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遙感技術是一項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長期以來,應用於水利水文、地質、土壤、環境、農林業等領域。近年來,隨著遙感運載工具與攝影測量技術的演進,空間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通過遙感技術獲取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遙感曾被解釋為「遙遠的感知」,確實如此,遙感技術是在不與目標對象直接接觸的條件下,通過平臺傳感器從遠處獲取目標的電磁波特性,然後對所取得的信息進行分析、判定、處理,揭示出物體性質及其變化的綜合性探測技術。
遙感的種類從目標上可以分為陸地資源遙感、海洋遙感和氣象遙感。從高度上遙感可以分為航空遙感和衛星遙感,區別兩者的要素是高度,航空遙感的高度一般在3000米到5000米之間,衛星遙感的高度一般在500千米到900千米。
遙感衛星技術的出現解決了傳統大地測量的難題,從靜態轉向了實時的地球觀測,並被廣泛應用到了交通、通信、氣象、勘探等許多領域中。如在環境監測領域,衛星遙感技術就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環境衛星擁有光學、熱紅外、超光譜等多種先進遙感探測設備,這些設備有利於環境保護部門大範圍、快速、動態地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及評價,跟蹤一些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大大提高對全國生態環境宏觀趨勢的監測評價和把握能力。我國遙感技術在應對藍藻爆發等突發環境事件,以及在全國生態環境狀況調査、大型水體水華監測、全國農村秸稈焚燒汙染的衛星遙感巡査監測、區域環境空氣汙染監測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及時、細緻的工作。
隨著計算機技術、光電技術和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衛星遙感技術正在進入一個能快速及時提供多種對地觀測海量數據的新階段和應用研究的新領域。在執行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上,船載衛星遙感系統為「雪龍」號裝上了「千裡眼」,可為「雪龍」號實時提供航行過程中航線周邊的海面風場、海面溫度和多種極軌衛星遙感圖像,為「雪龍」號的航線規劃和氣象保障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本文由國家海洋局霍雲龍進行科學性把關。
科普中國中央廚房
新華網科普事業部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聯合出品
作者: 程方潔 [責任編輯: 郭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