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人類活動對海洋深遠影響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1平方米的區域就有190萬個塑料微粒,這是有記錄以來海底塑料微粒含量的最高值。

  格陵蘭島冰原每年平均損失2000億噸冰,南極洲冰原損失1180億噸冰。1億噸冰足夠填滿40萬個奧運會標準大小的遊泳池。

  近日,刊登於《科學》的兩項研究聚焦了覆蓋地球表面3/4的「藍色領土」。研究人員發現,這個幽深而富饒的「王國」正遭受著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其中一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Ian Kane說:「我們對在深海海底發現的高濃度微塑料感到震驚。」

  「新分析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揭示了冰原為何以及如何對氣候變化做出反應。」另一篇論文的合著者、美國宇航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冰川學家Alex Gardner說。

  遙遠的海底

  每年有超過100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其實,漂浮在海上的塑料垃圾還不到全球海洋塑料總量的1%。99%的失蹤塑料被認為藏在深海,但直到現在人們還不清楚它們到底在哪裡。

  「由於深海海底遙遠且難以到達,微塑料的運輸過程至今仍不為人知。而且,我們的研究是在水深900米的地方進行的,這意味著需要使用專業而昂貴的設備。」Kane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德國不萊梅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第勒尼安海(地中海的一部分)海底的沉積物樣本,並將其與經過校準的深海洋流模型和詳細的海底測繪相結合。

  研究人員將微塑料從沉積物中分離出來,在顯微鏡下計數,然後用紅外光譜進一步確定塑料的類型。結果顯示,洋流可以將微塑料集中在巨大的沉積物堆積帶中,也就是所謂的微塑料熱點。這些熱點似乎是深海的垃圾帶。

  海底的微塑料主要由紡織品和服裝纖維組成。這些在生活汙水處理廠沒有得到有效過濾的汙染物,很容易進入河流和海洋。在海洋中,它們要麼緩慢沉降,要麼被偶爾出現的渾濁洋流迅速輸送到海底深處。微塑料一旦進入深海,就很容易被持續流動的海底洋流收集和攜帶。

  而這些深海洋流還攜帶著含氧水和營養物質,這意味著海底微塑料熱點地區也可以容納重要的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可以消耗或吸收這些微塑料。

  Kane表示,這項研究提供了這些洋流的運動和海底微塑料濃度之間的第一個直接聯繫,這些發現將有助於預測其他深海微塑料熱點的位置,並指導研究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的Mike Clare說:「對海底洋流的詳細研究可以幫助弄清深海中的微塑料運輸通道,找到丟失的微塑料。這些結果強調了政策幹預的必要性,從而在未來限制塑料流入自然環境,並儘量減少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俯視融化

  海洋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了《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這份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攝氏度,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而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

  Gardner與華盛頓大學冰川學家Benjamin Smith等人,利用NASA的冰、雲和陸地高度衛星2號(ICESat-2),對格陵蘭島和南極冰蓋在過去16年的變化進行了精確測量。ICESat-2於2018年秋天發射進入軌道,開始進行詳細的全球海拔測量。通過將新數據與2003年至2009年ICESat的另一顆衛星原始數據進行比較,研究人員對冰蓋變化的複雜性進行了全面描述,並對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的未來進行了深入分析。

  「如果你觀察冰川或冰原1個月,或者1年,你不會了解氣候對它的影響。」Smith告訴《中國科學報》,「現在,ICESat和ICESat-2之間有16年的跨度,我們更確信在冰層中看到的變化與氣候長期變化有關。」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學研究所冰川學家Helen Amanda Fricker說,這些隨潮汐起伏的冰架很難測量,有一些表面粗糙,有裂縫和山脊,但ICESat-2的精度和高解析度使研究人員可以測量其整體變化,而不必擔心這些特徵會影響研究結果。

  以前關於冰損失或增加的研究經常分析來自多顆衛星和機載任務的數據。這項新研究採用了一種單一的測量方法——用一種儀器利用冰面反射雷射脈衝測量高度,最終提供了迄今為止最詳細和準確的冰蓋變化圖像。結果發現,自2003年以來,南極冰層的淨損失,加上格陵蘭島冰蓋的萎縮,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4毫米。

