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黃暉:還大海一個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

2020-12-04 i自然全媒體

「我們都叫她『空中飛人』,從早忙到晚。」提到黃暉,與她同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學科組的研究員劉勝脫口而出。

記者見到黃暉時,黃暉正在一邊忙著做科研,一邊指導學生學習。而就在3天前,她還遠在西沙,背著30多斤重的裝備潛入海底,觀測一年前種下的一萬束珊瑚。

「一切都在向前走,做出成果來才是硬道理。」黃暉快人快語。23年間,她步履匆匆,把汗水灑向大海,把青春澆灌在海底,種出了五彩斑斕的珊瑚。

與珊瑚結緣

1996年,學習水產養殖專業7年的黃暉即將碩士畢業,卻一直未找到合適的工作。經人介紹,她結識了我國珊瑚研究領域的奠基人——鄒仁林老先生,「我非常幸運,成為了鄒老師的學生。」黃暉說,這為以後黃暉進行珊瑚研究提供了知識儲備。

3年後,黃暉借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作期間,接觸了許多我國頂尖的海洋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他們潛心海洋科研的治學態度深深地觸動了她,讓她下定決心攻讀博士學位,專門研究珊瑚礁。

開展珊瑚礁研究的第一道關卡是要摸清我國珊瑚礁的生態狀況、退化程度等基本情況,其中涉及一系列基礎科學問題。

黃暉及其科研團隊足跡遍布南海沿岸及東、中、西和南沙群島,掌握了我國珊瑚礁的分布現狀與變化趨勢的第一手資料,黃暉用大量真實數據打通了第一關,也為後續深入開展珊瑚生物生態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在西沙下潛,黃暉頗感震撼,「水特別透亮,珊瑚密密麻麻,魚兒五顏六色,螺的數量眾多。」而幾年後再次到同一海域下潛時,大概四五十分鐘內,「看到2個螺就會很激動」。幾年間,原來生機勃勃的海域變為一片死寂,親眼目睹巨大變化的黃暉下定決心要在海底種出五彩斑斕的珊瑚。

結合多年一線調研的成果,圍繞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壓力對我國珊瑚礁的影響及其響應模式,黃暉及團隊提出了我國沿海及海南島沿岸珊瑚覆蓋率在近30年下降了80%以上和我國人類活動對珊瑚礁的影響遠大於氣候變化的結論,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

近10年,黃暉主持、負責多個科研項目,其中有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A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其他省部級項目。共發表中英文論文110餘篇,其中在SCI發表58篇;出版7部專著,其中第一作者身份的5部,獲得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榮譽。

南海種珊瑚

黃暉及團隊經過大量一線調研後,摸清了我國珊瑚礁的生態狀況、問題和規律後,2009年,黃暉主動為自己設立了第二層臺階:修復珊瑚礁。從基礎科研到應用科研,攀登之路就像是神秘的海底世界,等待著她大膽探索。

黃暉開始研究繁殖生物學,研究珊瑚如何產卵,觀察發育的幼蟲如何附著……她與團隊嘗試了多種修復手段:收集浮浪幼子上岸進行有性繁殖培育,再放流回海底;在海底釘好架子,將珊瑚用繩子綁在架子上,形成珊瑚樹;拉起網格,把珊瑚種在浮床上。

無論是哪種培育方式,都需要下潛到海底。黃暉要與隊員們乘坐漁船前往。早期租用漁船時,漁民因為封建思想排斥女性上船,甚至不理睬黃暉,寧願和她的副手交流。時間久了,漁民看到黃暉屢次克服不便,堅持出海、下潛,對她的態度大為改觀。

「暈船,生不如死。」,黃暉不僅要忍受暈船帶來的痛苦,還要穿戴上讓她站起來都吃力的30多斤的潛水裝備。下潛過程中,海水依舊湧動不止,「在水裡也會嘔吐,吐一下,再咬住呼吸嘴。」黃暉笑著說,「我常對學生說,熱愛這一行,下潛就是一種樂趣,否則就會很辛苦。所以,還是熱愛吧。」

在一次次探索中,黃暉帶領團隊不斷摸索經驗。2010年,黃暉與團隊第一次在西沙海域放置人工生物礁,選擇放置在6米水深處,而一段時間後再來觀測時,水動力將它們都打翻了,黃暉進行分析研究後,將其改放到10米水深處,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0年來,黃暉提出人工修復受損珊瑚礁的構想,並努力摸索出適合不同類型珊瑚礁恢復的技術方法,申請了發明專利30多項。黃暉研究掌握了我國海域20多種常見人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過程,並在國內首次實現了人工幼體培育,為珊瑚礁人工修復打下了堅實基礎。在西沙群島和南海南部,黃暉與團隊共建立300畝修復示範區,已初具規模和成效,包括可培育珊瑚斷枝40000株的苗圃。

