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觀察世界的「天眼」

2020-11-30 陽光高考

什麼是遙感?

遙感技術並不神秘,從字面上說就是從遠處感覺事物。廣義地講,遙感是指不直接接觸地收集關於某一定對象的某種或某些特定的信息,從而了解這個對象的性質。一般多指從人造衛星或飛機對地面觀測,並以電磁傳播與接收技術,以收取目標的訊息並加以進行分析的技術。

簡單理解,就像是在飛機或人造衛星上,安裝一臺功能強大的照相機,通過圖像分析獲取想要得到的數據。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進行市容規劃的時候,為了取得土地的使用情況,如果採用地面測量,工程量將會是非常巨大的,而使用遙感技術,通過空中拍攝取得規劃區域的圖像信息後,只需要分析這些圖片就能夠得到這一區域的土地資源信息——綠色的是植被,規則的長方形、正方形是建築物,深色的是河流……一目了然,快捷準確。

很早以前,人們就希望從空中來觀察地球,當時人們使用的是普通的照相機,後來發展成為專門的航空照相機。航空攝影的技術在世界大戰期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基於這種照片的識別技術也得到了提高。隨著飛行器技術的提高,尤其是火箭和衛星的出現,遙感技術獲得了一個全新的平臺。現在,遙感技術也日新月異,成為在國民經濟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技術。

遙感學什麼?

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該專業的全稱為遙感科學與技術,屬於工學中的測繪類。遙感科學與技術是在空間科學、地球科學、測繪科學、計算機科學及其他學科交叉滲透、相互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專業課程分為三大系列:計算機科學類、測繪科學與技術類和遙感科學與技術類。

各院校根據培養特色不同,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也有所差異。如北京建築大學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課程包括: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攝影測量基礎、數字攝影測量、近景攝影測量、地理信息系統原理、遙感物理基礎、遙感原理與方法、數字圖像處理、遙感技術應用、雷射雷達數據處理與應用、微波遙感、高光譜遙感、城市遙感。該校遙感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是,掌握遙感科學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兼具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知識,適應行業發展的遙感專業人才。

遙感人才好像「破譯員」

這裡還有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遙感的主要作用就是「拍照」:從空中拍下照片進而獲取有效信息。實際上,遙感絕非「拍照」這麼簡單,遙感技術的真正作用是將信息從「照片」中提取出來並得以應用。

北京建築大學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龐蕾老師說,遙感中收集到的信息,就是物體發射或者被它反射的電磁波。這些電磁波包括近紫外、紅外線、可見光、微波等。遙感技術就是收集這些數據,再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獲得對象信息的技術。雖然目前遙感信息獲取系統已經較為完善,但由於地球大氣、陸地和水體非常複雜,不同物質反射電磁波的特性各不相同,遙感圖像出現誤差的情況難免會發生。遙感技術也不是無所不能的,今年馬航失聯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證。世界多國調集了幾十顆衛星搜救馬航失聯客機,依然無功而返。

如果說遙感技術是密碼,那麼,遙感專業人員就是解讀這些密碼的破譯員。遙感專業人才就是要學會獲取對象信息,並把它們解讀出來。

一位從事遙感專業教學多年的老師介紹,無論你的專業方向偏重哪方面,學習遙感專業必須學好英語,還得學會一門計算機程式語言,這樣才能與國際接軌,才能更好的提升專業水平。

二、專業與就業

目前運用在哪些領域

衛星遙感並不是單一的技術,它集中了空間、電子、光學、計算機通信和地學等學科的成就。隨著國際上衛星遙感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多層、立體、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對地觀測的新時代。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究竟能在哪些領域發揮作用。

1. 觀測PM2.5。就拿目前最受關注的霧霾治理工作來說,從2013年1月1日起,我國對70多個城市開展了PM2.5的監測,同時運用衛星遙感技術,從空中監測灰霾的影響範圍。

2. 用於防災減災。遙感衛星可以用於各類災害應急監測和搶險救災信息支持,如地震、火山活動、土砂災害等。2014年8月3日,雲南魯甸發生地震後,國家共調集國內外18顆遙感衛星,對地震災區緊急成像,獲取魯甸地震區域衛星影像數據近百景,為抗震救災發揮了巨大作用。