  更脆弱的冰架

  冰川的質量變化是氣候變化最敏感的指標之一。Smith等人發現,在由冰蓋融水和冰山崩裂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中,約2/3來自格陵蘭島,另外1/3來自南極洲。

  在格陵蘭,沿海冰川明顯變薄。例如,Kangerdulgssuaq和Jakobshavn冰川的海拔每年下降4到6米。更溫暖的夏季融化了冰川和冰原表面的冰,溫度更高的海水也侵蝕了冰川和冰原前端的冰。ICESat-2的測量結果顯示,在南極洲,由於降雪增加,南極大陸內部部分地區的冰蓋正在變厚。但是南極大陸邊緣尤其是南極西部和南極半島的冰損失,遠遠超過內陸地區冰的增加。

  這些結果與之前的研究數據相一致。之前有研究顯示,2009年至2017年,南極洲冰蓋每年減少2780億噸,冰川融化速度是20世紀80年代的6倍。自1961年以來,全球已失去9.6萬億噸冰雪。如今地球每年失去3690億噸冰雪,世界冰川的縮減速度是20世紀60年代的5倍。

  從冰架上融化的冰不會使海平面上升,因為它已經在漂浮了——就像裝滿水的杯子裡的冰塊不會讓水溢出杯子一樣。但是冰架為它們背後的冰川和冰原提供了穩定性。Fricker說:「它就像一座支撐大教堂的建築扶壁。冰架支撐著冰原。如果你把冰架拿走,或者使冰架變薄,支撐力便也在減少,以至於擱淺的冰流失得更快。」

  研究人員發現,南極洲西部的冰架正在失去質量,那裡有許多大陸上移動最快的冰川。其中,斯韋茨和克羅斯森冰架是變薄最多的,平均每年約流失5米和3米冰。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a5899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5845

