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利用雷射遙感製作實時監測霧霾探測儀

2020-12-06 CK365測控網

導讀目前,相關部門監測大氣汙染物主要採用的是直接稱重、多點監測、人工取樣等方法,上述方法都僅是單點測量。例如直接稱重法,是抽取等量空氣將汙染物停留在過濾膜上,直接稱其重量,計算單位體積中的汙染物濃度。而多點監測需要架設許多儀器,不僅耗時耗力,還不具有實時性。因為大氣是流動的,往往當工作人員把儀器上的數據整理出來時,汙染源的位置、霧霾汙染的空間分布等已經發生了變化。  

歷經連續多天的霧霾天氣,北京終於撥霾見日,大快人心。然而,民眾對空氣品質的擔憂恐慌情緒,卻不會像霧霾一樣散去。面對日益緊迫的霧霾問題,除了戴上防霾口罩,我們又能做些什麼?......霧霾之下,沒有看客,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你知道嗎?西安的一群大學生為我們做了一個良好的表率。

前不久,西安理工大研究生代晨昱和同學們發明了一款可攜式霧霾空間分布雷射探測儀,可以實時監測大氣汙染物的儀器,打破了傳統環保部門測量大氣汙染物的方法,將雷射遙感技術應用到了霧霾監測領域。據悉,該儀器還榮獲了陝西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一等獎。

打破陳規 用雷射遙感監測領域

目前,相關部門監測大氣汙染物主要採用的是直接稱重、多點監測、人工取樣等方法,上述方法都僅是單點測量。例如直接稱重法,是抽取等量空氣將汙染物停留在過濾膜上,直接稱其重量,計算單位體積中的汙染物濃度。而多點監測需要架設許多儀器,不僅耗時耗力,還不具有實時性。因為大氣是流動的,往往當工作人員把儀器上的數據整理出來時,汙染源的位置、霧霾汙染的空間分布等已經發生了變化。

實際上,城市每個區域的PM2.5數值都不一樣,而且數據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讓代晨昱萌生了用專業知識發明一種可以實時監測大氣汙染物的儀器的想法。經過近兩年努力,他和同學們完成了設計發明工作。探測儀彌補了現有霧霾探測儀無法進行大面積探測的缺陷,大大拓展了探測距離。這款儀器的夜間探測距離為10-20 km,白天探測距離為5-8km。

探測儀整體系統主要由雷射發射系統、光學接收系統、光電探測系統數據採集處理系統及三維掃描控制系統五部分組成。代晨昱解釋,這套系統主要運用了光散射和光測距兩大原理。由雷射發射系統發出脈衝雷射進入大氣,雷射與大氣中的霧霾顆粒發生散射後,由光學接收系統接收後向散射回波信號,再由光電探測系統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最後由數據採集處理系統利用模擬探測方式完成數據採集與處理。

實時監測,霧霾無處逃遁

這款可攜式霧霾空間分布雷射探測儀,相較於單點測量,擴大了探測範圍,還可對汙染源的位置、汙染程度、汙染物的擴散方式及傳播途徑進行實時監測,繼而對霧霾汙染的出現提前預警,使有關部門前移工作關口,採取應對措施緩解汙染問題。彌補了現有霧霾探測儀無法進行大面積探測的缺陷,大大拓展了探測距離。這款儀器的夜間探測距離為10-20 km,白天探測距離為5-8km。

以城區面積約為860餘平方公裡的西安市為例,實驗表明,4-6臺探測儀就可以實現整個西安市區的覆蓋探測,工作效率著實提升了不少。

代晨昱表示,這款儀器可以與現有的顆粒物監測儀器設備配合工作,不僅可以彌補現有儀器的缺陷,配合工作後測試出來的結果精度更高。他們也期待可以和有關單位部門、企業合作,為治汙減霾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年輕的大學生也懂得要以己之力,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身為地理信息行業的從業者,手握各種地理空間技術,在這場休戚與共的霧霾反擊戰中,也應多思考,多行動,多出力,守護蒼穹之下的那片藍天。

標籤:

 

  大氣汙染[4]    探測系統[2]    數據採集[3]

