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海洋上的建築「足跡」首次被量化

2020-09-04 cnBeta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由於通過人造結構改變了環境的悠久歷史,人類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確實在地球上留下了印記。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將目光轉向了這種永恆的發展對世界海洋環境意味著什麼,他們有史以來第一次計算了建築對海洋的足跡範圍。

這項研究是在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和雪梨海洋科學研究所進行的,研究團隊整理了各類海洋建造物的數據。這些數據包括石油鑽井平臺、風電場、電信電纜的長度、商業港口、橋梁和隧道、人工魚礁和水產養殖場等,這些數據都是從這些不同行業的各個部門收集的。

其結果是科學家們稱之為世界上第一張人類開發海洋的地圖,揭示了多少海洋環境被人類的活動所改變。根據該團隊的數據,共有約3萬平方公裡的海域被人類建設改變,這相當於整個海洋的0.008%。但正如主要作者Ana Bugnot博士所解釋的那樣,其影響比這要深遠得多。

「建築結構的影響超出了其直接的物理足跡,」她表示。「海洋建築可以通過改變生態和沉積物特徵,水質和水動力,以及噪音和電磁場來改變周圍環境。」

Bugnot博士和她的團隊利用現有的數據和研究來量化這些類型的後續效應的影響,並發現這些結構的足跡實際上是200萬平方公裡,超過整個海洋的0.5%。分析中更令人驚訝的發現是,所有結構物的物理足跡中,有40%可以歸因於中國的水產養殖場,而且噪音汙染可以從商業港口攜帶到20公裡。

雖然人為改變海洋的證據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到早期建造港口和防波堤以保護低洼的海岸,但根據該團隊的說法,這一現象在20世紀中期左右開始加速。這種建設大多發生在沿海地區,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一趨勢,該團隊將目光投向了未來,評估了計劃中的項目數據,並假設採取了一切照舊的方式。

「數字是驚人的,」Bugnot博士說。「例如,電力和水產養殖的基礎設施,包括電纜和隧道,預計到2028年將增加50%至70%。然而這是一個低估的數字:由於世界上許多地方對此的監管不力,有關海洋開發的信息十分匱乏。」

該團隊希望這項研究能夠引起人們對保護海洋環境重要性的關注,並希望研究結果能夠為進一步的調查和工具提供一個起點,以持續跟蹤這些類型的海洋建設項目。

「所獲得的海洋建設的估計是相當可觀的,並有助於強調對海洋環境管理的迫切關注和需求,」Bugnot博士說。「我們希望這些估算能引發國家和國際倡議,並推動全球海洋空間綜合規劃的努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加大對歷史和現有海洋生境和海洋建設的詳細測繪力度。」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上。