3. 資源普查。衛星遙感技術可以用來普查地球資源,例如水、石油、天然氣、煤炭、金屬礦藏儲量。今年8月,我國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號送入太空。它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4. 天氣預測、掌握海面溫度、海洋資訊。如果沒有氣象衛星,我們無法全面監測大氣成分,無法做好氣象預報預測;如果沒有海洋衛星,我們很難解決赤潮等問題;如果沒有陸地遙感衛星,我們不能有效地監測森林、沙漠等的變化情況。

5. 考古研究。遙感技術在我國的考古工作中運用越來越多。在新疆的北庭古城、高昌古城,陝西的漢長安城,河南的漢魏洛陽故城、安陽殷墟等很多古代遺址的考古工作中,遙感技術獲得的影像資料,為學者們發現遺蹟現象、摸清遺址範圍和內涵、了解遺址過去和當下的保存狀況等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幫助。

6. 農作物生產預測。衛星遙感技術可以掌握全球耕地分布,監測大宗作物的長勢與估產。遙感技術的應用,讓農業統計數據的獲取途徑發生重大變化,有了遙感技術,一個地區的糧食種植面積在衛星照片上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數據的準確性。

7. 軍事。遙感在軍事科學上的應用是顯然的,因為可以遠距離地觀察目標,而且可以獲得相對宏觀的分析數據。在軍事上,遙感可以對目標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狀況的監視。監視對方軍事部署和大規模的軍事移動。在具體的作戰中,遙感可以幫助分析局部的地形、資源狀況,從而幫助己方進行戰術行動的方案判斷。

畢業生少 就業率高

人們越來越需要深刻地了解我們的地球,了解它的資源,了解他的變化,以便合理安排生產和生活活動。可以說,遙感技術為我們打開了觀察地球的「眼睛」。

在我國,遙感科學與技術目前已成功地應用到包括資源調查、環境保護、政府管理與決策、城市規劃、防災減災、重大工程和國防建設等眾多領域。在國民經濟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方面顯示出獨特的戰略地位和意義,許多發達國家已將其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具有很好的發展和應用前景。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範圍不斷拓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陽光高考信息平臺數據顯示,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並不多,畢業生規模僅為800-900人。但從連續三年的就業形勢來看,該專業的就業率區間從2011年的85%升高到2013年的95%,就業率呈持續上升趨勢。該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城市發展與規劃、國土資源與開發、環境、交通工程、海洋、國防建設等領域的科研單位、企業與行政管理及生產部門,從事與遙感技術相關的理論與應用研究、開發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從事專業教學、科研工作。

各校遙感專業掠影

目前全國開設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院校共有20餘所,包括武漢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院校等。其專業方向也多集中於學校自身特色方向,包括礦業、交通、農業、海洋、氣象以及土地利用等領域。

在我國開設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院校中,武漢大學是辦學歷史較早,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的院校,在國內同類院校中始終名列前茅,被業界譽為中國測繪遙感領域人才培養的搖籃。目前,該校遙感信息工程學院設有 「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國情監測」2個本科專業,「遙感科學與技術」擁有遙感信息工程、攝影測量、地理信息工程等三個專業方向。

2013年以前北京地區僅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設有該專業,前者的遙感專業偏重於儀器類航空航天遙感,而後者則側重於環境遙感。2014年北京建築大學也開設了遙感專業,其專業特色建立在建築測繪、城市遙感等基礎上。

報考應當注意什麼?

