胎質堅緻,一片葉子非畫非印,完整無缺地燒入釉面中,盛滿茶水,光芒灼灼,妙不可言。 後來她才知道,木葉盞是中國古代名窯吉州窯獨創的一種傳統制瓷種類,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撫摸著嶄新的《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北京扎燕風箏傳承人、86歲的費保齡老人讚不絕口。翻開書中自己關於扎燕風箏的口述,老人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書裡的人我幾乎都認識,要沒有政府支持,任這些手藝自生自滅,早看不著這些絕活了。」  近日,北京市首部由區縣編輯的「非遺傳承人家譜」——《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出版發行。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在大理東門完小,白族剪紙、白族扎染、白族大本曲、白族調、白族霸王鞭等民族特色非遺項目與美術、音樂、體育課程相融合;在大理州巍山縣大倉鎮小三家小學,彝族打歌成了體育課上最歡樂的項目;在大理州洱源縣松鶴小學,白族嗩吶是學生們最喜歡的音樂課堂。在大理州劍川縣職業高級中學,木雕成為工藝美術課的必修課程。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非遺周末聚 走進畢節織金洞
    本報訊 9月26日,非遺周末聚走進貴州首家世界地質公園織金洞,在此開啟為期兩天的展演活動。本次活動由非遺周末聚組委會聯合畢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畢節市旅遊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貴州織金洞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共同開展。
  • 整理 融合 創新 台州非遺的三個主題詞
    本土開花,省外飄香傳承非遺,沒有比融入生活更好的方法。台州的各類非遺項目中,很多與百姓的衣食住行緊密聯結,我們既能從中觀賞歷史的韻味,又歡暢於此時此刻的幸福。時間往前推移,在上海世博會、成都國際非遺節、中國深圳文博會、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會、浙江省非遺博覽會、「魅力台州·上海行」 等多個展會和活動中,都活躍著我市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的身影。
  • 渝中區國風非遺藝術市集圓滿結束
    今日,記者從渝中區文旅產業發展促進會獲悉,由重慶市渝中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指導,重慶文化藝術品行業協會、渝中區文旅產業發展促進會和融創文旅集團聯合主辦的「國風非遺藝術市集」活動於日前在渝中區白象街落下帷幕。
  • 非遺與時尚穿越時空的「愛戀」,清遠民族服飾T臺秀亮眼
    本次活動由中共清遠市委宣傳部、清遠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清遠市文化館、清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並得到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潮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大力支持。清遠歷史悠久。據最新統計,清遠市現有英石假山盆景製作技藝、瑤族耍歌堂、連山小長鼓舞等5項國家級非遺,有省級非遺34項、市級非遺99項、縣級非遺164項。
  • 暑期,在橘子洲遇見非遺
    這個暑期,除了周一閉館,長沙市非遺展示館每天都有活動,市民、遊客在參觀常設非遺展覽外,既可以動手體驗非遺項目,又可以觀看非遺有關節目演出,在橘子洲這一「長沙會客廳」遇見非遺,感受非遺魅力。很多人小時候可能都接觸過木雕,但長大後就沒有機會體驗了,長沙市非遺展示館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讓更多人在動手參與中認識非遺、了解非遺。 今年9歲的陳彥霖在胡建指導下,刻出了一個「年」字,正用砂布打磨表面。他媽媽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多次來這裡體驗非遺項目,這些活動都是免費的,而且參與性強,可以讓孩子從小就接觸非遺,了解傳統文化。 小朋友喜歡,大人也樂於動手一試。
  • 超7國語言非遺主題展全球上線 天府之美閃耀世界舞臺
    而今天一早,超過7國語言的四川特色非遺文化主題展覽在全國成為首創,以最快速度傳播擴散到世界各地,邀請全球遊客共賞巴蜀非遺之韻,天府之國之美。 記者從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為進一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意識,推動四川文化強省旅遊強省建設,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中國文化中心、中國駐海外旅遊辦事處,共同推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西語、韓語、日語等超過7國語言的「天府四川,雲享非遺」線上主題展覽,川劇噴火、川藏鍋莊舞、洛帶火龍燈舞等傳統文化珍寶盡數亮相,讓海內外網友動動指尖就能在「雲」端邂逅四川非遺之美
  • 4年演了幾百場 金華打響「美麗非遺精神家園」品牌
    另外,精選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23個國家級省級非遺精品項目,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製作成展板,無償捐贈給開展活動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村級非遺館。  同時,活動做到專題展演與綜合展演相結合。活動組織形式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結合群眾文化需求,根據文化禮堂的規模,安排適合的展演展示方式。
  • 臨沂市非遺展落戶螢火蟲水洞地下大峽谷旅遊區
    屆時,一件件看得到、摸得著的非遺產品,將為你打開沂蒙傳統文化的鑰匙,暢享手工樂趣,體悟生活智慧,汲取文化力量。非遺:彩印花布活動當天,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高橋手繡技藝、沂蒙山小調、根雕製作技藝、琅琊剪紙、弦子戲、黑陶技藝、核雕技藝、銀飾、剪紙、柳琴戲等近百項非遺項目和特色旅遊商品、文化創意產品齊聚螢火蟲水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