相關焦點

  • 首次量化塑料產品的環境足跡!油控研究項目最新成果出爐
    12月28日,中國石油消費總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項目(以下簡稱「油控研究項目」)舉辦線上發布會,發布最新報告:《中國塑料的環境足跡評估》。該報告由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撰寫,研究了中國塑料物質流,分析了塑料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包括能源足跡、碳足跡和水足跡。
  • 【案例研究】環境足跡:研究現狀、挑戰與展望
    本文從理論探索、整合實踐和分類比較等3方面對環境足跡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在此基礎上圍繞極具爭議的足跡定義、計算方法和加權方式等問題,深入分析了阻礙當前研究進一步推進的關鍵性因素;指出未來應從建立足跡類型學、完善跨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細化產品和機構環境足跡標準等方面入手,推動實現環境足跡的量化整合;並首次提出了環境足跡與行星邊界耦合的構想,以期為監測和預警人類活動的生態閾值、促進環境影響評價向可持續性評價轉變提供科學依據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圖為2020年11月10日,福建上杭,考古現場發現的鴨嘴龍類足跡。(圖片來源:中新社)中新社報導,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
  • 【知識】|「生態足跡」概念及其演化
    」(Ecolgoical footprint,EF)這一概念以來,該概念不斷演化出許多其它足跡概念,如「水足跡」、「碳足跡」等。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 科學家首次在珠峰發現微塑料足跡,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微塑料因為其粒徑細小、數量巨大且難以降解的特點,在海洋中非常常見,被稱為 「海洋中的 PM2.5」 ,其在陸地上也有分布,但在偏遠的山頂上,還尚未得到認真研究。近日,全球微塑料研究領域的權威機構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在世界之巔 —— 珠穆朗瑪峰上發現了微塑料的蹤跡。
  • 什麼是生態足跡?
    &nbsp&nbsp&nbsp&nbsp生態足跡又叫「生態佔用」,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產活動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資源,並且產生大量的廢物,生態足跡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積來估算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從而評估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影響,即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某一人口單位
  • 人類的過度捕撈對海洋影響有多大?新的海洋地圖已給出了答案
    然而,生活中我們吃到的魚有一半以上是來自海洋捕撈的。正是因為漁業市場具有不可晃動的地位,才使得漁民捕撈的足跡遍及全世界。研究人員在2月23日的「科學」雜誌上報導說,據統計,在2016年商業捕魚海域面積佔了海洋總面積的55%,而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以上。相比之下,地球上只有34%的土地被用於農業或放牧。
  • 西藏首次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圖據受訪者2017年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意味著在白堊紀晚期,發現區的古環境與如今大相逕庭,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至侏羅-白堊紀時期,我國西藏東南部的部分地區逐漸脫離海洋環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與當時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龍等動物生活在湖岸邊,如在芒康發現的拉烏拉芒康龍和酋龍等。但是,在隨後的白堊紀中,西藏的脊椎動物化石記錄幾近為零,在過去幾年中,古生學家陸續進入西藏考察,但所獲不多。
  • 地圖看世界;人類全球足跡分布圖,地球上人跡罕至的地區
    (智人足跡遍布世界兩個原因:第一是尋找食物;第二是人類天性中的好奇)(1.8萬年前,居住在西伯利亞的一些族群,不知道為什麼,選擇了向東遷徙。於是他們踏過白令海峽,進入了美洲)(地球上有一部分人喜歡遠行,但也不要低估人類喜歡群居的特性;當下地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聚居在黃色區域;若按此標準,地球上還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二,全球當下人類足跡分布地圖。
  • 海洋存在海底文明?太平洋出現650公裡長足跡,是什麼生物?
    水是生命之源,水資源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地球上之所以能夠誕生生命,與水資源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衛星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這主要是因為在地球上有71%的面積都被地球的水資源覆蓋著,所以看起來地球的水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 環保科普專欄——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的用於定量研究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新方法,是加拿大教授Willian E.Rees等提出的生態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它以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築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並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通過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以對生態狀況進行定量,測算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確定人類是否處於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範圍之內。「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
  • 亞洲首次發現霸王龍足跡,但不一定是霸王龍的足跡,專家這樣說
    視頻截圖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家宣布,在江西贛州發現巨大的恐龍足跡。據悉,這個標本最初是贛州人在修路的時候發現,施工隊清理石頭時候發現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上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印記。贛州施工隊便派人聯繫並告訴了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這個印記看起來像是由一隻恐龍或者是某種巨大的三趾動物留下的。
  • 福建首次!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
    福建首次!福建首次!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距今8000萬年、240餘枚該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 福建首次發現8000萬年前恐龍足跡
    考古現場發現的恐龍足跡 (供圖)中國日報福州1月12日電(記者 胡美東) 12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了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海南首例海洋環保民事公益訴訟案宣判 向大海傾倒建築垃圾 被判...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關家玉)經過一整天庭審,3月26日下午,備受關注的海南省海口市一企業向大海傾倒建築垃圾公益訴訟案在海口市海事法院當庭宣判,判令包括船主在內的三被告共同賠償海洋生態環境損失等各項費用共計907.564萬元,並在全國性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被告表示不服判決,將在收到判決書後上訴。
  • 人類在地外星球上留下的十大「驕傲徽章」足跡
    正因為這個「到此一遊」人類不僅在地球上留下了很對足跡,還要去到月球上到土衛六表面留下人類的足跡。這些在土衛六表面的漫遊車留下的足跡,是我們在地外探索之旅的「驕傲徽章」。下面盤點下我們人類在太陽系之旅中留下的看得見的痕跡吧。1、「勇氣」號車轍消失自2004年在古謝夫環形山著陸以來,「勇氣」號探測器的一舉一動便被火星軌道上的其他探測器所監視。
  •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
    是不是像極了陸地上的大煙囪?  其實,那股「濃煙」根本不能觸碰。我國科研人員測得的「大煙囪」噴口最高溫度,竟然高達370多攝氏度。  雖然科研人員根據液體顏色不同,將之形象地稱作「黑煙囪」「黃煙囪」「白煙囪」,但它的真實學名叫「熱液」。
  • 陝西延安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發現這一遺蹟之後,三人開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實物對比分析,通過對該區域沿線的地層追蹤,以及遺蹟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及巖石組合特徵,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
    福建省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發現地點位於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據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在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從此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 表面上看,福建位於江西的東邊,地理上相連,江西的紅層目前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和少部分骨骼化石。然而,在地質上,兩地卻有著較大差別。福建省東部由於燕山運動,被大量火山巖覆蓋,只有閩西和閩北有少量晚白堊世紅層。而且這些紅層零星分布在白堊紀華東南地區的大量斷裂帶之間,比較分散破碎。