[整理編輯:CK365測控網]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眾號「CK365測控界」

免責聲明:凡註明來源CK365測控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非本網作品均來自網際網路,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焦點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如何監測霧霾,以尋找應對之策,不僅是老百姓關切的話題,也是科研工作者們致力攻克的技術難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正成為我國治理大氣汙染的新興手段。   「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期間,區域大氣環境遙感監測結果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PM2.5濃度同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各地空氣品質都得到了明顯改善,減排措施十分給力。」
  • 韓媒:韓國研發新系統實時監測霧霾是否從中國吹入
    韓媒:韓國研發新系統實時監測霧霾是否從中國吹入 韓媒稱,韓國國內研究團隊開發出了能實時掌握細顆粒物的構成成分的新監測系統。
  • 全國霧霾實時分布圖 中國霧霾地圖實時監測、城市排名
    全國霧霾實時分布圖 中國霧霾地圖實時監測、城市排名  近期頻繁襲來的大範圍嚴重霧霾,不時啟動的空氣重汙染預警,讓人們心中焦慮。
  • 既測霧霾又辨水汙染 凌晨升空的「高分五號」堪稱「汙染剋星」丨政解
    而「高分五號」將大氣監測和陸地監測功能融為一體,尚屬世界首次。「高分五號」未來的主戰場是環境監測和生態保護,利用這顆衛星,我國將實現飲用水源地汙染源監測、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農業和林業精細遙感、全球溫室氣體起源分析等,功能多元,堪稱「汙染剋星」。高光譜遙感可謂「遙感界的一場革命」「高分五號」也是全球首顆對大氣和陸地進行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
    1.3 無人機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優勢 無人機遙感具有高時效、高機動性、高解析度、雲下低空飛行、成本低等優勢,為城市綠地識別與監測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視角,可以作為地面遙感、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的補充。
  • 一文明白雷射尾氣遙感技術
    為了監測大氣汙染情況,全國多個省市積極搭建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平臺,並與國家平臺實現聯網,雷射尾氣遙感監測也應運而生。在國內市場,機動車尾氣監測的主要舉措是機動車年檢以及環保、交管部門日常路檢和巡檢,但在實際操作環節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道路車流量大時攔車監測會造成道路擁堵;車輛怠速或者低速慢行會產生更大汙染……因此,傳統監測方式遠遠達不到篩選高汙染車輛的目的。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雷射雷達大氣遙感研究進展
    雷射雷達大氣遙感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大氣遙感新分支,在原理、方法和技術上還處在不斷發展更新之中,研究課題幾乎遍及大氣遙感領域的所有方面。本文主要介紹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近年來雷射雷達大氣遙感研究進展,側重介紹雷射探測臭氧、雲高和能見度、大氣邊界層的風場和平流層氣溶膠以及雷射多次散射和雷射空間遙感研究。
  • 國際首臺兼容北鬥和GPS掩星探測儀獲成功
    開機2.5分鐘,實現國際首次利用北鬥二代信號的星載高動態定位;開機5分鐘,成功接收首次GPS掩星事件;開機12分鐘,成功接收北鬥掩星事件,這是國際上首次接收到的北鬥掩星信號。   GNOS掩星探測儀利用GNSS掩星信號獲得大氣折射率、溫度、壓力、溼度等物理參數剖面,同時獲得電離層電子密度剖面、電子總含量等數據,是目前國際上氣象及空間天氣探測技術領域最主要的探測技術之一。
  • 黃委利用遙感技術加強疫情防控期凌情監測
    為確保黃河開河關鍵期防凌安全,黃委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克服疫情防控期間人員現場巡查不便的困難,加強凌情遙感監測工作, 為黃河防凌提供精確有效的數據服務。  黃委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應用遙感技術開展水土保持監測,90年代開始用於防洪防凌監測,之後又擴展到黃河水資源管理、河湖保護、水行政執法、水利工程管理和水生態遙感監測等。
  • 媒體訪氣象局: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關鍵在減排
    當然,氣象不是解決霧霾的最終出路,要想讓霧霾循環曲永久停播,根本方法還是要依靠一系列綜合措施減少汙染排放。中國氣象科學院大氣成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洪利告訴記者,近年來,一些地方措施有力,霧霾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
  • 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如何打破霧霾循環肆虐的怪圈?