由於學習遙感專業,要運用很多專業軟體,並且要進行很多編程實習。所以,不喜歡電腦,對編程完全沒興趣的同學,選報時一定要慎重。當然,沒有編程基礎,也完全不用擔心,經過幾年的學習你也許會成為一個電腦高手。

遙感專業和其他熱門專業的錄取分數線相比不算太高。當然,各校的情況不同,生源和就業形勢也在不斷變化,不排除遙感專業抬高分數線的可能。學生在選擇報考時一定要結合自己實際情況、興趣愛好等情況綜合考慮。另外,色弱、色盲的同學要認真閱讀所選院校的招生章程,謹慎選擇。

專業推薦

推薦專業源自高校學生實名推薦數據。當前累計投票數量超過200萬人次。通過實名註冊的高年級學生或畢業生,根據本校各專業辦學情況進行投票,推薦優勢專業或特色專業。下圖僅展示了部分高校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推薦情況,星號為推薦指數。點擊圖片可查看更多專業推薦數據。

【點擊查看更多專業解讀】

本文版權歸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遙感技術究竟是什麼?專家糾正三大常見認識誤區
    本報在9月19日和26日先後推出《遙感,借你一雙「慧眼」》和《遙感,探索世界的「天眼」》兩篇深度解讀文章,在讀者當中引起一定的反響,不少讀者反映通過報導雖然科普了不少遙感知識,但仍有諸多疑問。此外,筆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大眾對遙感認識普遍存在一些誤區。本期科技之謎就遙感的幾個疑惑與誤區與中科院遙感所專家一起為讀者答疑解惑。遙感就是照相?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如何監測霧霾,以尋找應對之策,不僅是老百姓關切的話題,也是科研工作者們致力攻克的技術難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正成為我國治理大氣汙染的新興手段。   「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期間,區域大氣環境遙感監測結果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PM2.5濃度同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各地空氣品質都得到了明顯改善,減排措施十分給力。」
  • 世界地球日〡中科星圖「天眼」守望美麗星球
    4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當前,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大氣汙染等環境問題困擾著人類共同生活的美麗星球。如何更好地保護地球,成為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多年來,中科星圖始終致力於攻克衛星應用技術國產化難題,為解決現階段生態環境監管中信息共享不暢通、事前預警難、事中監管能力弱等問題,研發團隊利用遙感、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對空、天、地多源數據協同獲取,在GEOVIS數字地球基礎平臺上進一步深入探索,開展水利環境、生態狀況、土壤環境、汙染源等多項監測,建設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形成生態環境 「一張圖」綜合管理平臺,從中國遙感衛星領域進一步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 拒絕國外高薪,深山奮戰22年造出天眼,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南仁東
    當時天文技術領先於世界的美國也多次以高工資邀請他,但每次他都果斷拒絕,並說到:「中國一樣可以做到!」,因為他想建造一個屬於中國自己的「天眼」,甚至是超越世界水平的「中國天眼」。 南仁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抱著這份偉大的構想,南仁東回到了中國。
  • 拒絕國外高薪,深山奮戰22年造出天眼,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南仁東
    當時天文技術領先於世界的美國也多次以高工資邀請他,但每次他都果斷拒絕,並說到:「中國一樣可以做到!」,因為他想建造一個屬於中國自己的「天眼」,甚至是超越世界水平的「中國天眼」。南仁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抱著這份偉大的構想,南仁東回到了中國。
  • 衛星遙感助力海洋藍色碳匯監測,這場成果發布向我們揭開衛星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固碳的神秘面紗
    聯合國為此舉行了多次氣候談判,以減緩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世界各國考慮經濟發展,相互在博弈,這使得國際氣候談判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昨天下午,中國科協、浙江省科協聯合都市快報推出的「科技成果科普發布」之「奔向海洋季」系列活動,走進了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二所」)。
  • 【SMART Camp】遙感「視角」看世界,大咖熱議遙感技術及應用
    近日,在SMART Camp 2020年度第二場技術分享會上,行業專家、平安科技專家、平安業務大咖們齊聚一堂,探討了遙感技術在業務中的應用場景與模式。疊加平安的科技能力,遙感技術從更多視角展現出更大的應用空間與價值。
  • 今日,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2017年9月15日,中國天眼震撼世界時,後方卻傳來了噩耗,南仁東先生與世長辭!22年的信念和熱情,您讓中國睜開了天文學界的「天眼」,而您卻永遠的閉上了雙眼。南仁東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中國天文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南仁東先生!
