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級考試一如既往地上了微博熱搜,今年的四級翻譯分別是「獅子舞、燈籠、剪紙」,考的朋友直呼太難,好像前幾天預測的作文白看了,甚至還有英語用拼音寫的考生.....
看別人考有點想笑,若自己去考也不一定會呢。四級翻譯看著好像沒有什麼聯繫,仔細一看,哇哦,這些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吧?從四級翻譯中都透露著國家對非遺的重視。海南作為南海海域上的一顆明珠,倒也有不少非遺呢!今天就給大家總結推薦幾個海南非遺的旅遊地:
臨高人偶戲(臨高縣)
臨高人偶戲(又稱佛子戲)是我國人偶同演的稀有劇種,臨高人偶戲系從民間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起源於南宋,發展至今已有800餘年,劇目逾1000部。它以臨高方言演唱,人偶同演一個角色,唱腔以「呵羅哈」、「浪嘆」為主,伴奏以嗩吶為主的樂器。
在「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海南臨高,以「人偶同演」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藝術個性,成為我國曲藝百花園裡的一朵奇葩,海南獨有。今天的人偶戲依然是臨高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重要文化載體,逢年過節和遇喜事,臨高人都喜歡唱幾晚人偶戲增添喜氣。對戲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節假日去海南臨高縣看看。
黎族(三亞市)
打柴舞是黎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起源於古崖州(今三亞市)黎族喪葬活動,是黎族古代人在死時用於護屍、趕走野獸、壓驚及祭祖的一種喪葬舞。
後經人們不斷創新和改良,形成了現在的竹竿舞,逐漸用於喜慶的場合及作為競技比賽。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套法,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打柴舞由平步小青蛙步、大青蛙步、狗追鹿步、篩米步、猴子偷谷步等多個相對獨立的舞步組成。
如今打柴舞在海南各大節日晚會中均有登場表演,海南高校中也經常有竹竿舞的演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還開設有竹竿舞的體育選修課,想體驗竹竿舞的朋友到三亞就有很多機會。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昌江黎族自治縣)
陶器曾是黎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制陶技術世代相傳下來,時至今日幾乎沒有什麼改變。陶器作為生活用具被替代和人工成本高昂的緣故,掌握制陶工藝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也許在現代人眼裡黎族陶器不像瓷器那樣精美,不像金屬製品那樣耐用,也不像塑料製品那樣廉價,它可能已經失去了實用價值,但是它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如果可以自己動手製作一個陶器倒是一個最好的旅遊紀念品了。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三亞市)
黎族孕育、創造了許多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其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一項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包括紡、染、織、繡四大工序。刺繡工藝精湛,圖案樸實自然,富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
然而近幾十年來,掌握織繡技藝的婦女人數急劇減少,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正瀕臨滅絕,急需保護。為此,陵水已在學校中開設「黎錦課堂」,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學校就能感受黎錦技藝的魅力。技術一時半會也學不會,但是帶幾塊精美的黎錦做伴手禮送給朋友還是不錯的。
儋州調聲(儋州市)
儋州調聲,是僅流傳於海南省儋州一地並具有獨特地域風格的傳統民間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感情熱烈,可歌可舞,被譽為「南國藝苑奇葩」。

儋州調聲的歌詞題材廣泛,內容十分豐富。儋州調聲體裁近似民間小調,曲調有宮、商、羽等多種調式。主要特色是男女集體對唱,把唱歌與舞蹈融為一體,演唱時手臂和身體隨歌聲節奏前後擺動, 以扎馬、摟身、甩手、擺項、勾小手指、打頸花、眼神為基本動作。特別是每一年的「中秋歌會」參加對歌比賽的男女青年更是成千上萬,想和帥哥美女對唱的朋友不妨中秋佳節來儋州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