多方面應用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閣」,黃暉身體力行,憑藉科研積累,為法規制定建言獻策,組織公益活動,讓科研成果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黃暉積極推動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建立和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促進福建東山珊瑚礁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科學調整。參與國家和地方相關珊瑚礁保護與管理的法律法規的制定,推動了《海南省珊瑚礁和硨磲保護規定》的制定和修訂。

「我想號召更多的人,熱愛自然,敬畏海洋。」黃暉說。黃暉多次單獨或聯合海洋環保公益組織在漁村、社區和學校等處舉辦宣教、論壇等活動。她發起成立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廣泛發動珊瑚礁生態科研機構、保護管理部門和民間力量形成合力,更深入、更有效地推動珊瑚礁保護和科普教育。

作為我國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黃暉還長期為有關地方邊防、海關、公安、漁政等部門進行保護類珊瑚的執法鑑定公益服務。

在網絡上,搜索保護珊瑚礁,點擊視頻,能夠看到黃暉的多場精彩演講:「珊瑚礁好比海底的熱帶雨林,佔海洋面積不到0.2%的珊瑚礁能為30%的海洋魚類提供家園。珊瑚礁又像是海底的紅樹林,凹凸不平的表面能有效消減風浪,起到護岸減災的作用……」

黃暉說,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她仍充滿信心,她要身體力行,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珊瑚礁的行動中來,珍愛自然,呵護海洋。

(中國海洋報記者 鄂歆奕,編輯 吳瓊)