  • 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2017年9月15日,中國天眼震撼世界時,後方卻傳來了噩耗,南仁東先生與世長辭!22年的信念和熱情,您讓中國睜開了天文學界的「天眼」,而您卻永遠的閉上了雙眼。「沒有南仁東,就沒有中國天眼」  「天眼之父」南仁東 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的發起者和奠基人。他主導提出利用我國貴州省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臺址,FAST選址、立項、工程建設、落成啟用歷時22年,主持攻克了諸多難題,為「中國天眼」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月2日,我國首個遙感人工智慧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在重慶成立。該研究中心將以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技術,促進地理信息、城市規劃等業務技術升級拓展,用產學研合力推進遙感數據智能化。 遙感技術集中了空間、電子、光學、計算機通信和地學等學科的最新成就,是當代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天眼」,世界第一
    曾經的舊中國被他國「蹂躪」,不堪的歷史讓我們中華兒女奮發圖強,在新中國成立短短的七十年時間內,我們創造了無數傲人成就,多領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領域,比如我國的高鐵技術、北鬥衛星定位系統、「問天一號」的發射成功、「嫦娥一號」空間站、神州系列載入飛船、「蛟龍號」深水探測器等等,都是我們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品的。
  •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 2020-09-24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天,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2017年9月15日,中國天眼震撼世界時,後方卻傳來了噩耗,南仁東先生與世長辭!22年的信念和熱情,您讓中國睜開了天文學界的「天眼」,而您卻永遠的閉上了雙眼。南仁東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中國天文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南仁東先生!
  • 衛星遙感技術助力全省農村公路暢通建設
    3月4日,記者從四川省交通運輸廳獲悉,衛星遙感技術已經被應用於全省農村公路通暢情況,以便於發現問題,制定計劃、暢通農村公路。目前,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正在對農村公路「暢返不暢」的排查正在進行,工作人員在辦公室,就能「看」到全省各地的農村公路現狀。
  • 靈敏度竟然是德國10倍,為什麼中國天眼技術讓歐美俯首稱臣?
    靈敏度竟然是德國10倍,為什麼中國天眼技術讓歐美望塵莫及?中國天眼,是世界已經建成的最大射電望遠鏡。為了給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選址,他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長期途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先後對比了1000多個窪地,時間長達12年。為了中國天眼,南仁東放棄國外比國內高出300多倍的高薪,毅然回國。正如很多文章所說:沒有南仁東,就沒有「中國天眼」FAST。南仁東的學生甘恆謙說,南仁東把自己與「天眼」牢牢綁在了一起。
  • 遙感技術介紹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趨廣泛。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遙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人類通過大量的實踐,發現地球上每一個物體都在不停地吸收、發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種人類已經認識到的形式――電磁波,並且發現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是不同的。
  • 視角| 山西運城:智慧「天眼」來襲!
    近日,在運城市政府舉辦遙感技術應用研討會暨運城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揭牌儀式之際,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運城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於2020年12月5日正式掛牌成立。同時,該中心在山西省國防科工局的批覆下,加掛了山西省高分中心運城分中心牌子。
  • 遙感技術有何特點?揭開遙感技術的神秘面紗
    ,到關鍵時刻的抗震救災,都離不開一項基礎技術——遙感。那遙感技術究竟有哪些特點?能為我們做些什麼呢?什麼是遙感技術?遙感,顧名思義,「遙遠的感知」。它是指利用搭載在各類移動/靜止平臺上的不同傳感器,對目標地物的電磁波輻射、反射特性進行探測,並根據其特性對目標地物的性質、狀態進行分析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的科學技術。
  • 衛星遙感護航「藍天、碧水、淨土」
    「航天技術要服務於應用。」在11月27日舉行的第八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開幕式主題論壇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顧行發表示,衛星遙感正利用各種技術,特別是航天技術,為大氣、水體、環境動態監測保駕護航。
  • 高分六號升空 中國「天眼」工程數據體系基本形成
    高分專項被譽為「天眼」工程,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與之一起進入專項名單的還有人們耳熟能詳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飛機等項目。2010年該專項全面啟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