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叫她『空中飛人』,從早忙到晚。」提到黃暉,與她同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學科組的研究員劉勝脫口而出。
記者見到黃暉時,黃暉正在一邊忙著做科研,一邊指導學生學習。而就在3天前,她還遠在西沙,背著30多斤重的裝備潛入海底,觀測一年前種下的一萬束珊瑚。
「一切都在向前走,做出成果來才是硬道理。」黃暉快人快語。23年間,她步履匆匆,把汗水灑向大海,把青春澆灌在海底,種出了五彩斑斕的珊瑚。
與珊瑚結緣
1996年,學習水產養殖專業7年的黃暉即將碩士畢業,卻一直未找到合適的工作。經人介紹,她結識了我國珊瑚研究領域的奠基人——鄒仁林老先生,「我非常幸運,成為了鄒老師的學生。」黃暉說,這為以後黃暉進行珊瑚研究提供了知識儲備。
3年後,黃暉借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作期間,接觸了許多我國頂尖的海洋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他們潛心海洋科研的治學態度深深地觸動了她,讓她下定決心攻讀博士學位,專門研究珊瑚礁。
開展珊瑚礁研究的第一道關卡是要摸清我國珊瑚礁的生態狀況、退化程度等基本情況,其中涉及一系列基礎科學問題。
黃暉及其科研團隊足跡遍布南海沿岸及東、中、西和南沙群島,掌握了我國珊瑚礁的分布現狀與變化趨勢的第一手資料,黃暉用大量真實數據打通了第一關,也為後續深入開展珊瑚生物生態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在西沙下潛,黃暉頗感震撼,「水特別透亮,珊瑚密密麻麻,魚兒五顏六色,螺的數量眾多。」而幾年後再次到同一海域下潛時,大概四五十分鐘內,「看到2個螺就會很激動」。幾年間,原來生機勃勃的海域變為一片死寂,親眼目睹巨大變化的黃暉下定決心要在海底種出五彩斑斕的珊瑚。
結合多年一線調研的成果,圍繞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壓力對我國珊瑚礁的影響及其響應模式,黃暉及團隊提出了我國沿海及海南島沿岸珊瑚覆蓋率在近30年下降了80%以上和我國人類活動對珊瑚礁的影響遠大於氣候變化的結論,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
近10年,黃暉主持、負責多個科研項目,其中有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A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其他省部級項目。共發表中英文論文110餘篇,其中在SCI發表58篇;出版7部專著,其中第一作者身份的5部,獲得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榮譽。
南海種珊瑚
黃暉及團隊經過大量一線調研後,摸清了我國珊瑚礁的生態狀況、問題和規律後,2009年,黃暉主動為自己設立了第二層臺階:修復珊瑚礁。從基礎科研到應用科研,攀登之路就像是神秘的海底世界,等待著她大膽探索。
黃暉開始研究繁殖生物學,研究珊瑚如何產卵,觀察發育的幼蟲如何附著……她與團隊嘗試了多種修復手段:收集浮浪幼子上岸進行有性繁殖培育,再放流回海底;在海底釘好架子,將珊瑚用繩子綁在架子上,形成珊瑚樹;拉起網格,把珊瑚種在浮床上。
無論是哪種培育方式,都需要下潛到海底。黃暉要與隊員們乘坐漁船前往。早期租用漁船時,漁民因為封建思想排斥女性上船,甚至不理睬黃暉,寧願和她的副手交流。時間久了,漁民看到黃暉屢次克服不便,堅持出海、下潛,對她的態度大為改觀。
「暈船,生不如死。」,黃暉不僅要忍受暈船帶來的痛苦,還要穿戴上讓她站起來都吃力的30多斤的潛水裝備。下潛過程中,海水依舊湧動不止,「在水裡也會嘔吐,吐一下,再咬住呼吸嘴。」黃暉笑著說,「我常對學生說,熱愛這一行,下潛就是一種樂趣,否則就會很辛苦。所以,還是熱愛吧。」
在一次次探索中,黃暉帶領團隊不斷摸索經驗。2010年,黃暉與團隊第一次在西沙海域放置人工生物礁,選擇放置在6米水深處,而一段時間後再來觀測時,水動力將它們都打翻了,黃暉進行分析研究後,將其改放到10米水深處,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0年來,黃暉提出人工修復受損珊瑚礁的構想,並努力摸索出適合不同類型珊瑚礁恢復的技術方法,申請了發明專利30多項。黃暉研究掌握了我國海域20多種常見人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過程,並在國內首次實現了人工幼體培育,為珊瑚礁人工修復打下了堅實基礎。在西沙群島和南海南部,黃暉與團隊共建立300畝修復示範區,已初具規模和成效,包括可培育珊瑚斷枝40000株的苗圃。
多方面應用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閣」,黃暉身體力行,憑藉科研積累,為法規制定建言獻策,組織公益活動,讓科研成果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黃暉積極推動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建立和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促進福建東山珊瑚礁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科學調整。參與國家和地方相關珊瑚礁保護與管理的法律法規的制定,推動了《海南省珊瑚礁和硨磲保護規定》的制定和修訂。
「我想號召更多的人,熱愛自然,敬畏海洋。」黃暉說。黃暉多次單獨或聯合海洋環保公益組織在漁村、社區和學校等處舉辦宣教、論壇等活動。她發起成立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廣泛發動珊瑚礁生態科研機構、保護管理部門和民間力量形成合力,更深入、更有效地推動珊瑚礁保護和科普教育。
作為我國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黃暉還長期為有關地方邊防、海關、公安、漁政等部門進行保護類珊瑚的執法鑑定公益服務。
在網絡上,搜索保護珊瑚礁,點擊視頻,能夠看到黃暉的多場精彩演講:「珊瑚礁好比海底的熱帶雨林,佔海洋面積不到0.2%的珊瑚礁能為30%的海洋魚類提供家園。珊瑚礁又像是海底的紅樹林,凹凸不平的表面能有效消減風浪,起到護岸減災的作用……」
黃暉說,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她仍充滿信心,她要身體力行,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珊瑚礁的行動中來,珍愛自然,呵護海洋。
(中國海洋報記者 鄂歆奕,編輯 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