相關焦點

  • 潛入深藍色的海底「種珊瑚」,這也許是世界上最美的工作了吧
    陸上植樹造林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或許你聽說過在海底世界「植樹造林」的嗎?聽上去像是童話故事中的情節但中國科學家們卻早已付諸行動在海底培植了20多萬平米珊瑚讓越來越多的海域再現五彩斑斕的世界近年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一名女科學家黃暉,帶領團隊擔起"南海守護人"的重任,在南海培植了20多萬平方米的珊瑚,重現了一道道絢麗的海底風景線。
  •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時間:2017-10-25 16:55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底植樹造林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種珊瑚------來源:新華社 寂靜的海底,黃暉只能聽見自己呼氣時氧氣瓶冒出串串氣泡發出的咕嚕咕嚕聲,視線範圍僅有數米。
  • 【中國科學報】科學拯救南海島礁
    儘管南海島礁有著諸多重要意義,但近年來,南海島礁的破壞日趨嚴重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對此,曾經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的研究員趙煥庭有著清醒的認識。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和同事前往南沙群島進行多次科學考察,對南沙海域的地質構造、地層、古海洋、氣候、水文和資源有了較多的了解,尤其對南沙群島珊瑚礁地質地貌及其形成演化規律等進行了深入研究。
  • 掌握第一手珊瑚礁資料--黃暉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中國網訊(記者:奚婷)黃暉研究員自1996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以來,一直從事珊瑚生物學及珊瑚礁生態學研究工作。近十多年來,黃暉研究員圍繞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壓力對我國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響應模式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工作,在此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做出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作。
  • 【活動報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舉辦「人類世—海洋」學術沙龍
    2020年12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舉辦了「人類世—海洋」學術沙龍。中科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副局長曹以玉,中科院老科協顧問、中科院離退休局原局長何遠光,南海海洋所副所長張長生,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政協人資環委、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及南海海洋所退休專家、在職科研骨幹近40人出席了此次學術沙龍,張長生為沙龍致辭,南海海洋所退休專家原黨委書記黃良民研究員主持沙龍活動
  • 中國科研團隊守護南海珊瑚礁20年 只為重建海洋天堂
    種珊瑚:去海底「植樹造林」他們用了近十年時間,在中國南海海底種植了十萬平方米珊瑚。這是一項科研,更是一個辛苦的勞作。未來,他們希望能夠推廣「海洋牧場」的概念,通過修復珊瑚,恢復海洋生態  中新社記者 洪堅鵬 攝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李明子張浴陽目不轉睛地盯著一個個粗壯的珊瑚分枝。
  • 中科院南海所二級研究員尚曉東:海洋物理學家 深藍追夢人
    為了了解廣袤海洋中這些難解又迷人的研究,物理海洋學家尚曉東數十年如一日奔赴在遠洋科考第一線,跋涉在加快海洋強國建設的大道上。現在他的身份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學科帶頭人、二級研究員。
  • 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一行訪問海南大學和中科院南海所熱帶海洋生物站
    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一行訪問海南大學和中科院南海所熱帶海洋生物站 時間:2020-01-09 來源: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
  • 南海四大群島珊瑚島礁面積減少 亟需科學拯救
    談及南海島礁自然條件的艱苦程度,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作為一名研究海洋浮遊生物的科學家,焦念志在進行海域考察時,注意到南海島礁的重要性和其逐漸消亡的嚴峻事實。「幾年前還在的鹹舍嶼,現在已經看不見了。」我國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共有200多個島、礁、嶼、灘,這些島嶼除了其本身的價值之外,還代表著我國的領海基點及其所外延的200海裡專屬經濟區。
  • 厲害了我的海洋強國!
    在我國南海的海底,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正在這裡,輕輕的將一株株手掌大小的珊瑚培植在海底。不出意外,在數年之後,這片荒涼的海底將長成奼紫嫣紅的「珊瑚森林」。這便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學家黃暉和她的團隊一直在做的是——在海底繁殖培育珊瑚礁,從而修復海底生態環境。
  • 南海海洋所舉辦院第三屆科學節「嗨,科學!」活動
    「南海所2020雲上科學節」線上部分,從10月31日到11月6日持續設有「海洋科學科普課堂」「科技影音廳」「科普VR全景遊」等。分別有李彩研究員《原位感知:海水中的光與營養》、李毅能研究員《颱風、風暴潮與海浪的預警預報》、陳植武研究員《科普實驗:微小的分層界面流體運動》帶來的科學公開課。科技影音廳中分別播放了《探秘海洋科考》《海洋觀測動畫演示》《美麗南海-魅力島礁》等影音視頻。
  •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林間博士訪問南海海洋所受孫珍研究員、趙明輝副研究員邀請,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亨利-比奇洛傑出海洋學家講座教授林間博士於1月21日至24日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進行了為期4天的交流和訪問。22日,林間利用一個上午時間與南海海洋所的青年科學家及學生座談,鼓勵年輕學者大膽探索,成為快樂的研究海洋學者。他提出,南海近期一個重要的地質科學問題是「熱」地幔的機制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參加座談的學生和學者都很興奮這一提法,積極討論南海是否存在「熱「地幔,以及哪些方法可以研究地幔到底多熱以及巖石圈多弱。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自此,他們以嶄新的面貌、偉岸的形象、奮進的姿態、創新的碩果,百舸爭流,乘風破浪,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康莊大道上勇敢向前。 開拓基業 不忘初心 鏡頭拉回到60年前,年輕的共和國即將迎來建國10周年的喜慶日子。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在中科院廣州分院籌備時期籌建,1959年1月7日正式在穗成立。初期暫設在南海水產研究所,1960年初遷至廣州新港路。
  • 為青山綠水鞠躬盡瘁——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周易勇
    大海航行靠舵手,老當二副也光榮。」這是2019年3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周易勇帶領學生在馬來西亞的柔佛海峽出海巡航時寫下七言絕句《三代同舟感懷》。這首詩道出了他對科研的無限熱愛,抒發了在困境中砥礪前行的樂觀主義精神。富營養化問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面臨的最嚴峻的水環境問題之一。
  • 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龍麗娟榮獲第十四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龍麗娟榮獲第十四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2017-12-08 南海海洋研究所 【 語音播報   近日,廣東省科協發布了第十四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表彰決定(粵科協組〔2017〕4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 南海海洋所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正式籤署合作備忘錄
    11月2日,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亨利-比奇洛傑出海洋學家講座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聯合項目教授、國際大洋中脊(InterRidge)地球與生命科學研究計劃主席林間博士來訪問南海海洋所
  • 科學網—張偲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
    中科院人事教育局日前發出通知,決定任命張偲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任期5年);王東曉、練樹民、
  • 南海海洋研究所2002年招生
    博士招生: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所址廣州,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之一。全所現有職工525人,其中科技人員389人,含研究員35人(博士導師25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114人。
  • 忍受孤獨 享受寂寞——紀錄片《守護南海珊瑚林》解說詞
    我們還要驚嘆大自然的巧妙設計, 中國南海的島嶼並非大陸島和衝積島。它們的基本成因,是億萬珊瑚在億萬斯年生命活動中造就的珊瑚礁。惟其如此,不認識珊瑚就無從談起南海諸島了。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裡,聚集了一批最智慧的頭腦。下屬各專業機構如臂使指、根須四布,連接著南海的一脈一息。黃暉所在的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便是研究珊瑚的一支主力軍和國家隊。
  •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回應環評涉嫌抄襲造假:將嚴肅處理
    南海所對該項目環評工程師在編制報告過程中出現的嚴重錯誤致以誠摯歉意。對這一「錯得離譜離奇」的環評報告事件,深圳市交通局、深圳航道事務中心、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迅速表態,並表示展開全面深入調查。29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向羊城晚報記者通報了初步調查結果,稱該項目「採用以前完成的報告作為模板,提交了未完成的報告過程稿作為公示材料」,導致存在較多「湛江」字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