    原標題: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如何打破霧霾循環肆虐的怪圈?   如何應對四面「霾」伏   霧霾已經深刻地影響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它雖然不像狂風、暴雨、暴雪、雷電那麼直接和猛烈,卻常常導演出一幕幕令人心煩的「惡作劇」:計劃好的航班因此而延誤,安排好出行路線卻被告知高速關閉,鼻炎咽炎呼吸道疾病又復發了,長期見不到陽光的大棚蔬菜又要遭殃了……   「當前,對氣象條件的實時監測、準確預報、提前預警是應對重汙染天氣的關鍵基礎和重要前提
  • 他山之石|水環境遙感監測探討
    ,但通常所述遙感是指利用電磁波獲取目標地物信息的電磁波遙感。例如,在大面積水域的監測過程中,僅僅依賴於監測臺站和傳統監測方式,很難滿足對水體汙染監測所需的實時、快速、宏觀、準確的監測要求,從而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出水體狀況。而與傳統監測方式相比,遙感技術具有宏觀、綜合、動態和快速的特點,並且可以獲取其他監測手段無法獲取的信息。水環境狀況的惡化和傳統監測方式的不足,將促使遙感技術在水環境監測中的廣泛應用。
  • 霧霾中也能拍出高清圖!我國解析度最高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升空
    其在軌應用將進一步提升我國遙感衛星技術水平,滿足相關行業用戶部門對高精度遙感影像數據的需求。  高分多模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解析度最高的光學遙感衛星,於2018年立項,採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PPP)建設實施。
  • 【聯合訪談】氣象衛星能為霧和霾監測治理做什麼?
    氣象衛星在霧和霾的監測和大氣汙染治理評估等方面有哪些應用?針對這些問題,2017年1月6日下午,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副主任、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專家委員會專家張興贏。  張興贏:是的,對於2016年12月16日至21日的霧和霾天氣過程,2016年12月17日新聞媒體和電視上報導的霧霾覆蓋約九分之一國土面積,就是我們風雲氣象衛星監測得到的101萬平方公裡,2016年12月18日監測到的面積是142.2平方公裡,據2017年1月6日上午的衛星監測數據顯示,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都是雲層覆蓋
  • 《science》新儀器可實時監測全球霧霾流走趨勢
    圖來自《science》  據《science》28日最新消息,一款可實時監測空氣品質狀況的新型儀器問世  霧霾在身邊,中國空氣汙染已成為人們心中「會呼吸的痛」。據報導,每年因為空氣汙染而死亡的早產新生兒達1600百萬,觸目心驚的背後使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基於這種現狀,考慮到家人的健康狀況,位於北京的數據科學家Yann Boquillod有些坐不住。
  • 黃河水利委員會利用遙感技術加強疫情防控期凌情監測
    本站訊 為確保黃河開河關鍵期防凌安全,黃河水利委員會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克服疫情防控期間人員現場巡查不便的困難,加強凌情遙感監測工作,為黃河防凌決策提供精確有效的數據服務。   黃委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應用遙感技術開展水土保持監測,90年代開始防洪防凌監測,之後又擴展到黃河水資源管理、河湖保護、水行政執法、水利工程管理和水生態監測等領域。
  • 獨家|首個霧霾監測商業衛星「絲路一號」啟動 星座擬2022年組建完成
    中科天塔總經理曾偉剛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在地面上已經建了很多大氣監測站,絲路一號衛星上天后,將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的監測系統,包括環境監測衛星、地面檢測站網、移動汙染源監測站,實現數據打通,為我國霧霾治理作出貢獻。」
  • 中外科學家利用嫦娥四號中性原子探測儀獲得新發現
    中性原子探測儀(ASAN)的LOGO。科研團隊 供圖中性原子探測儀(ASAN)的LOGO。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中外科學家利用嫦娥四號中性原子探測儀(ASAN)的最新研究發現,月面能量低於1/10入射太陽風離子能量時,月面的中性原子通量明顯高於以往遙感觀測結果,從而使科學家距離揭示太陽風與月表相互作用的規律更進一步。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為全球植被光合作用畫張「全家福」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20-06-23   依託衛星遙感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將這幅圖景「畫」了出來。2009年日本全球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成功發射後,人類依託遙感數據首次實現縱覽全球植被光合作用的「全貌」,並期待這幅「畫作」可以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擔當起碳匯(植被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計量者」。11年過去了,這幅「畫作」還有哪裡需要完善,如何才能雕琢得足夠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