相關焦點

  • 中歐科學家以「擬鯉」揭示人類活動對魚的影響
    交匯點訊 12月15日,國際頂級氣候變化期刊「全球生物變化」(Global Change Biology)在線刊登了中歐科學家聯合發表的關於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科學家們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
  • 黑洞研究對於人類社會有深遠的影響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2期,原文標題《黑洞研究對於人類社會有深遠的影響》,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你認為人類對於黑洞的研究和探測對人類社會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漢森:黑洞研究對於人類社會有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從最基本的方面來說,人類不斷地問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宇宙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究竟在哪裡?在我們的周圍有什麼?在我們的視野之外又是什麼?
  • 研究人員使用地球系統模型來模擬核衝突對海洋的破壞性影響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核戰爭如何嚴重改變地球海洋的化學性質,從而破壞了居住在其中的生命。
  • 人類在海洋上的建築「足跡」首次被量化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由於通過人造結構改變了環境的悠久歷史,人類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確實在地球上留下了印記。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將目光轉向了這種永恆的發展對世界海洋環境意味著什麼,他們有史以來第一次計算了建築對海洋的足跡範圍。
  • 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南海海洋所官方研究揭示
    原標題:南海海洋所 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
  • 顛覆,影響深遠的八大實驗成果
    顛覆,影響深遠的八大實驗成果儘管,歷史上大多數實驗的發明沒有獲得好評,但科學家們卻仍然樂此不疲,因為利用這些實驗的結果,我們更可以好地認識世界,解決某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自然選擇由於有充分的科學事實作根據,所以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百餘年來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DNA雙螺旋結構沃森和克裡克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使遺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生命之謎」被打開,人們清楚地了解遺傳信息的構成和傳遞的途徑。
  • ...揭示過去200年來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氮同位素的影響...
    瀋陽生態所等揭示過去200年來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氮同位素的影響及其機制 2020-03-12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研究揭示人類活動改變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近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研究人員等合作,在南海北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進展。珊瑚礁以其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和極高的初級生產力,被譽為「藍色沙漠中的綠洲」和「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 揭示魚個體行為變化影響種群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 通訊員張運)近日,《全球生物變化》期刊在線刊登的新論文顯示,中歐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科學家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丹麥海洋研究所和瑞典于默奧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屬於人類的一顆「定時炸彈」!日本福島核廢水,排不排都影響深遠
    因為根據研究顯示,日本福島的核廢水一旦入海,只需要200多天的時間,被汙染的海水就會抵達濟州島,而在1年後,將會徹底汙染韓國的西海岸。同時,研究者也指出,日本福島的核廢水對於人類來說,已經變成了一顆「定時炸彈」,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排放還是不排放,都影響深遠。
  •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文章由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朱晨玉為第一作者完成,研究首次使用北大西洋以外的氣候變量 (南大西洋鹽度「堆積」)建立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簡稱AMOC)變化的指標,對於理解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環流的變化有重要意義。
  • 《科學報告》藥用水蛭完成基因測序​對未來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科學報告》藥用水蛭完成基因測序 對未來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這項研究為醫學實踐中最常用的水蛭唾液中含有的強力抗凝劑提供了新的見解。 本周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新研究結果揭示出可能對醫院藥用水蛭的使用產生深遠影響的見解。
  • 【活動報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舉辦「人類世—海洋」學術沙龍
    雖然對於人類世開始於何時(地層金釘子)目前依然還沒有定論,但1950年左右,被稱為「大加速階段GreatAcceleration」已基本公認,即圍繞社會經濟、工業生產等一些列的人類活動(如CO2排放等)導致全球性環境的顯著變化,例如氣候變暖、冰川融化、風暴加劇、海平面加速上升、海洋酸化、全球性生物滅絕等。在近岸海洋系統中,受人類影響最明顯的,要數海岸帶、河口三角洲、珊瑚礁、紅樹林等。
  • 長期研究著眼於海洋汙染對沿海環境和社區的影響
    研究人員最近發表了為期兩年的研究結果,這些結果研究了衝刷海灣國家海岸的海洋垃圾。他們發現塑料是最常見的垃圾類型;德克薩斯州擁有最多的沿海碎片;那個春季和夏季是最糟糕的。海洋和沿岸的垃圾造成了相當大的擔憂。最明顯的影響是碎片的存在使受汙染的水域和海岸線看起來醜陋而難聞。
  • 人類活動將影響物種進化!《物種起源》中的一個結論再次被證實
    人類活動將影響物種進化!在這本影響深遠的書中,達爾文認為,生物是通過一種被稱為「自然選擇」的過程逐漸進化而來的,這一過程通常被稱為適者生存。他的開創性研究在當時被認為極具爭議性,因為它與聖經的創世論相矛盾。範·霍爾斯坦的研究還證明,陸地哺乳動物(陸棲動物)、海洋哺乳動物和蝙蝠(非陸棲動物)身上的還有著不同的進化過程,這是因為這些動物的棲息地不同,動物自由活動的能力也不同。
  • 雖然看不見,但這些汙染對海洋漁業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這次,他分享的是人類生產生活產生和排放的汙染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幫助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和海洋的關係,重新認識我們對海洋的影響,以及重新構建我們的保護海洋的行動。製藥廠在生產的過程中產生的汙水進入汙水處理廠,而後再排入海洋。人類、禽畜、寵物、漁業都會用到藥物,這些藥物的代謝產物會通過不同的途徑進入海洋。藥物用完後,醫療器械處置不當也會導致藥物進入海洋。
  • 港大海洋研究揭示 海洋暖化下珊瑚宿主藻類的物種競爭能力
    (相片提供: Allisonmlewis / CC BY-SA)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嶄新方法,研究珊瑚如何改變其微生物組(特別是共生藻類)以應對全球暖化的影響。研究揭示了藻類因物種競爭而改變代謝功能,這可能是某些共生物種成功或失敗的決定因素。
  • 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研究中獲進展,發現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 研究顯示: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始於工業化早期並致四季不分明
    ,但人類活動是何時開始影響氣候變化的呢?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領銜完成的最新成果顯示,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始於工業化早期的19世紀70年代左右,人類活動也使得四季越來越不分明。
  • 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加速了洋流活動
    海洋環繞著洋流,每一個洋流流動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的總和,可以認為是地球的循環系統。近25年來,這種潮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這是根據觀測結果與模型相結合的新論文的結論,作者聲稱,從1990年至2013年,每十年約增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